除了甲骨 钟鼎和竹简 中国的古人还曾使用过价格昂贵的帛书 锦书来记录文字
而在两河流域 苏美尔人曾经用泥板 黏土记录了两河文明的成果
在古希腊 罗马 则是通过纸莎草 羊皮书来书写历史
而在古代印度 人们常常采用多罗树的树叶作为书写文字的载体 这种树叶也就是所谓的“贝叶”
——文明根脉
1949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的概念。
他认为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在北纬30度上下,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
古印度有释迦牟尼
中国则有孔子、老子等先秦诸子
轴心时代的标志,除了文化宗师的出现和终极关怀的觉醒之外,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那些规定了几大文明走向的伟大书籍横空出世。
——精神底色
就像那个天空上乌云密布的时候,大家觉得这个思想非常混杂混乱,找不到一束闪电把这个黑暗冲破,书籍,往往我觉得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它有的时候会点燃人的思想的那种火花,它在传播一种思想,而这种思想有的时候,它是非常之巨大的。
书籍有的时候就是,我们找不到路的时候,一片黑的时候,一本书,它的一个思想,它就会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这种前进的方向。
——韩鹏杰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大量的现代思想和文化,正是以书籍为载体的广为传播,才催生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改变古老神州的沧桑巨变。厚重的历史之轮终被这些看似柔软轻薄的书页撬动,推进,继而滚滚向前,摧枯拉朽。
——历史之轮
“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
——翁同龢
当知识爆炸的时候,我们怎么解决“博”和“精”的问题,怎么不被外在的知识裹挟着淹没着,怎么还能够有一个主体的“我”在,成为“我”要来读。我想,这是今后一段时间,大家的一个共同的任务。
——陈洪 南开大学教授
尝试第一次用文字记录心得体会。这是一件好事,总结,思考,凝炼,描述。这也是一件开头难的事,看记录片时会为文案精美动魄而心动,看完后却难以用自己的言语去总结,至于剧情,落笔无言可写就常常放弃。
尝试着从命题作文去思考这个纪录片的标题与展开顺序的逻辑与内容。当是对自己想法的一个记录。
读书的力量,由题可见,一是读书,二是力量。而读书就得先有书,那么书是怎么产生的?力量,通常是具有推动性,革命性,是一股巨大的能量,那么读书会产生怎样一股巨大的能量,又会对个体,家族,社会产生一种怎样的影响,进而去推动社会发展?
(不得不佩服导演的讲故事能力,至少我是从没有想到过这么多方面的关键性,如果是我去拍,还真不知道该从哪些当面去讲。当然,我也不是学编导或相关专业的人,但我经常会感概各行各业的人独出心栽,独具匠心的非凡能力。)
1.文明根脉
引:
人物:费孝通
事物习俗:敬惜字纸的文化传统
正题:
从阴山岩画等世界类似古迹,简单介绍了各文明文字的产生演变。字为世间至宝,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贱者富贵,疾病者康宁。从文字的载体演变引出了造纸术与印刷术,在这里也描述东西方技术之间的互动与差异。
附着着字符的纸张,不但记录着历史,传播着文化,还印刻着人类文明的密码,蕴藏着改天换地的神奇力量。
2.精神底色
引:一个辩题,文化差异从何而来,又如何延续至今?
康奈尔认为人种导致了文化差异,而现代科学对人类基因图谱的测序发现,人类99.99%的基因是相似的,故而否定了这一想法。进一步提出了,种族是文化概念,而不是生物概念。
正题:
东方的孔子、孟子、老子等代表的文明哲学,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哲学两大源头,儒家注重“仁”、“善”,道家注重“道”、“真”。与此同时,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代表的西方哲学思想源头。
有著论《历史的起源与。。。》称这一时代为轴心时代标志是,北纬30度,几大文明走向的书籍横空出世:《对话录》《论语》《福音书》《理想国》《工具论》《孟子》《道德经》。
3.历史之论
引:《国富论》对政治文化经济历史的推动作用。
正题:先讲述了西方牛顿重大发现以及著作《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对认知体系的改变,对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启蒙与技术支撑。而牛顿所谓的巨人的肩膀大抵也是书籍吧。
再到《马可波罗游记》所引起的人文科学复兴,推动地理大发现。
随着西方利玛窦等一批传教士带着西方的新事物来到中国,同时又将中国的思想制度等理念带到西方,引起欧洲汉学兴起。对当时处在文艺复兴萌芽时期的欧洲哲学家们是新鲜的血液。
近代中国,在亡国灭族的危机下,严复翻译的《国富论》寓意唤醒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同时代,还有马克思主义著作《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这一时期,大量西方著作被翻译过来,是带有政治目的性的,指出国民劣根性,进行文化批判,希望产生一起新青年,救国存亡。
不同历史时期,东西方文化互相影响,推动历史进程。
4.书写人生
引:甘相伟,北大保安考上北大的励志故事
正题:从学院到科举制度,考上与落第各有人生,如科场失意的蒲松龄,却在毕家当老师的日子里写出了著作《聊斋志异》,如此类似的还有李渔等。
再到官学与私学,而私学里最重要的就是家学。以《钱氏家训》、一个延绵千年,人才辈出的家族为例。
读书改变人生。
5.全民读书
引:天一阁,私人藏书阁
正题:公共图书馆的普及,让书籍从束之高阁不见天日到融入普通百姓生活。
总结:从文字到文化,大可以改变文明进程、国家命脉,小可以改变家族、个人命运,从私人享有到全民阅读。
第一集 文字的创建和文化载体的发展 第二集 世界文化的精神底色、文化的传承发展 第三集 世界文化的交流 第四集 知识改变命运(科举)、知识传承(学风建设、书香门第) 第五集 全民阅读、知识氛围提升 一本书代表着作者的呕心沥血,也代表着文化知识的传播与发展,文字的创建、文化载体的优化、文化的积累、思想的进步,一步一步改变着世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站的更高、看得更远,今后的我们,也将会成为巨人的一部分,为后世的人提供更多的知识累积。 文化的交流不仅仅是对他人的一种教育,它本身也是个人进步的一个方式,三人行必有我师,仅以自身看世界,此世界却只孤身一人,交流本身即应为一个”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则改之“的过程。 知识的积累与传承,在家即应以身作则,家庭学习氛围的营造极其重要,教育不应该只是还在上升期的人的事情,更不应该只是小孩子的事情,“钱氏家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古到今,为什么资源大多掌握在“门阀士族”手上,而不是掌握在大多数的“寒门”手中,因为他们在知识不断积累中也在不断地给自己、给家族积累更多的底蕴。 看完之后更想要一个乌漆嘛黑的有个暖光灯书房了
今天我们做什么,都会问个有什么用?
这倒是个学以致用最好的时代。
机场,高铁站的书店里最畅销的书是成功学,炒股大全,管理学,营销学和名人传记等。大家努力的吸收挣钱技能,改善物质生活品质,没毛病。
而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的文学作品这等无用之书不受欢迎。有人也问起过,这些书少则几十万字,多的上百万字,读了有什么用呢?
确实,这些作品和挣钱真没什么关系,读了它们,对改善物质生活的帮助也不大。
有人会说,阅读属于精神需要,可以满足精神需求。
精神,有这么重要么?和我有什么利害关系?
这是个当下太多人困惑的问题。
我们可能并不在意生活中遇到冲突,需要什么解决之法,大不了怼回去。在孤独的时候,可以叫上三五好友酒吧欢畅一晚。结婚生子后,给孩子最好的吃穿,上最好的学校就可以对父母这个角色深表满意。
我们也习惯在红尘中翻滚,自嘲狭隘,自我,好色贪财都是人之本性。我们条件反射的在选择伤害的关头,本能地保护自己。我们为占到便宜而喜悦,为吃了小亏而懊恼。
如果以上都不在意,那么还有一件事我想您好好听听。
二战时有个人,今天被公认的疯子,这个人叫希特勒。他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要和日本和意大利一起统治全世界。
德国人信了,日本人也信了。
新闻媒体一煽动,群情就激愤了。就连和犹太人没什么矛盾的很多德国人,也不管犹太人可能从没得罪过他,反正我就跟着一起恨上了。这种莫名其妙的恨能到什么程度呢?
能到比杀父之仇还恨的程度,他们要灭他们的种。
日本人更有意思,有人说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他们就可以背着枪,背井离乡去杀别人的孩子,父亲,儿子。去强暴别人的老婆,女儿和母亲。
而这正是我们所说的无用之书能教给我们的。
文学作品的力量不在于挣钱,而是开启群体的智慧,分辨人性的善恶和获取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然,有人让你死,你就真的会去。虽然换的词不是死,可能是叫什么光荣牺牲。
而有了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就会反怼回去,这么好的事,还是你自己去光荣吧,我怎么好意思抢你的风头。
能分辨善恶的人呢,就知道叫你去灭别人种的人,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也不会还把他当神供着,更干不出背井离乡去杀别人的孩子,去强暴别人的老婆的事。
因为他们心里明白,这是禽兽。
阅读能激发人的思考,思考又能促进新知的诞生,如今电子阅读普遍盛行,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其便利性,但是碎片化阅读能否真的达到思考和促进作用,还得反思。前人伟大的著作和蕴含其中的精髓之所以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一定意义上是阅读巨著的人,静下心,关照当下,不断思考才得以为时代所用。所以,关键还是在阅读人的深度思考,只有结合时代的思考才会发挥出读书真正的力量吧~~
第一篇 文化根脉
欲读书,先有字。这部纪录片用了很长的篇幅先去写文字的历史。
关于文字的演化历史记录得很简单,只讲了最为熟知的中国早期文字——甲骨文和金文。也提及了苏美尔流域的楔形文字。
关于文字载体提及了甲骨,青铜器,竹简或木椟,帛书或锦书。国外的泥板或泥土,纸莎草,羊皮纸,多罗树树叶(贝叶)。
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被纪录片形容为“天才的创造”。不敢苟同。
隋唐时期雕版印刷的发明对书籍出版有了量的飞跃,主要印刷品佛经,历书。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未能普及。纪录片的理由是对印刷工人的要求较高,成本较高。(评:活字印刷对表音文字的效果远好于表意文字)
古登堡的铅活字印刷触发欧洲阅读革命。
第二篇 精神底色
以林奈为代表的人类分类学曾为黄种人和黑种人打上智力低下的种族标签,然而这些言论被基因学证明纯属虚构。中西方文明差异和精神底色不是由人种基因导致,而是由文化历史导致的。
文化概念:轴心时代
纪录片讲了很久的孔子等儒家学者,纪录片持赞扬态度,我持中立态度(尽信书不如无书),好坏不谈,影响力是不可否认。《论语》《孟子》
至于西方则提及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位“希腊三贤”。《对话录》《理想国》《工具论》。
其中一个学者提及了宗白华对希腊文明的评价。
《道德经》及老子道家思想对西方的深刻影响(存疑?)
第三篇 历史之轮
以《国富论》对历史的影响开篇,讲述了一系列对历史有影响的书籍。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牛顿,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马可波罗游记》引发地理大发现
《利玛窦中国杂记》
《天演论》严复
明末清初大量西方书籍的翻译引进
第四篇 书写人生
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生生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东林书院
翁同龢故居 常熟文脉宝地
翁家彩衣堂翁同龢对联“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
落榜书生的成就
《聊斋志异》蒲松龄
李渔、洪昇、金圣叹等人
诗书传家,流传千年
《钱氏家训》“子孙虽愚,诗书需读”
第五篇 全民阅读
这篇才算是真正有用的内容。
范氏家族天一阁 私人藏书楼
图书馆的观念
杭州图书馆对普罗大众的开放,地铁内的自助借书区,乡村图书馆的建设,电子阅读,相关立法建设
2021年12月5日 星期日
《读书的力量》纪录片
第1集《文明根脉》
第2集《精神底色》
第3集《历史之轮》
第4集《书写人生》
第5集《全民阅读》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钱氏家族的传承,居然延续了那么久,好厉害呀。果然经典的东西可以一直流传千古,保存下来,激励后人。) 西方的亚里士多德与东方的老子几乎诞生于同一时代,二者存在着跨时空的联系。(当时看到这还蛮惊讶的,他们居然是同一个时期的人。)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是在北纬30度左右,是指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 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这段时期。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比较公认的是,这一时期在世界不同区域形成了三大轴心文明,即中国先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墨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后世的人类社会。(感觉蛮有趣的。)5.7
看了第五集,城市乡村图书馆建设,在五年前是这样的。
谈论从古至今书籍对文明的促进,知识对个人的影响。引用“轴心时代”的理论很有意思,大师都是成波的来结队的走。最后看到钱氏家族介绍真是挺震撼的!赶紧下单给老公买个kindle oasis…(我有)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切题,但是也有收获。以比较浅显易懂的方式梳理了一些相关历史与重要人物,翁同龢家族很厉害,而钱氏家族当真是灿若星河了。最后一集讲了下各城市为推进全民阅读作出的努力与现状,给了武汉不少镜头,亲切。
文脉底蕴历史书写阅读,钱氏家训令人眼前一亮。
常识性知识比较多,看到杨敬年106岁仍在读书,以及钱氏家族的家训仍然肃然起敬
《但是还有书籍》打开了我看书籍类纪录片的大门,紧接着一部《读书的力量》短短5集的纪录片,又让我对读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到甲骨文的出现,再到竹简记字,当时读书人的标配是“学富五车”。《论语》《孟子》《老子》,以及苏格拉底的“助产士”学说,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影响着读书人的底色。书籍不仅仅增长了我们的见识,还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它海纳百川,它有容乃大,它不仅诉说着历史,还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听到这片子真实地介绍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并没有在中国推广开来,就知道这片子确实是在认真做纪录片。
被钱氏家族震惊到了
作为纪录片前四集讲的东西太浅,绝大部分东西在课本上都已经学过了。
前三集难拍但不好看,毕竟大家都熟悉;四五集倒是不错
跟之前的《书迷》立足于“个体”不同,这部片立意宏大多了,是从人类文明和社会推动的角度来阐述的,5集,每集一个大立意:文明根脉(文字的发展和印刷术等技术)、精神底色(中国的儒道经典和古希腊三杰传事书籍对整个文明的影响)、历史之轮(阐述了影响历史进程的几个经典著作)、书写人生(读书对个体和家族的影响,尤以钱氏家训为重点例子)和全民阅读(藏书楼、图书馆及公共图书活动的推进),前3集甚至还把范围扩展到了全球。
权当扫盲,钱氏家族确实了不起。
央视版的劝学,第一次知道钱氏家族……整个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主题似乎有点散,从甲骨文的力量到古希腊哲学的力量,第四集才是很好地体现了读书的力量。最后一集讲了各地政府为了推进全民阅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却没讲各地老牌独立书店因为种种困难而倒闭,一部皆大欢喜的歌功颂德纪录片罢了。钱氏家族固然牛逼,可是在东莞图书馆留言的农民工,却没办法在东莞找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只能回武汉做一名水泥工人。读书到底有什么力量?
灵感与爱,知道与理想,有所悟有所得~~
读书可以改变个人命运,可以改变家族命运,可以改变民族命运。
权当扫盲啦……要是广州也有地铁图书馆就好咯
B站已出全集。内容一般,前4集讲文化进程,个人比较推荐最后一集《全民阅读》,看看几个城市的精神建设。(14)
粗浅看看,大概了解了解就挺好的~
不错 内在的逻辑可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