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减在电影本身的趣味性上,整部片很像今日说法的访谈纪录片。尽管如此,整一部电影依然有十分正式的高潮反转部分,看的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由于标题剧透,身份替代本身并不是重点,但很适合作为描写欺诈师的参考。
一个法国国际通辑犯,为了逃避坐牢,巧妙顶替了美国失踪少年尼克拉斯,“回归”到愚蠢病态的家庭,曾经的弃儿的他为了获取更多的同情与爱护,竟冒着暴露身份的危险,吸引大量媒体,曝光自己被军队绑架,被高级军官性侵,狂命逃脱的事迹。
整个记录片里,他的确显示出惊人的智商,然而,在窘迫的环境之下,顶级的聪明显示出自私自利,鼠目寸光,甚至危险的信号。一个心智不正常的人,越聪明,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1997-2012年,15年过去了,竟然还没有找到真相。
后半段高潮迭起,拍的真心不错。这个真实的故事应该有两个结局,一个是从满脸真诚但恶行满满的人嘴里说出的看似合理的结果:事前给他解释了所有的姐姐,没有通过测谎仪的母亲,认出他不是nick却没有揭穿的Jason,这些人杀死了nick;另一个则是悲痛不已的一家人坚持的:nick真的失踪了。就看大家相信哪个了。
在全片里,FBI警官提到的两处和家人的说法有出入。
1.心理医生发现了冒充者的事情,警官打电话通知姐姐时,她的表现明明是吓尿了,并且答应不来接他。但是后面姐姐不仅来接了冒充者回家,还在回忆中表示并不记得这个警官有说过这样的话。
2.警官说要采血进行DNA检验时,母亲拒不配合,还躺在地上。母亲在回忆中也表示虽然不同意但是没有那样拒绝。
这是两个疑点,最重要的是,那可是他们口中都很疼爱的孩子,在找到后,很明显的瞳孔颜色不同(那时冒充者还没有讲他的故事)他们一点也没有起疑心。举个例子来讲,你丢了什么东西,要去寻找的话当然会记得特征,而nick的特征很多很明显,他们一家人居然会因为喜悦而注意不到这些?我觉得很不合理。
另外,私家侦探很厉害~有点大侦探波洛的感觉,一眼就看出来这个人有问题,紧接着进行耳朵对比,发现确实不是,还猜测nick被杀害埋在院子里。那个房子的主人说之前养的狗一直在后院刨东西,而且在后院确实见过类似防水布的塑料。如果是真的。。。那应该就是包尸体的布啊。。。这点上我真的很倾向于侦探。感觉这个家里确实很恐怖,不然连冒充者都很快自己承认他不是nick了。但他又是个爱撒谎的人,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又一次的为了博人眼球才这样说。
脑洞大开一下,(对本人接下来说出的话概不负责)个人大胆猜测,有可能是家里的人误杀了孩子,然后别的人也帮了忙,承认错误的话,一家人的后半生都基本上毁了。所以她们保守秘密,统一口径。或者是背后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心酸故事。。。?严重怀疑老侦探最后知道这个事情的真像。
身份与谎言,是两大并存的主题。藏于背后的是人性的复杂。
失踪的男孩是谁?他是Dollarhide的儿子,Carey和Jason的弟弟,邻居眼中惹是生非的小孩。按照我们通常的预期,这种种身份重叠起来会构成一个唯一的存在——Nicholas Barclay。然而纪录片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身份可能变得模糊,甚至被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人取代。区别在于,有些“模糊化处理”可能是不经意间的,好比记忆随时间风化,有一些却可能是有意而为之,由谎言润色,令人不寒而栗。
看完纪录片,我们唯一确定的是Frederic冒充了Nicholas,这可能也是导演唯一明确的事情,所以没有任何遮掩,片名和叙述开篇就清晰地交代了这件事。我们知道了Frederic是如何获悉Nicholas的信息,是如何在外表上尽量伪装自己,如何编造Nicholas在失踪的3年4个月里发生了什么,也知道了他是如何在自己一手促成的谎言里越陷越深,数次面对谎言可能被拆穿时,是如何武装自己的心理的。
接下来就发生了让观众难以置信,让Frederic自己都难以置信的事——Barclay一家对于失踪多年的Nicholas在另一个国度被找到所产生的激动、憧憬、不安与疲累,完全压制住了理性的分析,他们轻易接受了Frederic,对于他外貌和口音的巨大变化没有过多怀疑,对于他的冷僻和躲闪的性格,统统用一句他经历了非人的遭遇就解释了过去。但他们对他的经历没有任何细节方面的了解,也没有或者说不忍追问。这一切,在更清醒的旁人看来,处处都觉得可疑。尤其是FBI探员在电话里告诉Carey,医生诊断结果是Frederic不可能是美国公民,也不可能是她的弟弟的时候,Carey在电话里的反应是震惊。然而等探员带着Frederic下了飞机见到Carey的时候,Carey的表现好像完全不记得电话里的对话,依然像对待自己的弟弟一样接纳了Frederic。类似这样的疑点,让纪录片里的很多“外人”将矛头转移到Barclay一家。就连Frederic自己也对Barclay为何这么容易相信自己的故事,自己怎么可能如此幸运产生了怀疑。这种难以置信的困惑可能也包裹着整个创作团队,所以他们将对Barclay一家的挖掘设置成了影片的反转点。
不过到最后,这都是个类似罗生门的故事。导演没有给出答案,纪录片里的各种角色没有给出答案,观众也可以有自己的一厢情愿。
回到最初说的,我们唯一确定的是Frederic冒充了Nicholas。这如同冰山一角,波涛汹涌下隐藏了太多不为人知的部分。
我们不知道Frederic的童年到底经历了什么,导致他在20出头就已经成为偷换他人身份的惯犯,成为intepol缉捕的犯人。他是法国人,又是如何到达西班牙设下这一个骗局。面对FBI的盘问,他如何能编出那么多遭受迫害的犯罪细节。如果给他一个在美国重生的机会,他真能珍惜机会,过上敬爱他人、追求梦想的一生吗?
我们不知道Barclay一家到底经历了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和善的还是伪善的?他们到底有没有倾尽全力寻找失踪的Nicholas?他们本身的性格如何,是过于善良容易轻信别人,是无法承受失去之痛所以不加辨别地接受任何希望,还是藏有阴暗面和城府心?
最后的最后,我们依然不知道Nicholas Barclay到底经历了什么。
由于放弃了挖掘这些方面,纪录片停留在了讲述一个猎奇故事的层面。
我曾经数度希望,Nicholas还活着。也许这样才能有真正的大白真相。但这个纪录片是2012年上映的,从这个时间线来看,我的这点希望应该是极其渺茫了,留给我们的是难以散去的谎言迷雾。
他的电话是一道曙光,是心急如焚的人的一颗救命稻草,却令人堕入了另一种致命的边界,这很人渣。
不太喜欢这种拍摄方式,一件如此沉重的事用这么平实的表达,加上色调和剪接方式,总觉得有点压抑过头了,叙事应大于气氛。
说老实话真的有点人神共愤,玩弄人的感情着实有点恶心,让人重历一次心痛,再掀一次伤疤。好不容易的开心又变为泡影。
还是真人真事,是世界有病还是人有病。
电影开始后的十分钟里,我以为自己看了个假电影,这不是纪录片么? 镜头来回切换,几个当事人说着真实的案件故事,有种虚幻的不真实感。 主角年纪轻轻,却是一个伪装身份的惯犯,而且,他习惯只伪装成少年。在这个身份里感受到爱和关怀。 一出生,自己的身份就不被认同,单亲少女妈妈也从未给过关爱,他编造的虐待故事里留有童年被亲人虐待残存的痕迹,这也是别人相信的理由。
他是个骗子,是个伪装者,可是他并没有骗钱骗色,只是装成孩子,弥补童年巨大的爱的缺失,哪怕在监狱里,还是打电话给失踪儿童的父母,企图伪装成那些人,再一次被一个完整的家庭接纳并享受爱。
一个对自我没有认知的人,终身都是迷失的,分不清对错。
影片开头真的看哭了,特别她姐姐那种爱他处处要保护他的心完全懂。之前看了影评那些阴谋论真的觉得很伤人,就像他姐姐说的,f him。
很多人失去自己最亲的人会变得精神分裂或者变得行为异常让人无法理解。
我觉得家人的心情就是那种完全被弥补的心情。就好像人始终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
就好像很多依然相信被渣男渣女骗一样。
谁会猜到有人骗过警察局骗过调查局,连别人都确认的事情会因为爱而选择盲目。我很能理解这种心情。
影片有一点是妈妈很偏爱小儿子,大儿子是否因为这样的妒忌而杀害小儿子不得而知。因为最后一个接到电话的人就是他。
但是她姐姐很明显真的是无辜的,她真的很爱她弟弟
在纪录片里增加叙事电影元素从来不是问题,因为所有纪录片都必定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指向。真正的问题是,这些对普遍想象的再现是否损害了观众对这个事件想象补完的权力。就这个案件而言,通过情景重现增强感染力无疑已经干扰到了观众对事件之荒诞的脑补上限。
神奇的故事,奇葩到了一定境界了。最后三十分钟活生生的逆转啊,国际大犯都被抢了风头,比伯尼那个故事更奇葩,还都是真实故事。
你们都是哪里看到的啊.找了半天都找不到相关资源..
其实这是部暴露了无良媒介如何混淆视听的作品,将一单我不熟悉的骗局讲得丝丝入扣,巧舌如簧的剪辑真是将我们耍了一遍猴。从开始动机的闪现到结尾摆出毫无悔意的胜利姿态,主人公暴露在镜头内的不止是他的演技,更是对他人逻辑能力的嘲讽。但似乎没有解释为什么姐姐一家抗拒骗局的拆穿,疑点线尾仍在。
一个猥琐男假扮小青年跨国诈骗国籍事件的犯罪实录
又是一个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事,利用了人的一些弱点乘虚而入。男主角应该是童年阴影使他需要获得各种心理补偿。拿纪录片当剧情片拍总让人想起很多电视台的法制栏目剧。最后的一段舞很神。
故事让人觉得很离奇,有点难以理解,这绝不是冒充者的智商有多高的那种伪装,而是失踪儿童当事者的家庭里那份难以填补的心灵空缺和遗憾,利用这点的人已经够残酷无耻了,但最终冒充者依旧是大言不惭不知悔改。真实事件再现的做法很失分,但剪辑很给力,直接让影片成了一部悬疑犯罪心理片。★★★☆
从70分才开始的奇葩剧情
比黑色电影更黑一百倍的真实。有谎言,有阴谋,有犯罪,有死亡,甚至连警方和私家侦探都齐活了,各种转折和陷阱真是编剧都编不出
稀奇稀奇真稀奇 麻雀踩死老母鸡 蚂蚁身长三尺六 老爷爷坐在摇篮里!
纪录片里的情景再现总是有一种特囧的感觉。不过这个案例本身还有点意思。
电影建立在半部素材丰富的“换子”故事之上,过后接着笔锋一转,瞬间“疑云”丛生。可惜最精彩的部分却不见任何言之确凿的事实作为依托,一切均建立在假设之上,因此无所谓意义。个人并不觉得这种大量引导观众、真人再现的探索频道模式是纪录片摆脱沉闷和视频材料不足的出路。
没下线大丧失
好闷,看到睡着了。
回来的儿子
如此奇葩而揭示人心的事件要拍得难看也很难吧。成功的骗子大概都是表演型人格,自白时表现力甚至优于很多演员。再现场面其实有点打断当事人叙事节奏。主题歌是16马力的Wayfaring Stranger,嗲!
这实在太离奇了 我不该看到一半笑出来的...而之后的剧情大转折和悬疑气氛的完好营造 又让人后背发凉 况且还是部纪录片 真相不论哪一种 都十分瘆人 被愚弄的就真是善人吗 那家人绝对是有问题的...说起来imposter他的笑容诡异瘆人 生平经历或许曲折 但的确是个大大的奇葩
又一个神奇的德州真实事件,结尾的反转确实够震撼,留下一个不可思议的悬念。不过这种半电影半纪录片的叙事风格,做得远没有《BERNIE》自然和有说服力
起初的一个小时我觉得这是一部拍摄很精致而且手法精妙并且有设计的纪录片。但最后半个小时的反转让认目瞪口呆简直超神,第一次觉得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事实击败了电影世界中再造过的事实。
如果换一个讲述视角或者叙事顺序而不是现在这样的平铺直叙,把悬念的点落在身份上而不是事件的发展上,或许会更有主题性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