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很多纪录片,基本上都是制作精良,主题宏大的风格,这没什么不好,只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类高大上的纪录片会使人产生距离感,好像是发生在遥远天边的奇人奇事,跟自己的生活并不会产生交集。
《我住》的制作真的是很简陋,制作组基本上就只有导演,摄影和东东(很多时候导演就是摄影)。他们的设备也不算高端,记得导演在接受江苏卫视采访的时候说,很想有一台跟电视台一样专业的摄像机,节目经费也很紧张,导致导演经常蹭吃蹭喝(ー_ー)!!
受邀采访的人基本上都是小人物,经济条件好坏的都有,但基本上都不是被大家广为认知的明星(山下智博除外),拍摄内容基本上是跟拍主人公的生活日常。主持人也不像综艺节目那样活泼逗趣有料,甚至我一直觉得东东不怎么会说话,对话内容过于真实,甚至经常跟嘉宾尬聊…
那么这样一个节目到底有什么魅力?又是怎么样支撑到第三季的?我觉得答案就是“真实”,就像剧组一直强调的那样“无台本录制”,看到什么就拍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种看似无制作的纪录片,其实为观众奉上了最有味道的感受,那就是真情实意。
或许是“流量为王”的时代特征,现在的自媒体总是以一种迎合点击量的谄媚态度在制作视频。标题必须够猎奇,封面必须够劲爆,如果不是,点击率就得不到保证,于是我们看到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精心修饰过的视频,比如一讲到印度就是“开挂”,一谈到香港就是“废青”,跟台湾有关的就必须是“台湾落后,大陆先进”的搞笑,这些标签固然满足了观众的喜好期待,但是它并不真诚,不真诚的表达怎么能让观众作为构建对世界认知的基础呢?如果是把印度跟“开挂”划上等号是一种偏见,那么现在的自媒体所做的就是不断地加大这种偏见,以满足观众作证自己认知的期待,因为标签化的认知方式是非常简单不费脑的,同时也把观众推向了离真相跟远的那一面,而这,是媒体人对社会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日本作为我国的邻居,长期以来在很多方面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同时也产生了对日本的固有化的标签,比如较真,守纪,爱干净,偏执…于是这些就构成了大部分国人对日本的认识,甚至动不动就会把日本人的优点拿来跟我国作比较,从而得出中国不如日本,或者中国人不如日本人的结论,甚而产生自卑的想法。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诚然日本在众多方面确实比中国更强,人均GDP,高端制造,国民素质等等,但这就能说明中国不如日本吗?或者中国人不如日本人?《我住》始终没有给出中日哪国更强的结论,但是却打破了日本强于中国的固有认知。导演在节目中反复谈到过,他不喜欢现在的日本,而喜欢中国,“住的地方现在看跟三十年前还是一个样,电视台里的节目也没有什么变化,大家都不愿意改变,都是按照以前设定好的路在重复”。相比于后起之秀的中国,做了几十年亚洲老大的日本却显示出了疲态,社会太过于发达,以至于没有什么可以去改变和优化的,大家都活在彬彬有礼的规则中,却没有意识到这些枷锁是束缚,国民都沉浸在made in japan的自豪中,丝毫没有想打破成规的冲动,最终的结果就是日本这个国家失去了活力。但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却展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生命力,因为这个国家拥抱改变,积极寻求突破,在国家气质上说,日本像是一个中年大叔,成熟稳重,事业有成,但是生活比较乏味。而中国也更像是个“野小子”纵然有这些那些的毛病,但是年轻,有的是时间去改变,去成长。
我没有比10年前更爱中国,但是我比10年前更有自豪说出我是中国人。
《我住》里印象深刻的一集是日本大叔留在河南种地的故事,因为这是我认为喜剧冲突最强的一集。诚然很多日本人搬来中国生活,但是他们大多数还是选择北京,上海,跟东京一样的国际大都市,只是换了国家,生活节奏和品质并没有太大的改变。那个搞农业的大叔则是跑去了河南的一个农村,把极度爱干净的日本人,与我国普遍落后脏乱的农村(有错欢迎纠正,很久没去过农村)放在一起,这种“戏剧冲突”在我看来不亚于火星撞地球。作为中国人,深知我国国民(尤其农村地区)对于环境卫生和规章制度是多么不care,对于随地吐痰我们几乎习以为常…而那个日本老头却不想入乡随俗,用自己并不熟练的中文写了一张又一张的告示,然后又固执地贴满墙面,想用他那并不存在的力量去教化这帮农民改掉陋习。甚至还亲自打扰厕所,中国农村厕所普遍什么样,应该不难想象。村民不遵守他的规定,就绝食抗议…我以最恶意的心态揣测村民的反映八成是"你饿不饿死关我P事…"这个小老头,在陌生的国家,以他一个人的力量,对抗着中国普遍存在的国民素质问题,怎么看都是自不量力嘛,他为什么这么做?而且他不是随便说说,大家不听拉倒算了,被村民欺负了就回日本享受先进文明的福利去了,人家在那里一待就是五年,其初心也就是帮助中国解决农药残留问题。我完全相信他的行为是真诚的,不然也不会吸引那么多年轻人情愿不拿薪水地跑来帮他干活,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真的被这个老头打动了,放弃了日本安逸的生活,一个人在异乡面对排挤和不理解,还毅然决然地要帮排挤他的人,不理解他的人改善农业问题,默默坚持。最重要的是,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并不是为了争夺“感动中国”而刻意营造的煽情伪善。这个在中国农田里奉献的日本老头,让我第一次被一部纪录片真正地打动。
感谢《我住》这样一个无台本,无修饰,无娇作的纪录片,真真实实地记录平凡人的生活,带给我非凡的感动
很适合下饭的纪录片,从第一季追到现在,一二季很值得看,但最近眼见内容越来越水。
厌倦了明星秀演技高光时刻的台本综艺,反而对这个没有剧本(实则偷懒)的节目期待了起来。尬得很真实,平常得很真实,偶尔也深刻得很真实。
这部片子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给我了一个穿越格子间看到那么多种不同的生活姿态的机会。
没有那么多机会行万里路,去体验住在不同地方的感觉。这部纪录片打开了一个窗口,让我看到不同的人,靠着不同的职业,因着不同的理由,住在不同的地方,或幸福、或思念、或心酸、或洒脱、或安逸。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某一期主人公说过的一句话:“栖身之处易得,泊心之处难寻”。
一直在思考自己以后会去哪里定居,也许答案不在于去到了哪里,而在于心境到了何种层次。
首先开始看这个纪录片是因为看简介觉得立意很有意思,感觉会是慢节奏的下饭片,应该也适合和家人一起看,结果开始看第一集后差点直接被粗糙的剪辑和后期劝退。但耐着性子继续看之后,马上就被内容吸引了,我的家人也和我一起习惯了每一天晚饭都点开下一集观看。
短小精悍的每一集,内容却很充实,没有浪费的画面。更棒的是旅人与导演和每一位普通的中国人/日本人都能融洽地相处,一起从早上开始记录他/她的一天,一起吃饭,帮妈妈照顾孩子,也会很直接地问很多问题。
对于从来没有去过日本的人来说,光看日本官方拍出来的高大上画面记录,其实并不能理解到在日本生活真实的状态;光看官方镜头里日本人的采访,并不能了解日本人的真实性格和对于异国人的态度。但是这个纪录片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空缺。像开头里介绍的那样,没有台本,只有真实的呈现,不知道下一秒主人公会不会突然因为发生的事情哭泣,节目组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去规避许多事态。
但就是这些真实的呈现,让看这部纪录片却没有去过日本的我和我的家人,做到了与节目里一个个陌生人主人公共情。即使他/她做着我完全不了解(甚至不理解)的工作,生活在一个我没有去过的城市和国家,但我却能懂他们努力生活的样子。也许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或是为了未来。
努力生活,就很值得钦佩。
影片里最大的感触是这些华人的passion,对生活,对事业,对爱好,对这片土地的热情。 不管是华人妈妈,萝娘,力士,蛋糕店老板娘,留学生都在这里拼尽全力的生活打拼。对明天的期待相信和眼下的努力让片中很多不经意的细节都熠熠生辉。今天看到去上海拜访在中国的日本人的一集,喝的微醺的姐姐被问到为什么愿意在中国生活这么多年,很坚定的说,因为很喜欢中国,感觉在中国感觉到了什么是活着, 比起在日本的努力不给别人添麻烦,在这里大家都为自己而活,努力的规划自己的生活。 很感慨这个时代,虽然比起一战前那个自由移动的时代有了稍多的限制,但是因为科技的不断进步,让人们能够有空间选择比起自己出生,更适合自己的地方生存。
看到这个系列非常感动,一方面长期在外旅居的国人或侨民被关注,一方面导演通过自身和阿部力的影响力从而得到日本当地更多各个层面的华人自愿的投入到这个project, 从而我们才能看到这个真实性和可看性并存的纪录片。
在youtube上的资源有限,但是通过微博的关注可以很轻松的找到全部的可以观看的地址。于是看光油管上的合集以后迅速转战爱奇艺又猛看了几集。虽然全篇已经进展到四十集左右,我零散的看了十几集,有了大概不会出偏颇的映像。 一开始从油管推送发现他的时候就觉得很有趣,因为刚刚学习关于日本移民的问题。作为一个非移民国家,日本自身对移民的容纳率低, 虽然有不少的周边国家的移民,但是总体政府的政策并不表现出鼓励态度。相比起东南亚经济差异较大地区的底层移民,在两千年后移居日本的中国人民的态度更多的并不会是生活压力的趋势,相反说应该是一种自主的选择和追求。 作为在日本有着相当人气和影响力的f4美作扮演者的阿部力或者说东东(侨民)和导演(一个旅居南京热爱中国的老wei实suo的日本大叔),两人的身份在整部片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东东不同于现下中韩审美的别样美色从始至终取悦着各路妹妹姐姐阿姨婶婶, 中日两门语言母语级别的熟练以及自身的亲和气质使得能够很轻易的和各种拜访对象拉近距离。相信也是借着他的影响力和导演与他的搭配让大家对这部作品的信任,才让许多在各个领域都有相当成就的华人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热情来配合深入了解他们以及坦率的展现他们现下的生活。另一个很有触动的细节是,在拍摄中虽然深入了拜访对象的工作场所,但是同事们的态度都非常友好和配合, 可以感觉到来自另一个民族的友好和包容,当然导演制片肯定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影片里最大的感触是这些华人的passion,对生活,对事业,对爱好,对这片土地的热情。 不管是华人妈妈,萝娘,力士,蛋糕店老板娘,留学生都在这里拼尽全力的生活打拼。对明天的期待相信和眼下的努力让片中很多不经意的细节都熠熠生辉。今天看到去上海拜访在中国的日本人的一集,喝的微醺的姐姐被问到为什么愿意在中国生活这么多年,很坚定的说,因为很喜欢中国,感觉在中国感觉到了什么是活着, 比起在日本的努力不给别人添麻烦,在这里大家都为自己而活,努力的规划自己的生活。 很感慨这个时代,虽然比起一战前那个自由移动的时代有了稍多的限制,但是因为科技的不断进步,让人们能够有空间选择比起自己出生,更适合自己的地方生存。
很忐忑的写下这篇影评, 看到这部非常难得的作品关注的人并不多,在豆瓣都没有看到被写长评真的很可惜。很多人都吐槽导演没有台本这件事,事实上作为纪录片,真实的尽可能的有逻辑的还原主人公们的生活就很好。而且感觉这片子里大家都是义务工作的样子,已经很难得了。作为抛砖引玉,希望可以引出那些真正精于鉴赏的扛把子们来评论安利这部好片。
ps,感觉阿部力好像成长版的本乡奏多 - -
云南一直是自己所期盼去的地方。也发现很多人都会选择去那里生活定居。
因为物价不高,生活自由散漫,是很多的人向往的地方。
我也期盼这样的生活,逃离让人感觉很压抑的生活圈。
还有我发现,人人都可以出书,人人都可以做一个有文字功底的人。
我喜欢创作(感觉自己适合设计的岗位),喜欢记录生活,喜欢将美好的东西与人分享。
找个自己喜欢的地儿,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儿。
这辈子夫复何求?
在学习纪录片这门课程之前,我对纪录片的印象就停留在《动物世界》,觉得它们应该大多都是枯燥无聊的吧,但自从课程学习之后再加上看了十来二十部不同类型的纪录片,我发觉纪录片比国内大多数明星真人秀或者综艺节目要好看的多。因为纪录片是从真实生活取材拍摄,所以不仅在看完之后会对片子所要阐述的主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且现今大多数纪录片的摄影剪辑情节故事等等都不亚于电影。所以一般在看完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之后,都会收获一些新的观感体验。
这次安利一部小众纪录片,其实说它是纪录片也不太像,我觉得它更像是一部美食旅游真人秀或者是娱乐综艺型纪录片。它就是《我住在这里的理由》。
《我住在这里的理由》是通过中日混血演员阿部力拜访住在海外(播出的暂时都是日本)的中国人和住在中国的外国人,通过每集不同的主人公来介绍他们所在城市及国家的风俗文化以及他们住在这里的理由。
这部纪录片不是出自名导演,甚至主持人也不是很当红的明星,而且它的制作经费少的可怜,剧组成员零酬劳,没有赞助商也没有投资方,全靠自筹拍摄。镜头也常常虚焦,播放平台也只在网络(B站),但是就目前评分还是蛮高,9.1分,节目内容还算精良。借用这部纪录片里面的一句旁白来说“为什么它有这么高的评分,一定有很深层的理由”...
先从人说起,
主持人阿部力,小名冬冬,中日混血,小时候住在黑龙江,后移居日本,因此中日文都会讲。曾在日本版《流星花园》中饰演美作。是这部纪录片的颜值担当。
耿直是他的一大亮点,因为片子中他们要去拜访不同的城市,所以常常会尝试很多食物,虽然是间接免费给这些食物打广告,但是我觉得如果让这些商家知道,他们宁可不要吧,因为阿部力觉得好吃的东西他会直接说好吃好吃,而不好吃的东西他会很直接在摄像机前说一般,不好吃,怎么怎么样,没有一点委婉。起初在前面几集后期还会播出来,后面只要阿部力说不好吃的后期识相地直接切掉换黑屏“不要再说啦”。这个耿直boy因为说话直接,所以给纪录片带来很多笑点,而且也会让人觉得不虚伪,不像经过设计的桥段。
导演竹内亮,日本人,现住南京,会讲中文,纪录片开场那些拗口的普通话“一次没有台本的旅行”还有一些旁白就出自导演之口,因为纪录片的播出,被网友称为“越来越中国化的假日本人”,常常被吐槽身为一个日本人竟然连啥啥啥都不知道。
在纪录片中完全暴露出自己的猥琐本质,而且长得也有点猥琐,是个未婚的单身大叔,常常在片子里搭讪女生,有时候还会搭讪到忘记正事,可是因为阿部力的光芒太耀眼,他通常是那个帮路人与阿部力拍合照的苦力哈哈哈。另外因为是五毛钱剧组,导演经常什么事都要干,打灯,采访,开车等,而且还常常被摄影师,阿部力吐槽因为没钱,住的不好,没有化妆师,而且还要自驾,累,重要的是因为导演懒得写台本,所以他们每一次采访行程都是未知的,连主人公都没见过,因此节目常常会有很多突发事件发生,导演只能苦笑。
剧组成员,有日本摄影师北海道大叔,我之前一直很好奇拍摄过程中老是有一个很响脆的笑声是谁的,其实就是出自摄影师本人,有一集的一个片段介绍北海道大叔的。他也很爱玩,一次导演和阿部力下海戏水,摄影师耐不住,后来把摄影机架在三脚架上,自己也跑下去玩了,这在其他剧组里估计不会发生吧......
另一个摄像师是中国人,张华东,瘦瘦高高,一股纯正的东北口音,也爱撩妹,有时候也会出镜,还会顺带问主人公问题。还有助手等,片子里有时会插播一些剧组成员在干嘛的镜头,比如工作之余偷偷拍拖啦之类的,而且是放在正片当中,我估计那几集可能是导演亲手剪辑的。
采访对象,至今播出63集,大概每两三集一个主人公,现在是采访在日本生活的中国人居多,他们大多都是普通老百姓,有日本留学生啦、上班族、匠人、歌舞伎厅妈妈桑、相扑选手、清洁工、事业型妈妈、老师、网红、模特、画家等等。通过这些在海外生活的不同职业的普通人,跟踪记录他们一天的生活,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去理解那个国家那个城市的风俗文化,还有了解这些不同职业的运行状态,其实是更加帮助日本和中国对彼此文化的了解。
虽然每一个人都有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不同理由,但大多数出自他们口中的都是单纯地喜欢这个地方或者是为了寻找有趣的生活方式或是为了赚钱养家。而且节目当中并没有讨论一些很沉重的话题,纯粹回归到平凡人的真实生活当中,在他们身上看到不同群体的生活态度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他们的身份烙印。
再说说这个节目的一些内容和情节,因为是“一次没有台本的旅行”自然节目当中会发生很多未知的情况,未知让人好奇,但未知也并不是不存在突发状况。阿部力常常要在没有跟采访对象事先见面的情况下就要去快速地了解他,这对于主持人来说是很困难的,但是阿部力完成的还是挺好,语言沟通不成问题,而且出于节目较为随性的性质加上阿部力的性格,采访的过程更像是与一个陌生人从不熟悉到建立友谊的一个过程,只是把这段社交快进了。另外一些突发状况就是类似阿部力的摩托车钥匙丢了,所以导致误了与采访对象的约定时间,助手给汽车加错油耽误行程啦或者是因为不熟悉主人公的生活习惯,因为要跟踪拍摄累的半死之类的状况。
但是恰恰是这些未知的状况给节目本身带来很多有趣的点,常常不经意间就在拌饭的时刻看的大笑,这个其实也有点像是在呈现一种“剧组在拍摄过程中到底是怎样的”错觉,仔细想想不也是恰巧在呈现这一个行业的工作状态吗?
另外一个是这部纪录片的主题较为少见,我在想导演之所以会想要制作这部纪录片的灵感会不会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生活在中国的日本人,他喜欢中国,他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看中国,他生活在中国的理由是什么,那么世界上成千上万的外国人他们生活在不是母国的地方是因为什么呢?在他们眼里那个国家是怎样的呢?那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日本和中国的文化差异以及相似之处,这部纪录片或许可以起到那么一点作用。比方说我看完播出的一共63集的《我住在这里的理由》之后,我其实是更加喜欢日本,以及也多了对日本很多文化的理解,比方说日本人过年吃的御节料理为什么要装在盒子里、相扑选手每天都要吃的食物是什么、日本长野县、松岛、冲绳的旅游景点、日本农业与中国农业的不同之处、日本一些奇怪的祭祀活动等等,这些都可以在这里简易地就了解到。我想对于一些对纪录片不太感冒的人来说这是一部可以令其改观的片子,通过一种较为轻松幽默的方式去了解中日的文化差异,以一种交换的视角来看待日本人和中国人,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也是节目吸引我的一个原因吧。
另外,节目在播出之余又推出了新的特辑,叫《冬冬与亮叔的私人假期》,我想估计导演已经没脸在本来就只有十几分钟一集的正片当中再加入自己跟阿部力的一些互怼和“不务正业”的片段了吧,所以又推出了这么一个特辑。节目还在持续更新之中,至于更新时间是,导演看心情。
公众号:BluEtong
没有按顺序看,觉得好像囊括了大部分在日中国人的类型:战争遗孤后代,留学生,研修生,运动选手(归化&特招),日配。这个很难得,以前的片子大部分是讲留学生和日配的,但是《我住》里真是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缘由来到日本的中国人,觉得好难得,希望继续保持现在的风格,多发掘普通在日华人的生活。
导演是GAIYA出身结果直白说自己嫌写稿子麻烦所以选择没有台本的旅行 事先也不查太多资料 怕自己问不出「傻问题」其实拍得挺粗糙 但的确有诚意也有深思 和绅士大概一分钟那种形成对比和互补
这个系列真心棒!!!据说要拍成全世界的中国人?追追追。
看了一段时间
良心剧,在看 我住之前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几乎为零,近日韩圈混着混着有点往日圈靠,但是越接近日本文化越觉得有点难以接受,相比较日式的条条款款还是更喜欢欧美人一来就hi!man~欢脱,好像日本人太过沉闷了些,更多的可能也是现在对日本的了解不够,毕竟没有人能说自己彻底的了解一个城一种文化。这个时候的我住还是好的,最近的我住不行了,加入乱七八糟的东西
工作之前断断续续看的(工作后没时间就没继续看了),感觉里面形形色色的都是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打拼的素敵な人,肃然起敬。
哈哈哈,不错不错,冬冬很耿直
一直在追这部纪录片,还不错。
不像是纪录片,反而像是一个普通游客的游记。真实地体现了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的生活。小人物就这样一集一集地组成了一幅宏大的画卷。
没有刻意的搞笑,但经常把我逗笑
在我任何剧,电影都看不下去的时候治愈了我。非常真实,有人情味,也很有趣。
前面几集的剪辑还挺有意思的。后来就...难道换人了?会接着追的!爱上东东了!
追了两天终于赶上进度了!冬冬一采访口音重的东北人自己说话也立刻被带跑偏哈哈哈哈太萌了!以及我已经要开始怀疑林更新和木村拓哉是不是有什么亲戚关系了…总之这样的好节目,希望能一直一直做下去!
自从冬冬出事之后,感觉节目质量急转直下,哎,虽然也心疼亮叔和节目组,但是也没办法继续追下去了。也许等到冬冬能回归后,再回来吧。
一次没有台本的旅行
我是导演粉,哈哈~喜欢老竹!喜欢这种纪录片!重要的是,导演真的很关注中日和平啊,是喜欢和平的人。当然,也是个假日本人😜是个爱中国尤其南京的南京人😄
好喜欢这种纪录片,清新不做作。话说那些热衷于妖艳贱货的伪纪录片什么时候能醒醒。。。
还是更愿意看普通人的生活啊 各自努力地活着 了解了很多以前稍微涉及的领域 苍国来那期很感动
光冲对食物的客观评价从来不夸张说好吃起分就有四分
这两天被这个纪录片吸引,已经追到最新的一集。拍的真的很不错。没有假大空,也有没有主旋律,导演是想拍在日本的中国人生活状态,朴素写实,却可以小中见大,有些感动。影响最深的相扑选手苍国来和最新的美丽妈妈协会。上天是会眷顾,拼搏向上的人。加油,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