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华山文创园的时候意外看到这部电影
悬疑!
来自北欧的悬疑!
想看!
所以我在暴走三万多步后手机没电身上没现金的晚上九点还是进了电影院
结果
我在电影院瑟瑟发抖地爆cu
一方面是电影太吓人了
一方面是空调太冷了
真的
那种抱住自己发抖的感觉永生难忘
虽然剪辑一点不华丽(跟法国电影比...)
直勾勾的木乃伊画面一镜到底
低情商的警察主角配一个高情商的助手这种刑侦套路明显
强行轻松的梗很拙劣
但是
我还是要墙裂推荐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的画面感非常棒,虽然影片并没有刻意展示丹麦的风景,但是偶尔一帧的美景飞闪而逝还是会不小心夺走你的注意力,悬疑片有瞬间变成文艺片的风险。再者丹麦的建筑风格极具北欧特色,医院的红白两色强烈对比,流线型的天花板等等看完很难不印象深刻
其次是情节
整部电影前半部分用了明显的插叙,所以一开始容易摸不着头脑。但是导演优秀的叙事能力让整部电影脉络清晰,就算逻辑能力不怎么样的观众,比如我,也能轻松看懂跟上节奏
前半段的高潮在房东透过墙缝见到三个神情狰狞的骷髅头身上,蜘蛛丝缠绕骸骨,面部表情清晰可见…别说码一点点模糊都不给你,法医检测的画面也一起送给你。后半段整部影片神奇地变成了警察如何躲避组织追杀,高潮不断,绝处逢生
老实说,这个案子的谜底一点也不难猜,但是里面透露出的欧洲普遍的社会问题却令人心惊胆战。外来移民引起欧洲白人的不满。一群自诩上等人种的白人医生政治家对欧洲现存的大量外来移民不满,成立了寒冬计划(历史上只有白种人熬过了凛冽寒冬)希望人为地实行物种淘汰。方法居然是以做公益的形式偷偷给做人流的移民女孩做绝育。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个组织真实存在,有6万名移民后代出身的女孩被迫且不知情地绝育
人权,自由与社会发展交织的难题这部电影全部表现出来了
考虑到这种敏感情节....大陆上映的可能性非常低,对悬疑有兴趣的一定要自力更生🤫
个人不成熟的小小观点🤦♀️
电影是跳跃的看的。
上豆瓣也看了大家的影评,有些话不吐不快。
毫无疑问,绝大部分人站在警察和女主的角度,或者说,站在2020年的角度,对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丹麦发生的对女性的种种行为的不满和抨击,也推而广之,大谈特谈女性的子宫的权利,乃至于延申到对几千年来女性的悲惨命运的同情。
这种立场,对不对呢?
站在2020年的立场,或许是对的;
但是站在1960年的丹麦的立场,是对的么?如果是对的,女主的父亲就不会主动把她送到疗养院;如果是对的,女主的表哥就不会离开她;如果是对的,根本也就不可能发生针对女性,尤其是少数族裔女性的大规模的绝育行为。
所谓的对与不对,其实,终究不过看当时的社会道德是怎么规范的,而法律,是怎样指定的。
这和中国的计划生育是同样的道理。全世界基本都否定中国的计划生育的正当性,但是对于中国人而言,自然也有否定的,但是同时,肯定的更多。那计划生育本身到底是否正当?这不是事实本身的正当性与否的问题,而取决于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当时当地的客观的需要。
其实,黑人地位的演变,女性地位的演变,东西方关系的演变,皆是如此。无论是用现在否定以前,还是用以前来美化现在,都不见得是正确的。
——————————————————————————————————————————
个人有个人的立场,社会有社会的立场,国家有国家的立场。不存在个人随心所欲的行为。
以今天的中国来说,近亲三代以内禁止结婚,就是法律;无论是否相爱,都不可能在一起。
剧中女主和表哥的关系放到中国来说,世纪上也处在一个危险的三代线上,结婚多半也是不被法律认可的。坚持在一起,同样要被法律所惩罚的。
60年代的丹麦法律有这种规定,丝毫不足为奇。很难说是恶法。今天中国叫优生优育,不是一个意思嘛?站在国家的立场,想让国家能够维持下去,更好的维持下去,世纪上,采取一些今天看来比较可笑的政策,但是囿于当时的科技,当时所采取的某些措施,是有着正当性和可行性的。
希特勒如此,丹麦如此,实际上,美国人也如此,60年代美国黑人的地位一样底下。站在外人的角度,自然可以大肆抨击什么种族主义,歧视女性,诸如种种词汇。
但是站在自身的立场,其合理性和法律性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所有国家,实际上都多多少少的在采取这类似的措施。至今美国仍然对外来移民种种限制,尽量让高素质遗民进来,而把底层移民都阻挡在外面,其实是一样的意思;
个人可以追求个人的无限的自由;但是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则会对个人的自由做出规范和行为,来界定哪些可以接受,哪些需要遏制。
今天的世人多半同情潘金莲。但是无论是古代的法律还是今天的法律,潘金莲的行为都必死无疑。个人层面上情感的同情,取代不了冷冰冰的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对个人的约束。否则,社会就不成为社会,国家也就不成为国家了。
大家也多半同情女主。但是如果到了中国,你问中国近亲三代能不能结婚?大部分人还是会告诉你:不可以。所以个人的内心的感性上的判断,放到理性的思考上,仍然是行不通的。
或许有人要问我:那我是支持对女性的迫害了?
显然,我没有这个意思。
我想说明的是:无论是女性的地位,还是黑人的地位,还是少数族裔的问题,在每个国家,每个时期,都有着其特殊性,我们不能说当时当地的政策一定是好的,但是我们也没有理由一概加以否认的道理。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并非仅仅是女性,黑人,而是所有人,都有可能在某段历史中,遭受到无情的歧视和打压,我并不是说支持这中行为,但是我请大家认识到这种情况的普遍性,乃至于当时当地的必要性,从而以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而不是站在一个2020的圣母婊的身份,去大肆抨击一切的历史。毕竟,历史在那个时候,可没有今天的环境。
一
如果你像我一样,有时候觉得无聊,无事可做,而又不太想闲坐瞎想,一门心思希望找点事情做做,那么,找些电影看看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它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当然优秀与否是对你自己而言,你会感觉自己从中受益很多,甚至有些电影会让你觉得自己的生命得到了延长;如果它是一部不是那么优秀的电影,你也没有损失多少东西,只是失去一些用来刷手机的无聊时间而已,这样看来,依旧是一件好事;如果它是一部垃圾的电影,你绝别看呗,或者过段时间再看,更有可能过段时间就把这个事儿忘记了。
有些电影,介于推荐与不推荐之间,它并没有让你收获很多,可它确确实实带给你某些感受。隔一段距离来看,它并没有多少深刻的内涵,甚至你会觉得它仅仅是一部娱乐性的电影罢了,所以自己难免再次陷入悲观的情绪之中。
有了不那么好的情绪,就要努力寻找解脱,寻找令自己心安的东西,最后回归到一个特别的结论,在时间的旅程中慢慢总结一个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不论做什么,科研也好,电影也好,拍照也好,跑步也好,都是为了做人,做一个好人。
当静下来的时候,哪怕看着种种矛盾的东西,你也不会生气,难以烦恼,你会有很多的想法,很多美好的想法。无论面对什么的艰难困境,人愿意选择的只能选择的只有善良。
二
《悬案密码》是由小说改编而来的一系列悬疑电影,共四部,分别为《笼中女人》、《野鸡杀手》、《信仰的阴谋》和《64号病历》。
我觉得,对剧情简介是在浪费时间,或者说我对介绍这个系列的剧情没有多少兴趣。对于很多电影,我觉得根本不要推荐什么,感兴趣的人你只需要告诉他电影的名字就够了,而且,电影本就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介绍的,甚至我会觉得讨论都没有多少必要。多数电影都是看了就忘掉了的,像几天前吃的东西一样毫无感觉,那我们讨论这种电影的剧情就更没有意思了。我需要做的,只是尽量选择高质量的电影来看,并记录一小部分自己的感受罢了。如果连这点默契都没有,就太没意思了。
《悬案密码》系列质量挺高,其中,《64号房间》公认最好。
为什么看《悬案密码》?更多是冲着丹麦电影这个标签去的。丹麦的电影是怎样的,相信你也会好奇的。即使明白一部电影不可能代表一个国家电影的风格,可依旧好奇,仍会相信多多少少会从这些电影中看到关于丹麦的一些东西。
对于北欧的电影,印象中只有千禧年三部曲,说来也怪,虽然极少了解北欧的电影,但莫名地相信北欧电影的风格是冷峻的,独特的。冷峻体现在犯罪的题材,独特则是指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都带有本国独一无二的东西,很难讲清楚,相信你也能理解,日本的电影,韩国的电影,美国的电影,法国的电影,英国的电影,俄罗斯的电影……总归会有些东西让你体会到自己所看的电影确确实实是属于那个国家的。
三
相比于其他三部,《64号病历》更有深度,它涉及社会问题,涉及历史,涉及意识形态的程度大大加深,它关注的问题有现实的落点,是一个大写的悲剧,是一个可以给所有人以精神冲击的故事。
一来,精神病院中的压迫。一个人被认定为精神病的时候,她就处于绝对地权力劣势地位了,只要她的行为越过大众的规范与理解,她就会被视为疯子,本就处于弱势群体的人将变得更加弱势,绝望的人更加绝望,各种负面的东西出来就会变得自然而然,就像《64号病历》中女子的复仇。影片剧情设定更有冲击力:假如判断的标准本就是错的呢?所谓的救治就变成了对本该享受幸福的人的迫害。
二来,意识形态的可怕。意识形态,说起来听起来非常高端,我觉得它就是对事情的理解与态度,没有什么神秘性的东西。理论上说,对某些东西的理解相同与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思维是行动的先导,当理解出现矛盾甚至截然对立的时候,现实的冲突就可能爆发。《64号病历》讲述的医生对女性非法绝育的事情,显然暗含着偏激的种族主义、优生主义思想的影子,这是真实发生过的,影片提到现实中上万名女性遭受非法绝育。这种东西,很容易让人产生悲痛的共鸣,对历史对现实有更加深刻了解的欲望,陷入某种情绪中很久很久。我觉得这些内容才是电影是电影更有价值的部分,它并不是为了打动你而打动你,它有自己立场与选择,它是有态度有思考的。
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张用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与自然选择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认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因此,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弱者只能遭受灭亡的命运。(现在已经站不住脚了,可曾经是作为过权威的。不知道在这里说观念一直在进步是不是很应景是不是很正确。反正,有一点可以确定,当你反观自己的错误的时候,你不会觉得自己是个很聪明的人,更多觉着自己是个毫无希望的倒霉鬼。所以,有时候觉得人类毫无希望也不是不可以理解的。)
四
不得不再提,摄影真的给影片加分很多。
公众号:贼六
不考虑悬疑电影本身的铺垫和结构,就单说这部电影要反映的价值观也是很值得推荐的。
故事分三条线路同时展开。一条是尼特多年前被关押在史波约女子疗养院的遭遇开始,第二条是卡尔和阿萨德在公寓里挖出尘封多年干尸开始调查,第三条是穆斯林移民女孩诺儿怀孕私自流产的线索。三个故事都同时指向了幕后黑手柯特.沃特。沃特有一套寒冬理论:人类在向北迁徙,只有北欧人种适应环境生存下来,他们是自然的选择,是最聪明的,而其他种族的本不应该活下来,他们拉低了人类整体水平,因此应该清理。这理论很粗糙,谁告诉你适应自然选择的一定会是最好的?或许在冰河期某些物种特别适合,但是温度升高后适应环境的又会换一批物种,在冷兵器时代就多次发生野蛮文明入侵摧毁更先进文明的案例。而且人类发展到今天,自然早就不是决定人类发展方向最主要的因素。
科特沃特是社会民主党人士,他是斯坦恩克的忠实信徒。他主张要控制、清除劣等种族,禁止他们生育以实现社会的福利化。但是战后要通过武力消灭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通过让这些女性永久绝育来实现。妮特在被变相关押在史波约期间遭受非人的虐待、流产以及永久的绝育,在恢复自由后控告科特不成功,爱人泰耶也离她而去。于是妮特的后半生都被仇恨所占据,用了长久的时间设计杀死护士吉蒂、陷害妮特以换取自由的丽塔、为沃特辩护的律师菲利普诺威,唯独没有杀死沃特。其实这部电影我最想看的是妮特怎么虐杀那三个人,可惜只有口述和尸体分析。
妮特的解释是后来泰耶回来找她并一起相伴到最后,所以她认为复仇没有意义并且浪费时间。但是这样一来等于是变相的放纵了沃特继续从事他的变态事业,妮特从新闻上或者是从社会事件上她不会不知道科特还在继续他的罪恶事业——沃特的寒冬组织人数庞大而且涉及高层、信徒甚广,他的丹内旺诊所声名远扬。我们不能苛责妮特一定要去复仇,但是这似乎于情于理有些说不过去。
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堕胎法案甚嚣尘上的这段时间看到这部电影尤为有感触。不管怎么包装种族理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固然都是让人所唾弃的,这些事件的背后被拿来下刀的却都是妇女。我认同女性有处置自己身体的完整权利,包括怀孕、生育、堕胎,这是天赋人权。当法律来告诉她们做了一些自然的事情后却再没有选择权或者强制被要求做某些事是会让人觉得很恐慌的,不管这背后是男权还是宗教教义或者什么国家战略的指使,本质上都可能涉及对人权的侵犯。
自从第二部起,这个系列已经从悬疑片变成刑侦片了,这次的凶手稍微有些迷惑,不过并不难猜,而且追凶也已经不作为主线了。最后甚至让真凶逍遥法外了,如果是柯南肯定不能忍,毕竟真相只有一个。
作为目前的最后一部,我只想说主角二人组终成眷属了。窗户纸捅破了,互相告白了,皆大欢喜。
再来说说剧情,大致上还是类似第二部下克上的安排,这次稍微体现出一些组织的强大了,没有像第二部一样那么简单轻松就拿下BOSS。这次玩的也是老外最喜欢的项目之一,上次玩信仰,这次玩种族主义,看来这种剧情在国外就是有市场,放在中国真没多少人能感同身受。
其他也没啥好多说了,继子彻底消失了,不知道会不会还有第五部。
PS:话说都2018年的片子了,为啥还在用按键老人机,警察就不配用智能手机?
这部电影剧情上是非常棒的,剧情走向也很不错,美中不足的地方甚少,要说的话,几次打斗戏都差了点东西,不过想要那种看起来完美的打斗戏估计很难了,也不能难为这部电影。
演员总觉得差了点什么,又说不出来,在选角上可能有些令人遗憾。
从电影的内涵表达来看,这部电影就是人文版的复仇者联盟,不过灭霸成了一个合法的国家管理层,复仇者们变成了底层人民。
看完电影我觉得很难评判好坏,诚然我在中国也是个低等公民。电影里面所谓的坏事从几年前以前就在流传,所以问题不出在当届政府,一方为了保证贵族利益国家利益,一方为了生活。
总之很棒的电影,能让你去深思他所表达的东西,还是比较难得。
有比较吓人的场面(当然是对我这种不怎么看恐怖片的人来说的),剧情发展很合理,也有很惊奇的转折,十分称赞。
非常笨拙的悬疑电影,我不明白它为什么会受好评。
不应该拿悬疑的角度看这个片子。类似“千禧年三部曲”的设置,小切入点出发,阿萨德和卡尔的作用也接近布隆维斯特和莎兰德的角色。双线故事很赞。与千禧年一样,讲述个体对抗北欧歪曲的社会体制,更类似于聚焦,当做悬疑片看就没意思了。
虽然每次都是极致反杀,但挺过瘾的关爱妇女的题材慢慢全球都在强化 这是好事
题材值得关注,每个人都有决定生育与否的自由,对生命需要保持足够尊重,对于尊重的理解建立在健全的教育机制上。影片本身充满了戏剧巧合性(追车谋杀噱头恐怖音效),所以人权主题倒是削弱了很多,当然也不能否认其中较好的内核。强制绝育和强制生育的区别不大,都是把人视为繁殖种猪,为了某个权威牺牲个人的人权。人有自己做决定的自由。说来好笑:把人当作种猪(没有歧视猪的意思,仅做动词),把人当作宠物的电影题材都还不少,这样的问题还是存在吧。
当片尾出现“从1943年到1967年内,约有一万一千名女性遭到非法绝育”的时候,脑中不仅共鸣出《四月三周两天》,更汗颜有过同样甚至更甚历史的我们好像没有一部作品可以摆上台面。你可以觉得它和尤奈斯博的类型雷同,可以看不惯它老套的双雄模式,可以吐槽他过时的本格甚至社会派推理,可以鞭挞它夸张的社会达尔文和优生主义,但请你不要遗忘甚至不知道,历史或许不会重演,但也很可能换了个样子降临人间。可能上帝已死,正义未到,但爱永久不息。
这部丹麦电影《64号病历》的惊悚在于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事件真实背景,一群北欧白种精英,对女性免费人流时并施以绝育,精神“矫正”与身体迫害的对象最早是各种“自由派”(不合规的“失格”者,比如同性恋、未婚先孕),在女子疗养院解散后依然以有背景的医疗机构存在,迫害移民族等少数人群。社会福利、人种进化、优生优育,这些从来都是社hui主义者一以贯之地努力追求着的,那种“完美”社会真的有意义吗?我宁愿这个世界糟糕一点!
这一部的完成度很高,不过还是过于工整,以致于片子看下来没什么惊喜。
如此文明的办案,如此简单的剧情。
太好看呀呀呀呀呀!!!!! 摄影slay的,丹麦风雪中两人单薄身影不仅对应寒冬组织,也更显终曲凄凉T T 聚焦白人至上和女性问题,依旧有Kids are not alright的主题贯穿其中,具有现实意义。在船上跟Nete那幕与3里Carl在教堂圣歌中哭泣一样震撼诗意。多线推进控制得蛮好,就是再没见过Carl儿子了,是跟妈去住了吗?写丢了蛮遗憾的,其实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青少年问题的副线。最后十分钟CP魂熊熊燃烧,Carl x Assad 4ever! 再见了我的Department Q :'( 搞笑艺人雷卡斯的冷面喜剧表演我真的服。另外此系列的casting做得真是太好,同一角色青年老年从面相到表演连贯性都很好,爱了。【btw Carl手抖3里有吗?不记得了..
同样是摆事实讲道理,北欧冷幽默画风完全不油腻,作为社会批判作品足够打动人,但做为悬疑推理片就很弱鸡。干尸聚会仪式感那么强,吊足了胃口,结果推理全靠回忆视角,犯罪动机和犯罪过程两句带过,只靠主角人品,毫无逻辑细节。
北欧这种冰冷空旷的地理特征,十分适合悬疑片这种气质。有计划的种族灭绝,这事儿看着遥远,不可信,但看起来十分真实,相似的事情太多,我国人民都见怪不怪了。
胖小哥的死太亏了,一个人孤身战斗那么多年,却被敷衍的女警给坑了
用嘴给我讲一遍杀人过程?那我不如看小说??拍出来啊!咋就骗取了信任让大家围坐在一起被你弄死的?老太太你别欺负我。
这次的案件真的是细思恐极了!
7.5/10 “上帝已死 正义未到 但爱永远不息”Playing with time.
社會轉型完畢後的故事
依依不舍追完《悬案密码》系列最终章,四部曲历经六年,Q局三人组不离不散。搁在欧洲极端民族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回溯历史,拨乱反正,相当于让本地人和穆斯林移民吃颗定心丸,相比前三部,多了大片气象,打破本土票房纪录不出意料。
非常推荐,这个是悬案密码的第四部,直接先看的这部,拍的非常好看。主线清晰,主题明确,和主题无关的杀人细节,主角生活等等无关紧要的都一笔带过,从而抽丝剥茧的为观众慢慢展现大量女性弱势群体受到歪曲的政治组织迫害的事实,以及主角们在危险的环境下依旧坚持正义与良心的努力寻找真相的故事线。电影悬疑的逻辑设计,明确的社会主题,以及对坚定美好人类情感的渲染和穿插,这三点相辅相成,相互连结,非常成熟。
虽然有一些“我说什么就是什么质疑无效”的剧情推进,但是这个系列真的是太好看了我的妈,除了第一部有些仓促之外其他三部超级好的!这部继续针对弱势女性和种族的犯罪主题,在惊险好看的同时也有警世箴言。摄影很洗眼,普通的叙事镜头都无敌好看!另外最终章感情好深啊,Carl needs you啊Assad!爱Fares和Lie Kaas.
杨永信的电击机构倒了,但是怀有同样可怕信念的人,当时机构的工作人员,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也许继续从事着他们认为正确的道德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