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材看得人少是意料之中的事,但还是很想使劲儿的安利一下<超越>。
不谈冬奥,不谈政策,它仍旧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剧。
三代人的传承和拼搏,有热血奋勇的竞技赛,有让人震撼的父女对峙,有人性的弱点剖析,有对梦想的坚韧无悔。
上一代的江宏,在离梦想最近的那天,被现实狠狠的打了一巴掌。在意气风发的年纪,他失去了追逐梦想的机会,他再也无法驰骋冰场。
马丽饰演的教练,表面平静的安慰完江宏后,独自坐在医院昏暗的长廊里,让人觉得在命运面前,每个人都是那么的渺小无助。
而这一代的陈冕,被认定起步晚、没天赋小女生,站在冰场上,面对一再要求她放弃的父亲说:“今天我输了,我很惭愧,但我现在心情很复杂,甚至有一点高兴,因为我终于有资格站在冰上和大家一起完成一场比赛了,我现在或许只能做到完成一场比赛,可是我很享受,我很享受这种超越自己的过程,你作为一个教练,不想带出一个注定会输的运动员,可作为父亲,你怎么知道自己的女儿一定会输呢!”每一个字都那么的掷地有声震耳发聩。
而那个看似不明事理得父亲,也只是因为他经历过即使再努力,也无法完成梦想的痛苦与折磨,他只是不想唯一心爱的女儿再次走上这条路,他也只是希望女儿可以幸福快乐的走完这漫漫人生路。
梦想,说来简单,可现实的残酷让多少人在逐梦的洪流中失去方向,又有多少人能迎风逆袭最终站在梦想的舞台上光芒万丈
陈敬业: 展信佳!我是你的饰演者高至霆。借着《超越》豆瓣开分的档口,我起笔写下了这封信。 几天前,《超越》播出过半了,评分却一直没有公布。相比期待,说实话我更焦虑。因为在接演这个角色之前,我并不了解冰上运动。是的,不是每个东北人生下来都会滑冰。可你身上背负的命运感太打动我了,幸好试镜后导演认可了我来扮演你,后来很多媒体说我是沾了肤色黑,像胡军师兄的光,这是不是说明观众也认可了导演的选择,让我感到荣幸和开心。开心之余我就开始焦虑:敬业,我能否演好你?
仅仅70多天的训练,我看着结痂又受伤的脚踝感叹你们运动员可真难啊!要是付出了这么多还不能出成绩,得有多不甘心呢?为了让观众能看到你的不甘心,我掐掉了郑恺新的秒表。十余年日夜训练出的自信和自尊,在天赋面前粉碎。初看剧本时,我也曾片面的把你的很多行为归类成“嫉妒”“小心眼”。对不起,当时的我没有理解你。在找到你成为你这件事上,我要感谢马丽姐。在合作之前我以为每天最难的事就是如何不笑场,结果她才是那个最快进入角色带动我们感动我们的人。有时我恍惚觉得她的身影能和我的大学班主任刘天池老师重叠在一起,就像吴庆红教练之于你。有吴教练的指导,有江宏的陪伴,有郑恺新的心心相惜,最重要有你的努力,运动员这条路你比很多孤军奋战的人都走得更加幸福。 但是人生哪有一帆风顺的,欣赏你的吴教练调走了,江宏也因为郑恺新受了重伤。我至今还很难忘记冰上送别江宏那场戏,太难了,那一刻的你身上有两个运动员的未来,压力太大了。你那隐忍又压抑的性格,有的时候真的很难把握。感谢在我很着急的时候,朱嘉琦抱住了我,在他的这个拥抱里,慢慢压制住了想要痛哭的冲动。事后,他说这是他第一次抱一个男人这么久。呃···谁不是呢。
敬业,这部剧拍摄了四个多月,成为你的时间久了,我发现身上有了你的影子,而你又是成千上万个运动员的缩影。你们用尽一生去努力,让中国的运动员能够站在世界舞台上,你们要克服的不仅是生理的难关,更多是心理。他们和你一样,只要能看到五星红旗飘扬在奥运赛场的最上空,选择退让和成全。其实拍戏也是这样,我们常常看到有前辈给后辈“托戏”,也就是所谓的,给后辈多一些展现的机会,只求最后呈现的戏剧效果是观众喜欢的。所以当在豆瓣上看到“不注水”“很考究”“很励志”等等在《超越》豆瓣评论区的留言,我其实很想感谢你,成为你让我有了能理解运动员的机会,向前辈学习的机会,交到那俩位“损友”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你我更加相信热爱就要坚持到底。就像你热爱短道,我热爱表演。
青年运动员陈敬业的故事告一段落了,但是青年演员高至霆才刚刚开始。我很期待,相信你也是。 此致 敬礼! 高至霆 2022年1月25日
短道速滑是一项十分吸引眼球的运动,有人将其类比为田径场上的短跑比赛。短跑是依靠双腿在平地上一决雌雄,而短道速滑需要借助冰刀在滑冰场里角逐,让这项运动的危险性和偶然性大大增加,尤其短道速滑500米比赛,运动员仅需滑行4.5圈,胜负就将揭晓。因此胜利者必须要具有卓越的技术和强大的心脏。在这短短数十秒的时间内,但凡一个微不足道的失误,一切努力就将付之东流。
如此“刺激”的一项运动,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却仍有几分疏离感。毕竟,冰雪运动对季节和场地都有不少硬件要求。不过现在,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来了解一下中国短道速滑的前世今生了。由张晓波导演、李庚希和胡军、沙溢等主演的电视剧《超越》,已经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了。讲述短道速滑的影视作品在中国实属少见。并且《超越》剧没有以哪位运动员的亲身经历为蓝本,这就对编剧和导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叙事结构上,《超越》使用了一种呼应过去和现在的双线手法:过去线从1989年开始,国家刚刚在黑龙江组建短道速滑队;现在线从2014年开始,“轮滑少女”陈冕决心转行并加入青岛短道速滑队。这种双线叙事手法虽然在诸多影视作品中较为常见,但在体育题材的作品中却比较少见。《超越》打出了三张颇有分量的牌,保证了剧集的质量。
第一张是生动的故事。《超越》的开头十分吸引观众:一个孕妇,居然以walkman为诱饵,去松花江上挖掘短道速滑人才,引来了一场戏剧性的冲突。创意妙,故事好,吴教练的“足智多谋”,陈敬业的“踏实认真”,还有郑凯新的坏小子人设,这些人物形象都瞬间立了起来。而在2014年的时间线上,一个刚刚赢得轮滑比赛胜利的少女陈冕,为了心中的短道速滑梦,瞒着家长坐高铁去青岛,这样生动有趣的故事,很难不让人继续追下去。
第二张是扎实的细节。89年的回忆线非常感人,唤起了我的童年回忆。比如郑凯新毛衣上的花纹,就是80年代最最流行的。也许那毛衣还是他妈亲自给他织的,还有他标志性的“中分头”,是哪个年代社会青年的标志发型。双卡录音机也是那个时代的美好记忆。从对细节的考证和还原上,《超越》剧组显然下了一番功夫。
第三张是“无因的反叛”。89线的郑凯新天赋异禀,但也是个“刺头”。这样的人好好雕琢是璞玉,放任自流是混混。其实在如何处理这种“坏孩子”上,中国体育界还是有自己的办法的。中国体坛也不像传统的刻板印象里,培养的都是注重整体和纪律的“团队运动员”,相反每支队伍都有这种类型的问题队员,就看教练怎么“收服”了。在《超越》中,马丽饰演的吴庆红教练,就展现出一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果断。
与之对应的14线的陈冕。她是一个“门外汉”,在传统观念里,她想成为一名短道速滑运动员已经太晚了。但我们在《超越》里看到,现在选拔队员的方式,早已不再是过去的体工队模式了,而是通过比赛的方式,“不拘一格降人才”。两个时代,两个不同的“问题队员”,电视剧通过这样一种对比方式,来探讨“千里马和伯乐”的问题。有趣的是,陈冕需要打动的教练,正是当年的坏小子郑凯新。
从已经播出的几集来看,《超越》无疑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如何发展,还要看陈冕、郑凯新他们的表现了。希望剧中的人物能够实现一次脱胎换骨的“超越”——既是超越对手,更是超越自己。这便是体育题材作品的永恒魅力,也是我们人生际遇的一面镜子。
如果你喜欢热血运动番,请一定来看《超越》!
如果你喜欢一些普通人追逐梦想的故事,请一定来看《超越》!
如果你喜欢一些复杂的队友情,请一定要来看《超越》!
这里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空洞的”为国争光”的口号,只有一个个小人物因为热爱滑冰,为了实现梦想付出的实实在在的汗水。其中有天才,也有普通人,有竞争,有嫉妒,有关爱,有鼓励,有无奈。有两代人之间的爱和羁绊,有渴望获得父亲认可的女儿,有不忍女儿走自己老路的刻薄父亲。
目前看了九集,每一集的布景,情节都很细腻,真实。包括母女之间的心有灵犀,理解,关爱。队友之间,久而久之形成的自然的默契。
我一直很烦那种为了热血而热血,为了励志而励志的剧。但超越没有,所有的这些是落在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的,每一个运动员,不管有没有天赋,都想赢,都想拿金牌,你能从其中感受到他们身上的那股劲儿。它很真实,真实在主角作为没有天赋的运动员之一,他/她心中的纠结和倔强。还有真实在当意外的伤病来临时,角色的痛苦,迷茫。以及人生中突如其来的变数,给梦想带来的致命一击,会让人长叹一口气,然后默默感叹,这就是生活啊。
生活不是脑海里营造出的美仑美奂的梦,他是冷静的,甚至冷酷的。可能就像他们师父说的那样,梦想很好,但有些梦不能守着它一辈子。
毕竟梦想的外衣脱下后,人还是要生活的,只要这团火焰曾尽兴地燃烧过,就不遗憾。
群像戏。两条线交叉着推进,一代又一代传承。吴教练真得是好教练,李庚希的哭戏太可爱了。赶在冬奥会前看完,期待2022北京冬奥会。也想起一些过去的事情。
2014年不爱看体育赛事的我,偶然看到了冬奥会。第一场是女子短道速滑,有些场次会有选手摔倒滑出场外,我问姨爹“会不会有那种选手都摔了的情况?”。然后,决赛时竟然三个人都摔了,中国队获得了金牌,可能就是命运吧,换成别人就不会有这个运气了。仿佛是一种直觉冥冥之中就看到了比赛。 看到武大靖夺冠的那一集时,忽然就涌现了四年前的心情。因为在去学校前,恰恰也就看了夺冠的这一场。 没记错的话,是大年初四,在姨妈家拜完年吃完饭就要回学校,毕竟作为高三生大年初五就要上课了。我哥当时博一,走的时候无比羡慕他,要是能啥都不担心接着看后续的比赛多好。心想读大学就好了,默默算了下一次冬奥会的时间,甚至期待和他能一起看比赛,也还设想过那到时候有机会正是读大学有机会去当志愿者…度过最后的冲刺,高考结束就是无比美好的生活了。出发前看到了金牌和胜利,我的结果也一定能蹭点好运气吧,毕竟放假前的模考一塌糊涂。 记不清那天有没有晚自习,但脑海里总有班主任老袁站在在讲台上以武大靖夺冠为例子讲了一些内容,不知道是他是作为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出现,还是鼓舞我们,或者是老师单纯地分享一些新鲜事…也许他在我的高三不只一次出现,被记忆将他的形象整合交融到了那天晚上。冬奥和过年很快就被淹没在了高三的习题之中。我也没有关注过后续比赛,我也只有这两场比赛的印象,我也只记住了武大靖,但是从未出现在我的作文素材,只是个很厉害的名字而已。但是再看到,那份心情还是回来了。 与冬奥相遇是在高三,人生即将迎来第一个抉择,在等待一个结果,还在行动。期待能自由地看冬奥。 四年转瞬即逝,再一次看冬奥,我又要迎来人生的重要选择,我又一次在等待结果,只是行动已经结束,只要等待,我可以暂时地无忧无虑看比赛,老哥也要博士毕业了。但是这四年,就像是短道速滑的比赛过程,谈不上瞬息万变,倒也翻天覆地了。比如2019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没有回家过年的老哥,还有他的离开。 四年一个周期,有些运动员再也等不到下一个四年,人生的很多机遇和我能遇到的人也在自己的周期里自如更替。 这部剧关于超越,它的意义是运动本身。我能猜到主旋律想表达什么,但是往往却被主旋律之外的不起眼的细节打动,是陈敬业和女儿在家里吃饭的那场戏,或者是触剧生情。
冬奥会有关短道速滑的超越的意义恰好对上了我成长与选择的关键点,高考还是考研,读书还是工作,超越的意义其实一直在自身。
因为看了这部剧,冬奥短道速滑接力的比赛我终于看明白了。以前就喜欢看,满场飞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看得一头劲但也满头雾水,现在终于看明白了,回头来想起来给这部剧写个好评,推荐给喜欢看速滑比赛又看不太明白的我们。
这部剧里讲了两代人两条线的故事,我个人喜欢80年代的那条线,年轻这一代故事比较单薄,但总的来说相当的不错,尤其每集最后的真人采访,真情实感,非常打动人。
没看到的朋友冬奥完了也可以追啊,故事线很好看,全员演技也在线,很不错的,还可以了解速滑的这项运动,推荐!
估计正好开幕式前播完,无缝衔接冬奥会。马丽这次转型挺成功,终于不再局限于那些尴尬无比的喜剧。
我说这比开端好看不会被骂吧。双线叙事越看越爽。老一辈的更有看头。
陈冕向北嗑死我了,谁懂😢
就喜欢这种不注水的剧!陈冕入队、郑凯新入队,短道速滑的主线剧情直接开演!没乱七八糟幺蛾子的剧看起来就是爽。
2022年的开年惊喜!短道速滑虽然之前了解的不多,但竟然看的津津有味,可能是因为体育精神本就很容易鼓舞人心吧。而且不仅仅是体育精神,在短短的几集里亲情、队友情、教练情都展现出来了,为队友出头打群架、郑凯新别别扭扭的关切、母亲对孩子梦想的支持,着墨不多但足够动人。
如果仅仅拿2014年的落魄教练X拼搏少女的组合讲故事,那未免太过俗套,这部戏好就好在野心大,能力也跟得上。双线叙事,89年一帮血气方刚年轻人的故事也很有意思颇有热血团魂的感觉,冬天滑野冰、偷跑录像厅、家庭烟火气,都让人感觉很亲切。
喜欢老一辈的故事很励志,后面的陈冕一辈的故事有点老套
看完了!好看!感动!认真去拍运动员和运动了!有bug但瑕不掩瑜,实实在在拍出两代人的体育精神来了。竞技体育残酷而美丽,大多数人都会遗憾收场,但愿他们无悔这段经历继续开启新的人生,抱抱每一个向北每一个罗竹君每一个方易飞每一个杨佳雯每一个郑凯新每一个陈敬业每一个江宏每一个侯思源,不管是转身还是换项还是成为教练员,中国短道速滑事业都有每个人的一份功劳。最后希望站到最后的陈冕们可以在2022冬奥会赛出风采实现梦想,继续发展我国冰雪运动!PS:真的心疼我的向北,有天赋又努力,被下黑手受伤被迫停下冲向巅峰的路。中国的奖牌都会干干净净地拿!
第一集看着质感还不错,双时间线的叙事倒是真的没想到,马丽一出来我就觉得这戏赢了,很会选角!英子的演技也高于我期待,总体可追~
超长冬奥预热片
很好看,演员选的合适,人物塑造平实不做作,最重要的是剧情不胡来,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狗血桥段,给个赞👍🏻
马丽就像他们的妈妈,她真的很好,给学生最好的安慰!对江宏也耐心地劝说。她说的话真的很温和。
看了三四集已经上头了,双线叙事太妙了,89年的叙事和14年的叙事也是相互勾连的,第四集的虎牙项链一出场起了鸡皮疙瘩,切实体会到了体育精神几十年的传承感!
李庚希长着一张倔强少女的脸,让她演陈冕真的很合适,而且第一集沙溢一出场,和李庚希魂穿父女情!而且后期教练和队员的互动,一定会有“如父如女”的感觉,想想就暖心。节奏感太好了,不过两集主要角色纷纷出场,各有各的性格和脾气,刀子嘴豆腐心的教练、热血沸腾的队员、倔强不服输的少女,追剧都更有动力了!
也没有问题,也不好看,无聊就是超越的原罪
陈敬业 郑凯新 江宏 向北的故事线都不错 但是女主的技术是怎么进步的这个基本没有体现出来 精神力量也麻麻地 幸亏本身故事是偏群像的 要不真的很致命了
父辈线值8分。吴冕线真的莫名其妙,吴冕半路出家,没有天分,训练的时候经常四处看开小差还脾气巨大。她能当主角最后当世界冠军的话,真的对其他从小训练,刻苦又有天分的运动员是种侮辱。
为冬奥会加油的运动员们。
对我这种旱冰都玩不转的人来说,冰上运动简直危险系数爆表。所以从第一集开始,我就打心眼里佩服。佩服演员为表演练就短道速滑技术,佩服现实中的运动员在艰苦的环境下拼搏历练。坚持追下去,希望后续剧情能更打动我,给我带来更多惊喜
短道速滑危险系数真高,她们脚下的可是刀啊,只要划一下就皮开肉绽,但她们依然还是穿着冰刀不断练习,她们真的很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