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开始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到最后原子弹落下。绝大多数日本人不都是打了鸡血一样的扩张扩张扩张吗?里面也说了,日清日俄战争的辉煌胜利,以及跟美国一争高下的地位。几十年对外战争自我洗脑的荣誉感,你指望它兵败山倒,兵临城下最后决定生死存亡的那几天,整个日本最高层会突然之间觉悟,是我们错了我们不对我们是禽兽? 电影确实很真实,正是日本人那样的态度,导致了那一天的到来。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听到汉唐开疆扩土的时候,不也打心底里自豪感油然而生?本来这部电影也不是拍给中国人看的。 真正可怕的,是主张和谈的阿南大将的那句话,"日本怎么可能灭亡,国民那么勤勉,一定会复兴的。"如今的日本,除了军力很难说不是复兴了。 主战主和两派,都是害怕日本万劫不复。主战的以为美俄无信,皇室不容侵犯,投降无异于亡国灭种。因为他们就是那么对待投降者的。主和的知道大势已去,一亿玉碎也不过拖延时日,当时也并不知道美国还有多少原子弹。真的全民抵抗,美军不知道还得投入多少军力,而且苏联也参战,作为交换条件最后皇室还是被保留了。我们后来也没要战争赔款不是吗。阿南的小儿子后来改成了日本驻华大使。当然政治嘛就不谈了。 对了,别拿德国跟日本比了,不是一种东西。想让日本宾服?靠键盘侠不行,唯一可行的,就是比它强大。
今天适逢日本投降75周年纪念日,推荐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导演:原田真人,7.2/10,描写的是45年4月,日军渐显败相后,铃木贯太郎接任首相,阿南惟几出任陆军大臣,在接连遭受苏军出兵,东京大轰炸,两次核爆以后,铃木秉承裕仁天皇意图,接受盟军最后通牒,结束这次战争,最长的一天说的就是8月15日,裕仁发布终战讲话之前的一夜,少壮派军官受东条英机鼓动,发动政变,阻止终战。各个角色演绎得都很精彩充分,电影中出现的天皇,铃木贯太郎,阿南惟几等人,都进行了一定的美化,缺乏对战争责任的反思,就其整体客观性而言,我觉得大部分可信,值得批判的观看,深思中日的民族性差异,日本虽然二战完败,但还是一个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对手。日本无论是作为当年的战争机器,还是随后几十年的经济机器,其整体效率,个体素质都是一流的。与这样的强国为邻,需要我们更多的反思和改进自己。
其实就是一帮老顽固的终结。为了一个过去日本帝国的大梦,打鸡血一样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不管是二战以后恢复经济,还是重新搞社会救助,都有一种精神失落的感觉,旗帜已经烧掉了。他们是行尸走肉。
老版本我也看过,不像这一版那么直接的描写天皇,还有他热爱的生物学知识。老版本就是讲暗杀的,而新版却简洁得多,连人物介绍都没有很充分。
阿南由役所广司来主演,真是难为他了。紧接着第12分钟的小汽车驶过,飞起片片樱花,那简直太美了,让我们想起世间万物都是过眼云烟。阿南塑造得更亲切。很多谈判的镜头也只是对老版本的复习而已。没有那种紧张的氛围。这是最失败的。
也就是个按部就班的。没啥想法。
最后看到这个少佐的时候,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日本一直不说自己是侵略。
如果不投降,其他国家就会出动武力阻止。而他们把这描述成对自己的宣战,还把日本描述成被迫自卫的国家。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我觉得他们正是因为做了亏心事,所以不敢投降吧。但他们好像觉得只要不承认就跟没发生过一样,这样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继续生活,就不会受良心的谴责了。
另外,日本自古就有一种“耻文化”,这也会让他们不像其他国家一样坦然面对,仍对未来抱有幻想。可是如果要想师出有名,就要使用天皇的名义,但天皇已经决定接受《宣言》,所以他们想要拉拢人“起义”。而以楠木正成自比,就是为了多骗一些人加入罢了。
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后,我觉得如果真的有个日本人明确地知道真相,那么他也不会认错表态。因为如果这样做了,肯定会受到国内大量民众的讨伐,而为了不面对舆论的压力,所以选择和大家一样不承认历史。毕竟过去这么多年了大家都这样说,好端端自己为什么要揭这个头。因此现在,没人愿意指出这件“皇帝的新衣”。
我看到日本古代有个叫“村八分”的处罚制度,就是大家一起选择性的忽略一个人,不再与其来往。只不过这次变成了全国一致性的选择忽视侵华。
可以当成一部拍摄精致的纪录片来看。服化道以及各种场景都很考究,还原度很高。
如果熟悉那段历史和里面的人物,观影障碍会少一些;如果不熟悉,可能会觉得有点闷,因为出场人物众多,容易脸盲。
故事推进的节奏很快,煽情的点也控制得恰到好处,效果有了,又没有太铺张。
印象比较深的有两幕:
一是阿南惟几回到陆军省,少壮军人都暴动去了,空无一人,只有收音机里反复播放着请民众第二天收听重要广播的新闻。阿南默然关掉收音机,却不知从哪里传来了悠扬的爵士乐,叫他忍不住坐下来静静地听。镜头拉远,昏暗的走廊仿佛深深的隧道,把人吞噬。
二是畑中少佐带人占领广播电台,在播音员故意切断电源的情况下,仍然对着话筒念出准备好的暴动宣言。明知道那是不可能被播出、也永远不会有听众的广播,还是读了出来。一道道汗水从畑中脸上滑过。
人物方面,阿南一以贯之地被塑造成悲情英雄,铃木贯太郎则被处理成老谋深算型,表面装傻,心里明白,不像他那些倒霉的前任,既没有让内阁垮台,也没有被刺杀(二二六的时候已经被刺过一次了),最终在武强文弱的时代里,推了历史一把,让战争在自己的任期里结束了。
比较有惊喜的是东条英机,一共出现四次,每次都是反面0担当。
尤其是在陆军省煽动少壮军官暴动和在阿南办公室为了一幅新增加的字画而咆哮的两场戏,很出彩。
不知道东条是不是因为已经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的缘故,所以干脆就被导演抛弃,成为彻头彻尾背锅的人。
阿南为什么非要切腹?也是玩完了吧。
原因一:作为陆军大臣,他当然是不愿意承认已经打输了。这事关军人的荣誉,不战到最后一兵一卒,怎能言败?但另一方面,裕仁是皇帝,又是赐军服又是过问女儿的婚礼,皇恩浩荡;铃木是老上级,提拔自己当了陆军大臣,也有赏识之恩,他们都决定降了,自己又怎么能不服从?所以心里肯定很矛盾。
原因二:身为陆军大臣而在投降决议上签字,哪怕最后确实这样做了,阿南内心肯定也还是纠结,不甘心固然是一个因素,另外也清楚自己将来会一直被非议,泥虹的陆军在他阿南的手里,盖上了战败的章。光是这个责任,就足够压死他了。如果活下去,未来日子肯定很难过。但是为了大局,这个最难的事,阿南还是扛下来,去做了。
原因三:阿南只要活着,就会被少壮军人抬上神轿,被推到暴动的风口浪尖上,他不想给他们这个借口,而且如果陆军叛乱,他这个陆军大臣一定脱不了干系,罪责难逃。但是如果他不答应,那少壮军人首先就会先杀掉他。如果那样死了,实在太不值得。反正怎么看,都是“死”路。
原因四:少壮军官要下克上,阿南内心里是理解兼同情;但是理智上,他又很清楚地知道,这种冲动的起义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不过白白送死。他想保全这些年轻人的性命,又明白自己做不到,将来眼睁睁看着他们被处死或自杀,他也痛苦。
原因五:关于“本土决战”,阿南也算力争过了,无论怎样都想维护陆军的体面,可是改变不了什么,走到这一步,全面战败不过是时间的问题。阿南又不是傻瓜,看到女人都拿起长矛开始操练,就明白男人打不赢的仗,要女人去打,真是一个笑话。但是,如果降了,放下了武器,会有什么结果?自己被当成战犯事小,国体无存或者更严重的事,他也不愿意去面对。所以,索性就不去面对了吧,一死了之,眼不见为净。
至于影片评分为什么不高,当然是在上映的这个时间点上,没有做到中国观众想要的“谢罪”或是“忏悔”,但这毕竟是拍给自己国人看的电影,本来就没想要面对国外的观众。也不能要求每个日本导演在拍这段历史的时候,心里时时念着别的国家,从本片的立场来看,基本上就是在说:尽快结束战争是正确的,哪怕为了本国的民众,也一定要结束它,放下武器、停止顽抗,不管多么艰难,也要这样去做。这个角度固然离我们的诉求有很大距离,但肯定有其积极一面的。
最后最后,要说的就是,无论如何,还是要记住这些为了结束战争而付出的努力。在那么多的偶然里面,只要一个小的环节出了问题,战争就有可能再继续下去,垂死挣扎也好,负隅顽抗也罢,时间每往后拖一天,都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死难者。至少在这个点上,影片中的很多人都做出了“对”的选择,没有让错误再延续下去。尤其是那些写好三十份遗书来保护录音盘的侍从、御书房的女官、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几乎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在做这些事,这是大时代下小人物的良心。
论如何把刽子手塑造成悲剧英雄。德国还没有这个胆敢这么拍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霓碰!又做到了!
算是基本还原历史吧,比较客观。那个总理大臣让我数次想起了李鸿章,国之将破,老残之躯即便背负骂名也要硬扛着上啊
1. 远不如1967年那个版本,全靠役所广司、山崎努撑场面,其它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弱。1967版本差不多当时日本顶尖的演员全都出现了,而且各个精彩。2. 天皇这次露脸了,而且还着陆军军服。3. 那个片子气氛营造,节奏感都好的不行。4.日本电影60年代,应该是黄金年代吧。
都是响当当的汉子啊,只好长叹一声,自叹不如。#201601018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人物的肢体语言,铃木贯太郎在天皇面前请求圣断的两次鞠躬,肢体语言有张力,仪式感非常强,本木雅弘饰演的裕仁,以及畑中健二等少壮派军官一板一眼的鞠躬行礼,骑车赶路的动作,刻板有富有时代特色,军国主义影响下的人物性格表现得非常好。
电影节奏很不错,演的也都很好,特别是山崎努那种不怒自威的气势,阿南惟几活脱脱一个悲剧英雄,传递日本在战争中也很惨没有错,但这片子有个很大的问题,看完是觉得“日本不应该战败”而非“日本不应该挑起战争”,中下级武官在终战日的作为也远没有电影渲染的这么大,裕仁也不是这么单纯的为国为民
节奏拖沓,群戏设置有问题。粉饰历史。
6/10,日本右翼人士(大多数人)作品,应该叫《军人最后的挽歌》更贴切。阿南惟几应该是中国人最痛恨的吧。
仁心爱民大帝圣断 满门忠勇陆相归天
军国主义招魂歌,不知为何看起来这么真实,看到最后居然也会为贼掉下来几滴眼泪。如果抛开自己的民族情感,大概会打四星吧。
如此低分的纪录片豆瓣难见,仅仅因为是日本人拍的二战历史题材吗?
陆军和海军的相互倾轧,唯尊天皇的愚忠,底层军官动不动就哗变。这部电影将历史书上的短短一句“日本战败投降”,扩充成了一个从对方角度讲述的详实故事。原子弹都快扔到东京了,陆军军官还在叫嚣一亿玉碎,军国主义真可怕啊。
细节到位,东条训斥年轻参谋和刺杀森纠两场尤其好。
东条英机的复原真乃力度千钧,阿南惟几的忠诚让人泪洒东海。关于玉音讲稿的词语推敲令人印象深刻,安冈强调的“义命之所传”有着得体投降的愿望,告诫后来的政治家要有主宰民族命运的灵魂,不要做时运所迫的二流角色,然而最后还是被否决,暗示着日本地位在后世的低落和民族的迷茫。
即使没有老版的珠玉在前也可以感受到这部真的很不怎么样。全片像是被一个右翼开的广电总局(而且对电影艺术的理解远不及我大中华广电总局)胡乱剪了一番。你看看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军官,一亿玉碎你倒是到前线去碎啊。老是号召国民去碎你还好意思说你是为国民好?
「天皇无责任,是终战不是战败。别国的伤害无人在乎。我们为国奋斗。日本也是受害国,不是我们的错,都是战争的错」,看了多年日本二战片基本是这态度,有时觉得这个民族也挺可悲。国产历史片偶尔博眼球不可怕,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淡忘淡漠和回避症结所在才可怕,且随时间流逝只会越来越甚。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战争涉及每个人的命运,剧中人物内心的不苟且不妥协,这样民族意志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不管历史真相是怎样的,片子本身对人物的刻画很不错
松坂桃李还可以
5.5,让裕仁登场是个大败笔,然后阿南惟几切腹的也比原版差的多,连点血都没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