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结尾,男人对着镜头注视了良久,他像是在看什么,又像在沉思。伴着钟声,电影结束。我们不太清楚这一镜头表示的意思,朋友表示当时男人在撒尿,她听到了冲厕所的声音。但我觉得,以阿巴斯的品味断然不会设置这样“低俗”的结尾。我的看法是,当时这个男人正在犹豫要不要把胡子剃掉。如果他剃掉了,今晚他就将留在这个小旅馆,如果没有,他将搭上9点的火车离开。作出这一推断,是基于前面反复铺垫的信息:女人的丈夫每两天剃一次胡子,雷打不动(即便是结婚当天)。当然,有人会提出异议:当时当地有剃须装备吗?联想一下《随风而逝》中那个相似的机位——男人对着镜子剃胡须,或许可以有个答案。 这个男人就犹豫在这场假戏是真做/假做还是不做上。从咖啡馆莫名地被认作丈夫起,他已经陷入迷糊。一方面,他琢磨不透这个女人的心思(就像世上大多数男人那样),另一方面,他不清楚丈夫这一身份需要做什么。他依然沉睡在男性思维中:理性、争辩、好胜。他所触碰到的矛盾,展现出了一个男人面对爱情时的无力。 从一开始,整个故事的发展就牢牢地掌握在这个女人手上。是她,将自己的电话/地址交给了男人;是她,开车带男人去了那个地方;是她,率先陷入了夫妻关系的假“副本”,掌控着男人在这一场游戏中的表现。与女人的热情、流动、难以捉摸相比,这个男人是僵化的、截断的。这倒与他的身份相符:一个研究艺术史的学术男。 看看两人在车上“交换”的笑话。女人讲述了她的姐姐与姐夫的逸闻趣事,逗得两人渐入佳境;而男人只能生凑出一个俗套的笑话,被女人叱之以“什么烂笑话”。一个来源于人生经验,一个从旧纸堆中搬出。 这种设定(或者男人与女人本来的面貌),必将制造出层出不穷的矛盾,产生与化解,观众也将从这种获得自我认知,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爱情中两性的常态。因此,《合法副本》超越了一个爱情故事的预期,它的典型性与普遍性在于展现出了爱情(婚姻)中的两性差异:女人可以多么地美,而男人又能多么蠢。 女人的美丽,在于她对待爱情的勇敢姿态,比诺什完美地诠释了这个角色。在咖啡馆里,她想听一听男人写书的灵感,男人于是讲起了五年前自己在罗马遇到的一幕:一个母亲领着儿子在街上走,没经过一个街角就要转过来看看儿子跟上没有;还有一次,两人坐在一个喷泉雕塑下,母亲向儿子讲解雕塑的过程中,并没有透露这一雕塑“副本”的身份,而儿子仰视着雕塑,就像观看真的一样。在这一长段讲述的过程中,比诺什留下了眼泪,我想,观众比这位正在讲话的男人更早地感知到了这点,然后推断出故事中的母亲和儿子正是镜头前正在默默流泪的这个女人和开头出现的那个一直在玩游戏的孩子。心理上与情感上的这种思维变化,依靠一个演员强大的表演能力,而比诺什漂亮地完成了它。同时,我们也可看出这个男人的笨拙与迟钝,他陷在自我的话语里(一如开场的演讲),感觉自己正被无形的聆听者所包围。 同样一场需要强力演技的场景发生在快接近结尾的酒馆里,男人搭在女人肩上的手(这一动作的完成需要多少引导:婚礼上新婚夫妇分别请他去合照,广场上老人的善意开导。他太倔强了!)瓦解了女人内心积聚的烦躁心理,她耐心地听着主动的“丈夫”订餐,萌生了去厕所补妆的想法。这就是出现在海报上的比诺什,她涂上了口红,调换着耳环,然后回到座位等待着一次完美的用餐。但却不曾想到,男人的旧习复发:他抱怨酒的栓塞味,从而破坏了女人因为佩戴首饰而营造起的美好感觉。紧接着就是一场戏剧性十足的对手戏,因为阿巴斯用的正反打的特写,再加上资料馆的大屏幕,比诺什脸上的细微表情展露无遗:因为喜悦或愤怒而涌起的细微皱纹,让我们正在见识到了表演所能达到的力度。我想,我再没见过一个电影中的女人可以这样美,她对爱情的期许、失望、愤怒、犹豫就在那短短的几个镜头里悉数混合于一起。我只能转向另一方:这个男人,为何这么蠢?难道不知道良好的爱情关系需要几句虽然违心但好听的话的调剂? 可能,他渐渐地明白了。两人坐在台阶上,搂靠在了一起。这也许是愤怒之后的回光返照,也可能是女人进教堂卸下束缚(胸罩)的缘故。但他依然不知道当年他们度蜜月的旅馆是哪栋,依然想不起房间窗户推开后往左往右看到的又是什么。他依然是这份爱情“复本“的局外人,他以自己现实中的实际行动反驳了他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复本与原件一样真实。 一部论文式电影的完成: ①先行的主题。在这部电影里,“合法副本”“原样复制”,书的题目无不在指涉影片的主题,与书中探讨艺术史上原样与副本间的关系不同,电影探讨了一段发生在现实生活的爱情故事:假想的夫妻能否真做。 ②简洁、严密的论证。空间:新书发布会现场、餐厅、艺术品店、车厢、画廊、咖啡馆、广场、酒馆、旅馆等,或公开或私密,或开放或密封。清晰的空间走向辨明了这段感情的情感变化:同样在疏离与亲密间变动。 ③论文明确地标靶出论点,电影却不该对限制观众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不然将生成Death-Image)。论文式电影标明了主题,却展开于这个主题衍伸开的空间中。
像《纽约我爱你》里面那个短片!这种本子真不是一般演员能撑起来的。极易被毁掉。好在却没有!朱丽叶比诺什就是好看,影后并不为过,只是横向比较此届似乎有更出色的女演员。
看了茱麗葉畢諾許的『愛情對白』,精采的愛情辯證,再次突顯男女思考模式之別。當愛情被生活逐漸磨平,男人認為只是改變愛的方式,女人卻認為是愛與不愛的問題。雖然任何事都應換個角度看待,但男人不明白一旦女人改變了愛情的態度,也就改變了愛的決心。因為愛情是對談,不是獨白,是感受,不是對錯。
中年危机版《爱在日出日落前》,赝品夫妇竟能如此入戏,泪点在咖啡馆的那个母子小故事
真假之辨值得深思,虚实之间令人称妙。
除了学会正反打了一切还都是原来那个阿巴斯,松散平淡的故事,不刻意雕琢的剧情,只享受安静的展示生活,不矫饰什么,不妄加评论什么,他把所有要说的都呈现在那里了,就好比一个长镜头,让观众自己去寻找共鸣,去选择一个属于自己的特写镜头。一个好的赝品胜过真品?答案在你!★★★★★
争辩之中的婚姻观,是男人与女人走进婚姻中不可调和的矛盾,岁月偷走了男人对妻子的激情,却塞给妻子一瓶敏感的眼药水;原作也不过是对生活充满“用心”的复制;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某些东西因此而富有了意义;她老公结巴的喊着她的名字——“玛..玛..玛丽”,在她听来却是一首情歌。
#SIFF#重看;所有艺术品都是现实的复制品,当你已拥有足够完美的赝品后,是否还需要探究原样存在的意义?将虚拟的文本理念切身实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原样复制」,你会发现复制得再完美,也解决不了现实的皮毛;阿巴斯一贯主旨的延展,但更具欧洲知识分子气息。
学会正反打的阿巴斯
要是在放《唐山大地震》的影院里也放几个摄像头,记录各种人大哭的镜头,然后做成一部影片也会很震撼的。观影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zMjIxNTk2.html
终于明白这幅海报的含义。阿巴斯是静默的,如同洒落在托斯卡纳巷道上的日光。悲伤却很汹涌,在比诺什深邃暗沉的眼眶中。口红的艳丽很悲伤,一个不自然的搂肩也很悲伤。一个再高贵优雅的女人,她最美丽和最悲伤的时刻,是面对心中男人的羞怯、期许和等待。简单的幸福可以复制,冷静的悲伤,不可以复制。
三星半。我原以为他们会争执、啰嗦出个所以然,和好如初或者断然分离,忘记了James九点半的火车。
剧作和电影语言完美结合的代表,全程都在话痨,却没有一丝的无趣,本来有点困意,却完全消散了。构图的多变和画面中的丰富情节自成一体,也和故事完美融合,比诺什的这个角色可能是一段时间以来我见过的最饱满的了,一来惊叹于她在语言间自如穿梭的张力,二来可以说她是这场旅行的灵魂,表演真挚有趣。
D+/ 第一部阿巴斯,巨型失望。宁可去看论文。
一开始你以为他在评议艺术作品,后来发现他是在表述思维;当你以为他在表达艺术观,其实他是在开展一场行为艺术表演;当你以为他在用幽默戏作释解生活,其实他是在虚拟悲伤的婚姻现实;当你以为他在对话爱情,其实他正在进行电影的哲思;当你以为他在讨论电影的本质,其实,他是在展示正在看电影的你。
对我来说这几乎是一部理想中的电影,如何有一个思想上的idea,并且用电影这种媒介去完美的呈现,却又不丧失理论本身的深邃性,而表现为电影文本自身丰富性。
确实很不“阿巴斯”
很大程度上仍然带有阿巴斯的实验风,比诺什的表演为影片加分不少,可以说是整部电影的灵魂~~~~
就好像阿巴斯本人说的,讨论真实与虚构的边界问题只是个借口,所关心的而是这对男女从陌生人到“夫妻”的情感关系变化。其实是一部很挑战观众的实验电影。
婚姻问题只是拿来做一个例子,在这对假夫妻的喋喋不休中,真实的情感被唤发出来。所以复制品或是副本的存在不是没有意义,而电影即是真实生活的一种合法副本,导演完成了一次用电影论证电影的过程。
到九点还是要离开。我……我的视线……就没有从比诺什的胸口离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