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偶然的情况下和朋友一起看的电影,只想随意打发时间,不想却看得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delay了原来的plan。明星云集固然是吸引眼球的一个原因,但是主要胜在情节~
不得不说这个豪情四兄弟译得实在完全没有美感和意韵,为什么不直译为“沉睡者”?四个天真不羁的童年伙伴由于一次不经意的严重失误进入感化院,接受了来自无良狱警从生理到心理的全面摧残,他们约定保守秘密,将黑暗的过去永远埋藏,因为无法想像也无法接受来自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和议论。但是事情在其中两个已经沦为黑道中人的伙伴十年后遇见其中一个当年迫害他们的狱警并将其击毙开始,发生了根本转折。作为律师,作为记者的其他两个,开始一场疯狂但巧妙的复仇计划,将当年的仇人一一解决。或许,复仇的过程是相当精彩,但是看过后的反思,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复仇的心理。
记得记者开始对复仇计划并不赞同,但律师的一句“过去十年,你是否还是必须开着灯睡觉?”,不光是记者本人,包括观众,也完全地赞同了复仇的出发点。不错,我们的生活确实需要良和需要道德进行规范,但必要的前提我本人真心诚意地服从社会的秩序和规范,并且希望以我的纯洁和真诚回报我周围的人以及社会本身,但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赖以有尊严地生活下去的信仰、我们的人格及心灵都受到难以弥合的致命打击时,我是应该以德抱怨还是有冤报冤?
我本人并不能对两种选择做任何有理有据的赞扬或抨击,但很明显,两种选择都是合理且存在的。对第一种,如果真的是放下过往抛下怨恨的话,那我由衷仰视,为一颗平静的内心活着的状态是一般凡夫俗子所不能及的。对第二种,我也不作任何负面评价,毕竟,惩恶扬善本来就是符合伦理道理的一般规则,方法过于偏激,或许与本人有关,但更加有关的,是这些曾经的伤害所达到的程度。作为局外人,我们在乎的或许是结局,喜剧则皆大观喜,悲剧则又痛心不已,但结局的本身就极具偶然性,任何一种都应该在意料之中。
所以,复仇的意义,评价只在当事人心中。基督山伯爵,或许真的只是人们心中有关正义和复仇的一种美好愿望,现实生活中,复仇的最后,我们还能依稀记得曾经受伤时的阵痛,还能依稀记得复仇时的爽快,但不论怎样,心终究需要归于宁静,从复仇中自我救赎,或许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值或不值,maybe everyone has his answer ~
偶然看了这个片子,因为看晓说,高晓松提到的《巴格西》,搜索时出来了《豪情四兄弟》,然后莫名的看了,很意外的一个伦理片。神父很帅,从四个小男孩孩童时一直帅到他们长大。可能有人对最后的结局觉得遗憾,很不容易解脱的杀人罪,但两个被告还是死于各种莫名的黑社会枪杀,其实能理解,片子讲诉的是四个小男孩因为小时候的一场恶作剧,意外入狱受到的狱警的各种迫害,对孩童在形成三观的初期造成的人性伤害。四个仅是有些淘气、调皮但本质并不坏的小男孩,在不成熟的年龄,经历了无能为力的伤害、羞辱、压迫,过早的承受了不解和无奈,这些甚至是具备成熟三观、判断力、表达力、抗议力的成年人都难以难消化的东西,以致对他们的一生都产生了无法磨灭的影响。四个小男孩最终的结局都很悲惨或压抑,虽然在官司赢了后一个月,他们最后仅有的一次的聚会,五个人,发自内心的开心、胜利,可是多年后的“复仇”成功也抵消不了孩童在狱中所经历的一切一切,埋下的阴影对于整个成长阶段的深刻的扭曲......个人还是觉得神父作伪证解救当时的他们是对的,虽然两个被告后来并没有改邪归正,继续混迹黑社会,死于非命,但他们的确不因该为枪杀那个狱警而受到惩罚。
上一次看Sleepers还是初中的时候。家里能收到香港电视的两个英文台。娘亲大人说我那会开始就挺“崇洋”的,因为每次周末回家都会抢着电视看那两个台播的电影。明珠930的电影,是中学周末除了球赛的另一大期待。(= =|| 这小孩在家从不认真学习)虽说也不知道我那时到底看懂了多少,不过我记得似乎很长一段时间里《沉睡者》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在还没有看《教父》《魔戒》之前。
Sleepers,俚语里的“少年犯”。我一直很纠结为啥不翻译成睡美人。- -|||
当年跟莹介绍过,那小子看完之后回来开始对Brad Renfro大流口水。Renfro是今年Heath Ledger之后第二个英年早逝的演员,遗憾的是比起Heath,怀念他的人不多。好莱坞似乎不大愿意过多宣传一年少成名后吸毒堕落最后猝死的反面教材。我是觉得蛮可惜的,这孩子在15岁之前的三部电影,The Client,The Cure和Sleepers里面的演出,都是相当惊艳的。尤其在Sleepers里面,我觉得比他长大后的扮演者Brad Pitt都要好一些。(= = 突然发现似乎每次Brad Pitt的电影,他的童年演员长得都很不错。日后再议。)在这部电影里面同样惊艳的还有其他三位童星。饰演青年Lorenzo的Joe Perrino在入监管所之前去教堂跟神父告别,趴在德尼罗身上哭的镜头,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很遗憾的是,这也是我所知道的,童星变形最严重的电影。TvT 在样子上无一存活的。为了保持心目中所剩无几的美好,请不要随便Google,谢谢。
这次重看,坦白说,有点小失望。记忆中电影里的残酷青春是如此淋漓尽致,但这回只存在于前半部分。童年时代的叙述述过后,吸引力直线下降。成年演员的表现相当一般。德尼罗、霍夫曼等的超星级阵容,也只是抄作的幌子罢了,出场时间少得不能再少,如果不是他们的名气,这样的角色充其量也只算龙套。而且为啥后半段的故事变成了庸俗的复仇故事,还基督山伯爵点题。
原小说的作者一直坚持这个故事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并在书中用了自己的名字作为主人公的名字。类似猥亵男童的故事,还有很多人熟悉的阿莫多瓦的《不良教育》。遭受不幸的孩子,最后成了杀人犯或者变性者,到底哪一个的悲剧更彻底?
不要随便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你不知道他的心里藏着什么秘密。
很多人看过这部电影,但他们不会说。
这部在VCD时代叫《豪情四兄弟》的片子,害很多男人做了噩梦。
他们从未如此恐惧过,作为一个男人也会有被人羞耻的一刻。
他们从未如此渴望过,应该拥有一把枪,在最需要的它的时候,它就在你的身边,随时可以上膛。
他们从未如此在乎过,友谊地久天长。
这是一部如此令人沮丧的电影,
它的结局是那么一场睿智的胜利,友谊的胜利,弱者的胜利,完美的胜利,
完美的令人无法相信,它是真的。
如果神父都撒谎了,那么只有苦难是真的,我们都是装睡的人。
从小说的作者、到电影的导演,
从读者到观众,
大家宁愿相信,《基督山伯爵》的故事被四个街头男孩真的兑现了,
而不是,做梦。
葫芦娃的故事里,有7兄弟。
普通男人一辈子,只有自己。
男人对狐朋狗友的好,不是女人能理解的。
因为,男人一旦恐惧,他怕女人,他不愿意自己经历的噩梦,泄露枕边。
不要被《沉睡者》这个片名,把你骗进第一个镜头。
你一旦看见那4双男孩的眼睛,
你离不开。
这个电影的台词,高中英语水平都能听懂。
如果你的心已经有一把枪了。
明白惩恶扬善,可以不择手段。
你会二刷,三看,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拍的就是别人的一个梦,梦里所有的细节,都值得细品。
一位父亲专心地吃着他的意大利面,
他左手握勺,右手拿叉子。
他把勺横立在盘子里,用叉子卷住面条,慢慢地在勺窝里,转成一小团,蘸酱均匀,外形漂亮的一小团,
然后把它放进嘴里。
他的儿子在一旁一直想说点什么,
爸爸,我爱你,我需要你的帮助,我现在觉得可以跟你分享我的故事了。
但是,他不想听,
他是一个装睡的人。
自从他的儿子被送进少管所,他就开始装睡,他希望自己能睡到死,然后等上帝对他说:Sorry,I will give you another boy。
不要随便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你不知道他在躲什么。
备注:
《沉睡者》 Sleepers (1996) 豪情四兄弟
說此片應驗或體現了報應不爽的影評都是狗屁,此片僅是每一個懷抱豪情激烈的黑道夢之男性,欲求與想像中的中豪情兄弟依同墮隳司法與道德的自慰幻象,雞姦少年也不過是讓另兩人與整個與地獄廚房相關的黑道所作出的更殘虐的惡行顯得不那麼可憎。
在推翻熱狗小販餐車後,導演插入了一段有如懺悔的自白,但這段自白在後續的影片中看不倒映證,這樣具有諷刺意味的排佈不由得讓我們想到,在電影《生命的重量(21克)》中,潘西恩所說的:「人是不會改變的」。確實他們四個人從一而終,或說那段少年輔育院時光是切分他們人生的一大鴻溝與轉捩點,但何以兩人成為橫行紐約街頭的流氓,另兩人則有著令人艷羨的正職。且夫他們曾經過太多向善的機會,而身邊的眾人也有那些義務與能力來驅遣他們向善,然而並沒有,大人們──尤其是牧師──放任、無視甚至一同為惡,這種放任也是從一而終的放任,在結尾,牧師也敵的確確的幫助他們在一次的逃避了。是以,後來的諸多的殘殺並非全該歸咎於輔育院的雞姦,而是地域廚房的眾人都推了一把,我們不免也大膽的假設,正是在輔育院的時間,讓另外兩人真正的長大、真正的體會到了阿部寬在《東大特訓班》中不斷強調的{認識世界的殘酷,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此一少年成長為大人的思想根基。但這是很粗略的,但無論如何兩人成為紐約的屠夫,絕非那一年半造就。
沒有《美國往事》的感慨、沒有《教父》的掙扎、沒有《刺激驚爆點》的懸疑,更甚也無任何足以匹配《罪惡之城》的動作場面,作為劇情片,他是不完備的但作為爽片無疑是成功的,不僅完備了直男對暴力的向望──而且是對敵手生殖器的暴力(不過這僅是男子氣概受損後可笑的報復),滿足了對有義氣兄弟的渴求,反映了小民對司法的蔑視。爽片雖爽,然而此片摹情不真、全無說理,所有腳色的心境與選擇都是那淺薄簡單而扁平,連人物都無所成長,何況是觀眾?說到底,我們並無法讓此片帶著我們超越,也無法從中洞穿什麼。
#豪情四兄弟
三星半吧,和我的期待有落差,没什么高潮。
全是大腕。但前后差距有点微大啊。
【补標】VCD电影【2020-7-7下载高清国配再看】当看到1967年夏天那次抢劫热狗🌭车改变了四个小伙伴儿一生,我就记得🉐看过,只是对德尼罗的神父角色没有印象了。【补標截图再看21:9全面屏观看】
罗伯特·德尼罗+达斯丁·霍夫曼都来演配角,布拉德·皮特市主角之一,仍然无法掩盖这是部平庸之作。好的编剧还真不一定能成为好的导演,从《雨人》一下过度到如此复杂的戏中,编剧兼导演想必没那么深的功力了。分数是给德尼罗和霍夫曼的。
这部片儿我记得是在97年刚刚添置了电脑那会儿看得VCD版--记得有好几张用电脑光驱看完一张换一张的看法看了好久的片子--那会儿还没有看过多少电影但这么多年过去却总能记得片子的皮毛段落也算是挺影响自己看片史的一部--说了这么多其实只用几个字儿就能概括--这片子挺棒的!:)。。
一场完美的复仇只说明一个道理: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基督山伯爵复仇记,处刑人升级版.简介有错,他们没有错手杀死小贩,是一个比较倒霉的人,小贩还在旁边干瞪眼呢.
他们在唱歌,在手舞足蹈,我却听见无声的呜咽,穿过那条逼仄的长廊。那个女孩,那些少年,都在时光里渐行渐远。
这片子没拍好很大原因是本子改编的问题,似乎莱文森只是为了向观众展示地狱厨房的生活常态一般,高潮部分并没有多少感染力
我果然还是比较喜欢前面讲少年的那一段(有伦弗洛小朋友)。。。好长的电影,全看下来很考验耐心。
公道得讨到手,才能是公道。
没有凯文贝肯这就是部大牌云集的渣片
看过多年 记忆一直深刻 还行
属于剧本取胜一类的优秀作品,没有花哨的镜头、剪辑和结构,就是娓娓道来叙述,但凭借故事本身便足以打动人心。少年感化院一段实在令人头皮发麻,凯文·贝肯演技了得。后半段的“复仇”显得有些理想化,但终究大快人心,谁不希望那些罪恶的感化院警卫身亡命殒呢?
够陈腐的
即使巨星云集,跌宕起伏。我只有一个感受:被打死的要是杨永信,多特么好。
凯文贝肯绝了!
可见司法未必可信,走法律漏洞,仔细研究规则仍然可以很好的利用法律。在如此成熟的欧美法典也是如此(更不用说天朝)。类似的在《训练日》、《失控陪审团》也有体现。不同的是,在这里我个人非常喜欢将内心变态人格演艺如此令人憎恨的凯文贝肯。皮特继续花瓶,德尼罗客串了一个酱油角色
彼时,布拉德皮特已凭《燃情岁月》走红,但排名依然在众星之后,比如凯文贝肯、罗伯特德尼罗。舒缓有度的一部影片,剧情稳健的复仇故事。黑帮老大果断出手,资深神父挺身作证,昔日兄弟精心策划,街头正义完胜法庭正义。经典之作。
四名顽皮少年为自己的淘气恶做剧导致的错误改变了一生的轨迹,报仇雪恨却改变不了永远深藏于内心的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