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不要这么欢乐啊! 莫比乌斯圈式开脑洞略低俗的喜剧片子,风格真心碉堡,环环套的画中画结构配上真人漫画风,还有各种花样炫技的摄影招式,WORD个乖乖,居然还顺带结局撩观众,一个“WAKE UP”的戛然而止The End,犹如片子里面的三俗梗,太JBD了! 双女主分担两平行篇,一个逗比一个女神,然后强势插入加西亚小哥演的男主,全程真人表演转后期彩笔漫画形象,舍去了全部细节,只留下框架轮廓,配合小哥西班牙口音,居然亮了,俩猥琐男配也是各种抢镜,女配则香艳打酱油,各司其职,选角可以啊 主要还是剧本和玩风格,虽说不上天马行空,但这脑洞挖的确实符合本人口味,另外自带的巴西热情风也让片子洋溢着荷尔蒙气息,无须避讳,一些讽刺贵圈的梗也是无所不在,默默滴配合着热情低俗风,黑得很高级 顽皮的编辑,太了解屌丝宅男了,各种细节控,并假装告诉你梦想人人都有,去追吧----尼玛最后却一巴掌把你呼醒——睡NMB,别做梦了,起来嗨!哈哈哈,几乎是这段时间以来看过的最叼的结局,而且完了也不忘以导演、制片角色的口吻配了一段简单的撕逼画外音——“影片结束了?”“嗯”“卧槽!这就是你所谓的结局”“滚你妈逼!这就是结局!”… … 喜欢这类开脑洞的奇葩剧情或者吊炸天玩风格的片子或者低俗喜剧的盆友,可以来看看,个人很推荐
佩德罗·莫雷利执导的《变焦》(2016·加拿大、巴西),结合三个角色漫画家爱玛,电影导演爱德华,以及巴西模特兼准作家米雪,将人偶、动漫及整容填充物这些人为之作融于一炉,让电影既巧妙交织,又嗨翻全场。
现代电影科技手段,让电影有了更多形式感的可能,这自然丰富了电影外延品质,但电影终究是叙事的艺术,不管是线性还是非线性,总得有情感的映照。
闷骚女爱玛是影片的核心,她创作的漫画,乃有关电影导演爱德华与女制片玛丽莎迫不及待地性事,以及爱德华正拍摄一部有关巴西模特米雪跟男友戴维若即若离的感情。但爱玛具体的工作却是设计各种各样的人偶,漫画只是她的精神寄托。她的很多离奇想法,只能诉诸之漫画之中。
现代人的隐性需求日趋多元,比如说有一老兄前来定制人偶,敲着人偶的波波,对于爱玛推介的斯嘉丽·约翰逊及碧昂斯这些名人偶像一概不感兴趣,他说这些跟她妻子比弱爆了,可他的妻子两年前跟着意大利一富商跑了,好伤心,妻子身材完美,那勾魂的大奶子,一米七的个,36DD罩杯……你们就按这个做吧。
爱玛自然不敢懈怠,记得认真。看来还是大波波诱人,连肥仔男友鲍勃也瞧不起她的小波波。一不做二不休,她偷偷去做大了波波。整容医生吹得天花乱坠,这行业不忽悠怎么能赚那“千刀万剐”的银子呢。
忍痛过后,爱玛当然是波涛汹涌,信心爆棚,跟肥仔再次嘿休,鲍勃吓了一跳,慌不择路般草草收场,冷冷地说,大是大了,可就是像是在跟人偶做,摸起来还真有温度。
爱玛又遭这一棒喝,本来做大波波是想取媚肥仔,没想到他不待见,走在大街上,还被人取笑“双胞胎”,真是羞煞人,得,再次找到整容医生,请求取走填充物,恢复以前的小奶子。小就小,至少属于自己的。
爱玛当然一万个不开心,她能找谁撒气,就拿漫画里的爱德华开刀,本来这鸟是她心里描画的偶象呢,整天让他花花公子般,不是跟玛丽莎玩单挑,就是让他玩嗨双飞。不,这次得让这鸟气馁,让他那鸟鸟变细小,说变就变。
爱德华面对美女正欲大展宏图时,立马萎缩了,彻底歇菜。之前她给爱德华所定义的完美,情感,时尚,文雅,已了无意义,现实面前,这都是扯淡。人,是情绪的动物,往往离歇斯底里只差一步,或只差一秒。
最悲催的是,爱德华为了拍出自己的电影,必须得讨好大咖玛丽莎,可枪弹全无,拿不出手,只得频频躲避,结果当然是丢了导演宝座,一边凉快。无奈他只得找到一款特制的“增大器”,果然效果惊人,但好景不长,他一下水显摆就腾地着火,这是什么鸟玩意,呵呵,爱德华便成了爱玛发泄的戏谑角色。
米雪作为模特界的宠儿大咖,那波涛自然是杠杠的,因为她太性感,高富帅的男友戴维,生怕她跟别的男人跑了。越担心,越出状况。她在海洋馆认识了出版商,被误以为女作家,这让她自鸣得意,想入非非,既然人家说自己的是作家,何不就当一个看看。
没想到男友戴维取笑她说你毛都没写一个,还说什么书。这激惹了她,她留下字条“亲爱的戴尔,这是我的书名《去你的》的样本……”,说干就干,女人从来就不是好惹的,漂亮女人更不好惹。米雪拿着护照就飞往巴西了。她写什么呢,一路叹风景,就写爱玛吧。
就是这个漫画家闷骚妹爱玛,便成了她笔下的另一个倒霉蛋,她跟鲍勃一起做了不少糗事。比如她去偷别人已到手的人偶,人家正拿着红酒,深情款款地当作“妻子”般伺候,她却横插一杠,扫别人的兴,结果,让自己陷入险境。
原来,这是一个循环的连环套,谁的日子都不好过。爱玛创作了爱德华,以及女老板玛丽莎为了性抓狂,爱德华在拍米雪的电影,米雪又创作了爱玛一连串的不堪。爱玛千钩一发之际,让爱德华恢复了大鸟样,自然跟玛丽莎有了激悦的活儿,再次做上了导演,可米雪被男友戴维抢上了直升机,书稿被他扔向空中,只有米雪再次拿到书稿,片中所有角色才不会刹那湮灭。
女版蝙蝠侠般的米雪飞身跃下,空中漫舞,时间不等人,等她抓到书稿时,他们已全部消融,如同人类自我的宿命。人子玩尽花样,终究是昙花一现,最终总归要消亡成灰。
影片看似嬉戏逗乐,实则显现了现实的种种鬼马,人的需求从外到内,从物到心,都非单一性可以抚平和满足。影片借用爱玛创造的角色引用费尔南多·佩索阿说的“我在沉默里雕刻时光”。只是说在沉默中雕刻时光,又谈何容易。
所谓变焦,乃人性的变焦,浮夸的产物,活动变人形,让人类游离于表面的常态,总是在聪明与愚蠢之间行走。现代人与现代文明相互递进,即便弥合,人性在其中的阐扬,乃是那点轻飘又可怜的底线。到点了,都会拜拜。这正是人的可悲之处。所谓名人蜡像真人馆,看似真人,也只是填充物一个,与人偶无异。不朽只是惨淡之后的笑谈。
爱玛每天面对如此多的人偶,五花八门,又用之不尽,看来这星球上最悲哀的并非蝼蚁,而是地球的主宰人类。人类总是被无形之手主宰着命运,什么宗教灵修心理抚慰及心灵鸡汤等等,充分说明人的不堪一击,以及人给自身所带来的伤害。
如同聪明的爱玛,却总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陷入别人品评的怪圈,结果成了别人的嘴巴中的嘲讽对象。说白了,人类都是上苍创作的人偶而已。
2016、9、8
人偶师隆胸陷入毒品危机,动作导演转型架餐变小,模特写书寻找自我重回好莱坞狗血套路……虽然结尾三个世界交错叙事蛮有意思,但三个独立故事本身太无趣了点
脑洞好大
构思有点创意,不过内容太肤浅。
我们创作虚构世界,或许我们也活在他人虚构的世界中。
珍惜生命,远离倒模。
有意思。你是谁的故事?谁又是你的故事?
三段脑洞交错很棒但是最后强行智商上线的处理好突兀
⒈对故事全然无知之下,看到展示性爱娃娃的制作过程还真有些让我略奇的惊喜;⒉漫画的人物形象刚出现时就看着像盖尔·加西亚·贝纳尔,果然是他;⒊原以为是戏中戏+平行故事线;接着以为是戏中戏中戏;后来才发现这是三条故事线环环相扣的形式:艾玛画了爱德华,爱德华拍了米歇尔,米歇尔写了艾玛!…
小说/漫画(动画)/电影,三个不同宇宙中的三个不同创作者,做着相互指涉的创作……高堡中的男人多人版。
创意爆炸的影片
结构厉害,就像是一只狗在不停地追猎物然后发现其实是自己的尾巴。
有点北美大学生电影的感觉……当然北美大学生也可以了
莫比乌斯环、克莱因瓶、彭罗斯阶梯……剧本不错,可是只流浮于表面,欠缺深度
电影的表现形式确实很赞,二次元动画、平面漫画、真人电影,每一个次元的视角都是下一个次元的造物主,奇妙的将三次元连接起来。有多少【上帝视角】在左右他们的生活?然而,观影的我们又站在第四次元的位置。可是看完电影却有点精分的感觉,好吧,导演你赢了!P.s.很喜欢铅笔漫画做成动画的感觉
连环套的世界无法结尾,只有一刀斩断业障!制片厂女高管骂的(或许是自嘲)也有道理,这确实不算结尾:思考(比如身体性器迷恋)全都想了一半没个结果就被突突突的情节接手。动画段好看。整形医生一角若在十年前应该属于我大柯能堡吧
逻辑无法自洽
三只衔尾蛇结构 开头到中段都不错 然而导演把控力到了后段就如同片中导演消失的部位一般尴尬 元电影不是一定不能幽默 但幽默和低俗化却往往与肤浅称兄道弟 既然使用元电影、元小说和元漫画来纠缠 导演本身就欠了元叙事一个彻底的交代 破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则是沉稳地解决问题 而不是让废墟成为结局
看完了第一时间想到了是之前网络上盛传的超高像素的画,从一个小细节不断放大,却让人发现一个又一个全新的层次,其实觉得本片的片名和这幅画有点潜在的联系,创意上真的很有意思,可惜这个故事大部分都是在凑时间,独立制作的电影还是很容易就陷入了没完没了的形式展现之上。
距离杰出一步之遥的诡异,有机会做得更彻底的有趣,满是想法但终归中庸的丧心病狂,如果用美式、日式、欧式动画来彻底替换掉现在的两段实拍,表现会比现在嫁接的类型片更稳定(难以置信动画段落表演更佳),可以感觉到主角为导演的戏细节是最丰富,也最好笑的,其他则透着瞎编的劲头,能力无法超越想法的典型
你在我写的漫画里面的男主拍的电影里面做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