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部剧通过宅斗很好的隐喻了现实和政治,甚至比一些直接的历史剧还要好。
透过六爷的话,陶家是在晚清最后几十年里越来越兴旺的,再加上陶家买了那么多国债,一种合理的推测是陶家可能在晚清大变革里抓住了机遇,透过政商关系越做越大,和晚清朝廷达成了深度捆绑。所以这部剧里陶家历代老爷都是飞扬跋扈,穷的富的谁都敢欺负,完全一副暴发户嘴脸。
那么清朝没了以后,陶家的大窟窿怎么办?往回退当个小地主?几十年来得罪那么多人,老爷自己也知道大家都恨不得吃了陶家,再说习惯了奢侈的生活也不想放弃。那往外出去重新拼搏?适应不了新时代的经济方式,几年下来在上海一直赔钱。这样的家族必然会走向支持封建复辟。这和电视剧里袁世凯复辟其实是明暗两条线,搭配的非常巧妙。
再说六爷,六爷是陶家的分支,但他心里却恨不得陶家人都死掉。怎样实现这个目的?那就必须让陶家倒掉,让陶家的支柱垮掉。六爷假扮的马一刀支持革命者不是对革命感兴趣,而是盼着革命者彻底摁死封建朝廷。但是六爷本身也是一个封建老爷,他就像革命队伍里的投机者,最终还是会和旧势力一起走向覆灭。
书远和书玉是出生于封建家庭的新知识分子。他们一方面向往新的社会,一方面因为从小目睹家人的痛苦,自然会对旧家庭有着难以切断的感情。但是没有办法,时代更替,他们也只能往前走了。而出生底层的苏永明就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清醒认识,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在之后的岁月里,我相信他会加入共产党。
2.苏永明真的是一个很优秀的青年。在b站上看这部剧的时候,弹幕里一直嫌弃苏永明。说真的,他真的非常优秀了。第一,不惧生死。面对敌人的枪口,苏永明始终镇定自若的站着。二少爷可是听到枪声就倒下了的。第二,豁达乐观。面对追捕,拷打和牢狱之灾,他不会自怨自艾,始终在寻找脱身的机会。二少爷这个文青自始至终的悲观厌世,如果没有苏永明,他是很难撑下去的。第三,头脑清醒,有自知之明。后面老爷假惺惺的说要废除家法,苏永明一眼就看出来这是骗人的。而二少爷和书玉就会犹豫上当。不仅如此,苏有明从小就知道自己家和陶家的瓜葛。他心里肯定也怀疑过自己全家是不是被三太太给杀的。如果他从此走上复仇之路,那毫无疑问就是另一个仪萍。但是苏永明接受了新思想,就此投身革命,不再拘泥于自家私仇。看到结尾,为仪萍唏嘘时,心里真的为苏永明庆幸,庆幸他没有走向复仇道路,能够有一片新的天地。还有,苏有朋真的不是能力差。他只是想筹措资资金支持革命而已。唯一的一条路子就是向陶家要银子,而且他也是很谨慎的。先是写信试探,再通过二少爷和书玉做中间人。苏永明只是没有想到陶家这局棋这么复杂,水这么深,牵扯到这么多人,这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被陶家人绑架,显得自己像个猪队友。苏有明做的已经很好了,他其实是这部剧塑造的形象非常饱满的一个革命者,象征着当时稚嫩弱小又充满希望的新力量。
3.陶老爷在大清的最后几年,在家里修密室,设陷阱,是为了什么?我想陶老爷一定已经感觉到清朝要完了,陶家的架子撑不了几年,就会被别人发现陶家的实情,围绕陶家的狼就会扑上来咬死陶家,自己必须留下一手,坑死几个仇人,说不定陶家会迎来转机。但是没有想到,最后陶家所有人都跟着陪葬了。
4.很多人不相信六爷一家能够因为陶家先祖羞辱他们的几句话,记了三代人的仇,甚至要害陶家人的命。其实,语言的力量是很大的。俗话说得好,良言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自己就有相似的经历。我小的时候家里出了事儿,没办法母亲只好到一个亲戚家做保姆,但是经济上并没有什么优待,只是凭劳动养活自己。这个亲戚以前也是穷人,靠着全家人的接济,考上大学赚了大钱,富起来以后也是变得骄横,家里谁都看不起。但是家里供出来这一个富人,有求于人,只好忍着,笑脸相迎。母亲搬过去的头几天,这个亲戚就私底下找母亲聊天,一副为母亲担忧的样子,说了她很久,我坐在旁边没有办法,只能低头沉默,她突然就问了我一句“xx,你以后不会给别人当二奶吧?”大概是看到我脸上脸色变了,她才知道不好就走了出去。我母亲笑着把她送走以后,转过头眼里含着泪说我们就像乞丐一样。私底下我自己也在想,怎么在这个亲戚眼里,因为我家是穷人,我就可以无视道德廉耻,给大款当二奶。真是越想越气,还哭了好几场。但是自己比别人穷也不敢反驳。过了很多年,心里才能释怀。所以我非常理解六爷的想法,六爷家也是富人,心里也有傲气。这样的人家被陶家羞辱,只是因为没有陶家有钱,所以也不敢顶嘴回去,但是他们感受到的羞辱感肯定胜过我百倍千倍。六爷的爷爷和父亲因为比不上陶家而至死不肯原谅六爷,这就成了血海深仇,六爷的思想就此扭曲。最后六爷为了快速发家报复回去而当上土匪,也是情理之中的了。可叹又可悲!
5.女主仪萍也是很可怜的。仪萍和她的母亲,一生都不由自主。仪萍小小的年纪就失去家庭,被送给六爷,进了土匪窝。六爷的女儿敢拿杀人取乐,仪萍又出色到让人嫉妒,她平时肯定经常被六爷女儿打骂。那她肯定就会想,自己这么悲惨的遭遇该怪谁?再加上六爷对她灌输对陶家的仇恨,也难怪仪萍会一脸平静地毁灭掉陶家。可叹的是仪萍又遇上了二少爷。在故事的最后,仪萍走出陶家,就算她能找到二少爷,隔着陶家几条人命,她恐怕也很难和二少爷心无隔阂的在一起了。
6.表面上看是仪萍毁灭了陶家,但归根结底还是仪萍背后的六爷毁掉陶家的。政治就是几个庄家间的游戏。旧势力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内斗而覆灭的。新的力量最开始只能在旧势力的夹缝中生存。
7.大少爷信任油坊的于老板,才让于老板帮他转移陶家财产。六爷要整大少爷,只要给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于老板的就不抵抗的配合六爷了。最可怕的是事后大少爷去质问于老板,他还能一脸无辜的按六爷的话应付过大少爷。而二太太和四太太在散伙的时候一心离开陶家。她们身边的王宝财和凤妹子却不约而同的一直劝她们留下来。这并不是他们想要害两位太太,而是出于他们下人的身份,而有一种极其害怕脱离大集体的心理。这才导致他们集体误判了形势。这说明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判断,你身边的人可能会害你,也可能不会害你,但出于自己的狭隘而误导你。终归要自己靠得住。最好不要做坏事。
8.金钱就是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抽象表现。几个姨太太为什么一定要找宝藏?因为不能低别人一头,有钱可以不受制于人。为什么要和别人比较?因为住在一个镇子上,总会遇见熟人。封建社会对人的禁锢是有地域性的,封建人的经济关系,感情关系都被束缚在一个地方,那就很难让他离开了。
9.小福子为什么背叛三太太?小福子是新买来的女仆,派到大太太身边,第一次办事就是去盯梢二太太。没盯住,遭到大太太的毒打,被三太太劝下来。后来又被三太太派到仪萍身边当间谍。如果大太太是赤裸裸的狠毒豺狼,那三太太就是伺机而动的毒蛇。本来小福子以为三太太是个心慈的人。虽然当间谍不习惯,但也还是当下去了。但是三太太给仪萍下毒的那天晚上,三太太一脸平静的走进来,让小福子出去。看到大院里的人都被下了蒙汗药醒不过来,三太太可以想杀谁就杀谁。多么可怕呀!小福子只想老老实实的当女仆,真的没本事没胆量掺和这些事。
10.很多人对陶家不准下人结亲很不解,其实这个细节是很符合历史的。就像现在996节育一样,地主买丫鬟也不想她们结婚生子,浪费劳动时间。锢婢在明清江南富庶之地一直是个大问题,只是当时的官员一直解决不了。
11.血色残阳真是神剧本!
《血色残阳》这个本子我觉得是有女性意识的,这样浓墨重彩的大篇幅女人群戏怎么能说不是。好看的宅斗戏往往是女人主导的,男性的戏份越少越好,血色残阳演到二十多集老爷才真正出场。唯一占据了宅斗戏份的男性角色陶书利则是长于深宅妇人之手,他身上其实是有一点贾宝玉气质的,当然这种相似很微妙,但大少爷看似粗陋的那句“我早就知道,这他妈的男人和女人比,就是臭狗屎!”却活脱脱就是贾宝玉的论调。
故事的开篇老爷死了,大太太也很快被杀,这才能有这样一出故事,陶家的姨太太们才得以冒头。作为正统继承人的大少爷是抱养来的,又一向不学无术,这就将陶书利置于了劣势地位,他与几位姨娘之间才是均势的。三太太过于聪明,大少爷、二太太、四太太之间则是一个看似牢固的小团体,五姨太的出现也就能顺势搅动这池浑水。
在这样一个近乎封闭环境的镇子中,每一个人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都很少,姨太太们更是如此,长久的憋闷使得所有人的感情扭曲了。
三太太无疑是幸运的,她不必面对孤枕冷衾,年少时的恋人一直陪在她身边,就像大梅子自己说的那样,我们没有一天分开过。大梅子是一个让我觉得身上有LGBT气质的角色,无论是自小在闺阁中当成女儿养就,还是最终选择彻底舍弃自己的男性身份。他对三太太的爱情设想也并非是更为常见的私奔,而是无论三太太嫁到哪里,他都会作为陪嫁丫鬟和她一起生活,甚至是有点怜香伴意味的。在原剧本中,大梅子是去德国人开的医院做了变性手术,在逻辑上显然更合理,不过剧中的处理我也很喜欢,是一位心里还活在前清的刀匠将他阉割了。如果说陶家是以家喻国,那么大梅子的角色很明确了,是象征着太监。
以家喻国意味最明显的一集是陶书远想要恢复陶老爷家主的地位,却要他废除陶家的家规,这无疑是君主立宪的改良派思想,当然也是做不成的。陶书远呈现的是一个在政治上幼稚,情感上天真的形象,他从想要拯救陶家到落寞出走,已然道明了旧体制的无可救药。
二太太和管家王宝财所展开的依然是一段畸恋。王宝财是一个身体残缺的人,他从未流露出对二太太的喜欢,但生死关头的时候却出手将大太太掐死。二太太既没有为王宝财的偷窥而生气,也没有因为他的狠辣而恐惧,她委身给了王宝财。每天都乐此不疲地上演着洞房的戏码,她乐于让王宝财在床第间扮演陶老爷,这更加直白地点破她的心魔。在陶家的几位太太中,二太太无疑是最贞顺,最相信女德教化的一个人,陶老爷没来由的不喜欢,令她守了几十年的活寡,但她所想的依然是为自己再找一个老爷,王宝财就是她选中的这一个人。在王宝财被填井的时候,他第一次在人家呼唤了二太太的闺名“桂芸”,四太太感叹道“我都快忘了二太太叫什么名儿了”,从嫁进陶家的那一刻起,女人们注定失去自己的名字。
一直以来,二太太贪污陶家的伙食钱在永康钱庄放印子,二太太的行为诚然与童年经历相关,剧中写她父亲抠咸鸭蛋的那个故事未免太促狭了,但钱同时是安全感的保障,在没有权力的时候人们追逐钱,一旦有了机会,他们也会追逐权力。
较陶家的其他人来讲,四太太的智慧就有点儿不够看了,所以编剧在她的身边安排了凤妹子。相比小玉一次出场是为二少爷洗衣服,另一次则是在王宝财死后才代替了他的位置在二太太身边服侍,凤妹子总是贴心地为四太太分析陶家的局势,也为观众。四太太天性中是有几分娇痴的,在陶家她最穷,也最少心机,几位太太中只有她拥有明面上的情人——护国军的江参谋长。蔡锷的护国军在近代史上声名显赫,但这位江参谋长却是个骗女人钱的小白脸儿,不知是否编剧有意为之。由江参谋长引出来的麻烦,让四太太认定了大少爷才是那个真男人,一腔痴情都付给了他。
为了救大少爷的命,四太太竟然能想出到三太太房里偷字据这样一个昏招,最后慌不择路地跳了井,她真是傻。但从大少爷被抓的时候她拿着一把剪子就要去杀二太太,从她为了那张字据委身阎探长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知道,她确实是一个傻女人。不知道陶书利在那一刻会不会想起红烛高照时新嫁娘的容色生光。
陶书利喜欢过他的四姨娘,但四太太发现自己的心意的时候,一切已经晚了。在她的尸体被捞上来的时候,陶书利心里的第一个念头依然是复仇,他这一次真正开枪打死了一个人。这里有一个剧情上的对照,四太太唯一的一次争执是和丁大鼻子,那时候大少爷又一次英雄救美,把枪递给了四太太,四太太拿着枪追着丁大鼻子满院子跑,但谁也没想过他们真会开枪。四太太死后,陶书利打死了丁大鼻子。他仍然不依不饶地想让三太太偿命,但大梅子出现了,陶家的那口井边又多了一条人命,他们不再清算三太太了,陶书利抱起四太太的尸体离开。大梅子碰死的那一刻,没人不会想起王宝财和四太太的死状。
大少爷要逼死三太太的时候,三太太带着无尽的怨愤,她说:“你对我说,三姨娘,将来我长大了,买个大花轿,天天抬着三姨娘逛街。”这段词三太太在剧中说了两次。
也许在大少爷小时候,能称作他懵懂的性幻想对象的那个女人是三太太,所以他才会对美丽温柔的三姨娘表现出亲切,在他初长成一个少年的时候,这份喜爱已经转移到了老爷新娶的四太太的身上,到故事开始时,他喜欢上了五姨太,这些女人无一例外都是属于他名义上的父亲陶老爷的。这种俄狄浦斯情结在一个常年缺少父亲陪伴,却恰恰拥有许多位美丽庶母的年轻男人身上格外明显。
至于三太太的表现则更奇怪了,小孩子对身边的漂亮阿姨有好感很正常,但是作为成年人把这样一句童言记得这么清楚却不太正常了。三太太身边虽然有秘密情人,但大梅子是长期以女性身份陪伴她的。而在陶家的时间越长,她就会越来越忘记魏广元为她付出了多少,她会将大梅子当作理所当然的满足自己欲望,权力欲和性欲的工具。所以她才会将一个小男孩天真的喜欢放在心上,就像二太太对偷窥过自己的王宝财反倒产生了感情一样,因为他们是能够证明自己性魅力存在的对象。
《血色残阳》所讲述的是有关人心贪欲的故事,杀死陶家人的并非五姨太,而是他们自己的欲望。但这个故事也在讲情,情是爱欲,爱欲不能救人。在爱人相继死去后,他们依然奔向了那笔财宝,被陶家吃掉是每个人无法逃脱的命运。
在那个雨夜,陶家的所有人都是打着纸伞,唯有陶老爷是穿着蓑衣。尘埃落定的时候,他也跳进了那口井,井边只余一顶斗笠,反而是很隐逸很轻盈的,也许这时候的他确是一缕游荡在陶家的鬼魂吧。
好丰富、好饱满的连续剧。
重温全集。里面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完爆现在的大热流行宫廷剧。阴险的面庞、恐怖的配乐、灰色的人物嘴脸、全局除了苏永明那片段是白色其他都在阴森的大宅子里进行,他们好像都成了魔力下的棋子,人人不肯离去。
二太太和管家王宝才、放印子钱、贪污伙食费;三太太贪污一万两白银、和大梅子通奸;四太太和小白脸、和闫探长、和大少爷;大少爷、六爷、闫探长......一个个的贪欲、淫欲,能离开陶家的时候不走,就是为了财宝。
只有二少爷,那么一个理想主义者,那么一个相信世间还有美好的人,一个人,其实无力改变着什么,他其实应该继承陶家当家人的,但是他没有掺和,这就是境界。这就是与世无争。
五姨太的冷静、嗜血,令人感动。最后她是个有良心的人,她不为了财宝,只为了报仇,只为了爱情。她说得对,结束了,她感觉很空。可是我们呢?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贪欲、淫欲,都为了一己私利活着。放着好好的日子放着太平日子不过,偏偏要斗个你死我活,偏偏自己不让自己消停,到头来,也不过是一场空。可是说了那么多,谁又能放弃自己认为正义正直的“信念”呢?
二姨太的各种汤是一大亮点,女人蛇蝎至此,夫复何求。
寓意丰富而深刻,往大了说,可以小见大地解读出家国权谋,往小了说,有极端环境下极有力量的人性刻画,唯一的败笔是女主角和她的爱情线,按照剧情设定,女主角应该是个美艳聪明的女人,可这个演员长得既不美艳,也不聪明,演技还生硬得要命。可怎奈何,其他支线和配角实在是太过光彩夺目,二太太的贪婪和性压抑,三太太的美艳、奸滑和深情,四太太的痴心一片,大少爷这个痴情混蛋的人设简直和野原新之助有一拼,在这一众了不起的配角演员里,又以何赛飞老师最为耀眼,她把三太太的美艳、奸诈、诡异又疯狂,演得实在是太动人,完全把那个压不住场子的女主角碾压在脚下!
这个拍的其实不烂
何赛飞的演技爆炸掉!其实是五四主题在悬疑剧的路线上的复现,娜拉出走不出走,往哪里走,走了以后又怎样;没落地主大家庭里的小儿子,高觉慧或者蒋纯祖这类人物典型,文学青年一样厌倦,要走,要革命,要成为文艺家。
神编剧+神构图+神氛围+神演技。湿冷、阴暗、封闭的深宅大院,脸白得像鬼的太太,散发着血腥味的古井,残酷的规则,带点“变态”却又突破世俗感人至深的爱情(这也是本剧最大胆最前卫的地方),情节可谓一环扣一环高潮迭起。太太们之间的恐怖平衡是全剧亮点,明明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却又不约而同地颠倒真假,无数的隔墙有耳黄雀在后,筹码的传递交换,都处理非常到位。可能也是为了过审吧,生硬地加入了点主旋律元素,二少爷大小姐过于天真自以为是的人设不讨喜,给该剧降分不少。不过他们的理想并没有给封建制度带来什么改变(其实给女主带来了一丝光明),可以看作改良派的影射,没有实际效用却也带来了一丝希望。前仇往事的揭示太过集中,也是国产剧一贯的通病。三太太举手投足都是戏,大少爷眼里有星星。
豆友推荐,民国宅斗剧,精彩。常年不透阳光的江南古镇,昏暗中透着腐朽气息的阴冷老宅,脸涂得惨白的姨太太们,神出鬼没的偷听奴才,闺房里的野心和私情。看惯了宫斗剧的我也得认怂,只敢在白天开弹幕看。一边怕还一边看,这剧有毒啊。宋春丽,史可,何赛飞,高蓓蓓。四位姨太太诠释了什么叫做迷人的反派,贡献了教科书般的台词功底和演技。叫了三十集填井结果只填了一个人,其实她们也不坏。美中不足,革命党书远书玉塑造得仿佛智障,蠢笨幼稚,毫无人情,跳戏,实在是受不了。反观痞里痞气的大少爷却坏得真实可爱,如同从前的慕容复,欧阳克。现在开始粉修庆大叔还来得及吗。
比较早的宅斗戏,应该是化自苏童的《妻妾成群》,南方阴暗潮湿的感觉抓得还算对。总体来说不如《铁梨花》,现在看新意了了。整部剧还算精品,悬念人物都比较出彩。
制作非常精良的国产悬疑剧,五房太太宅斗比起金枝欲孽里的宫斗也不逊色,而且背景挪到了民国时期,里面女性受到的压迫居然比大清朝还要让人不寒而栗,阴冷的范儿特别像苏童的小说
童年阴影,氛围和节奏都超棒,以至于现在想起来还记得晚上睡不着的心情,而且主题曲特别好听!
许多年前看过这个剧,印象深刻。如今拿来重新完整地再看一遍,除了情节有些拖沓,部分镜头重复剪切之外,整体故事还算不错。真正害人的还是体制和观念,人性本就复杂,用简单的善恶好坏来判断未免太武断。人毕竟是环境的动物,什么样的环境滋生什么样的人性。
如果删掉五姨太和二少爷谈情的戏份,就4星了。受不了他俩墨迹,恶心
只能说是厉害了,原来十几年前的电视剧可以这么高能⊙_⊙遗憾的是结尾仓促了些,除了三太太那条线索,其他收得都不是很好,猜测最后几集删减很多。大少爷线总好像少了些什么,可能是编剧想写复杂一些,但是掌控不住写崩了,也可能是角色本身单薄但演员前期发挥过度,结果后期圆不回来了……
大太是一家之主,很有威严但贪财,第二集被杀二太克扣家里伙食费二万大洋,与大太身边的管家暗度陈仓,管家杀了大太,最后为二太而死三太贪污修园子的一万两银子,与身边的丫鬟大梅子(男扮女装)苟合并产下一女,最后大梅子为三太而死四太傻乎乎,在外倒卖烟土被骗,喜欢大少爷,为大少爷付出一切最后也死了五太(女主)来到陶家为复仇,却喜欢上二少爷结局二太三太大少爷陶老爷都死了何赛飞演技赛高特别特别精彩,修庆的大少爷演的也好,女主演技太平了,和二少爷感情纠葛的戏磨磨唧唧贼烦人
有点像《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电视剧版,是我喜欢的民国戏。
这部戏的制作之精良让我惊讶,更惊讶的是它的默默无名,对比早先红透大陆香港的《金枝欲孽》,此剧毫不逊色。无论是剧情,布景,服装还是配乐等等,都属上乘,而演员的演技就更加了,几个主角不用说,就是配角也有板有眼。不过,这部戏最失败的就是诞生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太不和谐了!!
今天终于全看完了啊,多么感伤啊,完全就是中国民国乡下哥特风,谁说哥特只存于西方,看看这造型,再看看这故事,现在越回味越浓烈,活脱脱的中国恐怖故事!
高中时看得。除了五姨太 所有人我都喜欢。尤其记的三姨太和她的男人 魏广元。
故事、选角、演技都是一流,女人苍白的面容和大院黑暗的色调给人阴森森的感觉。人性的贪婪自私窝里斗,在爱恨交织里变态、沉沦。每个人都有污点可又都很可怜。高考后看的第一部作品。后来发现现实中也是如此。我们只能努力让自己不被改变。
贾一平 赵琳唯二不带鬼气的妆面。虎头蛇尾。
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电视剧之一了 奇怪的是身边除了我自己仿佛没人看过。。明明电视上有在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