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斯特雷奇和卡琳顿两个人的传记,重新再看这部经典文艺传记片,写了一篇八卦贴《卡琳顿的情史——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纠结》。因为有很多插图,无法在此发表。
见日记:
http://www.douban.com/note/256231071/我不知道有多少电影题材与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最为独树一帜的学术团体以及他们的作品有关了(《时时刻刻》、《印度之行》、《莫里斯》、《奥兰多》),在他们中间又有多少耀眼闪光的人——弗吉尼亚·伍尔夫、E.M.福斯特、梅纳德·凯恩斯、克莱夫·贝尔、罗杰·弗莱、以及本片的男主人公利顿·斯特雷奇。毋庸置疑的是,布卢姆斯伯里可算是一个同志学术团体(所以我认为将此片单纯划入同志片似乎有些欠考虑,它还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该团体人物在英国文化以及艺术的推广上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对西方文化的演进都产生了难以估测的推动作用),他们的谈话尺度相当自由,所以便可以突破维多利亚时代的种种禁忌而畅所欲言了;而这也是他们获得学术乃至艺术交流的重要方式,免除了男与女性别的差异或强烈吸引而专精于关于学问的讨论,私生活则是另外一面——它很好得被排除到学术探讨以外的空间,并且让这一团体的人又不失文雅地交流意见——虽说也有很多无聊的时刻(关于这点可以通过阅读伍尔夫的小说《夜与日》略知一二)。
在该团体的诸人中,或许斯特雷奇并不显眼,但本片却很好地告诉我们关于他鲜为人知的感情经历,并在卡灵顿身上耗费了较多笔墨(事实上这部片的主角本来就是她)来讲述这个故事。我们或许无法理解一位女画家是如何恋慕上一个长胡子老人(并且这个人还根本无法爱上一位女士)并追随终生的,但本片会告诉你——关于爱情力量的难解与神秘,它如何自然发生,又如何以一个悲剧结尾而轰然落幕的。片尾主题曲有搭配卡灵顿的画作,令人再度沉浸于这个美丽的故事——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文艺圈内真实之人的爱情传奇。
Carrington 的真实生活比电影中呈现的更加复杂。
电影好像是围绕她展开,但很多时候她都像个局外人。
两段窗户内外的场景表现得太好。
男人们对她有这样那样的要求,留下来过夜,去伦敦,去西班牙,结婚,但很少真正在乎她的想法。
利顿是关心她的,但没有爱情。可她爱他,于是只能选择那样复杂的关系。这段感情里,她说“我是你的净笔巾pen wiper”。
画面拍得很美,男女都演得很好。片尾那幅画感觉到了Carrington对利顿的爱。
这部电影和《理智与情感》都是1995,都提名了BAFTA。两个角色差的比较大,Emma演起这种抓马拧巴的文青太出色了。
女人爱同志,同志爱直男,直男爱她。感情真是不公平。
Ps.感谢Emma为了艺术献身,我看了,我好了。
抱着花那里我梦回《去日留痕》,Miss Keaton,永远的痛。
「Will you stay? Won't you spoil me? Just this once? Tonight?」「People in love should never live together. When they do, the inevitable result is that they either fall out of love or drive one another insane.」「One doesn't intend to let it get out of hand, and then it does.」
有令人心痛的力量
有些片段不太明白,不过不想看第二遍了。女人爱上同志,同志喜欢花心直男,这是个什么世道。爱情是什么,我真的不知道····
除了林登,其他所有男人都体貌不明,因为他们无甚区别。对于这个女人来说,唯一而纯粹的爱无关乎肉欲,并且终其一身。绝望吗,不,她已经得到了她想要的。
演员不错,特别是男一号。音乐挺喜欢。
别人都不会知道他们曾经多么幸福
两个主演都演的很好,只是这种维多利亚时代的文艺人士的情感观价值观我无法全盘接受。Carrington和其他男人之间的感情在外只是肉欲,在内更介乎于同性友谊。而对于Lytton在外不过是现今最流行的直女与gay蜜,在内却彼此托付真心相爱。可为什么还要各自寻欢又不断纠结?不活得拧巴就不舒服斯基吗?
Bloomsbury.....
布鲁姆斯伯利团体的注脚式电影.爱玛汤普森的演出真是令人赞叹.根据Michael Holroy写下的轰动文坛的利顿斯特雷奇评传改编!
完全不能用单纯的G来定义这部杰作,这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同志电影。它纠结,悲情,淫荡,抑郁,又爱又恨,但主角却是一个爱着男人的女人。
英国的这类片怕都是这种调了
爱的困扰与自由
非常非常棒的电影,摄影不动声色,音乐炫耳灿烂。我以为这样的爱情,其实是离间了肉体和灵魂的。这在于对自己灵魂的欣赏,和对肉体压抑太久的放逐之上。
女主爱同志男A,同志男A爱直男B,女主嫁B,又与B的好朋友C发生性关系。直男B深爱女主,却跟别的女人驾车远去。果然艺术家的思维与普罗大众是不一样的。都说编剧都不敢这么写,哎,还别说,这是真实故事改编的。最喜欢的一组镜头是女主独自在院内透过窗户望向屋里或亲昵或惆怅的ABC。
每次面对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成员的传记片或书籍,看那些作家画家们的花边韵事,情感纠葛,开放激进、大胆无谓、纷纷扰扰的关系,不止有“贵圈真乱”的感慨,也钦佩他们永远在做“生命的实验”,在拿生命做实验的勇气。要么就死去,要么就活得复杂到底。片尾彩蛋女画家朵拉.卡琳顿的作品意外的好看。
爱上直人的同志有多么可悲,那么爱上同志的直人也就有相同的可悲。虽然他爱你的灵魂,但是他无法爱你的肉体。他能懂你的所有愉悦和悲伤,但是他无法给你你要的所有。抱着滥交的好奇去看这个片子,看到的却是悲伤的纯情。看似胡闹,其实倒也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生活方式。另,还是无法适应文艺片的调调。
所有人都爱着Carrington,而她却全心全意只爱一个觉得“女性身体很肮脏”的男人,这样不符合任何惯性定义的爱情却真实的让人可怕,一生都捆绑在一个永远无法给予自己社会道德角色的人身上,同时又不断因为他拒绝其他人,身为贵圈混乱感情关系的核心,却又永远是个局外人。庭院看房内一段及男主演技大赞
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原以为会搅得混乱不清,没想到都是单恋。她爱他,他爱一个男人,还有一个男人爱她。他死了,她烧掉画笔,看着过去的时间化为烟尘。朋友变成情人,爱人变成蓝颜。JP的戛纳影帝实至名归,眼神和动作里全是戏,舞会一幕尤其棒。
这种苦闷欲绝大拧巴角色很适合emma阿姨...
作为将出现在Ham Spray中这堆人凑在一块的中心,卡琳顿却始终像个冷静的旁观者。影片第五章卡琳顿看着窗外罗杰为利顿清理胡须,屋内弗兰西丝为拉尔夫擦脸;卡琳顿站在院内静静看着屋内人成双成对的两场戏都让人感到悲伤。或许普通人世界观不能接受的卡琳顿的生活只是她爱上利顿所不得不做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