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所谓兄弟
看宋家王朝的时候,开头出现了一句话,宋家有三姐妹,一个爱钱,一个爱权,一个爱国
看喋血街头的时候,脑子里就冒出另一句,足以作对联,贫民窟有三兄弟,一个爱钱,一个爱女人,一个爱兄弟
吴宇森血腥时代最被忽视的一部,确是我认为最极致体现吴宇森精神的电影,其实吴宇森的电影如果没有那些血腥,那些冲动,那些火冒三丈的吵架,兄弟情就会变得像gay片,如赤璧,梁朝伟和金城武的脸对脸不知令多少人臆想.
我喜欢这电影,即使它生涩的令人发笑,对白表演都夸张到极致,但是电影里的血气方刚,勾肩搭背,简单单纯,到后来的背叛,成全,报仇,最后的孤独,这些东西都让人感动,你可以从电影里看出来,吴宇森用了巨大的感情在拍,你会觉得当其中一个兄弟如此背叛时,导演会跟着在监视器前流泪.
电影将人性的美与丑推向极致,仿佛这世界没有中庸之人,吴宇森就是如此简单,好人坏人分的太明白了,重义气的兄弟也拥有相似的性格,重情,冲动,却是最傻的一个.坏人也是拥有截然相反的共性,重钱,残忍,贪生怕死.兄弟旁边总有一个好人在帮忙,一样重情义,但是却聪明很多.
喋血街头区别于之前或者之后的各种英雄系列或者喋血系列,就是加入了很多环境的变化,香港动乱,越南打仗,主人公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永远料想不到,后面会发生什么,但是与潘多拉的盒子不同的是,都是坏事,甚至是残忍的事情.主人公们渐渐由一开始的震惊和恐惧,到后来慢慢习惯,甚至开始做同样的事情.那些背景故事一直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变化,每个人都目标明确的生活,就像最开始说的那样,有人为了钱,有人为了女人,有人只是为了兄弟.好吧,到此为止,电影就是讲这些
其他的就是用无数火药和糖浆搞出来的大阵仗战争场面.吴宇森做这些东西有自己的特色,没有好莱坞经典战争电影的精准,没有那么多高科技支持,有的只是各种枪,枪的声音构成了电影的主要配乐,有节奏,让人接近崩溃的边缘,然后就是各种帅气的拿枪姿势,当然他们也会站位,我觉得如果吴宇森去打真人CS一定是军师统帅,局部的人物小布局,还是能看出来吴宇森擅长的是这种,而非广阔的大场面.
演员,这部电影的演员像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人物性格过于夸张,但是却足够可爱.表演相当青涩,除了反派一号.人物表情扭曲到极致,你甚至认不出来做表情的人是谁,整个一twisty.
吴宇森已经不再如当年那样年轻有活力了,再也拍不出当年的那份冲动了,真的可惜,但是当人们看过他那个时代的电影之后,还是愿意把他当作大师,因为至今香港黑帮片也没有拍过他的血腥,他的场面,他的义气,他的热情,这就是他电影的魅力
2 ) 香港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HongKong
这是一部让人冷彻心扉的大悲剧,因此当年的票房不利也就没什么意外。在那个年代,整个电影业的风气是媚俗于市场,此片在当年是数一数二的巨制,对市场来说的卖相却相当不讨喜,导演的勇气和执着真是令人赞叹。
整部影片的结构看似对美国往事有借鉴,但是本片的时代背景、环境跨度都更加跌宕壮阔。片中街头暴动、枪决俘虏的几幕,显然是对那几幅经典新闻照片的再现,这种对细节的苛求让我们看到导演为此片花了多少心思,这通常是长期积淀得以爆发的表征,同时也常常意味着透支与掏空。即使结尾的处理带有那个年代的简单轻浮,仍是一部能够跨越几十年时间来欣赏的大作。在我看来是吴宇森导演拍摄过的最大气的电影。
3 ) 复杂的男性情谊
喋喋街头,有战争与暴动的大场面,还有自成一派的慢镜头枪战,最主要的是它有着与吴宇森以往电影所不同的情感宣泄 。这个故事表现了在战争、金钱、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下,朋友间的关系有的反目成仇、友谊破裂,有的却坚贞不渝,导演将这种男性情义的演变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使男性情义更加复杂 。
4 ) 我头一次这么想吐槽一部电影
开头:猛男柔情之英雄救美。必须要救美女。
中间:噫,这真的是黑帮片而不是战争片?除了突突突还是突突突。
被俘:百年影帝乌蝇哥。乌蝇哥演技爆炸贯穿始终。
逃出越南:任达华版以一当百第一滴血。
逃出越南:三兄弟兰博附体加载锁血挂。
片尾:兄弟相残喋血街头之中国版速度与激情。
感想:场面宏大,经费给足,有血有肉。
但槽点太多就是觉得拍的烂。
讲真,导演真不是把阿B当做玄幻主角来拍的吗?
锁血挂(怎么都不死)
武器精通挂(一上手就准的离谱还啥都会用)
个人魅力挂(和乐哥轻而易举就成为好兄弟)
这。。。。。。
5 ) 追忆当年看本片
昨天和几个文青同学打球,其中最多才多艺的那个拿出个口琴,吹了起来,我突然想起来说道:你看过〈喋血街头〉么?那个电影里的主题曲比较好听,吹口琴挺好。没想到他说:我看过〈喋血双雄〉,没看过〈喋血街头〉。
哎,这么有名的片子居然没看过,后来又问了其他同学,也说没看过。这才发现,原来这个电影不是人人皆知的,做为吴宇森早期的作品,在我心目中,这才是我喜欢他的第一个片子,这个片子在我心里的重量,远比他的〈英雄本色〉系列要重。
想当年我第一次看这个电影,还是20多岁我在一个洗浴中心休息时在休息厅里看的,当时很多人都睡了,只有我一直在看。
大师一般是超越于一般人的一种尊称,任何大师,你可以不理解他,但,他的作品一定是有他细腻丰富的内涵在里面的。电影从一开始就吸引了我,要是说原因,可能就是电影综合的一种氛围,从音乐到表演的一切。
这部电影就象是一首叙事诗,写实里带着抒情,抒情里带着浪漫,你完全是在享受着一种暴力美学。
人一直说,友情是吴宇森最多表现的主题,英雄情,友情其实是本片的一大主题,剧中的主角之间,最大的分歧也是这种人生观的一种碰撞。
其实,我们年轻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地作过英雄梦,作过友情梦,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吴宇森和他的电影是一个代表。
影片从开始到后来,一气呵成,让人随着故事主人公的命运在起伏,仿佛也走入了那个动乱的年代。逐渐的,主人公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开始浮现在故事的叙述中。
但不管是什么,你都能感受到那种真实,那种人性的不同代表下人物的内心世界。
故事也是紧凑而跌宕起伏,当三个人成为了北越俘虏时,影片最震撼我的一幕出现了:面对面地让你去杀人,那个人就站在你面前,你从他的脸上能看出来他的性格,他的内心。。。可能是入戏太深,我当时真的能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就是其中一员。
不同的艺术作品打动人之处不同,当它的影响力直指你的内心时,你和它共鸣了,也就是说频率一样了,这个时候,你最能感受到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一切。
好在当时我是20多岁,正处于敢做敢想的岁数,后来学了佛法,才略微了解到,其实你看过的影视作品依然会在你的阿赖耶识里留下痕迹,就象你经历过一样,其实,总看残忍或者刺激的电影,人也会变,命运也会变。。。
后来很多年后,我看过了美国电影〈猎鹿人〉,才发现,原来吴宇森的〈喋血街头〉里有部分情节与〈猎鹿人〉有相似之处,但排除了吴宇森如果在创作时受过〈猎鹿人〉影响的话,〈喋血街头〉堪称是超越了〈猎鹿人〉的一部经典嘉作。
后来故事的发展,就象是种子发芽一样,偶然里带着必然,两种价值观人生观碰撞了,到底,人应该如何活着,可能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道理,但,作到坦然地活着,可能并不那么容易。
很多年后,我又一次看过这部电影后,才发现比原来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略微有些不同,中间是剪辑,缩短了几分钟,其中缩短的部分,就是让我震撼的那段,而最大的不同,是在结尾,后者简单化了故事的高潮,简略成了一个写意。
又过了几年,我收藏了这部电影的D9版本,才发现,双结尾是这个电影的一个特点,但所说的双结尾,意思和内容是一样的,只是,一个是省略版的,一个是高潮版的。而我,当然一如既往地最喜欢那个足本的。
6 ) 这是一部如今才看得懂的电影
昨天,本来想去捧下陈凯歌的场,看部《道士下山》,但看到王宝强是主演,就觉得没大有信心了,于是豆瓣扫了眼影评。
果然,公映了一天就被砸下了及格线,其他几部正上映的片子都已经看过了,所以转而考虑要不要看看《我是路人甲》,翻到路人甲的页面,无意间发现第一篇影评竟是梁朝伟所作。
文字写的很朴实,首尾有照应,表达很真诚,一篇短文,居然横跨三十年,讲诉了自己的成长史。
从前,我个人其实对梁朝伟并没有其他影迷那么狂热,那么肯定,总觉得九十年代的他相对更好,自从被言必提及眼神之后,就被神化了,演戏的张力也不够了,人也失去了灵气。
这篇文章倒是让我又增了几分好感,喜欢上这样一个内心很细腻的人。
细数了下梁朝伟出道以来的经典之作,遥远而又难忘。
这部《喋血街头》,90年的,而我第一次看到大约也已经93年了,那个时候,我小学6年级,当时觉得很牛逼很劲爆。现在想想,那时候能看懂的除了激烈以外,大概也就是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罢了。
刚才,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重温了这部25年前的吴宇森作品(那个时候吴宇森还没变蠢),感慨良多。
每个人身边都有三五个伴随自己长大的老友,这些人也许很久没有联系了,也许已经陌路已经反目,但那些一起傻傻的,一起稚嫩的时光,却很难在脑海里抹去。
年初的时候,我建起了小学微信群,现在大部分的同学都已经联系上了,那些小时候好得快穿一条裤子的小哥们,现在都成了老爷们,有一些,关系永远定格在我们小时候的样子,彼此见到还是亲的很。而有些,真的被时间修整得异常陌生,冰冷而无趣。
喋血街头,放大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自己看,20几年前,一群小哥们坐在一起观影,没有人会觉得自己会是阿荣,要么向阿B靠拢,要么觉得自己是阿辉,人人都恨阿荣,没有一个孩子瞧得起不讲义气的王八蛋。
如今,我们都长大了,我不得不反思,自己是不是阿B,够不够阿辉,有没有做过阿荣?我们有好好珍惜友情吗?
你自己自然是觉得自己很阿B,可是,你的朋友们是这么认为的吗?你维系好了友情亲情吗?
我自己仍然失联了两个很多年没有见到的朋友,当时恨不能穿一条裤子的我们,应该重新建立起联系了,温一壶酒,好好叙叙旧了,相信我,我会找到你们!
Sorry,这其实算不上是影评,不过是我自己的日志罢了
这个片子实在太惨了,也太香港了
遇事为朋友两肋插刀和插朋友两刀的故事。阿荣太扁平了,若加点儿人情味的无可奈何会更让人痛心。故事讲得有点乱,有废笔,整体有平平之感。音乐挺好的,梁朝伟的演技撼动人心。人生得阿辉阿b这样的一朋友足矣。
吴宇森出品。动作场面火爆,真实而惨烈。兄弟间恩怨情仇,比起《英雄本色》式的英雄片有着更为深刻的反思。片子的最后又穿插剪辑进年轻时三人自行车的片段,很感触。
在暴力美学之外,吴宇森试图将这个关于友情贪婪和背叛的故事溶于乱世的大背景中,但这反而使这片子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滥用的慢镜和杂乱的分镜,还有过于夸张的癫狂和散碎无序的剪辑,远远不如那些更纯粹的暴力来的快意;唯有片尾处自行车和汽车的蒙太奇很是美好而绝望。
这正是我所怀念的80年代香港电影,比任何华语大片还大片。
开头很燃,然后嗅出残酷青春味,逻辑有说不通的地方,但最终悲剧色彩盖过一切。六七暴动的背景很新奇,很多人物出场之后再没交代。细荣的性格转化得太快没有说服力【我的子雄叔叔才不是那样的人哼!←有病】袁洁莹真好看,张学友真悲剧,但他俩都不及被迫亲手做掉自己两个最好朋友的时年28岁的梁朝伟。
张彻《刺马》。阿荣这个人物太脸谱化,张学友的表演太过,其实我倒很喜欢梁朝伟的表演,可惜此片之后伟仔就被王家卫定型了
这片子虽然很傻,是吴宇森最好的片子。枪战和战争场面,兄弟义气、英雄主义。张学友的演技亮了,梁朝伟的影帝气质开始显现。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之下,小人物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为了活下去,杀人身不由己。不懂爱的男人冷血残酷贪婪背叛是早晚的。就连刚认识的任达华也有情有义出神入死,可见交友需谨慎
被爆破的场景惊到,除了个别转场很生硬(也可能是放映故障)外,剪辑一流。胶片放映好过瘾。梁朝伟当年真的是帅到惊世骇俗啊,所有角度拍都完美。过了这么多年还是会被港片中的情谊和热血感动。
吴宇森最好的电影,有点史诗的味道了。
影片英文译名“头颅上的子弹”更能贴切表现主题,而全片主角其实是张学友~~
影片不惜用了大量的情节来表现阿B、辉仔的重情重义和细荣的重利薄义,使之夸张而体现深深的差异,在机枪炮火流弹硝烟中,兄弟之间的情义与背叛同时展现出来,这就是吴宇森,爱情永远只是配料,兄弟情才是主菜。认同了张学友的演技..虽然他在后来的影片中,表演太多雷同。
乱世人漂萍,兄弟情惨烈。吴宇森本人最中意的片子。
现代版刺马,翻版猎鹿人。戏里学友哥最出彩。
补遗,VCD时代,港版《猎鹿人》,吴导钟爱的男性情谊最淋漓尽致的一次。
学友哥的表演拿捏得比较到位
22年前的港片。兄弟、女人、枪战、追车、爆炸…典型吴宇森电影。感觉吴宇森玩得真是太HIGH了。直接上越战戏,子弹炸弹群众演员跟不要钱似的往上弄。电影对战火中的越南时局与兄弟反目成仇的刻画相当深刻。三位男星演技均佳,张学友尤其出色!赞!但主人公不死定律以及狗血剧情让电影显得虚假做作,遗憾
本片以六七暴动为背景,真实再现了暴动现场,但男主角梁朝伟仅仅是碰巧在场,他的旁观者视角表现出与这一事件的疏离,背景真的只是背景。这样的处理在之后越战民众抗议现场再次出现,其中一个镜头隐喻了某年北京的一幕。似乎除了呈现运动的暴力与非理性,导演并无深意。片中居民区即导演年少所居石硖尾
他们当年真是年轻。
张学友为我们奉献了影史上最疯魔的表演之一,于火光之间土崩瓦解的兄弟情义,乱世中小人物命运的沉浮。吴宇森的自传体电影,他将少年时代的动荡记忆,融入到这部电影中去,混乱的越南和香港,蚂蚁都能杀死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