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一路流浪,目的地黑海边的科克特贝尔。父亲因受挫离开都市,企图找寻一个逃避现实的港湾;儿子满怀对大海的向往,渴望信天翁般的翱翔。路途艰难,父亲最终裹足于温柔乡,儿子则不满于沉闷的现状而孑然上路,孤身来到科克特贝尔无垠的海边。
科克特贝尔,一个理想,一种象征,一个地图上不存在的城市,在现实中早已被别的名字取代,这个被反复提及的意念可能是片中唯一略显矫情之处,但也正是影片中心线索所在。
主题至上的思想令当前的俄罗斯电影人太多用心良苦,而父子情节无疑是现阶段俄电影反映社会现状上佳的借题,父象征过去、传统、苦难,子代表着未来与希望,父子的情感交流、纷争、决裂、言和,无不是俄罗斯那些正在思考的脑海里翻涌着的关于时代断层的镜像的反射。
该类影片中作为导演处女作的《科克特贝尔》毫不逊色于在国际影坛扬名立万的《父子迷情》、《回归》,巧合的是这三部片都是2003年的出品。
比较而言《科克特贝尔》在父与子这两个层面上更注重对年轻一代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的描述,那是一种特有的俄罗斯式的韧劲,对民族精神扬弃式继承,尽管这个“年轻一代”略带稚气、双肩瘦弱;而成年人却绝多成分成了懦弱消沉的代称。
他们住在这里,会去大海边吗?
他们才不在意,你住在莫斯科,经常去克里姆林宫吗?
可是大海比克里姆林宫好多了。
http://www.blogcn.com/user18/mooro/blog/28046899.html普拉尼奥尔斯科耶(Planerskoye)是位于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东南沿海的一个小镇,或许老一辈俄罗斯和乌克兰人还记得它的另一个名字:科克特贝尔(Koktebel),而这名字已于1944年消失在地图上了。2003年,这个平凡的地名“科克特贝尔”又在电影中得以重生,同时也得益于电影,通过google,你会发现它的记录数比其先今的名字“普拉尼奥尔斯科耶”多得多。
这部俄罗斯电影的中文译名叫做《消失在地图上的名字》,它与同年(2003)那部金狮奖名作《回归》(The Return)有太多的共同之处:都是俄罗斯年轻导演的电影长片处女作,都在国际上频繁获奖并备受瞩目甚至同被称为“俄罗斯电影的新希望”。具体到电影故事,两片都是在旅程中探索脆弱的父子关系,父亲均渴望建立儿子对自己的尊重,而父子如此关系的因,故事都只在对白中模糊带过。这样的旅途中,父子间必然少言寡语,为了带出这种关系下的情绪,镜头也必将更细腻冷静,角色层次也必须更丰富。
相比《回归》,《消失在地图上的名字》的剧情冲突没有了那种爆破性的震撼,它全程都显得安静从容,镜头更富诗性和抒情。空气动力学工程师在妻子死后没了工作,与11岁的儿子离开了莫斯科前去黑海边科克特贝尔的姨妈家,穷途潦倒的两人靠扒火车和在途经的乡下做临工凑钱赶路。对于父亲,他想要重新获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而显得心理过于成熟的孩子只想尽快去到目的地开始新的生活。
他问父亲:“我们就这样一路走着去吗”
父亲回答:“不,我们坐出租车去。”
在一个小村庄,父亲疗伤中爱上了同样单身的女医生,他更愿意在此留下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或许他压根就快忘了地图上那目的地。儿子却把女人当成旅程的阻碍,独自上路......
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显然是导演和摄影师精心雕琢的,而在这个平静的公路电影中,它们丝毫不显得不自在。这种雕琢正是出于作者对俄罗斯大地的热爱,为此两位编导与摄影师从1998年就开始徒步4000公里,从莫斯科到克里米亚半岛,选取广袤大地上的外景,以执著遍览俄罗斯与乌克兰美景。
伴随这片广袤而荒凉的大地,导演采用了爵士钢琴名家Chick Corea于1984年在ECM录制的Children's Songs专辑作背景OST,空灵的琴声点缀于大面积的色块,将向往远方的心灵无限放大。其他的配乐还包括意大利民谣歌手Toto Cutugno的名曲Solo Noi以及DJ Trancer的WelCome To Space!
黑海之滨的克里米亚半岛某地,就是这一对父子的目的地。
在一处荒原的屋子外,儿子对父亲说:那个地方,地图上是找不到的。这是俄罗斯电影《消失在地图上的名字》(2003),获得过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与评委会特别大奖,导演为鲍里斯·赫列勃尼科夫和阿列克谢·普斯科帕里斯基两人,被誉为俄罗斯电影的新希望。
可以说这部电影是公路电影的延伸——火车、小站、小村、孤独的小女孩、整天昏沉的独居男人与无边萧瑟的丛林,构成了这部电影落寞、忧郁、匆忙的冷色调,出场人物不多,故事简单得如同白开水,但容易解渴。因为前往的目的明确,才有可能在行程中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
丧妻又失业的中年壮男,毅然决然带着11岁儿子告别残酷的莫斯科,徒步前往黑海之滨重建生活。千里迢迢,父亲难脱成年人的软弱,贫困、酒精和爱情的驿站勾留不舍,儿子一心向往想像中的远方,抑或那就是儿子心中诗情画意的圣地。在老爸爱得女医生如火如炽之际,儿子选择独自上路,遇到好心的司机,见到了我们观影中熟悉的黑海。孩子手上的纸条成为找不到目的地的“证据”。
一切仍是空白。
孩子只能坐在海边呆呆的遥望,贪吃的海鸥居然啄他仅有的面包,他一把抓起来就要掐死它,这时老爸悄然出现在他身边。他真的抛弃了爱情。为了儿子的心愿追赶到这里,这不免让人感伤。究竟谁的生活更重要呢,是既有的空幻目的地还是突如其来的幸福。
借公路电影的简洁架构,冷静抒写成长、亲情与国家的悲剧,用镜兼容远景与特写,动静有致,手提镜头则短促穿插,迸发情感热力,令人沉思与默然。也许这就是俄罗斯大地上永远挥不去的伤痛与记忆。
2005.6.9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各方面都比《回归》更出色
记忆中的人类处境
摄影很8错
世界的尽头是孤独,梦想的隔岸是空无,寻找的脚步即便不曾停留,偕行的承诺却化作空有。远海的浪声透着忧愁,空荡的荒野一片消瘦,那些关于伊甸的渴求,那些前往的踌躇,其实我们都是到最后才发现,没有人在前方守候,只是辽阔到无垠的落寞和失落,被拍碎的空中阁楼。抵达之谜,虚无之游,生命之囚。
你终究要看到那些自己曾经梦想的东西,他们如此平凡,与你想得截然不同,继续走吧,至少慢一点变成软弱的人。小朋友真讨喜,最后情绪有点交代不明但掐信天翁还是挺有张力的,瞬间懂了他的悲哀。
父子的旅程,确实会让人想到回归。镜头很别致~小男孩太忧郁了~
7\10__非传统公路电影,很传统俄罗斯影像
不错的俄国片最后海边的场景很美
谁能给我这个的OST~~~啊~~~
儿子自己挂内裤那段,不管从孩子的思想和整个环境甚至镜头的位置都让我看完后一个人淡定的笑了许久⋯⋯
还行,挺平静的。俄罗斯 公路 成长 期待 寻找 发现
мотив "дорога" ,关于路途,关于远方,关于成长,关于爱...
三星半。。上半年看了了都,没标注,害的重下了一遍。。
细腻纯朴,有木头的清香。喜欢那样萧瑟潮湿阴霾的秋天
片名若是去科特贝尔的路更好理解,镜头下的风景极有韵味,虽是萧瑟之秋,但色彩还是极富魅力。人物角色各富特色,父子俩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及其微妙又合情合理。非常棒的电影。
还没有到年末,但这肯定是我的年度最佳片无疑了。好的电影就应该是这样子,能达到文学的效果。导演好会用镜头讲故事,每一桢都意味深长,心思细密得让我以为是女导演呢。总之这片满足了我儿时的所有幻想,很多场景都在梦里出现过。小男孩极有意思。两个人一起看的,不过更适合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看。55
放在硬盘里快要发霉的片子。前些日子翻出来看后就深深的被吸引了。故事讲述的是一对父子一路徒步去另外一个叫Koktebel的城市。路途中他们通过好心人和干一些活来添饱肚子和休息。但大多数还是在露天空旷的地方度过,如果遇到糟糕的天气就更不好说了。他们搭空的火车。这让我想起了凯鲁亚克,和美国的大萧条时期。他们在路上遇到一些好心人,当然也有一些因为误会而遭到伤害的时候。儿子思想的过于独立和孤僻的性格让父亲有一些生畏。如果说为什么会被他吸引,可以终结为拍摄的手法和演员的表现。可以说我对那些镜头前的深景和那些长镜头都
偏爱这样的公路片,秋日萧瑟湿冷的大地上,父与子。父亲被酒精、女人与安逸绊住了脚,渴望见到大海和自由飞翔的信天翁的儿子独自前行。总有路是要自己一个人在暗夜里哭着走完,小男孩的选角太成功了,表面木讷却内心倔强。配乐也是妙妙的。大量暖光的使用,木阁楼里的暖光,卧室床头窗外的暖光,胶片里尤为动人,与冰冷的现实形成对比。
标准7分 俄到不能再俄 很有生活的细节 也有一些你能想到的关键字类型套路。孩子渴望像鹰隼一样飞翔,可连旅途的目的地都不知道在哪,不知道还存在不存在。这个地方名字变了,路的尽头没有路了。雨声 海声 刷刷刷 刷刷刷
精美的构图和视角大于长镜头本身。难免削弱镜头语言所表达的内在强度。年轻导演竟能拍出这样的片子还是相当出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