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不被时代的虚假和疲惫所抑制,做一个纯粹的个人主义者就意味着与时代精神的无穷摩擦,以及废黜个人价值的危险,如同越过剃刀边缘,新生始于自我割裂。
杰克·伦敦出生水手,航遍天涯,辗转成为记者,作家,为生活,为社会底层写作,后成名,幻灭,OD而死。当代将其归为现实主义,反问,作家何以不是现实主义者?在我看来,杰克·伦敦的生活即是作家的理想生活,非居于豪宅挖空心思构造虚拟,而是去与世界碰撞,知晓其动脉,思考其生成。小学看《野性的呼唤》和《热爱生命》,感其生命力远超梭罗,自然,粗野,一查经历,叹人如其文。
尼采主张以身体为媒介去研究哲学,他将此归为古希腊传统。亚哈船长必然是诗人,可惜人们爱争当研究者而非亲历者。现代人讲知行合一,可是行为已然被种种拘束的、反思性的理由所设定好目标—一旦被取消,便陷入存在性危机。知行合一在杰克或马丁这里,本是一体,不去冒险便无所可写,生活悲惨就写水手的陌路,而不是“让人感到开心的虚假希望”。
当然,直面世界等同于注视深渊,一个存粹的物理世界是决定论的,不存在幻想和信念。伊登成名后,百无聊赖,陷入绝境,无勇气冒险,走向自我实现的终结—人因书写而铸造自我,但书写必有完结时,而“自性化”没有,以身试险,热血逆进是其条件。咽过了这一口气,精神就不再少年。
在有梦想追逐时,为了心爱的贵族姑娘与命运抗争愈艰愈战。在精神世界崩塌时,帅气和坚毅消失不见,形容枯槁判若两人。人经历什么,能让人的内心和面貌像芦苇一样脆弱折断,彻底垮掉,走向自我毁灭。我们以为是电影是艺术手法,实际上在现实世界并非少见,尤其发生在转折性成功或转折性变故下,一样可能是巨大压力,是空虚,是幻灭,使人成魔,使魔成鬼。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最早是听《锵锵三人行》有一期许子东老师谈到对他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时,他谈到了杰克伦敦的这一部半自传题材小说,这本书对于一个来自普通人家的青年人而言不可谓极具冲击力,我自己拜读后也甚为感慨,得知这一重拍后的电影便又认真的欣赏了一番。 与小说不同的是时代背景上导演由原先的十九世纪美国更改为约莫二十世纪的意大利,或许是因为导演本人是意大利人的缘故,故事植根于这块土地可以让他更好的去诠释这么一个浪漫且悲伤的故事。 “世界比我要强大,我只能单枪匹马与之抗衡,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壮举,只要我不让自己被击垮,我也会成为一股力量,以笔为矛以语为剑来对抗这个世界,文字的力量会让这个世界惶恐不安。”这是电影开头马丁伊登的自述,也由此揭开了他这短暂但并不平凡的一生。 虽然只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水手,魁梧帅气的马丁伊登放在众人之中总是如此夺目,他善良开朗同时又风趣幽默,很难有女子不会为这样一个大男孩所倾倒。 码头边的一次见义勇为,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被救的男子原是世家子弟,为了答谢马丁,便邀他至家中共进晚宴。彼时的马丁虽不是衣衫褴褛,但粗糙陈旧的布料无疑显露着卑微的底层身份,管家更是用一种势利鄙夷的眼神打量着这个土里土气的穷小子。 在书房的油画前,马丁与伊莲娜第一次相遇,马丁用他浅薄的学识试图与伊莲娜侃侃而谈,而无疑仍是破绽百出,即便如此伊莲娜小姐还是被他的风趣儒雅与热情开朗所吸引,而马丁更是被这位举手投足间都透露着优雅的贵族小姐所迷倒。陷入爱河的马丁捧着伊莲娜赠予他的书,迎着耀眼的阳光,迈着坚实又充满喜悦的步伐。他开始在意自己的外在,剔除指甲里的污垢,梳理新潮的发型,换上整洁的衬衫,同时他开始明白,他最需要教育和知识,唯有此才有可能填补与伊莲娜之间难以跨越的阶层差距。 马丁托好朋友在一个铸铁厂找了份工作,白天干着苦力,晚上还有时间可以看书,这样的生活并没有让他觉得苦不堪言,可是监工的欺凌与刻薄最终还是惹恼了他,他们夺回了他们应得的报酬,而马丁也由此下定了决心去从事一番新的事业。 马丁感受到有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在心中燃烧,而他的视野和经历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养料,于是他决意成为一名作家。求知若渴的他开始博览群书,企图获取更多的学习机会,而拼命投入写作的他更多的是不被人理解乃至视为不务正业。 伊莲娜提议让父亲找人帮马丁,但是被他婉拒了,骨子里高傲且自由的马丁不愿通过别人的帮助而不劳而获,因为只有靠他的自食其力成功方可在所爱之人面前证明自己。马丁全身心的投入创作之中,在不断的学习与思考里完成了一次次的自我提升,他的创作开始变得深刻起来。 但即便如此,一次次的退稿让原就贫困潦倒的他苦不堪言,他被迫去劳作以换得报酬维持基本的生计,伊莲娜和他分手了,现实一次次的扇了他的耳光,但他的眼神依旧如此坚定,终于在一次病倒之后获得了命运的眷顾。生活总会在你跌落谷底的时候给你送来新生的希望。 一切似乎开始变好了,但是好像又不是。终于看到马丁有了起色的伊莲娜又重新找上门来,而因为报纸上的误会再一次的闭门不见。“犯了罪了就要承担后果,尤其是当你拒绝了一个普通人的美丽的爱情,他唯一的财产就是他的心。”马丁之于爱情的心再一次的死了,而此时挚友的过世无疑让他陷入了痛苦的泥潭之中。 名利双收的马丁开始变得堕落和刻薄,靠着毒品与酒精度日,他的性格也开始变得乖张执拗,变成了他曾经鄙夷的上流人士,再好的物质与吹捧也掩盖不了他眼神里的空洞,他一点都不快乐了。而所有的不满与痛苦在一次记者会上彻底爆发了。 马丁深信着“自然法则”,社会是会根据一个不可动摇的法则进化,人类会离这个最终的结果越来越近,但却永远无法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什么需要进化,这种进化体现在社会的每一个细胞和角落,还可能在阶级斗争中发现它的踪迹。阶层的不平等总是存在,而道德准则是无法废除自然法则来获取这个平等的。社会正义和自由不应适用于某类人,而应该是适用于整个社会,有些虚伪的自由主义者打着社会主义者的名号行着利己之事,而理想的社会主义者又对人性的自私视而不见。世界因为有资本家的存在而拥有更多的财富,即便这些资本有时显得那么肮脏,但倘若没有他们的存在,社会可能会变得更糟,而劳作者又是那么的可怜,他们在劳动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追求更美好的向往与冲动,却美其名曰“直面人生”。贫穷的知识分子是最不为这个社会所待见的,他们拥有独立深邃的思想,有着更宽广的视角和胸襟,却不曾拥有上层阶级的权力与话语权,而下层社会的人要么是乌合之众盲目跟风,要么漠不关心。他们忠于自己的内心,但却无力反抗,无力改变。 马丁称自己为极少数的个人主义者之一,他沉溺在自己的理想主义与美之中,而他的痛苦也源于理想与现实的撕裂,他坚信自己的天才,也坚信自己的努力会获得一切,但是当他即便获得了曾经所渴求的成功,却无法改变“社会永远是由一批人统治另一批人”的“自然法则”,无论他如何奋斗和努力,都填补不了他与伊莲娜之间的沟壑。 他甚至怀疑自己对于伊莲娜的爱是否是真实的,那个他深爱的女人或许只是他臆想出来的一个完美女性,是他美丽诗歌里最夺目的那一个,可他不愿意打碎这个如此真切的梦。这个资产阶级的小姐身上有太多这个阶层固有的偏狭,对真实的人间疾苦置若罔闻,对别人的非议心存芥蒂,以及从头到尾对他所说的靠自己成功的不相信,而这些,又岂是他所爱之人所该有的东西呢? 他用他的理智赶走了再一次来找他的伊莲娜,可是当他倚在窗边深情的望着她离去之时,那个眼神又是何其的温柔与悲伤。生活是一座监牢,但假如有了钥匙,这座监牢就可以称之为家,而爱情正是那把钥匙。可马丁手上的这把钥匙亦真亦幻,而他选择把这把钥匙丢了。 当他看到窗外有个穿着大衣,捧着书在阳光下大步奔走的男子时,他看到了当初那个朝气蓬勃的自己,他穿过人群,一路追逐,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个人了。自始至终,马丁都是那个正直善良自由勇敢的马丁,他从不为自己的出身而觉得自卑,对自己的朋友忠诚,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他的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底层人民的现实生活,他对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得到了一切,却也失去了一切,曾经为了理想和成功拼尽全力所得来的一切,并没有让他得到快乐,那颗聒噪的心再也找不到新的归宿,倘若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那么成功之后人生接下来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他怀念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贫穷又快乐的自己,那个为了爱情不惜一切的自己,但是一切都已回不去了,他那些该死的书将他横亘在之前所有的一切之外。 在电影里,马丁总是在现实与朦胧的回忆与想象中游离,而这朦胧的美好,让马丁的心永远充满了热情与希望。马丁伊登的故事里没有成功励志的喜悦,反倒是苦涩的讽刺。他费尽一生去探求世界的真相,到头来却令他作呕和痛苦。最终马丁伊登还是被自己击垮了,选择了那片最美的大海,一个人浪漫的死去。 用皇后乐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歌词来结束此篇吧: Is this the real life Is this just fantasy Caught in a landslide No escape from reality.
1916年11月22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格伦埃伦牧场,一位作家被发现死在家中。他侧身躺在卧室地板上,表现出明显的中毒症状。不远处的桌上留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缓解尿毒症疼痛的吗啡剂量。但凡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个剂量显然过量了。
这位作家不是别人,正是杰克·伦敦。当时在全世界都有超高知名度,遥远的亚洲也不例外。杰克伦敦到底是意外服药过量,还是故意自杀?成为了传记作家和学者百年来争论的焦点。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写文章尝试破解这个谜团,通过对一本小说(同样也是一部电影)的解读,或许能找到答案。
《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以个人经历写就的半自传体小说,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对于中国读者而言,《热爱生命》《野性的呼唤》《海狼》等这些展现人性伟大光辉的小说来得更有名气。但从艺术成就上看,《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不折不扣的最高作。曾多次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皮耶特罗·马切罗的《马丁·伊登》是最新一部,在2019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奖。
《马丁·伊登》讲述同名主人公马丁·伊登在拯救了中产阶级的年轻后裔阿图罗之后,被邀请到男孩家中做客。他遇到了阿图罗美丽的妹妹埃琳娜,并一见钟情。为了追求这位文质彬彬的年轻女子,马丁·伊登克服卑微出身代表的种种障碍,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在年老的知识分子鲁斯·布里森登的影响下,马丁·伊登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使他与埃琳娜及其所代表的资产阶级世界发生冲突。理想破灭后,马丁·伊登选择殒命大海。
如果了解过杰克·伦敦的一生,可以发现《马丁·伊登》的故事与杰克·伦敦人生经历有很大的重合。杰克·伦敦同样生于底层,十岁便开始打工挑起家庭的重担。在经历过人生的大风大浪之后,杰克·伦敦找到了文学这剂良药,希望借此养活自己和家人。他把每天写1000字作为自己的纪律,在生命最后的16年出版了50多本书和数百篇文章,不断用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告诉人们活着的意义。
可以说,杰克·伦敦的一生就是奋斗与拼搏的一生:从美国的底层社会一路爬升到上流社会,成为知名的作家,收获金钱和美誉。但是,如同马丁·伊登,功成名就并没有给杰克·伦敦带来安宁,他曾一度对人生感到幻灭,日日以醉酒麻痹自己,这也导致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患上尿毒症,只能通过注射吗啡缓解疼痛。他曾在一次采访中透露,与自己在小说中呈现的用于拼搏、乐观向上的主人公不同,他自己其实是一位悲观主义者。
“我经常怀疑自己。在这里,我拥有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女人的爱,我有美丽的孩子,我有很多很多钱,我有作家的名声,我有很多男人为我工作,我有一个美丽的牧场——但我仍然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以冷静、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一切都显得几乎没有希望;经过多年的劳动和发展,人类的境况一如既往的糟糕……我看到上层阶级雇佣了一大群杀人犯来控制工人,如果他们企图剥夺资本家的权利,他们就要把他们打回去。这就是为什么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我从历史和自然规律的角度看问题。”
这几乎像是马丁·伊登在结束生命之前给世人留下的遗言,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王尔德的名言,“人的一生只有俩大悲剧,一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二是得到了。”杰克·伦敦与自己笔下的马丁·伊登于是形成互为重叠的镜像,杰克·伦敦到底是自杀,还是意外服药过量?到此似乎有了答案,循着马丁·伊登的路径,杰克·伦敦选择结束自己痛苦的生命。 还是王尔德的名言,“生活模仿了艺术”。
马丁·伊登的幻灭有其他原因。埃琳娜原先是他的女神,高高在上,无可企及。当马丁·伊登逐渐通过自学成为知名作家之后,发现自己对埃琳娜的爱原来只是建构的幻想。小说中有一段内心独白,能揭示马丁·伊登前后心态的转变——“如今他明白了,他没有真正爱过她。他爱的是一个理想化的露丝,一个他臆想出来的神仙中人,一个在他的爱情诗里的熠熠发光的精灵。而那个真正的资产阶级的露丝,她那一身的资产阶级的弱点,她那种不可救药的资产阶级褊狭心理,他可从来没有爱过。”
阶级的不同、身份的差异,让马丁·伊登逐渐产生了破灭之感。马丁·伊登慢慢远离了生活,沉溺在理论和美之中,从而导致悲剧。当他名利双收,他不再知道自己苦苦奋斗的到底是什么,无法为自己躁动不安的心灵找到归宿。马丁·伊登寻找的是最后的结果:活着到底是为何,而不是过程:体验奋斗的过程。于是他自我怀疑了,消逝在茫茫的大海中。杰克·伦敦将马丁·伊登的一生写成了底层人民在美国黄金时代初期奋斗拼搏的个人史。马丁·伊登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受到了欧洲文化个人主义的影响,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撕裂,从而走向毁灭。
如果读过原著小说,会发现皮耶特罗·马切罗的改编忠实又有新意,电影几乎完整呈现了小说的故事精华。皮耶特罗·马切罗在参访中谈到,原著小长达600页(意大利语版),最开始,他们将其写成三百页的初稿,然后再一步步变成两百五、两百、一百页,最后剧本终稿只有50页。这种大刀阔斧的缩减自然无法保留原著小说的全貌,但我们仍然能看出电影对原著小说的忠实性。
皮耶特罗·马切罗根据自己的从影背景做了改动,比如讲故事的发生地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搬到了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毕竟相较于美国的文化,意大利籍的导演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显然更为熟悉。与此同时,小说的故事原本设置在19世纪,但在电影中,时空向后挪动,这是一个二十世纪的故事,但又没有明确地设定具体年代。马丁·伊登失去了他的美国背景,单纯变为活在某个社会时空中的抽象个体。当整个故事脱离原初时代背景,杰克伦敦所要阐释的道理便很难被还原。
皮耶特罗·马切罗只能在电影中保留了奋斗主题,但他没能为该主题找到合理的素材和说明。皮耶特罗·马切罗以此说明这个故事的普世性价值: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
导演皮耶特罗·马切罗的来头并不大。凭借《马丁·伊登》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并获得最佳男演员奖后,皮耶特罗·马切罗才真正开始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在此之前,皮耶特罗·马切罗只是被小众影迷知悉的纪录片导演。他曾有两部评价甚高的纪录长片:《狼的嘴》和《遗失与美好》,采用新颖的虚实混杂的散文电影手法。其中《狼的嘴》获得第6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遗失与美好》入围洛迦诺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被选入Cinema Scope的年度十佳。
一种混杂的艺术:从早期的档案式的短片,慢慢发展成融合各种艺术类型的长纪录片,再到建构宏大叙事的剧情长片,皮耶特罗·马切罗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艺术野心。皮耶特罗·马切罗的电影画面唯美、构图精致,表现了他对绘画的热爱。画家原先是他想从事的第一职业,电影只是第二选择,后来他发现自己的绘画天赋不高,才改行拍电影。
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论电影为何是一种不纯的艺术(《电影作为绝对不纯的艺术》)。皮耶特罗·马切罗对此应该会有同感,他认为每种艺术都有它独特的表达形式,电影有它自己的语法规则,通过镜头的组合讲述故事,电影永远无法达到小说的高度。“电影不是纯粹的艺术形式,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它从不同的源泉中汲取,是一个集体艺术形式。” 这样也就不奇怪,皮耶特罗·马切罗会从先锋纪录片走向传统、严谨的史诗叙事,它们都实现着影像同一种功能:综合的艺术。
拍纪录片的经历给皮耶特罗·马切罗带来诸多助益,首先能灵活应对拍摄时遭遇的突发情况,其次可以将纪录片的手法运用到电影中。皮耶特罗·马切罗在《马丁·伊登》中大量使用手持特写长镜头和凌厉的剪辑,这是法国新浪潮的风格,带有20世纪70年代的复古审美风格。除了我们所能见到的正常拍摄的影像之外,皮耶特罗·马切罗还在其中插入了私人资料,这些影像穿越了时代,从现实中潜入影像,从而赋予影像体验上的真实感。
在皮耶特罗·马切罗脑海中,将《马丁·伊登》转化成影像的念头并非近来才有的事。早在20多年前,皮耶特罗·马切罗便由朋友毛里齐奥·布拉奇(本片的联合编剧之一)推荐读了《马丁·伊登》。 20年过去,两人走到了一起,决定将《马丁·伊登》改编为电影。他曾表示,“自己是一个工匠,而不是一个艺术家。”这在数码独霸的当今时代,是非常难得的认识。意大利电影在经历过上世纪中叶的辉煌后,正陷入青黄不接的困境,不过这个局面正在改变。一批富有创造力的年轻导演不断涌现,皮耶特罗·马切罗是其中之一。皮耶特罗·马切罗还将带来怎样的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
1876年1月12日,杰克·伦敦生于旧金山的一个破产农民家庭,十岁就开始打工挑起家庭的重担,小狗罗洛是他最好的朋友:
1893年,17岁的水手杰克·伦敦以《日本海的台风故事》获得《旧金山呼唤》杂志征文比赛冠军,奖金25美元;1900年,杰克·伦敦在一流杂志《综合月刊》发表短篇小说《北国的奥德萨》,稿费120美刀。
1903年,杰克·伦敦出版《野性的故事》,轰动美国,形成杰克·伦敦旋风,畅销全球:
1916年,功成名就、如日中天的杰克·伦敦,因服用麻醉品过量而去世,这个曾以《热爱生命》激励了无数读者的大作家,苦尽甘来,为何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世界?
杰克·伦敦1909年出版的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或许有我们想要的答案:
《马丁·伊登》情节很简单,一个来自底层的穷小子,拼命写作,名利双收,步入上流社会,但却感到空虚、幻灭,最终跳海自杀:“当人生只能带来痛苦和疲惫,死亡就做好准备以便你能在长眠中得到安慰。那么他还等什么呀?可以走了。”
杰克·伦敦笔力强悍,对马丁初入上流社会的惶恐做了非常动人的描述:
进入饭厅的那一段路程对他来说简直是一场恶梦。他跌跌绊绊地往前走,时而冲到了前面,时而又蹒蹒跚跚地落在后面,有许多次看来是寸步难移了,然而他毕竟走完了这一段路,在她身边坐下来。可面前摆着的各式刀叉又使他着了慌。
怎样用镜头再现这一情景?
马丁从容、自在,似乎早已习惯中产阶级的餐桌礼仪;面对政府是否加大教育投入的问题,他巧妙地用食物作比喻,经费应该用于底层:
这样的改编看似增添了人物的魅力,实则践踏了原著的精华,太简略,也太过敷衍——
面对中产家庭高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马丁从惶恐无地的巨大落差中奋发向上,不顾一切地汲取学识、埋头创作:必须出人头地才能配得上高贵的女神。
好端端的奋斗、幻灭的青春残酷物语,楞被整成了苦大仇深的白左样板戏,欧洲自由派被自己的乱编感动得一塌糊涂:
既然如此,为何不让马丁参加游击队,打击法西斯?
马丁时来运转,作品大卖,红得发紫,抛弃他的女友又找上门来:
马丁认为她爱的只是他现在的名气、地位,她并不爱他的作品和他这个人,整个社会虚伪得要命:我厌恶生活,它令我作呕!
可是,向曾经的爱人大吼“给我滚”?!
这不是马丁,马丁心地善良,就算再伤心、绝望,也不可能破口大骂一个曾经让他顶礼膜拜的女神——
这是编导对原著卑劣的篡改,完全违背艺术和生活逻辑的意淫。
片尾拍得不错,灿烂的晚霞中,马丁头也不会地游向大海深处,充满殉道式的凄美、悲壮:
心如死灰,就像马丁投奔怒海前诵读的温伯恩的著名诗句:
幸亏生命并非永恒,
幸亏死者长眠不醒;
即使疲惫不堪的河流,
也能入海安身。
总体而言,这是一次糟糕到可怕的改编,唯一的功用是激发读者阅读《马丁·伊登》原著的兴趣
忠于原著因而认为从内核上根本失败的改编,老胶片的迷蒙气质,颗粒质感和形式上潜意识画面不断闪回跳切的翻新也无法弥补力量的缺失,杰克伦敦震聋发聩的笔触在影片中显得肤浅而流于表面,缺乏对人物创作心理历程和波折的刻画,使得一些情节改编显得滑稽可笑,创作过程的过于简单化,在人物塑造上和心理递进上均有断裂感,和罗斯以及勃力森登的两条人物关係线都单薄而破碎。 更无法把影片最后那个吸毒过度颓唐不堪的形象和一个绝望的尼采超人哲学信奉者,马背上的写作者联繫起来。我认为马丁的心碎无法被还原。心碎之所以有力在于其仍保持一个高举个人主义旗帜的旁观者的心理距离,对他所鄙视的一整套阶级话语有著清醒而客观的认识并拒绝因成名而被进一步吞噬。影片最后的处理使得其好像自身甘愿堕落并仅仅流于对情伤的暗指,导致其整个价值系统内部的崩坏 精神的绝望 对阶级本身的厌倦都被隐去了。该形象从始至终不断斗争,整个矛盾的内心价值体系无法仅通过某些带有政治色彩和诗性碎片的台词就可以被还原。
3.5 杰克·伦敦通过马丁·伊登来书写自我与时代的关系、资本社会下的幻灭感;而如今,意大利新生代导演将他换入到一个时代不明的意大利语境来拍摄,直接放弃了对历史本质的复原与产生有效对话的可能,选择的视角位置近乎游离于“局外”。不过,这种改编方法也有其妙处,在视听语法上,尤以作为影像历史档案的胶片成为闪回与目击的见证,带来了强烈的慕古感和致幻感。此外,美丽的男主表演得也非常出色,这些相加都放大了电影的迷惑性,令人一时以为会是杰作。但形式感越跳脱,“精致的平庸”就越显露——历史档案用得很“漂亮”,但却又与历史现实游离着,没有真正的拉扯,后半段节奏过快更进一步凸显出这个问题,如同最后一幕里的越游越远一般。
胶片质感太好,满溢古典美在开场五分钟内就攫住了我,迅速跌入这个绵密故事里,不觉冗长缓慢,反倒是这种“慢”在丝丝缕缕的酝酿间让人回味无穷,企望大银幕再刷一次;前半段尤值称道,在政治符码加入与功成名就之后略显折扣。接近默片的古早影像资料插入,如男主内心神游与潜意识呈现,与整体的复古诉求相契,更有一种别致的美,在表现内心戏方面较独特。身怀天赋的人还能遇上微暗之火的点燃,可算幸运,曾经爱过的人即使他日殊途,毕竟是爱情开启了蒙昧心灵的逐光之旅,沉浸到文字的世界是多么好。而布利斯则几乎是他重新认识自我的导师,以笔为戈,犀利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皆多么虚伪,在那个年代能以尊重个体为最大前提,果然太超前而无比寂寞。
改编自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创作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新锐导演皮耶特罗•马切罗将故事移植到意大利。讲述一位出身低微、四处漂泊的水手逐步成为顶级作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努力通过改变自身而获得成功的故事。剧中关于教育的讨论,对爱情的质问,对理想的追逐,以及社会变革的论述,均充满了欧洲人睿智的思辨意识。影片用胶片拍摄而成,古典气质迷人而突出,胶片颗粒感营造出逼真的年代感,文化气息与政治意味水乳交融,令影片浮现出多层次的诠释理解。男主角卢卡•马里内利将角色前后判若两人的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最终击败《小丑》的菲尼克斯荣获本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胶片质感迷人。喜欢电影对教育和精神的探讨,教育是否是进入精英阶层的通行证,屁股是否决定立场,为何精神充实会伴随着空虚?也喜欢马丁身无分文、四处旅居、用一台老打字机执拗写作的状态。一个很流畅通俗但又令人回味的故事,男主前后样貌、状态、言行举止判若两人,好演员。
这一部频频让人想起维斯康蒂的电影看似过时,却在当下这个分裂的时代有着崭新的意义。我们到底可以从这个激进中立的人身上得到什么?有着新现实主义的基调,在这之上却有着一种难以言述的实验新美感。时代的模糊(汽车和电视),时空的模糊(记忆混入画面),体裁的模糊(8mm纪录片穿插其中,宛若新浪潮)。导演将他的迷影情怀化成了一场独特的视听盛宴,同时也不失艺术创作的胆识。
意大利电影之光,带人穿梭回到意大利电影的黄金年代,气质和影像无可指摘,颗粒的质感让人上瘾着迷,还时时插叙加入更老旧的影像,揉入意识流的形态,让电影呈现出逼真的年代感。马丁伊登爱上幻想的社会地位,却迷失在社会形态的斗争洪流中,他塑造的自我越成功,就离本我越遥远,爱与欲终究灰飞烟灭、归于尘土。
《幸福的拉扎罗》之后,再次看到一部如古典油画般的意大利电影。有令人动容的颗粒感,但又是清新的、介乎松弛与粘稠之间的,而非钻营出的精致与浮华。《了不起的盖茨比》般的故事,非常扎实地书写了一颗心灵的沉沦:因爱而生的文学与人生理想,最终又在名利与社运的声浪中趋于灭亡。挑不出错,观众就跟随马丁·伊登体验切肤的乐与痛,最后抵达命定的结局。不超脱也不沉溺,海边的尾声,让我想起里尔克《沉重的时刻》的意境: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无缘无故地哭、笑、行走、死去,我望着我,我走向我。
#63rdLFF#颗粒感溢出的16mm胶片,巴赫古典乐穿插,让整部电影像一块多棱镜,反射出意大利老电影的夺目光彩。对原作文学语调的精准拿捏也使其格外贴近那个幻象般缥缈的时空。改编上有意消解地域背景,拭去了美国梦的升腾和破灭,转而将焦点落在彼时喧哗的政治运动图卷上,因此男主不仅是另个版本的盖茨比,而更像是个以笔为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看守文学废墟的殉道士,因无法隔绝出身对性格的影响,内在精神与信念走向脱轨。不足在于第二和第三幕间较为明显的断裂,尤其是对配角的描绘不免囿于脸谱化,好在Luca表演格外丰满,从富有活力的水手到沉沦厌世,孤身投入斜阳下的海平面,令人无比心碎。
视听语言与表演俱佳的名著改编电影。1.在正常顺时线性叙事中大量插入老旧影像片段,作用如下:①外化角色内心活动——褐色胶片多为马丁写作时的想象,蓝色胶片多为内心自比(如童年、少时与青年马丁孤绝的身影)或隐喻性心象(如前后呼应的扬帆远航vs缓慢沉船),彩色胶片主要是不断复现的马丁小时与姐姐欢快跳舞的场景(令人唏嘘地永不可重演);②呈现马丁眼中看到的街景(多为彩色主观镜头,人物特写);③打破单调稳定的时间,并起到转场作用。2.影片以16mm摄影机拍成,以手持运动镜头贯穿全片,随人物心境变化或情节更替透现出或轻盈灵动或急躁无奈的气格。3.配乐复古与现代质感兼备。4.卢卡·马里内利前后判若两人,演技入木三分,威尼斯影帝实至名归。5.看透虚空的美国梦后,疲惫、孤独而迷茫的马丁看到年轻时的自己,追上前去。(8.8/10)
圣经里藏着致命的手枪,大海里藏着消亡的理想。以为自己是追求自由的蜉蝣,却在构建坍塌理想的牢狱。以为自己的笔是一股力量,却丧生于亲手压灭的光芒。都说他的故事毫无希望,却都不肯改变生活的现状。做了爱情的信徒,成为美貌的奴仆。终于不再是码头勇于出手的少年,他追出去好远,已无法把他追上。
杰克伦敦的名作最新改编,生命的灿烂与毁灭,经典文学文本的力量尽显。电影将故事从美国搬到上世纪的意大利:据说用了一些过去的纪录片老镜头,全片也采用16毫米胶片拍摄,尽力再现写实的怀旧光影,影像很漂亮!男主演精彩,去年威尼斯影帝。
QY-308。这么美的电影,只能在家看下载,实在太糟践东西了,期待明年北影节上可以刷到大银幕。背着打字机四处跑,四处投稿各种被拒,这就是生活的常态,而成功是非常态,于是问题凸显了。我在想,如果同一个故事,搬到当下社会,导演拍出来又会是怎么样的故事呢。
第一个画面出来我就感叹,颜色真美;中间穿插的archive footage也很好,时代混乱有营造出主创口中的“20世纪生活画卷”的感觉;但如果是这么大的一个concept的话,我对这个爱情主线有点problem…两个妹纸都形象太单薄了吧…间接导致男主形象也不够丰满,进而导致整个片子力道浅了些。
《遗失与美好2》。千万里外的马丁·伊登,百年以前的杰克·伦敦,做了一场远在那不勒斯的阶级复兴涩梦。由神性降临为人,时空依然交错,磨难成世间的苦修神迹。文学是没有形象的哀伤传说,电影在闪回老胶片的光影雾痕里,化作庙堂,供奉全球化神话之前的绝美幻术。
一切奋斗的动机皆是因为爱情,抑或是你不想被那个崇尚进化论的世界狠狠踢出局。记得吴念真曾经说过,种族、国家和父母是人无法预先选择的部分,歌颂他们不难,抱怨他们更是容易。一旦可以毫无隐讳地说出他们过往的一切,以及包容、接受他们曾带给你的种种不悦或磨难的时候,方才意味着你已经是一个成熟、有自信,而且可能为他们带来荣耀和骄傲的人。锡兰的《野梨树》做到了,但我不认为《马丁伊登》也是。他是一个被“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所共同排斥和驱逐的极端个人主义者。本片的悲剧性在于,双方利益的不可互通和二者思想的不可交流。遗憾的是,男主角追求的爱情终究是狭隘的个人主义,他与自己的对立面没有任何本质上的不同。这种“宿命” 不用等到爱情死亡之后才被我们感知,事实上,我们在跟随男女主角一起走出电影院时就该觉察。
我和室友姐姐的金狮#威尼斯电影节#
这个世界知识,权利,金钱,名誉,各种意识形态,没有什么是完全分的开的,所以理想主义者都活得辛苦又悲剧。胶片就是胶片,视听绝佳。
16mm胶片拍出来的画面就已经让这个电影赢了。如此的质感配上这样的故事,足够让每一个爱电影的人看到一种久违的经典老电影的风采。
Shine, shine, shine. Shining through the Hollywood clouds over Venice islands.
影像太突出,男主也够帅,复古感营造的太好了,一下子就被影像迷住了。配乐起先比较古典,后来也融合了当代元素。剧情本身,其实还是一个服务于当代的故事,也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