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1937年宝山守卫战改编。
有的电影,已经没有办法只当做电影。
本来已经决定不去看太暴力血腥的题材,今年却不知怎么,看了好几部战争片,钢锯岭、敦刻尔克,都是基于史实,但看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往事,触动还是更强烈。
屏幕上的他们在浴血奋战,屏幕外我的手边还放着冰激凌——有种无法忽视的内疚感,忍不住想那段苦难深重的岁月对我们现在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即使买的是不可退的电影票,也不止一次升起不看的念头,仿佛坐过山车一样,一部分的“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去受这份罪——结果这部电影带来的冲击远胜过山车,仅仅一个开头,就忍不住落泪;只要稍稍想到那段岁月前后不知多少类似的事,就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
影片结束后,看到外面的繁华与和平,感觉仿佛是场幻影,或者只是这些鲜血与瓦砾的间奏曲。
碎碎念了这些,其实并不知道想说什么,只知道很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大哭一场。
喜欢那个女学生的情节,点到为止,处理得干净利落。当她死去时,不禁想起有人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毁灭给人看。(P.S.女学生洗浴着装的片段,那是赴死前的“正衣冠”啊)
出演姚营长的演员,演得既有书卷气,眉眼间又带着一股冰冷狠决,非常有魅力。最后看姚营长真人的遗照,倒是只觉温和。
看到有人说这部片子情节“老套”,回想起来确实有点,但觉得这样反而正好:这是一个早知结局的故事,用这样朴实到连过程都可以猜中的讲述方式,反而更加突出它承载的其它东西。
最后姚子青仿佛可以逃生,却留下来殉城,我第一个念头是觉得太过“浪费”,但人活着绝不是为了生存本身,这样的选择,得失之间,也难说得很……
影片有很多次正面展现战场,各种炮火枪声,打仗的间隙却格外安静,姚营长这个角色本身就特别安静,这动静之间,显得那些不对战的时间有种特殊的质感。
如果说对这部电影有什么不满,那就是中间日记的字幕实在太仓促,每次都不够从头读一边。
反复出现的跪拜宗祠的镜头,看了有种说不清楚的感触。一边是乡土、文化、传承,另一边是战乱、杀戮、死亡,姚子青行礼那一幕,仿佛另一个版本的岳飞受字。
后半部有一场动员,那些话平时听了实在是“假大空”,但在那时那地,却是再真不过再适合不过了……
又,这好像是我第一次看到专门讲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
***
——“职等誓本与敌偕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惟孤城无援,日久难支,恐人城俱亡,与大局无补,仍恳速援解围。”姚子青9月5日电报
1937年9月6日上午10时姚子青身死、宝山城陷落。
***
捍卫者,捍卫的不只是国土……
这部电影几乎是哭着看完的,关于淞沪会战,个人了解得并不多,只是知道这是在抗日战争中一场艰难的守卫战。 经过查资料得知,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中正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同时也为了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战役,这是中日双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即使当时国力远高于中国的日本,也动员全日本,马上投入全面战争。例如随即大量增加公债发行,并发起了日本全国性的“消费节约运动”。战斗在当时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的市区和郊区进行,当时上海为中国第一大商港,每年对外贸易额占全国二分之一以上。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实行武装中立,分别划为法、英、美、意4国军队的防区。苏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筑路地区属于日军防区,是日军在上海的作战基地。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
而在这场战役中,一位姚子青将军(实为少将,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民族英雄称之为将军并不为过)在其中表现的民族大义让我为之动容。当姚营长明知这是必死的死局时,还能坚守宝山七日,除了用一句“一寸山河一寸血”形容外,我已不知用什么词句来形容。
在影片中,真实生动地塑造了不止一位英雄的形象,不仅仅是姚子青营长智勇双全的指挥战斗,而一向在战争片中被弱化的儿女情长,也在姚营长与妻书中提到,片中多次出现姚营长抚摸全家福照片的镜头,这样的描写,让我觉得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汉子。很反对某些影片中塑造的“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为了大义,致父母高堂于不顾,致妻子儿女于无物。这不是铮铮铁骨的汉子,这是冷冰冰的机器。
而影片中更让人感动的是几个配角的描写,曹姑娘在战场上冲姚子青喊到,你有国仇!我有家恨!我不走!民族危亡时,无老弱无妇孺!有的只是有无良知的中国人!而号称胸比姑娘大的,因为扮唱天涯歌女违反军纪的李连长,在最后一刻却是仰天长笑,欠你的十鞭子!下辈子还!随即抱着一捆手榴弹冲入敌军坦克队伍中,从容拉响了引信。在第六天随着六百壮士的不断牺牲,姚营长在做最后的点名,一、二、三……,直到姚子青最后一个报到了二十四,突然,一个稚嫩的声音响了起来,二十五!被笑称没有枪高的小乞丐跑到了队伍中,不论年龄大小,此刻他就是铮铮铁骨真汉子!还有最后的一跪,我生是三营的人!死是三营的鬼!那一刻,流泪的也是英雄!
我在百度上查了一些相关资料,得知这部电影是一位民营企业家为了纪念自己家乡英雄所拍摄,拍摄起初并未想到赚钱,只是希望这段历史不要被人们所忘记。而在此国庆佳节,查遍影院信息,偌大的京城只有三家影院有此影片的排片。遇此情形,只能轻叹一声,希望这段历史要被更多的人熟知,不要再出现“英雄孤冢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的悲剧了!
想要去看电影《捍卫者》完全是出于一种好奇,知乎里有评论称这是近年来国产抗战电影的逆流。自然是因为它的题材。它讲述的是淞沪会战之前的宝山之战,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国民党少将姚之青带领部下誓死抵抗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几倍于己方的日本军队,最终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逆流之一在于它讲的是国民党军队的抗战,而且没有共产党的人物在内,除了片尾出现伟大的毛主席对姚之青的赞赏之外。出于对已有政权的巩固和意识形态的维护,我们无论在荧屏上还是在荧幕上都很难见到国民党军队的身影,如果出现,要么是和共产党共同抗日,要么是与共产党为敌。也就是说,要么敌要么友,但绝不能做主角。而这部电影中不仅是做了主角,而且还颇有赞赏的意味。这自然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背离,也难免院线场次少的可怜。这是其一。 第二,是对人性的还原。自从解放以来,主流文化便刻意升华军人的形象,甚至产生一套滑稽的模式。现在大行其道的抗战神剧里的套路,比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裤裆藏雷,会拐弯的子弹等等,其实也是这种模式的延续。最近又出了包子雷,由此可见我们的想象力之奇特了。在这种夸张的模式之下,对应的是对人性的过分的升华,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是看到主人公视死如归慷慨激昂的样子。戏里说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看其实是都有一颗钢铁的心。但在这部影片里,我们能看到有被炮弹吓得尿裤子的士兵,怀里揣着护身符的小兵,以及老想着去调戏女医生的连长。这种还原其实已经在个别电视剧里有所体现,电影上我看还是第一次。 我们之前的模式讲求的是正面人物要伟光正,相应的反面人物就该是猥琐邪恶又卑贱。如果是因为主流文化的影响而有意“丑化”的话,这反而有了负负得正的效果。就像wg期间的《金光大道》,站在现在的立场来看,里面那几个地主和有些小资产阶级思想残余的农民倒闪烁出人性的光芒来。 这部电影能做到这两个突破,自然是国产抗战电影的进步。然而硬伤也很明显。 摄影实在差劲,镜头晃来晃去,没有中心,连简简单单的正反打都不自然。开头是一段街垒战,镜头跟在士兵身后,给人带来一种压迫感。后来开始阵地战和白刃战,镜头反而乱的不可开交,不仅人的动作看不清,就连整个部队的行军也看不清。如果说是为了增加一点紧张感的话,那也未免太过了。 剪辑也很莫名其妙。本来镜头就没怎么做好,剪辑师难道也自暴自弃了? 有那么几段镜头实在匪夷所思。比如女医生擦身,和故事主线并无关系,只是展示了女主角优美的身体线条和白皙的肤色而已。所以我只好理解成女主角已经预感到她会战死沙场,所以决定“整装待发”。 陈继光和葛若男其实也是很有价值的人物,值得去打磨一下。性格丰富不了就做个简简单单的扁型人物也好,突变可实在接受不了。相比而言,倒是揣着护身符的警卫员个性蛮丰富。 最严重的硬伤和国产片如出一辙,就是技术细节太不用心。人被炸弹炸起来之后竟然在空中完好无损的翻下来,观众当然知道那不过是假人,但假到这个程度可有点过分了。另外,道具组也太拘谨于血浆包了。不必说如昆汀一样大洒特洒,至少也得让脸上蹭的像一点啊。 吐槽这么多,自然也是因为有所期待。 该片给我的亮点有,一,战士们的家乡话说的很亲切,日本军官也说起标准的日语来(我看了演员表,的确都是日本人,可谓非常有国际精神了)。至于刘连长的《天涯歌女》嘛……不做评价。 二,主演表演自然,很沉稳。不知道是不是也借鉴了原型人物的性格,或者也像梁家辉一样写过人物小传?看他正值壮年,倘若以后能一直坚持,必有可为。不过。这里的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 三,战前动员很感人。我也看过不少抗战片,里面都有过战前动员的场景,最夸张的竟然是讲起mks主义来,往往流于假大空,令人作呕,既不亲切也不热血。姚子青的动员则很有效果,因为他说的不再是一个宏大而空泛的概念,而是因势利导说,我们的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四川,你的湖南,你的广东!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开主流意识形态的审查吧,又是一种负负得正的效果。 我给他打四颗星。它在同类型的影片中已经有了可贵的进步,但距离一流仍然相去甚远,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非技术层面。希望后来能有更好的类型作品面世,早日扫清抗战神剧的余毒。希望我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天。
抗日战争、宝山、捍卫这几个词我们都知道,但淞沪会战八十周年,姚子青殉国八十周年就不一定很了解。一九三七年八月三十一日日军入侵上海,九月一日至九月七日,营长姚子青率部六百,除了勤务兵魏建臣突围报告战况,全员壮烈牺牲。这些,我都不知道。我甚至不知道宝山还有过城墙。有一段七天屹立不倒的城墙,和在背后用血肉支撑城墙不倒的,被遗忘的那些人们。
“城里怎么会有女人和小孩”
在观影之前,有个朋友提到她的外婆就在淞沪会战里作为志愿者救护过国军伤员,后来在小姐妹的带领下投奔了延安。所以,姚子青的困惑从来不该是问题。她们甚至不仅仅是被保卫的,她们同样也用她们的方式战斗着,直至牺牲。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匹夫不一定是指丈八男儿,粗莽汉子。电影中被炸得血肉模糊的护士,有撤退机会却继续毅然穿梭在战壕之中的洋学生:敌不退,我不退。你有国仇,我有家恨。
美丽的花朵啊,迎着弹片怒放凋零,舍此别无可能。
“你们看过上海的女人吗?”
当李大成被讥笑胸比女人都大,他倒是“从善如流”地扮上扭捏唱起“天涯歌女”,因此领了军法。血肉模糊也毫不在乎、他经历过太多的生死,经历过太多的生离死别。他在乎那个洋学生的眼睛好大,手好白。“能让我摸下手吗?”然后讪讪而退,在短暂的胜利之后大唱湖南花鼓戏。城破之时,每次都冲在最前沿的他最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愿望竟然真的实现了。一亲芳泽,零落成泥。什么都不在乎的粗蛮汉子彻底不在乎了,携手榴弹做矛,取坦克车之头颅于血肉模糊之间:营长,欠你的十鞭子下辈子还。“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他的胸不会再比上海女人大了,他的胸已经变成上海的城墙。醉卧沙场君莫笑,这一次的冲锋陷阵,不归。
“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
姚子青最后慷慨陈词也好,每次身先士卒拿起枪说跟我来也好,全片最为动容的依旧是他铁画银钩地勾去前一刻还是鲜活的战友同袍。
这场开始前就知道结局的失败,这场在杀敌规模上并不巨大的战役,不多不少,七天,六百人,几近全军覆没。所以每次看他排兵布阵,每次看他绞尽脑汁,总有着巨大的悲悯:这一切终将是徒劳的,这一切终将是他们的失败告终。但如果他能知道,是否还是会站至一兵一卒?
他们的血八十年已化为碧,他们的忠魂“古直作今,歌以当哭”,姚子青从未动摇,他的六百兄弟从未动摇,在这场战役之后,那么多的中国人也从未动摇。
上海原来也有城墙;上海除了四行仓库保卫战还有宝山保卫战;当年的神州大地到底还有多少城墙,还有多少在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绝望的保卫战。为了忘却的纪念,为了这些从容赴死的大好儿郎。还有多少这样的英雄该被大书特书?
湮灭不闻的被记录下来,字迹模糊的被讴歌出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青山处处,当迎忠骨而还。
希望有几个日籍演员
文字和影像都太单薄,根本反映不出真实历史的万分之一。但哪怕只是撕开它的一个小口子,也足以令人动容了。
佳作,合理的改编。诚意满满的国产电影,证明了在现实的禁锢下仍然还是能制作出对得起良心的电影。呈现了淞沪战役中,国民革命军抗击日寇的一段历史往事,让广大观众知道姚子青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国军军人的存在。影片中其他角色也是个性鲜明,女性角色虽然仅有三个,但也并非花瓶。可惜这样的佳作在院线中排片寥寥无几
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激昂的口号,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质朴地拍了姚子青守卫上海宝山的七天,质朴中有真情。好些桥段赘余,女学生擦澡一段简直莫名,但整体还是瑕不掩瑜。在影院哭成狗。得知此片是一企业家为了宣传乡里英雄投资的,心生敬意。
女主角的戏太烂了
非常期待的电影,但是制作比较平庸,录音很差,可能是为了掩盖录音的失误,所以后期音效和配乐很强势。前面的节奏比较尴尬,剪辑也有点失误,但是女主角死后的几十分钟还不错,尤其是雨夜到巷战的戏很不错。从片头信息来看只是一个工作室加一个影视公司做的,能这样已经挺不容易了,支持一下。
虽然质量上只有电视剧成色,但能够表现正面战场的殉国将领,已经很是难得,值得鼓励。主演白恩很像姚子青。
拍片太少了,坐了一小时公交找到了有排片的最近的电影院。很稀有的正面反应国军正面战场战斗的电影,意义大于实质了。历史书上廖廖几行字,读过了也就读过了,可是当坐在大银幕前,走进那段时光,内心的震撼却无法言说。这样的电影,上映首日票房才90万,该说什么呢。
成本低,画质是电影频道那档次的。剧情中规中矩,每个渲染的细节基本都能猜到导演会怎么用,但依然会被感动。这片子可以说它俗套,但没法说它不真诚不用心。导演并没有因为战史资料缺乏细节就胡来,在群魔乱舞的抗日神剧里,这是一部良心之作。遗憾是全片自始至终没有出现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
难得的国产战争片佳作,居然排片这么少,典型被劣币驱逐的良币
影厅里观众不多,抽泣声却不少。一部几乎毫无宣传,一个演员都不认识,一本正经的抗日片,真实的历史,而排片少得可怜。它与《军舰岛》有着相似的问题,煽情过度,可能跟导演是诗人出身有点关系。最荒唐的莫过于,片尾合作伙伴列表里豆瓣是首席推广平台,结果现在竟连评分都不能展示出来。
守城七日,玉石俱焚,又一次献上了泪水。已很久没有这种个人名义的英雄题材战争片,毕竟原名就叫姚子青,何况还是一名国民党将领,更为难得。影片战争场面效果合格,有血有肉有帅地描写了国军爱国将士们的鲜活形象,同时比较正面客观描写了作为敌方的日军形象,不煽动不丑化,也是创作成熟的象征。
排片量少得可怜,得,就当一个人包场看~ 这段历史应该被铭记!小成本电影,没有流量明星可宣传,诚意之作,瑕不掩瑜,值得看。
勉强三星吧,其实看完挺失望的,一把好牌打烂了。台词太生硬了,演员一直是端着念的;军事上有多处硬伤;技术团队不够成熟吧。战争片不好拍的,预算不能少,故事背景,人物的刻画在整个战争下要有特别的展现方式,从这点来看本片做得远远不够。
又名《姚子青》 片名被翻译成defenders而不是the defender 加一星
特效战争场面做的都很好。题材选的也棒,细节做的不错,国产战争片里算很棒的了。
情怀是够了,质量实在一般。剪辑太跳,镜头不稳,台词生硬,女性角色太扁平,战斗场面都是扎堆送死式冲锋,讲究一点的战争片冲锋都是散开的。同题材作品还是期待管虎的《八佰》吧,大导演大制作更靠谱一点。
从雨夜到巷战,哭肿了眼。“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今天守卫的是宝山,捍卫的是国土!”姚子青与六百壮士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去年看得,忘了标注,当时为了整理一篇反映国军抗战电影的策划稿专门去看了这个,结果排片惨到一定程度,找了半天才找到一家。片子有点简陋但拍得还是可以的,少见的淞沪会战题材战争片,极为惨烈,且但凡涉及到国军抗战的作品都不错,因为里面不会掺杂意识形态,做到真正纯粹的反映战争,所以要期待管虎的《八佰》
你们的背后是你们的浙江、四川、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