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字数不够我吐槽,就写在这里吧。
最想吐槽的是这部电影的美术部,道具、布景、人物造型分分钟出戏,古往今来环游世界🙄
蒸汽朋克风格的记忆大师中心
HBO西部世界中的记忆大师客服小姐
80后怀旧风格的男女主角
警察局是90年代美国警局风格,美式装扮的探长和探员,配上一口一个师父我听不下去,午餐吃热狗我很无语
警局拘留室是哈利波特风格,整那么两扇破铁门有个卵用,有魔法吗?
警车是右舵的老爷车,花房门牌是从右向左看的中文,感觉是澳门或者香港。然而家暴男开车冲下码头开的车是左舵,黄色出租车也是,车型都是美国的老爷车。感觉自己在玩大家来找茬。
还有花房的那个巨大的人头,像极了游戏“战神”里的神庙布景,而且让人慎得慌,是要让投资方看清钱花哪儿了吗?
证人之一的邻居阿姨是上海人,案发的楼房也是上海老洋房款式
剧情也有很多bug,无用的线索,隐形眼镜so what?
有人说细节好,我不同意,垫个小板凳拿药就是细节了?警车门是坏的就是细节了?这都是最基本的逻辑,也是应该给观众的提示。警长大人那有气无力的吐字,徒弟那油腔滑调不负责任的语气,都不能让我觉得他们是真正的警察。
伪女同的情节让我有点感慨,小警员用柯南式的口气说出“闺蜜”两个字的时候,深深体会到了光腚总菊的存在感。
影片最后警长的植入记忆闪回是用来搞笑的吗?全场哄笑集体出戏。
剧情上,导演总是藏着掖着,一副“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的德行,渲染一些无关紧要的情节,加入一些没有意义的线索,看下来没有恍然大悟和过瘾的感觉。
一星因为是中奖免费看的,一星因为家暴题材。
想象在辛苦运动半小时后,最后几分钟换来了一丝快感,高潮随之一泻而出。这就是观看《记忆大师》的经验,反过来讲,也是“被强奸”的过程。
整部电影“为剧本而剧本”煞费苦心。电影开始,黄渤删除记忆的举动难道是为了忘掉婚姻生活的苦痛(毕竟妻子只是生不了孩子而已),还是说婚姻生活的甜蜜让他无法做出离婚的决定(我们有时会无法割舍太过甜蜜的回忆)?都不是的,这种莫名其妙的设定其实只是为了在他寻回记忆的时候被错载上别人的记忆,如此整部电影的叙事机器才能被驱动起来。
在不断地向观众设置悬疑与谜团后,突然间抛给他们一些强行的解释,让他们从被驱赶的通道上匆忙跑至另一方向,然后又进行强力反转。这是愚弄观众的过程,如操作牵线木偶般操纵着观众的观看。观看因而不再有可能性。就像强压着一位少女,让她无法动弹地接受持续的强力,只在最后一刻才给予她一丝屈辱的快感。
说实话,这种所建构的“好看”实则是一种难看。
本文严重剧透,未成年人请自觉离开。
------------------------剧情简介(正序版)----------------------
故事发生在亚洲的T国,可能是指天国、泰国,或者唐国,甚至唐国强。反正不是中国,因为电影中的汽车都是右舵。作为一部高智商电影,电影中的这群外国人充分展示了自己高于常人的智商,以至于人人都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毕竟中文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了。
沈汉强(段奕宏 饰)出生在一个长期家暴的家庭。他曾表示父亲死了就好了,母亲对此作出的回应是:当然是选择原谅他啊!
沈父在教育子女方面作出了表率,具体体现在他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曾经扬言“再买就剁手”,最后真的剁了手。不过手虽然是剁了,但是并没有阻止他继续买买买,直到老了还找儿子要钱。
除此之外,沈父还是一位老司机,喜欢玩速度与激情,聊到一半突然就开始飙车,并且凭借精湛的车技准确地在河边停了下来,直接把沈汉强吓尿了。
父亲飙车的举动让沈汉强留下了童年阴影,迫使他给母亲喂了安眠药,导致她淹死在了花房的浴缸里。
20年后,时间进入2025年,为了合法逮捕父亲,沈汉强已经顺利当了警察。在警局里,他有个同事叫姗姗,以及一个徒弟。其中徒弟身为警官不负责抓人,主要负责雷人,所以大家都叫他雷警官。
在一次家暴事件中,姗姗姗姗来迟(此处并没有多打两个“姗”字),拨打了无奖举报热线。沈汉强介入调查,并帮助受害者李慧兰离家出走,这一期间还帮她接女儿李晓芸放学回家。当然,晓芸和《多情剑客无情剑》的小云并没有关系。
后来,李慧兰还是决定回家跟丈夫李航解释清楚,具体的意思是:当然是选择原谅他啊!
由于李慧兰一家三口都姓李,出于好奇,沈汉强决定去问问李晓芸到底是随她妈姓,还是随她爸姓,于是来到李慧兰家里。紧接着李航酗酒回来,实施家暴。得知丈夫可能是疯了,为了让他醒醒酒,李慧兰非常贴心地将其撞晕。
沈汉强和李慧兰还特意走到楼梯的一半才开始争吵,为顺利把李慧兰推下楼做铺垫。
沈汉强想带着李慧兰远走高飞,遭到了后者的拒绝,并表示她觉得恶心。沈汉强本想用“李慧兰高度近视,可能没看清楚”来自我安慰,不过事后回想起来,他又确信当时李慧兰是戴了隐形眼镜的,所以对于推她下楼的举动丝毫不感到愧疚。
俗话说“帮佛帮到底,送人送到西”,沈汉强从小就养成了随身带套的好习惯,他戴上了套,然后干死了李慧兰,嫁祸给李航。
沈汉强走后,忙着看电视剧的邻居来一问究竟,恰好放走真凶。两分钟后,李晓芸报警。
沈汉强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你报什么警?我自己不就是警察吗?
随后他去“记忆大师”公司删除记忆,碰见了怀着同样目的的江丰(黄渤 饰),后者和《绝代双骄》的江枫并没有关系。
江丰是一名作家,代表作是《渔火》和《对愁眠》。
他的妻子代晨(徐静蕾 饰)曾经也是一名作家,文笔不见得好,但能写得一手好字,后来改行当导演了。“人生”总是难以圆满的,至少她不能“生人”。她还是一个勤俭持家的女人,用的都是七八年前(2017年)的手机。不能忍受妻子如此节约的江丰提出离婚,房子一人一半,后来去做记忆删除手术碰到了沈汉强。
沈汉强和江丰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排着队拿着记忆的号码牌,不料两人拿错了。
多事的代晨要求江丰取回记忆才肯离婚,后者来不及抱怨手术白做、钱也白交了,迫不得已听从意见,却重载了沈汉强的记忆,在记忆中发现自己是杀死李慧兰的凶手。
开始录口供,沈汉强记得李慧兰离家出走的期间给家里打过电话,诱导江丰回忆这个电话号码。江丰担心妻子有危险,随口说了一句“就要死(914)”,结果猜对了一半,事后他可以考虑买两注双色球试试。
眼看江丰猜得这么准,雷警官决定让他在警局住两天,学习一下预测彩票的技能。不愿透露诀窍的江丰决定越狱,况且他还发现狱友带了刀片。就在江丰暗暗窃喜的时候,突然回想起来自己并不是万磁王。
交谈的过程中江丰感觉狱友智力低下,可能是缺铁所致。这时,他展示了自己乐于助人的品格,给狱友喂了刀片,帮助他补充一点铁元素。
江丰趁乱逃跑,却被身穿制服的警察制服。途中代晨擦伤手臂,姗姗姗姗来迟,为其包扎。
次日,姗姗在沈汉强的诱导下,和代晨相约去看音乐会。姗姗姗姗来迟,赶在音乐会开始前到达。介于那个年代周杰伦和林俊杰可能已经过气,说不定她们看的是TFBOYS的演出。
另一边,江丰想起李晓芸最后一通电话是打给凶手的,沈汉强利用这条线索将通话记录修改为姗姗的电话号码,并故意让江丰看见。
眼看没有狱友了,江丰只好自吞刀片,顺利逃脱。可是江丰不会手语,为了让他方便说话,导演只好赋予了他吐出刀片的技能,长期练下去,绝对能秒杀吐枣核的裘千尺。
江丰来到音乐厅,拨打了沈汉强提供的电话号码,手机主人正是姗姗。江丰情绪激动,被身穿制服的保安制服。
在代晨的劝说下,江丰决定去彻底删除记忆。手术的前一刻,他看见杀害沈母的凶手,正是她的亲生儿子。得知代晨跟着姗姗去了花房,江丰再次逃脱,乘坐出租车赶赴当地。
沈汉强事先打晕了代晨和姗姗,想骗江丰杀掉姗姗,结果他下不了手。原本沈汉强有免除后患的机会,但是自古反派死于话多,他也没有让我们失望,不仅话多还说漏了嘴。此前他在《烈日灼心》和《非凡任务》被队友坑了N次,这次终于扳回一局。抢在别人坑自己之前,先把自己坑了,不愧是高智商犯罪人士。
身穿制服的雷警官及时赶到,制服了沈汉强。好消息是他破获了两宗命案,升官发财指日可待;坏消息是他借给沈父的钱可能要不回来了。
导演并没有透露“记忆大师”公司最后怎样了,我估计是倒闭了吧。沈汉强和江丰成功凭借两人之力搞垮一家公司,顺利上榜各大行业“拒绝接待”黑名单。
(并没有)彩蛋:离婚之后,江丰悲痛欲绝,将家具全部锯成两半,然后跟着徐峥踏上了艳遇之旅。途中,徐峥发现自己竟然会催眠,暗暗打算改行当催眠大师。
-------------------影评--------------------
黄渤、段奕宏、杨子珊的组合,本以为这是一部和“黄段子”有关的电影,没想到黄段子都在隔壁影厅了。本片非常严肃,还略带惊悚气氛,和《催眠大师》风格相似。
看到有短评说本片效仿《盗梦空间》《禁闭岛》《记忆碎片》,恕我直言,本片和那三部电影真的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最多片名和《记忆碎片》都有个“记忆”,至于《盗梦空间》和《禁闭岛》更是八竿子打不着。如果非要说一部相似的电影,倒是让我想起了施瓦辛格《全面回忆》。
可能导演和编剧早就料到网友会扣“效仿”“抄袭”“山寨”之类的帽子,所以明显能看出来本片有诸多原创设定,甚至有点刻意和类似影片拍得不同,比如删除记忆仅仅是切断情感、记忆可以交换等等。
此前电视剧《黑镜》有好几集都和记忆有关,主要表现在S01E03《你的全部历史》,以及S02E02《白熊》。前者讲述的是一个高科技时代,人们的记忆可以随时投影出来与大家分享,也可以自由删除;后者不便多提,涉及剧透。
原本担心本片会和以上两集电视剧相似,实际上并无关联。
倒是某些宣发渠道称《记忆大师》是中国版《盗梦空间》,或者中国版《福尔摩斯》,显得有点缺乏自信,明明是自主原创的悬疑片,搞得好像我们在模仿谁一样。不提《盗梦空间》和《福尔摩斯》还好,提了之后各路网友就可以趁机说“记忆大师比《盗梦空间》《福尔摩斯》差远了”。当然,往往这么说的人,并不见得对《盗梦空间》和《福尔摩斯》有多少了解,但是“中国版XXX”无疑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开喷”的切入点。
电影诞生一百多年了,各种设定都被玩了个遍,再厉害的电影人也很难玩出新花样,有雷同或者相似的桥段是很正常的,一部电影不可能做到和以前的作品完全不同。其实雷同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创新。很显然《记忆大师》就做到了足够的创新。
2014年汤姆·克鲁斯主演的《明日边缘》,大家都能看到《土拨鼠之日》《源代码》的影子,但是几乎没人说抄袭,并且豆瓣评分高达8分,就因为人家是外国片吗?
目前本片的豆瓣评分和正在热映《速度与激情8》差不多,虽然说这两部电影风格迥异,无法横向比较,但是否侧面说明我们对娱乐性较强的外国爆米花电影太宽容,而对严肃的国产悬疑片太苛刻了?
说回电影,本片属于比较常规的悬疑片,“谁是凶手”贯穿主题。不过,2小时的铺垫、伏笔引出最后5分钟的结局略显后劲不足,给人一种“等2个小时仅仅是为了知道谁是凶手”的感觉。
稍微看过一些悬疑片的影迷都知道,谁越像凶手,就越不是凶手;谁越不像凶手,很可能就是凶手。以至于人们不禁怀疑,编剧是不是先在不定下凶手的前提下写一个剧本,最后选择最不像的角色当凶手。我个人认为姗姗这条线有点刻意,假如能轻描淡写地提到这个角色,诱导观众去猜测她是凶手,最后的反转说不定显得更意外。
其实刻意和暗示有很大区别,比如雷警官说“凶手可能是女性”的片段花费大量时间,而且他的语气强硬,有经验的观众一看就知道是烟雾弹。
而江丰有意无意提到“凶手有没有可能是双重人格”就显得非常平淡,我还真的朝那方面去想了,原本我猜测的是两宗命案相隔不久,凶手是患有双重人格的李晓芸。
虽然最后猜错了,但这也正是悬疑片的乐趣所在,观众明知道可能猜不对,还是会去猜,然后慢慢掉进导演布好的陷阱。
其实在结局揭晓之前,任何人都有可能是凶手,功力深厚的编剧也总是能自圆其说。就像《罗生门》《看不见的客人》等电影拥有多种版本的案发经过。
当然,即便猜对凶手是谁,并不代表观众就赢了。这也是本片的优点,一方面是本片翻来覆去就只有那么几个角色,猜对凶手的几率很高;另一方面,“凶手是谁”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
由于前半部分有大量伏笔,结局的解释较少,因此在知道凶手是谁的情况下,仍然值得二刷。二刷有助于理解剧情、看清各个细节的前后关系。
比如:1.沈父找沈汉强要钱。2.沈汉强舍不得换车,以及李晓芸会开车门。3.沈父认出了沈母的画像……
值得一提的是,最开始我脸盲症发作,不能区分两位死者李慧兰和沈母。我猜测这是导演有意为之,选择了两个外貌相似的演员,并通过化妆进一步达到效果。目的有三:1.观众分不清楚两位死者,就更能体会江丰刚刚取回记忆、对记忆不熟悉的感受。2.观众分不清两位死者,就抽不出精力去猜测剧情。3.同理,观众更不会想到两宗命案相隔二十年,误以为发生在同一年代。
个人最喜欢的设定就是两宗命案相隔二十年,观众通常想不到那儿去。不过这也有诸多暗示:1.凶手被父亲吓得尿裤子;2.凶手身高不够,够不着药品;3.两宗命案作案手法大相径庭……
除此之外,丰富的感情线也是一大看点,它使主角的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沙马兰导演的惊悚片《分裂》的最后,《不死劫》主演布鲁斯·威利斯短暂出现。近日传闻沙马兰将拍《Glass》,作为《分裂》和《不死劫》的续集。而出演《不死劫》布鲁斯·威利斯和塞缪尔·杰克逊将以原角色回归,正式开创惊悚电影宇宙。
我在想,假如导演、编剧能精心设计一下,让徐峥在《记忆大师》中出演一个看似无关紧要、实则信息量巨大的角色,将《催眠大师》串联起来,说不定有奇效。
和《催眠大师》相比,总的来说导演的功力有大幅提升,更加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缺点在于剧本稍逊一筹。本片完全值得二刷,非要说一个缺点的话,就是部分场面略惊悚,而电影院又不能静音。
最后预祝导演再接再厉,在悬疑片领域再创辉煌。
在豆瓣上竟然看到了一个《催眠大师2》的噱头,再一看导演,果然是《催眠大师》的导演,1981年的青年导演,或许,前途不可限量,还有其他“大师”出品的可能。建议他去读读银教授的《诈骗师》,同样体量下,《诈骗大师》可操刀的地方很多,另外,还能有点喜剧效果。
这几年在豆瓣混,读一些脑洞大开的作品。这种类型的小说我不是第一次见到,之前在《非正常人类》中读到一篇,类似的,也是记忆储存什么的,以至于给我一种印象就是,翻转才是这样的故事的终极目的,所以,毫无疑问,我认为老徐最后翻转是最大的可能。(在女人的设定下不是不可能啊,甚至还有跟小哥是情人关系也有可能)
不过,要是一部电影只为翻转而翻转,就难免有种特别不舒服的感觉。《记忆大师》大概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吧。
它没有留给我们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让人感到很遗憾。最后的结局逃不脱它从前时代的电影套路——又是欢喜大结局,主角光环总那么闪耀,单身的人是最可怜的,以至于单身狗莫名其妙的被打死了,都没有人——连主角都不知道去关心一下。
也许是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不及讲那么多的事情,但是至少,至少要交代一下警官和大婶之间的关系对不对?难道每一个从小看父亲家暴妈妈的男性都会爱上另一个被家暴的女性?斯德哥尔蒙综合症还是咋的?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如果警官单纯是警官的话,他只是拯救这样的女性的愿望太过于迫切,而只是大婶一厢情愿的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意。如果双方表演都到位的话,我更愿意相信一人的猜测——警官和大婶不但认识,而且有更深的羁绊。比如,警官是大婶的侄子,是小女孩的哥哥。这样,在屋里警官和小女孩的肢体接触以及女孩对警官的信任更符合逻辑,而刚失手把丈夫撞晕,奔到楼上和警官的拥抱就更自然。不过问题又来了,在江丰的回忆中,李慧兰在花房中又比较生疏。沈汉强在成为一名警察之前一定也是经过很多训练和考验的,何以对一个救助对象倾入如此多个人情感——当然非用小时候的情感记忆来做解释,又无不可。那么,当时李藏起沈汉强,就有一种可能就是,他的丈夫根本就不认识妻子的侄子;另一种可能就是在后来审讯中,那个男人的脸部特写持续了好几秒,按照道理来说,这种配角何必给那么久的特写?也许在这位家暴致死妻子的人渣看来,打妻子可以但是打死了就无所谓真正的凶手是谁了,他要为自己的在这里终生忏悔。或许他的眼神是对沈汉强的交代,是不是他杀,一切都是因它而起,他注定为这个罪行下地狱。只有在这里服刑,才能获得平静。他根本就不在乎谁杀的。
联想到之前鄂尔多斯的杀妻案。想一想相同的情境,也许人渣也是会有感觉的,毕竟,那是自己孩子的妈,枕边人,打伤和致死对于他们的心理来说还是不一样的。不过对于普通人而言,是无法真正体会到杀妻者的心境的。在多数人看来,人渣就是人渣。连我也不认为他能够有几分悔改,只不过是后悔把人打死了而不是像每次一样打的要死还没死罢了。而这样的人,终生被人唾弃,电影中此人是高官,一切都毁了,还不如躲在监狱里度残生呢。
凡是家暴者,不仅仅是对妻子,对孩子也是一样。电影中虽然没有直接表现李慧兰的丈夫家暴自己的女儿,但是通过女儿对他的态度,也似乎可以推断的出,渣男总是全方位的渣。比如,沈汉强的爹,年轻时是那么个人,年老了就成为了老不要脸,天天去麻烦自己的儿子。还是应了以前我看《红龙》时的感悟——每个魔鬼身后都有另外一个魔鬼。
沈汉强如果是怪物,那么他爹就是另一个大怪物。我难免跳戏的想到,女性真的不能逃脱家暴吗?都未来的未来了,女性还这么纤弱、无奈,感觉时间又过会去了,历史倒退了。
比如老徐,自己能写书,自己有能力,却甘愿在家打针生孩子。就算在家打针生孩子,难道能耽误她写书吗?难道丈夫写了书卖了版权有了钱她就甘愿成为生子机器?还有婆婆的那句话,未来的未来的婆婆还如此八卦,未来还将是个重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代,这不免让未来的历史中的我们,有些绝望。所以,活在当下还是好的,如果未来是那个样子。
这大概是让我看这个电影最不爽的事情,不爽程度要超越一些硬bug。为了将这个手术放在合理的时空之内,生硬地创造了一个时代背景,可是这个时代发生的事情,竟然一点科幻的色彩都没有,完完全全是历史的倒退,这让人情何以堪?
不过,家暴这个问题似乎从来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那些卷宗之外的大量女性,她们到底怎么生活着。她们人生之外的大多数人都无从得知。不能离开无外乎几个原因:经济不自主、为了孩子、渣男扬言要杀她全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渣男的感情。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事情,死结还就在这儿。沈汉强的妈妈以及李慧兰都会说丈夫是个好人,她们似乎有一个虚妄的梦想,那就是那个人能变好。任何戳破这个梦的人,是比那个家暴者更恐怖的人。在我看了鄂尔多斯家暴致死案之后,我曾经为这样的女人设计过无数的解决办法,比如,把家里的钱卷走去另外一个城市生活,然而自己的家人都在那里,孩子也在,工作也不能丢。如果女人能完全无视自己亲人的利益只顾自己的话,我觉得也不会遇到这样的渣男。这样的女人是有通病的,她们是忍者神龟中的忍者神龟,她们的忍术助长了对方的气焰,或者说,是她们的纵容,逼出了更大的恶。
很可惜,这就是一部商业电影,就算家暴是内容,也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甚至有一个解决的方向。在未来,我希望女性都是《饥饿游戏》中佩戴高科技武器的辣妹,当她们自身足够强的时候,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我认为那些所谓的让人变得更好更愉悦的手术纯属扯淡,甚至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不过是用技术在做一些不肯面对现实的事情。现实也许很糟糕,就像有的人长得不好看,有些人的记忆令自己很受伤。然而,作为一个被上帝选为人类的动物而言,机会稀缺,如果每个人都一样,上帝还有必要任性吗?上帝既然不是定律,无法被规定,人又怎么可能千人一面。这世界上有快乐就一定也有悲伤,如果切割悲伤,那么快乐又怎么知道自己是快乐的呢?
DNA被研究的下一个新纪元,也许就是人类浩瀚的精神世界了吧。谁也不知道会怎么样,但是记忆一定是一个人的组成部分,一定是“你不是他也不是我”最鲜明的标识。即便是真有这样的技术,也一定不是人类的福祉。
扯了太多之后,突然想到自己在豆瓣阅读上写过一个中篇是关于记忆出售的故事,时代和这部电影一样让我不爽——也是发生在未来,然而并没有科幻的味道。在人类现有的想象力里,要么未来还和现在一样,至少在人性思考的方面,要么就是直接奔入硬科技时代,各种科幻电影中那些眼花缭乱的高科技。《黑客帝国》应该是结合的比较好的,想当有深度,不过比起老鼻祖《攻壳机动队》在思想上可能还逊一筹。
PS,我根本不喜欢《黑客帝国》,也许当时太年轻,反正是我最不喜欢的高分电影之一,但是对押井守,没毛病。
《星球大战》系列应该是看得最舒服的未来科幻系列电影了吧,虽然有些逻辑硬伤,但是至少未来是女性从政,女性也是半边天啊。如果未来,女性还是《记忆大师》中的形态,那就什么大师也拯救不了世界了。
PS,今天又想起来个细节,花房中的全家福是母女三人,没有人质疑父亲去哪了吗?也许在这样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很难逃脱家庭对自己深层次的影响,所以沈的母亲选择忍受,而她的母亲默认忍受。那么,李慧兰还是有可能是小姨的,因为她也受了这种影响,如果真是这样,那真是一门忠烈,倒霉的要死啊,姐俩都被家暴,都被一个人杀。
对了,经过一晚上的做梦,我想到了一个好的对付家暴的办法。从被对方家暴的第一天开始起就去练跆拳道,各种武术,强身健体是必由之路啊。不过,外在的强大是拯救不了内心的怯懦的,祝福每一个被男人打过的女人都成为武林高手,当你把他打得满地找牙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问一句:这样打你,特么的疼不疼?
——下文涉及剧透,如未看片请勿阅读—
《记忆大师》看一遍可能会错过很多细节,因为这是一部双主角电影,观众第一次看时,代表的是江丰的未知视角,享受对案件抽丝剥茧的过程,也许你会觉得第二个反转是为了反转而反转;
但看第二遍时则能透过凶手的全知视角,观察到他在暗处的心理细节,可能会理解更多,带有布局设套的快感。两个角色颇有《夺面双雄》的意思,只不过他们交换的是记忆和性格。
故事套用了一层科幻前提,看上去像是《黑镜》所钟爱的“黑科技的反作用”。然而,科幻只是引子,仍服务于悬疑,让案件本身能够碎片化的重组。
故事发生在三种时态下:A、凶手的童年,B、凶手前几日行凶时、C、现实时空。
影像上,摄影采用黑白表现记忆,以区别彩色的现实时空。编剧还特意模糊了A、B之间的边界,因而造成了江丰(观众)先前对案件本身的误读。背景也被架空成“T国”,甚至混搭了各种年代元素,一来能够规避警察犯罪的审查问题,二来避免让观众通过服化道看出记忆部分是发生在两组不同时空下。
「记忆大师手术」删除的不是记忆,而是删除这段记忆之中的情感依托,让参与者变成旁观者,切断情感联系。凶手在记忆中是以江丰自己的面貌出现的,避免观众过早知晓真凶。
在科幻的前提下,江丰等于被赋予了一种超自然的能力,让他可以洞悉凶手的犯罪经历。不过剧情始终没从警局角度对展开案件细节,完全通过江丰一己之力去破案,警察对他提供的证词也没有一个合理的反馈。
影片主要吸引我的是两个角色因记忆导致的性格互换:江丰第一次因为记忆发生变化,是在「记忆大师诊所」内,与医生产生分歧,从而唤醒了“凶手推倒李慧兰”的闪回记忆,他靠惯性推搡了医生。后来,与江丰一同关押的犯人说他在江丰身上看不到杀人犯的眼神,后来又被他的眼神吓到。
这都是凶手的记忆对江丰产生的影响,反过来看,凶手(沈警官)也延续了江丰在审讯室敲桌子的细微动作,此时已经代表双方被各自的记忆影响,也为结尾凶手的一丝怜悯做了铺垫。
两个角色一个变好,一个变坏。他们在档案科查证家暴受害者照片时,身后电视机里放的是环球经典老片《科学怪人》(1931),对应沈警官说过的台词:“我们不能为了抓住一个怪物,而去制造另一个怪物。”
其实沈警官才是《记忆大师》的真正主角,江丰是观众的视角,是代入者。但是沈警官这个角色比江丰复杂得多,并且所有记忆都是服务于这个角色的。
他始终躲在暗处左右为难——在江丰和徒弟面前,既要表现出破案的积极,又不能露出狐狸尾巴,城府很深。
当他知晓了江丰的洞悉能力后,就在亦步亦趋跟随江丰的脚步,每一步都要走在江丰的前面,包括借用到「记忆大师诊所」调查为名,实则还原了江丰的记忆。因为他担心江丰能在记忆中看到自己的样貌,也是确保知己知彼,完成他天衣无缝的嫁祸计划。
在这段时间内,他让江丰名为配合调查,实为软禁,还让他有任何看到均向他报告,完全将江丰玩弄于手掌之中。
即便在所爱的人(母亲和李慧兰)面前,沈警官也是一个左右为难的人——爱你爱到杀死你。这个角色,老段演的细腻,收着表演一直都是老段的强项。
记忆中,另一名受害人(许玮甯扮演的角色)被溺毙在浴缸里。江丰认为两名受害者都有家暴史,性格也相像,但凶手对待他们的方式却截然不同。
观众后续了解到,这一时空是凶手的童年时代,受害者是她的母亲。凶手在这段记忆中是失语的,因为当时作为一个孩子,心智还不成熟,无法与家长对话,更不能用实际行动帮助忍受家暴的母亲。最后唯有让母亲误服安眠药,以求解脱。
片中有场超现实段落,母亲将一条金鱼放飞天上。这场戏是江丰做梦时出现的(沈警官当时说江丰最重要的就是好好睡一觉),后来有一组闪回,能看到这不过是沈母画在手背上哄孩子开心的方式(同时也是遮挡家暴留下的伤口)。
飞鱼是沈警官对儿时记忆的朦胧臆想,“鱼”也是有象征隐喻的:鱼想要挣脱自由,即便飞出水面,以死解脱。对应沈母当时的心境。
沈警官成人后,他遇到了有夫之妇李慧兰,一个同样有着家暴史,也同样忍气吞声的女人。
沈警官对她的好感,有一定程度俄狄浦斯情结(会让他想到他的母亲)及童年弑母的赎罪心理作祟。所以,当李慧兰夫妇关系紧张时,他让她躲在自己的老宅,希望能赢得她的芳心。可这个女人不爱她,她原本认为沈警官只是出于好心帮他,谁想到他是想拆散他和丈夫(李航),她还心甘情愿陪伴粗暴的丈夫。也导致沈警官情急之下,再度重演了当年弑母的历史。
在李慧兰被他闷死时,既是为死者(离开家暴)感到高兴,也流下了泪水,泪水是因为自己也变成了他曾经所讨厌的那种人——像他父亲那样的人。他甚至比父亲和李慧兰的丈夫还要穷凶极恶。
案发前,是李慧兰的女儿李晓芸打电话让沈警官来到家里帮忙,沈警官上楼见到晓芸时,让她戴上了耳机,所以她事后并不了解案发时的状况。沈警官制造了李航是第一嫌疑人的假象,所以晓芸自始至终认为凶手是喝了酒的父亲。
沈警官和雷子后来到学校找晓芸问话时,她的说辞明显是有人教的,看看沈警官当时的反应就不难猜测是怎么一回事了。
其实影片早就交代过沈警官与李慧兰有关,江丰首次以凶手的身份进入记忆,与慧兰在花房相见,当时有一通电话留言就是沈警官的声音,不过初看的观众不会留意到这处细节。这是编导有意安排的伏笔,就好像布莱恩.德.帕尔马在《剃刀边缘》中,凶手正式露面前,就已经在人群中惊鸿一瞥一样。
影片的角色都是功能性的,没有一个多余的人物。乔斯.韦登曾经在“给编剧朋友的十条忠告”中就告诫过大家,剧本中每个角色都应该有存在下去的理由。
当剧情揭露出凶手的童年时代,选角导演还找来一个中性打扮的孩子来出演,这也是为剧作上放出陈珊珊这个“烟雾弹”做了准备。
她的法医身份也能对应凶手行凶时使用的手套(江丰有一句台词说:“什么职业的人才会在行凶时戴手套呢?”大概是这么说的),加上徒弟的合理怀疑,沈警官顺水推舟给陈珊珊。但熟悉悬疑推理的观众,都能猜到这不过是一个“烟雾弹”,真凶会另有其人。
沈警官成功利用了陈珊珊的弱点将嫌疑对象指向她——最早李慧兰家暴到医院时,是陈珊珊处理的,李慧兰一再强调是摔伤,李晓芸说明明是被打,陈珊珊发现她是多处软组织挫伤,必然是被殴打的。当她再度见到李慧兰时,对方已经成了一具尸骸。
后来她了解到家暴的事,便对这件事感到自责。陈警官也是成功利用这一点,用张代晨胳膊的小伤作诱饵,博得陈珊珊同情,让她误认为江丰也是家暴男,并利用职务之便毁灭自己的证据,包括更换死者家最后一通电话(也使江丰开始误认为陈珊珊是凶手)。
沈警官是如何知道张代晨怀孕的?是陈珊珊告知的,音乐厅一场戏,陈珊珊对张代晨说:“您别担心,我会帮你介绍这个城市最好的医生(指的是妇产科医生)。”正是出于这一点,陈珊珊更加关注张代晨的安全。
陈珊珊告诉了沈警官,才使得沈警官提出让她带张代晨去他的老宅躲(嫁)避(祸)的计谋。当然,陈珊珊对张代晨说是自己老宅,只为让她放松警惕,因为陈珊珊始终认为张代晨在替她的“家暴”丈夫着想。同样,沈警官也再度误导了江丰去怀疑陈珊珊,一石二鸟。
雷子一直都是沈警官的跟班,没有主心骨。他的作用是在剧情中间引发对“烟雾弹”的合理性怀疑,以及“最后一分钟营救”,并带来自身的成长。他在载李晓芸时,用了沈警官的车,他发现晓芸对这辆车很熟悉。恰巧沈父(童年记忆中对母亲施暴的丈夫,断指有所交代,前面也到警局要过一次钱)又来找儿子要钱,见到了沈母的素描像。
江丰和张代晨夫妻感情失衡的原因,影片未做明确交代,但许多细节可以了解到,著名女作家成为男作家的妻子,女作家为了相夫放弃理想。男作家后来变得比女作家更有名气,但她却因为无法生育做不了母亲,作家梦和母亲梦的幻灭是婚姻失败的导火索。
由于「记忆大师手术」切断的是记忆之中的情感联系。所以,江丰用DV直观的记录下了他与妻子的感情记忆,并锁在了保险箱中,而保险箱的密码是1021,也就是他们初次见面的那天(两人相遇时散落的手稿处可见)。
《记忆大师》有别于《催眠大师》的是,这次剧作上加强了情感戏,不过由于时长所限又削弱了很多。有的观众只关心案情,却忽视了情感与案件所产生的共鸣,我认为影片各种的情感关系才是影片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就连江丰夫妻的感情隔阂,最后还是通过沈警官的感受来化解的。两个男主角都因为对方记忆和性格的介入,才找到了他们与生活之间的平衡。
陈正道的电影,依然有着自己风格独到的审美。全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场戏发生在江丰的深度睡眠中,他在梦境中进入了一场记忆的镜渊(mise en abyme)。陈正道御用美指罗顺福功不可没,我在不少电影中见识过镜渊,如《公民凯恩》、《走廊的镜子》、《鬼镜》和《盗梦空间》等,但穿梭其中还真是头一遭。
这部戏真不愧是实力的体现。黄渤展现了一贯的表演水准,甚至在对戏的时候把徐静蕾的表演方式都带上一个了台阶。松弛而又舒展的表演方式,把男主错综复杂的情感历程把握得很到位。它融合了软科幻,惊悚,悬疑等元素,居然很有恐怖片的感觉。看了比较畅快啊。女主演技也在线。由于类型的因素使得剧本线索过于复杂,终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在美术方面能看到想法,陈正道证明了自己是兼具艺术表现力的商业片导演。观影中的乐趣,是发现创作者先用女权障眼后转男权的思想流露,算是本片在另一层面上的升华。
妈妈被爸爸打,觉得妈妈很可怜,于是杀了妈妈,不杀爸爸,这个我非常非常能够理解,简直太合理太棒了!但你大爷的,竟然还上瘾了…
3.5,很类型的电影,编剧们知道观众喜欢猜谁才是凶手,于是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抛出各种线索和烟雾弹和观众做游戏,也因此,片子才变得有趣。但这类型片子最大的敌人其实是剧透,所以,我关于剧情不再多说,还是推荐去看的。PS:唯一不爽的是,既然都是未来社会了,警局为何还搞得那么复古?
為自己的勇氣與野心點贊!
振聋发聩的感悟:只有长成徐静蕾这样,才有资格放弃写作,在家专职备孕。
复杂的人物动机,情节一直在凶手是谁的推理上,人物的情感和成长没了,情节太多以致于情感的力度达不到,加上大反派是缺失的,因此这个故事也不可能是高智商,只是在各种绕,拖到最后一秒的大招显得有点刻意。不过小格局的片子很精致,记忆改变人的行为,在人物身份互换的细节上很下功夫,值得二刷。
看的时候会有一种博弈的快感,那种熟悉的被主创连环设计与反拆解设计的博弈,我对这样的“设计感”总是比较感冒,跟陈的《催眠大师》比有进步也有小遗憾,整体依然喜欢,华语这个系列可以多拍。
wtf ?!!!!!!就没人关心(伪)姬佬的死活吗????!!!!
在记忆都可以移植的发达年代依然解决不了不孕不育。哈哈哈
黄渤是罪犯,为了写新书搜集材料接近家暴女性,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家暴的遭遇,动手杀人。为了掩盖犯罪事实,跑去删除记忆,结果删除太彻底,他自己都忘记干过这事儿了。。。记忆重载后,一开始以为是别人的记忆,跑去警察局提供线索,结果记起来的事情越来越多。。。这样是不是更合理?
一直觉得导演属于那种特别的优等生,认真,聪明,努力,各种细节控,追求完美。比起催眠大师,记忆大师其实够四分标准。故事有层次,每个角色都有动机,但后劲感觉不足。不过我更愿意给这种不停前进的陈导多一星点赞。毕竟现在还有谁愿意花钱看流量电影
四大主演里,黄渤最没争议,段奕宏最科班最“话剧”,徐静蕾虽然也科班,但像是表演课不好好上挂科的那种科班,最惊喜的,反倒是杨子姗,弱弱的一声“代晨姐”,就透出一丝甜腻和暧昧,误导了不少观众。华语片,都像这么拍,就有希望。
不如《催眠大师》,除了布景美术和制作依然精致外,故事方面就各种绕,以至于最后的反转都极其刻意,虽然导演一直强调要看第二遍,但带着已知凶手的答案,去拼贴那些所谓的细节,来圆这个故事,本身就有点勉强。#配乐弘大的有些做作..另外,段奕宏变成黄渤回忆的时候,真实的令人发笑!#
特别想吐槽花房那个人像!!!
陈正道肯定哭晕在厕所:《催眠大师》我解释半天你们嫌多余,这部不解释了你们又说我敷衍观众。
1.本片又名《爱在记忆中找你》。2.脸盲患者表示不太能分清4个女主(主要是2个死者),希望下次请几个辨识度高的演员。3.值得二刷,唯一的缺点是电影院不能静音。4.段奕宏在《烈日灼心》《非凡任务》中被队友坑了N次,这回终于扳回一局。5.离婚之后,黄渤悲痛欲绝,于是和徐峥踏上了艳遇之旅。
电影比第一部更紧凑,原本是部三星的电影,但由于此类系列在国内简直稀缺到像国家保护动物一样,所以请“大师系列”继续拍下去。
其实我觉得应该是四星,但是豆瓣对国产片经常压分,为了保险起见,还是打五星吧。这是成功的悬疑片,制造悬念,引出嫌疑人物,结尾再来个反转,非常标准,片子有质量。徐静蕾保养的真好啊!
导演很了解豆瓣,本身也是深度影迷,甚至在拍这部悬疑片时都把豆瓣影迷当作交手对象,想着怎么拆他们的招,怎么反转,确实做得很不错。就是音效做得太满(现场有人问这个问题,他听成了音效为什么那么大然后做解释),但能看出导演真的很用心在做类型片。
第一遍三星,第二遍四星,第三遍五星
跟段奕宏一撞之下一见钟情的可能性还比较大,跟黄渤这个就……着实不太可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