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赞想给自己洗白,拍了《码头风云》。
陈凯歌想给自己洗白,拍了《搜索》。
一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洗白的技巧多么重要……
-
戏里的道具很出彩。
除了意外抢戏的那只手套,「鸽子」和「大衣」的设计也是影史经典了。
「鸽子」第一次出场就非常融洽,把 Joey 赚到了天台。这个计谋非常严谨:Joey 知道自己有生命危险,不敢出楼,所以用他最喜欢的鸽子,把他骗到不用他出楼的楼顶鸽笼旁,再把他从高楼推下,简直天衣无缝。
镜头语言上的信息展露顺序如此精心,加上「鸽子」在英语里对「告密者」的隐喻,我感觉这场戏已经把鸽子用尽了,没想到后面还能接着出现,还能再次升华。
我写过一个戏,戏里的小主人公因为他照顾的一窝奶猫被坏孩子折磨至死,兼被掀起失去亲人之痛,而暴走。
当时我竟然还没有看过《码头风云》。
「大衣」的戏只有两场,让人想起《西线无战事》里的那双靴子,斯皮尔伯格那匹《战马》——它们在不同的主人间流转,仿佛它们是死神本身。
-
神父最高光的时刻是杜根死后。(忽然想起「忍死须臾待杜根」……)
他激情传道,解释着 crucify 的真意。其实他当时就在被 crucify,而且完事之后,他就升往天空了。
-
影片中对工会的抨击,我毫不赞同。它的辩驳其实经不起严谨的推敲。要了解接近真实的美国码头工会生活,《火线》第二季大概才是最好的虚构作品。
但即便我对《码头风云》的意识形态完全反对,仍不能否认它是这样杰出的一部佳作。
(文章摘录自罗兰-巴特《神话修辞学》)
卡赞(Kazan)的影片《码头风云》是个神话制作的好例子。大家毫无疑问都知道它表现了一位英俊的码头工人(马龙.白兰度饰) ,懒散,且有点儿粗暴,其责任感(信念)因爱情和教会(以精悍的神甫面目、斯佩尔曼的风格样式呈现)而逐渐激发出来。这种信念的萌发因与清除行为不轨、充满欺诈的工会这一事件同时发生,且似乎促使码头工人反抗某些剥削者,就令人暗想这是不是一部“具有革命干劲的影片一部左派”影片,意在向美国观众揭示工人问题。
这实际上再次涉及预防受真相影响的问题,我在讨论其他美国电影时,已指明过这种完全新式的技巧:我们把资方的剥削活动转移到一小撮恶棍身上,经由这公开表明了的小恶,像一个细微而又难看的脓疱那样被集中关注,却暂时忽视了真正的恶,我们不去点出它的名称,我们将它消除了。
不过,只需客观地描述卡赞电影的“角色”,就足以毫无争议地确定其制造神话的能力。无产阶级在此被构织成一群懦弱者的形象,屈从于奴役,他们对自身所处的这般状态很清楚,却没有勇气去挣脱它;资本主义国家与绝对的公正混同了,它是反抗犯罪和剥削的唯一可能的依靠:工人要是能上达到国家及其警察局和调查委员会,他就得救了。至于教会在炫耀的现代风格的外表下,只不过是工人根本性的苦难与国家一资方家长式的权威之间的一股调停力量而已。再说,所有这些对公正与信念的微小而强烈的愿望最终都很快平缓下来了,消解于效果良好的等级秩序的大稳定性内,其中工人劳作,资方袖手而观,神甫为双方各司其职而祝福。
另外,恰是结局流露了影片的真意,就在许多人以为卡赞巧妙地留下进步主义印迹之机:我们在最后一组镜头中看到白兰度以超凡的努力,作为一个有责任感、有信念的好工人,来到正等着他的资方面前。而这老板明显是漫画式的形象,人们说:看,卡赞是如何恶毒地丑化资本家的。这儿是运用布莱希特提出的揭露神话制造(demystification)方法的最,佳场合并检验我们从影片一开始就从主角得出的相互粘连的结果。在我们眼里,白兰度是位真实的英雄,尽管有缺陷,还是赢得了观众的心,这是与观众的参与、呼应有关的,没有这点的话,我们一般不愿观看只是还过得去的表演。这位英雄重新发现了自身的责任感和勇气,此时他愈发强大、有力,虽是负了伤,精疲力竭,仍然不屈不挠,朝资本家走去,而后者将恢复他的工作。我们的共通感就无限制地勃发了,我们不假思索地完全与这位 新基督融为一体,我们毫无保留地分担了他所受的苦难。不过,白兰度痛苦而崇高的担当精神其实却是引向对永远不变的资方地位的被动确认(尽管用了种种漫画式的讽刺手法,给我们编织而成的,还是重返等级秩序;与白兰度、码头工人、全美国工人一起,我们以胜利和宽慰之感,将自身放回到资本家权势的执掌之中,此时刻画资方权势的腐朽外表,已不会再有什么效用了:我们早已被与这位码头工人命运的共通感捕捉住了,他重新寻获社会公正的意义,只是为了向它表示敬意,并将这意义作为礼物馈赠给美国资本家。
正如我们所见的,恰是这种剧场现场的参与特性,客观上使之成为神话制作的情节。我们一开始就受到调教要喜爱白兰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再批评他,甚至也不再意识到他事实上的愚蠢。我们知道,正是为了消除这种机理的危险,布莱希特才提出了角色的间离方法。布莱希特或会要求白兰度展现其单纯和轻信,使我们懂得尽管对其不幸抱有同情之感,但搞清楚不幸的原因及消除不幸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可用如此说法归结卡赞的错误:应多对白兰度本人作出评价,而对资本家则少作判断。因为我们更多地期待受苦者反抗,而不是盼着对虐待者作讽刺漫画式的描绘。
神秘的教父、糜烂的性生活,马龙白兰度像是身上围绕着许多光环,神一样的存在;而他晚年的悲惨生活也一再出现在娱乐新闻头条。其实子女的祸兮和父亲有多少关系呢?那是他们自己的造化,自己的选择,别把子女的所有悲惨都怪罪在父母身上,马龙白兰度无论如何都是这百年来最闪耀的巨星。
“码头风云”为马龙白兰度获得了第一座小金人,故事极为传统,其脉络清晰、故事流畅、细节处理精彩,如果说编剧和导演是正常的发挥,那演员在细节上的精彩表现是影片加分的最大原因了。
有一段戏,Terry和女主在街上边走边聊,女主的手套掉在了地上,他捡起后拍打干净,然后套在自己的手上,又拿出口香糖咬一段,再咬下一段,那是Terry 第一次仰慕一个女孩,想为她做些什么,想为她改变,那一点点的紧张和兴奋,流露在手上的动作和嘴上的动作。
另一段是Terry和哥哥在车的后座上,他们讨论着生死,Terry控诉着自己的命运被操纵,从而成为现在这样被人唾弃的“叫花子”;他轻轻推开对着他的枪口,兄弟间没有那种剑拔弩张,他脸上充满忧伤和痛苦,他的哥哥陷入了反思,最后哥哥选择放Terry走,由自己承担后果。
电影里,马龙白兰度不是那么的帅,他的右眼眉骨上化了一段裂痕,是Terry作为拳击手留下的伤痕,这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他的“美貌”,使他显得阴沉而且是个十足的混混。
这部影片里除了演员的出色表演还有鸽子的表演。房顶那几只乔伊留下的鸽子一直受到Terry的照顾,一些小孩子也来照看他们;但是当Terry选择出庭作证时,被看成“告密者”,告密者的鸽子被那些小孩子一起扭断了脖子;镜头转过来,当Terry选择反抗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支持他,被压迫者为了生存都选择默不作声,成为冷漠的旁观者。导演在这里把人性中的冷酷和自私用很冷静的镜头展现出来,彼时如此,现实也不过如此,为了生存大家都在苟延残喘,变得越来越麻木不仁。
相对于现在的特效片来说,我更喜欢黑白电影,总觉得黑白电影更能用剧情和演技打动人心。《码头风云》反映了50年代初期纽约码头各种势力互相斗争, 讲述了码头工人特里能够站出来指证工会上层盘剥、残害工人罪行的故事,影片真实的反映了码头工人的生活、觉醒和斗争,看得人很心酸,黑白色的画面让剧情更显凄凉阴冷。而马龙·白兰度的表演为这部电影增色不少,不动声色的把握住了特里良心的反省和自责,以及对爱情的渴望和期待等等复杂的情绪。
3.5。男主矛盾的外因设置可看性强,构图和运镜也漂亮。腥味四溢的码头腐化了人心,生计为上的愚懦观念颠倒了黑白,临终干架之前后,旁观者从静默、骚动到抵触的转念递进太秒速,以站位一边倒的符号化表达也浅了些。如果砍掉正三观结尾,如果没有神父一角,或许就是教父成长记了。
确认不喜欢伊利亚卡赞,意识形态还敢更浓点么?女主的长相完全不是黄金时代审美的标准,不过我很喜欢;最后李克布那个单手伸指威胁人的动作瞬间穿越到十二怒汉去了@_@......
【B】当年的主旋律电影,尤其是神父的角色,简直高大全伟光正,看得到后世许多励志片的影子。一部片子居然提名了三个奥斯卡男配角!吓尿!
城乡结合部青年民工的窘迫遭遇
Impeccably shot and acted. Don't like the ending and Bernstein's music is overbearing.
个人意识和良心的觉醒,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反抗罪恶强权;马龙·白兰度在车里反问哥哥当年拳击比赛的黑幕那场戏真是有力度,“我本可以成名,不会沦落到这地步”;白兰度表演松弛,道德焦虑拿捏得好,配角各种熟脸。
电影紧凑的剧情和节奏几乎毫无赘余,大放异彩的配乐令人心颤,人物内心的悲壮和觉醒仿佛一支利箭穿透屏幕,戳中观众的心窝和泪腺,也许需要一支烟才能平复自己无法控制的复杂情绪。在黑白色庄重的画面里,这部电影让年轻的马龙·白兰度散发出令人着迷的魅力,而后一直铭记于心。
白兰度的眉毛修得太精致了好吗~~违和感简直不能更强。集体觉醒动机不够充分,过于理想化,节奏拖沓,拙见,属于当今一年能出几十部的电影。t100
写实风格,外景拍摄,马龙白兰度方法派范本,黑名单事件,告密者的辩护。阿瑟·米勒退出之后,舒伯格的新剧本表现出对纽约港和天主教势力的强烈批评,而卡赞将30年代心理影片遗风融为了社会问题剧中的人性深度。有学者认为本片带有麦卡锡主义与无意识法西斯主义痕迹。
本片别名一定是《无产阶级之惩戒》..对白和人物塑造还成,但镜头语言没多大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个人意识的觉醒与反抗,不过工会等于黑帮的概念还是过于简单了吧。白兰度的表演在好莱坞真是自成一派,
一个资产阶级导演对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反思与控诉,代表了该阶级内思想先进分子的觉醒。Marlon Brando将一个无产阶级群众面对强权时的表现表演得令人信服而更有阶级力度。
故事简单破烂不惊 看着在有意的放大表演 各种细节各种貌似临场
白兰度经典的“捡手套”即兴表演非常棒,看出来Eva刚开始被白兰度的表演吓住了。这么结尾有点猎奇啊,怎么像成功版的Breathless。影片对环境的交代不及格,到结尾才大概知道几个地点间的空间关系。卡赞总有浓浓的棚拍感。
万恶的资本主义政府下的工会是腐朽的、落后的,工人是愚昧的、冷漠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3.5星
工人们只需要一个被打得快死了还是站起来走向工厂的领导者,然后他们就能用脚投票完成剩下的所有反抗。但先有这样一个人出现,又是多么不容易啊。
一只鸽子停在天台上,孤单、沉默的望着天空。我也站在天台上,孤单、沉默的望着天空。如果我们早知道自己都是被啄食的猎物,你会拍打翅膀,我也会挥动拳头,不再沉默。
1955奥斯卡最佳影片。1.马龙首获影帝之作,虽影响力不及欲望号,但表演更为自然写实。2.卡赞拍此片,目的是给黑名单告密行为辩白。3.车内兄弟的经典对话场景,"用责备而充满爱意和忧伤的语气来表达他深深的痛苦",明灭的光线则似内心挣扎的具象化。4.背叛与良心,乌合之众,鸽子笼,配乐大赞。(8.5/10)
马龙·白兰度的方法派演技,从男孩到男人的过程,我竟然很神奇的联想到【神枪手之死】中的凯西·阿弗莱克。★★★★
白兰度的表演是伟大的:电影一开始,角色任由等同黑帮的工会摆布,带着奄奄一息甚至阴柔的气质;但后来,不管是女孩、上帝还是工人应该夺回力量的真理拯救了他,整个人连眼神都恢复了神采,就算被打到趴下,也能再抬起头。很难相信这竟然是和米勒的萨勒姆女巫直接对话的作品,两位大师有些不可思议哈
摄影光照效果太赞了,继《第三人》后让我觉得拍得很美的黑白片,配乐很赞,和某部很相似,暂时想不起来。出头鸟很危险,最佳策略是先私底下发展群众基础,而发展群众基础可以利用和善的公众人物或是悲女子等人物来团结大众。信仰与利益的交战、个人与集体的冲突。逃避责任就是装的和别人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