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鳗鱼》久闻大名,看了后知道,跟鱼有关,但主角还是人。这名字总觉得好像什么科教片似的。在日本的料理里鳗鱼饭好像是很不错的,也有人专好这一口。 不仅是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还有就是鳗鱼的命运,非同凡响。游到赤道附近产卵,再游回来,一生只产一次卵,产后就死亡,每一条又游回日本的鳗鱼都经历了一番苦难的旅程。 鳗鱼是世界上最纯净的水中生物,它只喜欢在无污染的水中栖身。 这个片子关于一个人,而他最喜欢和鳗鱼对话。他和鳗鱼对话的时候,并没有梁朝伟对着毛巾和肥皂说话那般后现代和那般性感,他只是平平常常的,像对着一个家人般平和。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能这样说话的人,对他来说,一个都没有了。人是不可交流的,特别是言说内心,而跟鳗鱼还可以。 本质上这个男人是洁净的,因为洁净,无法忍受妻子的偷欢愤而杀妻。但他又是不洁净的,因为作为一个杀人犯,在世人的眼中,他是有罪的,有污点的。唯一能代表他的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本质的,就是他最心爱的宠物,鳗鱼了。 所以说,这电影的主角有两个,他和他的鳗鱼。鳗鱼代表着大自然,而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他才能找到宁静。他与自然是有着本质的同一性的。 从大都市东京返回乡村小镇,近年来的很多日本电影都反映了这一主题,返回乡村,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意味着观念的转变,那就是更加贴近自然,反思都市生活的压抑苦闷,重新在自然,在人与人之间真诚、温暖的交往中,获得前进的力量。《乌冬面》、《入殓师》都有着类似的主题。就这一类主题而言,《鳗鱼》也许是滥觞之作吧。 1997年的电影,到今天看,还是自以其平和而动人。它的主题在今天已经司空见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仍然是一个热门的话题。那里面朴实而直接的乡下人,我们在《三丁目的夕阳》系列中,曾感受过他们的热情,他们一再出现。或许这部电影里,最令人难忘的就是役所广司的表演了。 役所广司40岁的时候出演了这部电影,之前他刚因为主演《谈谈情、跳跳舞》而声名鹊起。演出中年上班族的压抑,似乎成了他的专长。 他演的角色又都是有尊严的,往往话语不多,目光平和,有礼貌却又总是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正是日本现代都市中常见的族群。 作为一个有秘密的人,他选择在小镇重新开始他的生活,凭他在监狱里学到的理发手艺,开起来了理发店。其间,除了和鱼打交道,养鳗鱼、钓鱼,他已经完全将自己封闭在一个躯壳里了。但是生活还是在以各种方式侵入他。包括一个怀了别人孩子的女子。他杀了妻,却又救下了服药自杀的女子。生活以奇妙的巧合在延续。在哪里跌倒还是要在哪里爬起来。日本人不看前世,也不管来生,只想活在当下。自杀妻后再无法面对女人的山下,遇到了突破口,被他救下性命的女子,也是他的解铃人。 役所广司的表演是很内敛的,我不免想到森雅之。森雅之的演技令人感叹,《罗生门》里虚弱伪善的丈夫,《白痴》里充满理想色彩的“白痴”,《浮云》中个性复杂却本质纯良的男子,都被他演活了。役所广司的戏路相形之下较为狭窄,但似乎都市白领中年男性的最佳代言却非他莫属。 不管这些角色如何彬彬有礼,如何封闭自己,他都表现出了尊严感。与小津电影里的主人公不再相同。主人公们都偏于内心,与人交往不是他们的重点,他们总是淡淡的,但还是能够坚定的走下去。看到役所广司奇怪的有一种稳定感,产生一种认同,似乎不管面临多大的困境,他总能走出一条路来。都市的背景渐渐淡去,他融入乡村,而获得救赎,这个主题,该是相当长时间内日本电影的主题吧。 这样外表平和而内心坚定,正是一种理想人物——自然之子,他有着极强的自愈力,他从不会忘记找回跟自然的联系,他和鳗鱼的对话,也就代表了他向大自然坦白最隐秘的内心与自我。自然对人类的修复是神奇的。失去自我的人们,总能在和自然的倾心交流中,重新找到自我。 或许山下这样的角色,就代表了今村对于“新人”的一种寄托,那就是能跟自然和谐相处,并从中获得力量。山下这样都市的失败者,只有在自然的怀抱中,才能坚定地走下去。 在自然的背景中,和有情有义的女子一道将生活继续,这就是今村昌平对未来寄予的期望、描绘的一幅画卷吧。
嫉妒招致不幸,因嫉妒而犯错的人是愚蠢的;智慧创造理性,因智慧而宽恕的人是聪明的;简单——甚至像鳗鱼一样,不知何谓爱恨,只是自然而然地活着,那就是种境界了。……我们需要的不是说服自己不去嫉妒,更不是说服自己要去原谅,而是……而是像动物一样,接受大自然赋予自身的一切……
然而,我们生而为人——这是我们最大的不幸。山下的妻子并不反对像动物那样活着,所以她可以随便跟别的男人交配,而似乎不用在道德上担任何责任(做爱是动物的本能)。这,别说山下受不了,我也受不了,我想那娶了个漂亮媳妇的老和尚也未必受得了。不同的是,我们会不会去杀人。山下像动物一样丧失理性,却也打心眼儿里接受八年牢狱之灾,所以他哼着小调儿去警察局投案自首。问题是:我们到底要不要像动物一样活着?理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好处?
或许,那条鳗鱼就是妻子的化身吧。山下爱他的妻子。他之所以喜欢鳗鱼,就是因为他爱他的妻子。而他之所以在坐了八年牢之后更加喜欢鳗鱼,他说了,是因为鳗鱼可以听他说话而他不必听它说话(说到底这是一种专制,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养宠物,其实是源于我们对他人的失控,现实中我们能够控制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就转而去控制动物),他把这看成是鳗鱼的忠诚,而他却无法使妻子像鳗鱼一样忠诚,他对她失控了,而这种失控,更多地,是来自他的嫉妒。那么,他真的喜欢鳗鱼吗?或者,他真爱他的妻子吗?我们说,他只爱妻子的忠诚。
他不知道,鳗鱼对鳗鱼也可以不忠诚的。而当他真正从雌鳗鱼的受精过程中明白了这一道理的时候,他便真正解脱了。然而,我们的导演还是没有告诉我们:我们到底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像动物一样活着?导演说:问得好,电影的意义正在于追问本身!
山下是一个白天快节奏工作晚上独自去钓鱼的上班族,一个无聊的人,日常与人基本没有交流,晚上妻子准备的便当也随手送给不熟的钓友,夫妻感情犹如死鱼。妻子很美,晚上邀人来家中偷情,被隐约有所察觉的山下撞见数刀刺死,“因为有人写了信告诉我妻子偷情的事”,他的脑中一直重复着不存在的人和不存在的信,然而他只不过是不敢面对自己的无聊乏味性无能而妻子出轨的事实罢了。
杀人,同时他又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杀人后他转去警局自首,加上狱中表现好获得假释,坐了八年牢重获自由。出狱时,他带走了养在监狱的朋友鳗鱼。他说,“鳗鱼会听我说话,也不会说我不想听的话”。
在郊区的河边开了一家理发店,由于假释山下小心翼翼不惹祸上身,但还是报警救了服药自杀的桂子。桂子也很美,像是死去的妻子。为了报答山下,桂子来到理发店工作,顾客也跟着多了起来。可以说,桂子是山下开始重新接受人和社会的契机,两人相爱也是最后的结局。
杀妻者。在和渔夫的谈话中他说,“我爱她,所以我无法原谅她”,“但我既然爱她,为何又杀掉她”。这也是我困惑的,我一开始想,是因为你的一时冲动,那么这种冲动又是如何而来?
或许收垃圾的狱友给了我答案:嫉妒。故事隐约透露山下是一个性无能,他想要孩子却没有孩子,因此看到妻子和别的男人痛快地做爱让他嫉妒,从而愤怒,人一愤怒,便会冲动。垃圾佬问,“嫉妒是一种错吗?”不记得在哪里听过,“嫉妒只是一种情绪,人会嫉妒,就像人会愤怒”。错误的是在愤怒下伤害他人。山下就是这样犯罪的。
那么,山下应该被原谅吗?杀妻者虽然说没有悔意,但从噩梦和幻象中还是感觉得出他在口是心非,山下无法原谅妻子,同时也是无法原谅自己。在影片的最后,他放走代表着与人类隔阂的朋友鳗鱼,意味着重新接受人,接受背叛的妻子,也接受了自己。而垃圾佬没有,他杀掉了自己的妻子和岳母,每天抄经,戴佛珠,酗酒,过得十分狼狈,他无法原谅自己,犯下了杀人罪的人是不值得美好生活的眷顾的。
看到和自己犯下同样罪过的山下变成了现充,他说出了我想说的话,“杀人犯不对自己的罪过感到深刻的悔意,反而开店泡马子,真的很不要脸”。
情妇,爱上有妇之夫无法自拔而自杀的人。“人都有罪”,渔夫说,“但原本与人交流的人因为有罪而自我惩罚与世隔绝是不应该的”。正因为有了渔夫朋友山下才会看开。当然,山下看开和作为第三视角的我不原谅他是不矛盾的。桂子的罪,实际上不算罪,因为我认知的罪是以刑法为参考的,虽然不确定日本有没有偷情罪,就算有那也是恶法。
桂子很美,因为她的出现,理发店人来人往,起初对山下扑克脸的邻居渔夫也来殷勤。桂子很孝顺,母亲是个精神病人,虽然有抱怨但总会为母亲着想。桂子也很开朗,热情招待每个来到理发店的客人,为山下做午饭,在店里插上鲜花,清理原本几天之后才会洗的毛巾,在黎明的桥上拿着便当等待捕鱼而归的山下。总而言之,即使她有过一段做情妇的历史,我还是觉得这样的桂子和天使没差。
也是个木工,捕鱼似乎和山下一样也只是爱好。他是我认为戏中最重要的配角之一,他总是做出一些和山下相似的表现,例如爱好捕鱼,例如同样没有妻子、理解并开导杀妻者的山下、撕掉粘在理发店门口垃圾佬揭露山下杀妻的纸、为山下大打出手。有可能渔夫只是一个和山下相处得来的朋友,有可能渔夫也是个有罪之人所以他们才成为朋友,毕竟他说过“每个人都有罪”。
住在附近的初三小孩,他说“我很聪明”,整天摆弄理发店门口的转筒,有时会借去用作吸引UFO的信号发射器,相信着UFO的存在并希望和其保持联系,就像山下与一条偶然获得的鳗鱼做朋友。
寺院的和尚,是有老婆的和尚。帮助山下找到废弃房子开理发店,与人为善,对杀妻的山下没有表现任何的厌恶。
混混,开着一辆红色敞篷跑车。曾向山下收保护费,在山下和初三小孩相互理解交谈的时候当面和马子热吻,同时在理发店被砸时火速去报警的热心市民。
垃圾佬,片中唯一一个对山下表现出敌意的人。犯罪、嫉妒、堕落、自以为是的男性认同价值观,似乎包含了社会上所有的消极和恶的人,或者说是“垃圾”,不知道他职业的安排是否是导演在告诉我们“这样的人是垃圾”。
讽刺的是,我和垃圾佬对山下的看法是一样的,山下在旁观者看来是不应该被原谅的,他受到周围人的唾弃和鄙视是自作自受、罪有应得。但是在这部电影中,山下是幸运的,他身边的人都理解他、原谅他,还遇到了天使一样的桂子。
看到美好结局的观众表示心情非常愉快,毕竟观众总会自动带入主角,就像看到《赛末点》中男主侥幸脱罪一样。这部电影是男性视角出发的,因为从头到尾它讲了一个利好杀妻者的故事,利好有罪者的故事,而事实上有罪者往往是男性。
女人出轨该死吗?答案当然是否。而杀人在很大程度上是该死的,社会上杀妻者被原谅的例子越来越多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件好事。渔夫的船上,山下说他仍无法原谅妻子背叛,而我想说的是杀人是更无法被原谅的,“山下”或许太自我为中心了点。
话说回来,金棕榈总会带来精彩的非常规电影。电影在叙事的节奏、画面的处理、演员的表演上表现得都很出色,该血腥的时候血腥,该温情的时候温情,该色情的时候色情... ...
色彩主题,音乐主题,动物性隐喻,整体平缓但是突然几处跳出的风格化很有意思。
其实导演可以再信任观众些,不用解释那么多的。开头和结尾几场戏都挺好,女人最后替代了鳗鱼。
有关自我救赎的温柔故事,会让人有一种错觉,仿佛被原谅是理所当然的,但其实我并不认同。大量重复的直白的意象减分了。
除了今村特有的那股子邪氣 全片溫暖得我快顫抖了 最後那幾段 甚至有錯覺是在看山田洋次的片 真是有被感動到 配樂也大亮 唯一煩的是鰻魚的運用實在是囉嗦 否則對我來説就完美了
流亡的鳗鱼没有回忆,寂寞的男女互相救赎。
⒈据说1997年《电影旬报》的年度十佳《幽灵公主》屈居第二,而第一便是这部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鳗鱼》,拖了好些日子,终于观影完毕;⒉偷情有风险,出轨需谨慎;⒊山下与高崎两人深夜打架的长镜头拍得挺赞,而后白天的理发店群架反而逊色一筹;⒋鳗鱼的性别竟然是由后天决定的;⒌患难见真情!……
将通奸谋杀前置,以舒缓的基调展开后续,整体氛围很好。对颜色(尤其红色)的运用很值得关注,另有几处交代光源的表现主义用光,和一贯的对鱼缸的运用(以及青蛙和鳗鱼的含义、跳舞大妈、UFO)。在一个很难超越和消解的开头之后,在缓缓的展演中没有说教的导向某种新的可能,很漂亮。
今村昌平晚年代表作,虽依旧着眼于人性与动物性,但褪去了往日的残酷黑色,温情脉脉、云淡风轻地讲了个自我救赎的故事。鳗鱼有两个象征意义,其一在片尾独白已点明,它还表征着男主的性本能和欲望,装在袋中和养在鱼缸里都带有囚禁和性压抑的味道。写实长镜风格点缀上超现实幻梦,配乐动人。(8.0/10)
真是无聊的一个片子,怎么会得金棕榈呢?杀个妻子有什么了不起的,非要用鳗鱼来比喻,神经。唉最近发觉看这些电影实在是看得越来越没有劲了。还是看书算了……
竟然被感动,哎呀呀
當燈塔亮光刺穿海水,我想繼續沉睡。洄游的時候,請你帶上我。池辺晉一郎的配樂,真是厲害沒話講 with Anana
開頭真是經典。人性的刻畫真好。東京電影節大銀幕重溫,再次覺得開頭拍得真是好。
情色无关,甚至连爱情都是说不上来的清淡。清淡但厚实,赏心悦目啊赏心悦目,那条草丛里躺女人的河岸和坐落理发店的路。拍路边河边那些花儿草儿导演你是故意的,还有烟花
有点失望。象征手法要尽量的含蓄自然,让观众自行领会。而不是反复在台词中去解释“为什么要养鳗鱼”。
上一次看是四年前,似乎看过三次,这次想打五星,虽然觉得结尾是否可以更好(不是指河上的行船)但无疑《鳗鱼》已经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今村昌平对人物的精准刻画和把控放在任一时刻的影史轴线上都是一流的
那时候还不知道今村昌平的大名,只是觉得那一尾鳗鱼也似人心,沉潜,滑游,不易捕捉。
明知保释期间管闲事会惹来麻烦,但还是不能袖手旁观。真的勇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鳗鱼的符号意义很多元,是生殖器,是情欲,落在片中人物上是被刺的妻子,也是囿于过去(囚于牢笼)的山下自己。写实与梦幻交织,视觉生动,尤是鱼缸捞鱼变捞信再坠入鱼缸差点溺水的镜头非常流畅奇妙。结尾点题的旁白虽然很直给,但确实很到位。(北影节胶片版)
吉村昭(小说)原作。<我暂时也会和你一样,养育不知是哪个男人的孩子。你的母亲在赤道海里产卵,雄鱼精子撒在那,所以怀孕了,不知道是哪条鱼的孩子,不知道,却把它带回去,付出极大的牺牲带回日本河流。>
幻觉,动物,活色生香的小人物,水边湿润气息。鳗鱼的处境与杀人犯的心境是同步的,他的生活一直被监视,与外界隔膜则如同那个等待外星人的人。理发店群殴很闹很搞,象征牢笼的鱼缸被打碎,在夜晚的烟花下放生。今村的第二个金棕榈,与樱桃的滋味共享
今村昌平不是传说中口味挺重吗,可是这个片子真的还挺温情嘛。。。尤其到了最后。用鳗鱼的洄游来比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还挺有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