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之下2015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1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2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3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4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5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6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13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14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15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16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17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18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19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所谓真相、人性关怀和纪录片道德之气得我够呛

这片让我想起,在英留学短短一年半,就有三次在课堂上统一组织观看西方人制作的东方落后国家纪录片,还有两次这类的论坛讨论。不得不说,西方人对他国事情真的是非常在意和好奇,甚至还有点自以为是的。其中最长播放和讨论的有中东、朝鲜和记不清的别处,然后直到中间一个中东人还有没曾想过会在场的朝鲜人愤怒站起,表示这并不是自己国家的全部面貌,才让人从另一种“洗脑”中醒过来。不久前的中国,以及现在大部分的东方、第三世界国家都是这样被发达国家过度假象臆断的载体。他们自以为优越地夸夸其谈,展现对他国的关心、愤怒或八卦和不齿,并将其做成各类电影、纪录片在课堂上反复播放,丝毫意识不到,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政权洗脑?就好像,你真觉得我家里那点屁事儿,隔壁老王是最有发言权的吗?在留英之后,对于这类事情和创作有了更复杂的思考。知道的越多,真相就会变得越模糊。

几年前觉得导演聪明勇敢,现在只觉得荒凉悲伤。所谓“纪录道德”应该是什么?谁有权利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让无辜无知的人,为所谓“真相”和“艺术”献身?这个女孩将一生活在这个国家,也一生和这部所谓“真相”的纪录片捆绑。如果说这个国家捆绑了他们的人生,那作为道德文明自认优秀的这位导演又有什么权利在他们本就无望的生活里再泼一桶硫酸,去成全自己的所谓“真相”?当然,该憎恨的是这个政权本身,应该有人提出质疑,但不该踩在别人的尸体上。看完只觉得,镜头后的人可恶,镜头前的人悲凉,电脑后的我愤怒。

 2 ) 没有英雄是靠牺牲孩子的人生而成就

看完电影,想起了另一个人。 拍摄《秃鹫与孩子》的凯文卡特。 人民被他镜头中的绝望所震撼,颁给了他普利策奖,然后纷纷指责他的残忍,没有放下相机去挽救那个孩子。 被千夫所指的他,在获得普利策奖后两个月自杀身亡。 相对于凯文卡特,本片导演维塔利·曼斯基聪明多了。 “我希望做一部关于真实的朝鲜的电影,但这里没有现实生活,”曼斯基说,“只有关于现实生活的传说。” 他做到了。 他靠偷梁换柱得到了那片神秘土地的真实影像,又用空洞的配乐和凛冽的画面将那土地上人民的空洞与恐惧完美传递。 不过,既然他可以如此深刻的理解那国家的森冷,为什么还会罔顾陪伴自己一年的辛美一家的生命安全,将他们置于绝对的危险境地。 我在知乎上说:如果辛美一家因为这部电影受到了政治迫害甚至生命威胁,我永远不会原谅这个导演。 收获差评:如果是我,永远不会原谅迫害他们的政权。 呵呵。 维塔利·曼斯基与凯文卡特的区别在哪? 凯文卡特并没有召唤那只秃鹫,事实上,放下相机后,那只秃鹫还是飞走了。小女孩并没有丧身鹫口。 但绝对是曼斯基的选择将辛美一家,朝方所有帮助参与拍摄的人员,当然你说他们是伪造影像的人员也好,弃之不顾,推向了绝对的危险。 而曼斯基,在朝鲜经历了一年的严密监控,对他们将要遭受的危险,心知肚明。 然而他还是选择播出真实的影像,这不是揭露事实的勇气,这是沽名钓誉。 这部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很难得,加倍的印证了我们对神秘朝鲜的想象。 但是这部猎奇的电影能改变什么?除了辛美一家本来还算“幸福”的生活? 有良心的导演,会拼命保留自己的影像,也会尽量保障参与者的安全。 不会这样大张旗鼓的在全世界洋洋得意自己的冒险。 如果导演只当辛美是自己电影里的道具,可以用完即弃,那他和北韩政府又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破坏辛美人生的是那个可笑又恐怖的政权。 也是本片导演维塔利·曼斯基。

————————————————————————————

下面回复有人拿劫匪、人质和警察作比。

…………

维塔利·曼斯基不是警察,他是走过路过掏出手机拍个小视频上传快手赚点击量的“看客”。

人质救不救得出来,他才不管。

哦,对了,他要是生活在90年代台湾,一定是报道白冰冰女儿绑架案的记者之一。

至于白冰冰女儿绑架案,值得所有新闻工作者好好学习并写5000字心得体会。

 3 ) 带有偏见的镜头下只能是偏见

这个片子的音乐、色调和拍摄角度实在是太有恶意了。内容管中窥豹,我知道朝鲜的意识形态目前恐怕和我们的相差都很大了,但如果是为了所谓的政治揭发而揭发,天然带着一种政治攻击的想法去剪辑,那它所描绘的东西真的具有客观性吗? 我前一阵刚读了国外出版的《方方日记》,后来无意中看到了这部纪录片,翻看这部纪录片的影评,感到一种荒诞感。 我是辽宁人,我在丹东(与朝鲜新义州隔鸭绿江相望)的几个朋友去过朝鲜旅游,导游友善、中文流利,行程安排的特别好……一切都好像是被安排好的,朝鲜的城市也是那么的光鲜、整洁。 我回想起我第一次听说朝鲜这个国家,那是我曾经是志愿军38军的爷爷说的:破败的国家、衣衫褴褛的朝鲜游击队、联合国军的轰炸、孩子的哭声。

说起一次负伤被路过的一家朝鲜老乡的救护,待了几天才联系上部队归队,临行前那家男人拍着他肩膀反复说着一句话。我爷爷只会三句半朝鲜话,回到部队问懂的才知道是“战争会过去的”的意思。 纪录片里,机械重复的话语、被要求的笑容、反复输出的领袖思想,好像那么碍眼、那么与“文明”“民主”向左。于是很多人开始攻击,好像那个政府犯了滔天大罪一样。 而那些向别的国家输出毒品和色情、肆意空袭别人的国家、踢开别国大门去抢劫、去强暴、去驻军、去创造恐怖分子的国家相比在有些人眼里却是“自由的““文明的”“民主的”。 我们故意哪怕是夸张表现我们好的一面,是因为别人对我们的谩骂太多了。我相信很多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 在我哥们分享给我的朝鲜行旅游视频照片,我也能看到这种刻意展示幸福的表现。刻意又现实、谁都能看透,就好像美国拿着一管“洗衣粉”就在联合国上准备去入侵伊拉克一样。孩子哭声还在那里响起。 一段小视频里,朋友听到朝鲜街上放的宣传广播很惊讶的样子、偷偷指着喇叭。身后一条马路却有一个带着红领巾的朝鲜小姑娘拿着风车平常地走过。她牵着妈妈的手,她吹着风车笑着。

 4 ) 真实是虚伪的副词

1.本片多数镜头由拍摄的花絮构成,真实从宾语变成了虚伪的副词,这部拍摄“搬演”的纪录片记录了真实的“伪装”——虚假的政治文化与洗脑宣传。

2.在朝鲜,拍摄出来的主体——普通平民,在这个国度中,即社会的精英。朝鲜是一个缺少精英又不乏精英的社会。

3.在朝鲜的教育下,国民从小就认为,朝鲜是太阳最初升起的地方,朝鲜是东半球最美丽的国家。学生在进校之前,首先得向金家父子鞠躬。

4.在家庭教育中,泡菜是他们民族的传统食品,因此,能够从中获取各种维他命,抵制癌症,每天对泡菜的进食量,大概在100克与70cc的泡菜汁。

5.在这部朝鲜政府监督拍摄的纪录片中,为了搬演出朝鲜的社会,本是报社记者的父亲,成为了模范纺织厂的工程师;本是在自助食堂工作的母亲,成为了模范豆奶厂的员工。

6.朝鲜的光明星节,是伟大领袖金日成的诞辰,在这节日里,孩童被授予加入少年团的资格,并设有金正日花的比赛展览。

7.汇演中,自由升降的话筒,宛有后现代的赛博朋克艺术的灵魂;大街上,被人民手推前行的公交车,在提琴曲的配乐下,宛如沙漠当中的行舟。

 5 ) 太阳之下,似曾相识

一部伪纪录片。
导演或许想表达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朝鲜人品悲惨的生活,但是,却丝毫没有说服力。首先让人质疑的就是他不伦不类的表达方式,导演想通过辛美的眼泪表现少年儿童在政治压力下悲惨的童年,然后,观众只能看到小姑娘因为过大的拍摄压力而流出的委屈的眼泪。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可能为了政治不认同而委屈落泪吗?我能感到的更大的可能性是,辛美并不想拍摄这个影片,她并不想去练舞蹈重复一次又一次的半蹲运动,她想快点吃晚饭不想一遍一遍重复泡菜多么有营养,她想出去玩不想听老爷爷讲无聊的故事。然而,导演和众多北韩指挥一直把摄像头对着她,让她背台词,那么,她哭了,难道不是正像我们小时候不想去上学的眼泪吗?导演在最后可以把它刻画为对政治仇恨的泪,实在是牵强。
不知道导演带着录像带兴冲冲回到美国准备拿和平奖了的时候,有没有再跟进辛美一家的生活,他们的领袖看到这个电影后,她们一家人会遭遇什么?导演在把这个影片带着小辛美那被刻意解读的眼泪公映出来时,有没有丝毫担忧过辛美的未来?她是如此信任摄像叔叔,在他面前流下了眼泪,协助他完成了作品,然后呢?摄像师叔叔带着偷偷录制的影片回到了西方,把不知情的她留在了未知的命运里。

最后,我想说,看这个片子最大的感触就是:虽然拍摄手法和理念都很拙劣,但是导演也切实记录下来了朝鲜政府想让我们看到的朝鲜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然而,却也不过如此。我感到这不只是在说小辛美的童年,她所经历的这一切,真假都好,都像在提醒我那渐渐被我以往的童年时光,似曾相识,还未走远。唯望往事不要重来,以邻为戒,勿忘历史,亦勿重复。

 6 ) 片中片和骗中骗——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时有还无

片中有让人大量反复相同的镜头 它们就像是《为奴十二年》那些不间断的抽打鞭在金氏家族脸上 这部影片就像是记录下朝鲜官方政治宣传片拍摄过程的纪录片 朝鲜红卫兵欺瞒了导演曼斯基 曼斯基也背叛了朝鲜(两张内存卡 两份脚本拷贝 其中一位提交给官方) 多么希望这只是个想《希特勒回来了》这样虚构的荒诞政治喜剧 可是这偏偏是一部带有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的纪录片

影片到最后一幕Zhi-Mi眼泪落下那一刻已经不能分辨出那一部分是现实那一部分是虚幻 退一步说 这部电影本只是坐实了外人对朝鲜的认识 并无新颖之处 时而在脚本下的平实说明 官方版本的宏伟只不过是家族独裁的遮羞布

尽管如此 新近学生联盟的Zhi-Mi被问到将来想要做什么时 眼泪不住哗哗落下 一旁官方监督拍摄的人忙让她“母亲” 安慰一下她 可“母亲”颤抖的一声别哭 别哭 想一些开心的事情 女孩摇头似乎有点恍惚 一旁的的人让她想想一些美丽的诗句 她问道 让我朗诵?嗯 她张开嘴甩出来的是 “敬爱的金正日......” 在她眼神一片茫然下落下帷幕 <图片1>
迷茫的?
骄傲的?
还是绝望的?


对于我们来说 另一个问题是 当我们走出剧院后相比我们进来那时有何不同 我们会去或者能够改变什么吗 还是我们自己按照西方的视角可以说是病态地去窥视代表性的”朝鲜人民“的生活 在座的通过消费的是他人的生活来博取自己被当下社会的冷漠抹去的道德满足感或者怜悯 全片弥漫着弦乐大提琴独奏的低吟 大提琴的音域与人声类似 我想她Zhi Mi肯定有想说的话没法说出来 而那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听到的吧

 短评

本来以为会有大大的优越感,但看到入队仪式和宣誓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一刻,觉得是五十步笑百步。剧情结构上有点太散了,基本是有什么放上什么。亮点在于朝鲜干部一次次的要求重拍,并且提出指导意见,俨然导演

5分钟前
  • 佑扯
  • 推荐

好像来我们中国拍不了这样的纪录片一样,还非特么跑去朝鲜拍,导演你这是瞧不起谁呢。

9分钟前
  • 小李嘛批
  • 较差

看完不觉得荒唐,只觉得眼熟,这才是最可怕的

13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应该算是最真实的朝鲜实录了,朝鲜人民的那种空洞感让人心疼。。。说朝鲜幸福指数高的,请你去朝鲜生活。

18分钟前
  • 雷斯特雷波
  • 推荐

坐在影院里,笑声阵阵,美国人一边说着“oh,god”一边无奈的笑着。前苏国家的导演拍这种片子确实不太一样,能理解这种现状的人会把他的理解融入影片,即使在这样一部嘲讽的电影中你也能感到他的忧伤。我喜欢最后的结尾。

20分钟前
  • simonfaye
  • 还行

我家有亲戚是真朝鲜人 去年75岁最后一次来中国 说自打十年前吃过豆腐之后回去就再也没吃过 吃不起 他在朝鲜到丹东的火车上 中国人给他跟火腿肠 不知道该怎么吃 中国人给他好多吃的 他感动哭 他说从来没吃饱过 他说只有精英才能住平壤 并且不能有残疾人等 还有很多奇葩事 说不完

25分钟前
  • 我是主角不能死
  • 推荐

和安东尼奥尼那部不可名述的纪录片比起来,这部片的导演显得挺弱智的,给我一种牺牲别人就是为了成就自己名声的感觉。难以想象在那样的国度,主人公们由于影片的上映会受到什么样的迫害,特别是小女孩的境遇会怎样?你真的能反应真实的朝鲜吗?还是说你展现的的只是你想让观众看到的?(我也觉得北韩烂透了,但我不认同这样的纪录片形式,或者说它连纪录片都算不上。同样关于北韩的,2020年的那部Assassins不知道比本“纪录片”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29分钟前
  • Такнао
  • 很差

好感谢这导演冒着风险,给我们带来了高清无码的朝鲜世界,也感谢中国远离了那个世界。

31分钟前
  • 梦游者的坠落
  • 力荐

朝鲜当局审查了每一秒钟,然而最终呈现出来他们认为纯洁健康积极向上的,恰恰也是最表现国民之畸形和病态的部分,我猜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政府和国民,活在互相都假装不知道对方知道双方都在相互撒谎的奇观里,就像中国

35分钟前
  • 大作人家王書紀
  • 还行

21世纪了,还有朝鲜这样的国家全民扮演现代性。实际上,影片里所呈现的民众生活又何尝不是中国日常的升旗仪式与文艺汇演。

37分钟前
  • 刘浪
  • 较差

生活在官方幻觉之中的国度…最后问小姑娘回忆中有没有什么快乐或者记忆深刻的事情的时候,小姑娘什么也想不到,除了“伟大的金日成将军”,一片空白。

42分钟前
  • 维林诺的金菇
  • 推荐

朝鮮官方精心排練的宣傳片與排練之外的部分形成了微妙的反差萌以及強烈的反諷,幸好是俄國導演,若是美國人,現在該在牢裡吧。

47分钟前
  • lcsun
  • 力荐

问我看完《太阳之下》的感觉??哦,没感觉啊~习惯了,又有谁不尊敬领导呢,,,对吧【😓】

49分钟前
  • ME!
  • 推荐

在我们看来,太阳之下的意思是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5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太阳之下》像是安东尼奥尼《中国》的姐妹篇,现实主义与“官方安排”的机械生硬两种影像风格反讽并置,悲剧性的近景特写捕捉到了朝鲜人表象下隐藏的失望与恐惧。如同奥威尔笔下的1984一般不寒而栗,严格来讲应该是一部元电影而非纪录片,对于俄罗斯观众还有我们,命名为《童年往事》再贴切不过

55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主题先行的催情配乐其实也是导演的另一种操作和表演。偶然和西雅图观众聊到这个片,发现可能大部分西方观众对朝鲜/社会主义都处于一种充满好奇但并不会去了解的状态,于是这种展示“窥淫”欲望的片子就特别对口味。最后一个镜头意味深长,辛美对于“快乐”的一无所知和难以抑制的眼泪让人很难过。

59分钟前
  • 十八爷
  • 还行

此片沒有讓人大開眼界,反倒出奇地熟悉。其實,我們都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自由。

60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中文片名也可叫“童年往事” 嘛

1小时前
  • Persee
  • 还行

这部纪录片最有意思的是,它把拍摄现场的指导部分保留了下来,让“正片”部分显得虚假,也让整部电影显得更加真实。“暴露电影运作”这一先锋派用来破坏虚构电影真实幻觉的手法,在这部纪录片中具有了真正的现实意义。

1小时前
  • 河原宏
  • 力荐

太阳之下确无新事,来中国拍为国庆阅兵排练的志愿者,拍一遍遍感谢领导的山区学生,拍小城镇里的纺织厂女工,拍背诵着弟子规的孩童,拍红歌大赛……没有什么不同的。

1小时前
  • 王大根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