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

HD中字

主演:热拉尔·德帕迪约,沃捷希奇·帕斯佐尼亚克,Anne Alvaro,洛朗·布兰切,帕特里斯·夏侯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8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丹东 剧照 NO.1丹东 剧照 NO.2丹东 剧照 NO.3丹东 剧照 NO.4丹东 剧照 NO.5丹东 剧照 NO.6丹东 剧照 NO.13丹东 剧照 NO.14丹东 剧照 NO.15丹东 剧照 NO.16丹东 剧照 NO.17丹东 剧照 NO.18丹东 剧照 NO.19丹东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丹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 简  介:  波兰导演瓦依达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两个英雄人物搬上银幕,他们是丹东与罗伯斯庇尔,他们本来是一起分享革命胜利的革命派,却无奈因为理想的不同而分道扬镳,后来更成为夙敌。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公安委员会,为了镇压反革命暴乱和打击投机分子,实行恐怖政策,因打击面过宽造 成人人自危。在那种环境下,...  ◎ 花  絮:  这是一部用新的视角探索和评价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片,揭示了革命阵营内部的国民公会与救国委员会、公安委员会之间的矛盾与斗争。瓦依达对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性格做了改动,将丹东描绘成一个充满理想和热忱、敢于斗争而不惜牺牲自我的英雄人物,目的在于借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来呼应其时正如火如荼的波兰团结...  ◎ 获  奖:  1984年 英国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  1983年 法国恺撒奖最佳导演奖  1984年 伦敦评论协会年度最佳导演奖  1982年 法国电影路易斯·德吕克奖  1984年 波兰电影节评论奖命之途鬼屋丽人穷兄富弟胆小鬼2022魁北克的保罗合约杀手在线爱草根夜班医生第四季整人大赏.2023(年末3小时SP二婶爱?作战圣诞顽童历险记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国语版)心跳主播迷魂劫女人四十玩说唱乌龙记者北京女子图鉴之整容大师世纪大阅兵犯罪现场调查:纽约第八季血浴羊山龙城小仵作第二季人鱼缚守护神之保险调查疯狂特警队棕榈滩大家庭伊甸乐士浮生录水路远洋纪行我们就是如此爆裂警察中国机长大时代风云录金坑桂冠诗人周末合家欢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丹东》为何令我如此恐惧?[猫]

一部电影的恐惧 不知道它从何时开始 直到我有知觉 直到它已咬破我的皮肉 直到它的毒液已刺进我的血管 渗透我全身 我开始发抖 不知是心脏、血管 还是空荡荡的胃…… 没有胃液、胆汁、胰液、血液 只有燃烧“震颤”的毒液 我体内有各种颜色 各种细微的、密密麻麻的味素 它还在吐红信子 喷出催眠的仪式 我如坐针毡 却困在原地 我想奔出烈焰 又想忍受这煎熬 换得燃烧殆尽后 沉入大海的宁静 可它没有给我海 也没有风 只有继续发热的灰烬 我无处躲藏 也无人倾诉 默默蜷缩在一个人的黑暗里 多么希望 有人轻抚我的背 给我三秒钟温暖 1999年,法国大革命胜利200周年,《南方周末》文化版一整版讨论法国大革命,当时我对法国的一切都充满兴趣,历史书上这章课文,我已默默看了多遍,也对那些复杂的派别关系有些着迷。疯子手里拿着那份报纸十分得瑟,让我眼馋,因为我们住校生能买到的报纸,只有校园破书店小贩手头的那几张罢了,于是我只能找他借,一直缠到他烦了,我才终于借到手去复印,看完。如今这份复印材料依然躺在我家那堆资料中,疯子早已投身哲学,而我也在跟艺术(包括文学)死磕,渐渐远离了少时对政治历史事件的热情。 2002年,我为基斯诺夫斯基着迷,继而发现了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看到他对毕希纳的剧本《丹东之死》的介绍,我第一次用具体到个人的、牵涉到内心信念的角度去看这段历史,心里沉重,我迷惑于丹东的伊壁鸠鲁主义和罗伯斯庇尔的禁欲、严苛统治这两极殊途同归的虚无之境,也怀疑毕希纳写完此剧就病亡有可能是因为遭遇信仰危机。我也有些颓丧,但还不至于恐惧。 2010年,我去一个活动看电影《丹东》。这是一个波兰导演1983年的电影,导演的立场在丹东这边,对罗伯斯庇尔也抱有一定理解,可以想象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部电影蕴含了多少苦涩、悲壮的寓意,也许它就是导演本人的武器。导演势必体会过类似的恐怖气氛,因此能把这种政治压力下的集体恐怖渲染得如此逼真,把我青春时代读到的文字变成了狰狞的影像,摆出这场恐怖的催眠仪式。 可这部电影为何会让我如此恐惧呢?我都恐惧到快要站起身冲出屋子了!等我精神恢复正常后,我仔细想了想这个问题。 恐怖片迷应该知道,把声音关掉,一部恐怖片的恐怖指数会下降很多。严肃电影要制造恐怖效果,配乐及音效依然很有用。这部电影的配乐偏古典,有时用一种音阶变化不大而且拉得很长的声音来营造紧张氛围,大卫•林奇的电影就经常用这种配乐(他自己也常常参与作曲),这种声音搭配人物运动缓慢的动作(非慢动作镜头),能让人产生压力,很有代入感,再添加上有节奏的提琴声——比如公安委员会签署丹东等人的逮捕令时,这一层层声音把气氛推到顶端,也刺激出观众的情绪高潮——似乎《闪灵》的配乐也是这么玩的。 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声音也让人有恐惧感,每个人物对民众或开会人士演讲时,声音都很激动,因为大革命的政客们演讲时那种压人的气势,本来就是一种征服敌人和民众的武器。这些声音在很好的音响效果之下越发突出,连同民众呼啦啦的声音,一起创造出当时恐怖统治的气氛。 说起这些人,丹东、罗伯斯庇尔当然有许多特写镜头,他们内心的纠结,不是靠对话,更多是靠身体细节表现的,比如罗伯斯庇尔的身体始终笔直挺立,这是禁欲主义者严厉控制自我的外部形态,而他的病态内心,也是从僵硬的动作、人前冰冷人后惊恐的眼神、满身大汗流露出的。有个镜头特写,他演讲的时候,两脚踮起,这既是他色厉内荏的表现,也是他已将全部精神、力量集中到演讲——极端恐怖政策的武器——上的表现。无论是被逮捕等判刑还是准备上刑场,丹东派的人,脸都铁青发白,动作呆滞又如惊弓之鸟,这真是将死之人的神态,化妆化得好。而罗伯斯庇尔的公安委员会委员们,要么眼睛里放出病态的激情光芒,要么妆化得妖气鬼魅,这些都会让观众不安。剧中人处于恐惧、紧张的状态,投入看戏的观众也会跟着恐惧。当被囚禁的嘉米叶•德墨林看到丹东时,我知道他一定会脆弱无助地扑向偶像的怀抱,因为我也入戏了。 这个戏还有个让人产生恐惧的方法,导演会突然给某些静景特写,比如罗伯斯庇尔在画室被画成神话人物的那场戏结束时,镜头突然从他脚下的“阿多尼斯”聚焦到前景的石像之脚,我不知道导演这是要表达什么,但这样的处理加上紧张的配乐确实会让人不安,更不用说那个老妇人擦洗断头台时拍铡刀的镜头了。当我这种敏感的观众被带入那个恐怖氛围,这些静态景物都会让我害怕。 说了这么多,估计我是当晚唯一被吓坏的观众,想起多年前自己对这段历史的兴趣,自然感觉幼稚。历史不是纸间的符号,是具体的血肉之躯和激烈往事。法国大革命中丹东和罗伯斯庇尔抱持的两种革命理念,基本上到现今依然存在,这里不再多说。这类电影制造的逼真的历史氛围,能使观众经历一种仪式,或许会打动一些后人:当你想遵循某种理念而拿起屠刀时,请摸摸自己的脖子,看看法国大革命吧。

 2 ) 1789年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第一条 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社会差别只能建立在公益基础之上。

第二条 一切政治结合均旨在维护人类自然的和不受时效约束的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安全与反抗压迫。

第三条 整个主权的本原根本上乃存在于国民(La Nation)。任何团体或任何个人皆不得行使国民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第四条 自由是指能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每一个人行使其自然权利,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相同的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只能以法律决定之。

第五条 法律仅有权禁止有害于社会的行为。凡未经法律禁止的行为即不得受到妨碍,而且任何人都不得被强制去从事法律所未要求的行为。

第六条 法律是公意(la volonté générale)的表达。每一个公民皆有权亲自或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订。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是惩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的眼里一律平等的所有公民皆能按照他们的能力平等地担任一切公共官职、职位与职务,除他们的德行和才能以外不受任何其他差别。

第七条 除非在法律所确定情况下并按照法律所规定的程序,任何人均不受控告、逮捕与拘留。凡请求发布、传送、执行或使人执行任何专断的命令者,皆应受到惩罚;但任何根据法律而被传唤或逮捕的公民则应当立即服从,抗拒即属犯罪。

第八条 法律只应设立确实必要和明显必要的刑罚,而且除非根据在犯法前已经通过并且公布的法律而合法地受到科处,任何人均不应遭受刑罚。

第九条 所有人直到被宣告有罪之前,均应被推定为无罪,而即使判定逮捕系属必要者,一切为羁押人犯身体而不必要的严酷手段,都应当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第十条 任何人不应为其意见甚至其宗教观点而遭到干涉,只要它们的表达没有扰乱法律所建立的公共秩序。

第十一条 自由交流思想与意见乃是人类最为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每一个公民都可以自由地言论、著作与出版,但应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对此项自由的滥用承担责任。

第十二条 人权和公民权的保障需要公共的武装力量。这一力量因此是为了全体的福祉而不是为了此种力量的受任人的个人利益而设立的。

第十三条 为了公共武装力量的维持和行政的开支,公共赋税是不可或缺的。赋税应在全体公民之间按其能力平等地分摊。

第十四条 所有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由其代表决定公共赋税的必要性,自由地加以批准,知悉其用途,并决定税率、税基、征收方式和期限。

第十五条 社会有权要求一切公务人员报告其行政工作。

第十六条 一切社会,凡权利无保障或分权未确立,均无丝毫宪法之可言。

第十七条 财产是不可侵犯与神圣的权利,除非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对它明白地提出要求,同时基于公正和预先补偿的条件,任何人的财产皆不可受到剥夺。

 3 ) 隐喻,镜头,配乐与氛围

21.2.4二刷(这一次找到了中文字幕看得更明白些):其他影片里似乎罗同意逮捕丹东是为了看他是否有罪,若无那法庭能给他一个清白,更喜欢这一部的描写,罗一开始就很明白革命法庭是拿来对付敌人的工具,在csp里说丹东是革命最忠诚的仆人,他相信丹东,在公民给他一本罪状后,他说他怀疑他品行但不会判处他死刑,在和丹东晚饭后,他去找了卡米耶,回绿厅直接签署法令逮捕。期间应该是在纠结革命应不应该临驰于法律与正义之上,最终不可腐蚀者觉得美德比正义更为重要,在消灭了共和国的敌人之后,才可以谈自由和民主,罗其实比丹东更加理想主义,他相信通过一时的恐怖,可以换来共和国长久的安宁,但敌人是一直划不完的,在消灭了丹东后一定会走上独裁的道路。

其实不能把责任归结于罗一人身上,议会通过了逮捕令和法庭上不准申辩的法令是丹东之死的直接原因,说明当时大部分人还是相信委员会相信不可腐蚀者自己具有的美德,或者是那份伪造的文件使得大家害怕革命就此终止,我们应该时时刻刻记得当时法国处于灭国边缘,国内叛乱加上国境线封烟死起,民众与委员会众人的神经一定高度紧张,在这种紧要关头大家最后一致认为为了打倒共和国内部的敌人需要放弃正义,由此想开去,其实雅各宾失败在整个欧洲的反对以及旧势力保王党过于强大,如果是和平时期,应该也不至于进行到如此激进的地步,但大家评论法革后期恐怖时期似乎都是这些领导人个人的嗜血与无情,特别是罗背负了太多本不是他的罪名,这种革命与时代的风暴漩涡中,个人能起到的作用真的太小太小了,只是历史进程的木偶人罢了

关于人物,两位主角罗和丹东的塑造都相当精彩,罗在议会上悄悄踮起脚这个由下而上的镜头相当精妙,符合历史上身高不高的描述,当时罗也在坚信自己做的是对的,想让自己也和丹东一样高大,或许也有一些享受个人权利和声望之感,影片后段有大卫画室中罗身着古希腊长袍,准备至上主宰节的情景,棕榈在他看来像牺牲者的手掌,或许这里暗示罗即将被迫成为暴君实行独裁。

丹东真的塑造得相当让人喜欢,民众爱戴,勇敢,雄辩,想用自己的话语让民众明白委员会与法庭的实际面目,想用自己的献血去为自由献祭,两人晚餐那一段相当有意思,最后上断头台说自己不舒服不愿剪头发也相当真实,虽然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临到头依旧还是会害怕,就好像监狱门口嘲笑丹东不愿剪头发的小哥轮到他自己时马上变换面容一样

圣在里面就是一个脸谱化暴君教唆犯形象不说了,还有一部分是描写埃莉诺的,很少看到法革电影中会给她这么多镜头,虽然演员不美,但她对罗的关心乃至爱慕也是可看出来的

结尾很出彩,罗在病中恍然大悟恐怖一经开始,这个冷漠断头台上的献血就再也不会停止,国家已经失去了用新闻自由和多重意见保护自己的能力,人人自危中,若没有独裁没有专制没有恐怖,法一共会灭亡的更快,所以放弃走向丹东温和派的那一刻起,其实就决定了他与委员会与国民公会的命运,之后只是在饮鸩止渴罢了,其实我很怀疑历史上罗是否有这样清楚的认知,我更偏向于认为他一直觉得为了建设充满美德的共和国与走向更光明的未来,这些痛苦与党争都是必须的,不过电影这样处理对于个人的悲剧意味更浓,也更让人深思社会暴动与革命后如何维护斗争来的权利,战时特殊情况下民主真的可能实现吗?在革命年代司法公正是可得的吗?但无论如何用过高的道德水准要求人民最终一定会被人民遗弃,因为无人可做到

结尾红衣男孩用稚嫩童声背诵出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然后一切都偏离了轨道,革命依旧最终吞噬了自己的儿女

对白很戏剧化,像是话剧,明显为了捧丹东而贬低委员会里的众人,(里面这个笑嘻嘻的杀人狂魔圣鞠黑得太刻板印象了!愤怒) 但宴席,法庭,大卫画室,剪发,断头台,红衣男孩的这几幕确实拍得很棒,配乐渲染出的氛围让人很揪心,罗伯斯庇尔最后也只比丹东和德穆兰多活了三个月,不可腐蚀者还是离人民太远了,过分追求美德与人性纯洁会脱离大众,人民需要吃饱而不是理想的共和国,道具服饰场景相当用心,当做法革时期参考资料也很不错,海报很值得回味

 4 ) 《丹东》及君子政治

《丹东》的海报很酷,电影不怎么酷。一帮爱激动、头发乱糟糟的人吵吵嚷嚷,差不多如此。

《丹东》说的是,法国大革命中丹东被砍脑袋的事,说得有高度一些,是革命异化的事。

如果真有影片中那幕——小男孩在罗伯斯庇尔的床前背诵《人权宣言》,罗伯斯庇尔作何感想?是意识到自己所为已背离信条,还是笃定捍卫信条要有必要的恶?就像小男孩的妈,用打手心逼儿子牢记《人权宣言》。

电影里,丹东是温和理性的一方,他的一派激烈反对罗伯斯庇尔一派的恐怖政治。但丹东坚决反对用政变解决问题,他不想看到新暴力代替旧暴力。丹东相信舆论,相信国民公会公议,他、他的主张确实受到多数拥护,也确实令罗伯斯庇尔忌惮。

敌人有敌人的武器,首先,罗伯斯庇尔们有权把丹东们送上受控制的革命法庭;其次,炮制“丹东派阴谋”,用屡试不爽的恐惧,让声援丹东的最高权力机构国民公会沉默。

罗伯斯庇尔站在丹东对立面,电影中,似乎应该凶狠、残酷、狡猾,但比起住豪宅、有年轻女伴的丹东,生活自律的罗伯斯庇尔更符合世人对革命领袖的道德要求。罗伯斯庇尔要丹东的脑袋,有权争,更多还在二人理念渐行渐远。

丹东被推上断头台算求仁得仁,他是断头台的奠基者,也是革命法庭的奠基者。当国王的脑袋被砍掉,就没谁的脑袋不能砍了。断头台吞没了革命对象,稍后,轮到革命领袖。

革命、革新,抑或只是权斗,若无一条各方默守的红线,便往往加码再加码,走向异化,走向一地灰烬。北宋晚期,旧党范纯仁反对把新党成员贬谪到僻远烟瘴之地,担心自己这帮人有一天遭到更厉害的反噬。当然,他的远见没得到意气风发的同侪采纳。新旧党争已不纯粹是谁更能让大宋好。北宋以靖康之耻告终。

一地鸡毛中,法国大革命迎来新皇帝。欧陆革命紧接美洲革命,法国大革命的领导人里不乏北美独立战争的英雄,两场革命的走向却大相径庭。那位两场革命两次站上人生巅峰的拉法耶特,他的理性辉映费城制宪会议诸公的身影,大革命狂飙中,他的理性却不合时宜,他很快从弄潮儿成了明日黄花。法兰西要在共和与帝制间摇摆很多年。

在新大陆,新秩序较为顺利地建立,稳固、有生命力。尽管先天条件不同——王政倾覆后,法兰西出现难以填补的权力中枢空白;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原没有权力中心,但两个convention,749名国民公会(Convention Nationale)议员始终缺乏55位费城制宪会议(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代表的雅量。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们不仅得享天年,更留下泽披今日的政治遗产。再回眸叱咤国民公会一时的丹东和罗伯斯庇尔,他们愤怒的表情、激越的演讲、挥舞的手臂,越是起劲,拿破仑登基就越近一步。

君子政治,看似迂腐,实是博弈各方最佳策略。

 5 ) 法国大革命的风月恐怖

法国大革命中,当革命政府公安委员会主席丹东意识到个体伦理的重要性后,也开始了自己和曾经的战友、集体公义信仰者罗伯斯庇尔走向决裂。掌握国民议会的丹东号召结束恐怖,并在人民中树立重塑地位,他不愿再看到“断头台成为礼拜堂”,而掌握罗伯斯庇尔则在革命委员会压力下,誓将“以革命的恐怖主义对付反革命的恐怖主义”进行到底。
波兰大师瓦依达的影片忠实于整段大革命史,在期间,所有人都是焦躁暴怒的。我们可以看到大鼻子德帕迪约饰演的丹东陶醉于奢华的个体生活,并斥责别人:“你若把贫困视为革命的一种美德,就加入罗伯斯庇尔吧。”最终他却成为历史交替期的牺牲品,在1794年风月被自己一手建立的人民法庭送上了断头台,5个月后,敌人罗伯斯庇尔的头颅也来陪伴他了。这是献血融成的大革命史,这也是瓦依达对波兰的担忧。

 6 ) 丹东胜利之后

似乎没有人提……安杰依·瓦伊达拍摄《丹东》这样一部电影有其现实意义,影片显然在暗示当时的波兰团结工会运动。由于严重的经济压力与尖锐的社会矛盾,1980年波兰政府推行通货膨胀的企图引起大规模罢工,由瓦文萨等人领导的团结工会在取得合法地位后迅速发展,成为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公开反对派。时任总理的雅鲁泽尔斯基在1981年宣布进行军管,团结工会转入地下。《丹东》的拍摄日期基本在实施军管前夕到1982年底瓦文萨获释这个时间段,那时组织松散的团结工会虽也呈现出派系争端的趋势,但还没有很激烈,因此不难看出影片中“罗伯斯庇尔— —丹东”是在暗示“统一工人党——团结工会”。

开头关于面包短缺的争论很有象征意义。有人认为这是一个阴谋,由“那些想诽谤政府,并煽动人们反抗的人”实施;而另一人则认为是政府所为,“权力的腐化,这是老生常谈。”这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波兰人对当时的经济与社会危机的看法。造成危机的原因是一些特务与反动分子的蓄意破坏(毛时代中国对波兹南事件也持有此论),还是波兰官僚为了自身利益而施行党政专制、干涉企业活动,从而失去了改革现状的能力(团结工会《活动纲领》)?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但紧接着就被打断,迎面走来了罗伯斯庇尔的密探与自由主义英雄乔治丹东。

与其历史形象不同,瓦伊达选择把乔治丹东塑造成一个自由主义英雄:性情率直幽默,享受生活,鼓吹仁慈和宽容,避免流血与杀戮,最终面对残暴的独裁者英勇就义。他将自己心中的瓦文萨投射到了丹东身上,他对丹东命运的同情正是对团结工会运动的同情(顺便一说,瓦伊达在2013年还拍过一部《瓦文萨:希望之人》,即便当时瓦文萨已经成了被嘲讽的对象,真实铁粉)。不同的是,瓦文萨于1982年11月获得释放,而丹东则死在1794年4月的断头台。

饰演罗伯斯庇尔的演员沃捷希奇·帕斯佐尼亚克,曾在祖拉斯基1972年的电影《魔鬼》中扮演一位效忠普鲁士的黑衣人,在该剧中他是魔鬼的化身,癫狂而残忍。这与《丹东》中那个稍显神经质的禁欲主义者形象构成了一种奇特的张力。《丹东》中的丹东与罗伯斯庇尔是一个有趣的组合:丹东乐于享受,为人随性大方,爱美食也爱美女;而罗伯斯庇尔则像个苦修者,神经质的言行举止,刻板的私生活(被丹东嘲笑是处男)。很难想象性格迥异的两人竟同为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在不久前还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与其支持团结工会、反对波兰当局的立场相一致,瓦伊达在电影中也是赞扬丹东、贬损罗伯斯庇尔的,这点已经表现得极为明显。丹东作为自由主义的英雄,追求民主与自由,最终殉道,而禁欲的独裁者也受到良心上的审判。他企图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颠倒为当时的波兰政治,在丹东的死亡与罗伯斯庇尔的胜利中,找到一种政治表达的方式。

与《丹东》不同,现实中的“丹东”——莱赫·瓦文萨领导的团结工会最终和平接管了政权,赢得了胜利,“罗伯斯庇尔”们在苏东剧变中身败名裂。这似乎是一个美好的结局,自由主义最终击垮了万恶的专制。然而胜利之后呢?如果最终是丹东战胜了罗伯斯庇尔,那么大革命会不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呢?

回答是相当讽刺的。团结工会上台后并没有带来什么新气象,而是搞出了休克疗法:放开价格干预、国营企业私有化、财政紧缩,削减职工工资与福利,跟哥穆尔卡与盖莱克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两位社会主义波兰领导人均是因为推行通货膨胀引发工运而下台)。1989年波兰国会大选后仅仅4年,国民收入下降了三分之一,总统瓦文萨拒绝总理辞职并解散了弹劾他的国会,团结工会的支持率大幅下降。两年后瓦文萨在大选中被前共产党人击败,2000年大选时选票仅1.01%,团结工会也逐渐衰落,其如今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除去历史的反讽,在电影中,即便瓦伊达处心积虑地塑造丹东的英雄形象,事实上丹东还是沦为了罗伯斯庇尔的陪衬;瓦伊达透过丹东之口对罗伯斯庇尔的指责,更像是对罗伯斯庇尔的赞扬。与他想塑造的那个英雄相比,丹东的弱点太多:狂妄自大,视胜利为囊中之物;决策看似高明,实则没卵用;做事优柔寡断,甚至当魏特曼率领士兵出现在他面前准备攻击国民议会时,他依旧嘟囔着不想流血的说辞避而远之。与理想主义的热忱相比,丹东在政治上的表现简直像个白痴。

丹东与菲利波的对话倒是体现出瓦伊达还是比较忠于史实的。丹东向菲利波自白,说自己和罗伯斯庇尔不同,他并不贪恋权力,菲利波则回答,“我们都知道,你富得足以用不着干涉政治。”历史上的丹东并不是什么正面的英雄人物,他在革命中投机倒把,大发战争财是他被罗伯斯庇尔送上断头台的重要原因。这显然也是丹东的软肋,他听后立刻大发脾气,想要断绝与菲利波的合作;当后来他对德穆兰说着“回到我们平静而谦逊的生活中”的大话时,菲利波讥讽道,你的生活将是平静的,而我们的生活是谦逊的。丹东立即回击:“如果你把贫困视为一种革命的美德,那就加入罗伯斯庇尔吧。”

反观罗伯斯庇尔,虽然举止神经,但从始至终都体现出一个政治家应有的素质。他行动果断,思路清晰,辩才也并不逊于丹东。在与丹东会面时,丹东能够指责他的,也顶多是私生活死板地不近人情;而指责他人进行恐怖统治的丹东却有一个致命的地方,那就是如罗伯斯庇尔所言,专制只是一种不得已的措施,用来对付那些在革命中发财的人。他所指的正是丹东。

毫无疑问,1983年的波兰人民有足够的理由指责波兰当局。在苏共二十大否定斯大林引起国际共产主义阵营分裂的大背景下,波兰的哥穆尔卡上台进行改革,改革内容非常资本主义:否定合作社、实行分田单干,提倡企业自治、市场决定价格,削减中央计划命令而加强物质刺激。他的继任盖莱克继续施行一些为自由主义者(某种程度上也包括当时的“市场社会主义者”)所乐见的改革措施,“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大借外债以促进本国建设。两位社会主义波兰的领导人所推行的改革,其内容与瓦文萨的改革并无较大出入。

然而这些改革(其推行通常被视为某种“民主化”)却接连导致了三位领袖的下台。哥穆尔卡改革使波兰农业生产过于落后,导致食品价格飞涨,哥穆尔卡试图推行通货膨胀反而引发罢工浪潮,于1970年被撤销第一书记职务;继任的盖莱克实现了短暂的表面繁荣,但很快就因为外债高筑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盖莱克政府不得不冻结工资并将肉类食品价格提高至40%~60%,结果再次引发大罢工,紧随其后的就是雅鲁泽尔斯基上台与团结工会运动的爆发。

对社会主义波兰的历史而言,从来没有什么丹东对罗伯斯庇尔(坚持反修立场的卡齐米日·米雅尔在当时影响力不大,并于1984年被波兰当局关押),只有丹东对丹东对丹东。对波兰人民而言,无论是统一工人党的哥穆尔卡与盖莱克,还是团结工会的瓦文萨,都不能够承担瓦伊达在《丹东》中的想象。如果说罗伯斯庇尔是为了革命不得不采取恐怖统治的话,丹东就是口头上叫嚷自由民主,实质上却绝不允许他人触动自己的既得利益。复辟资本主义不是为着人民更好的生活,而是为了自己的阶级利益,事实证明资本主义复辟也没有给波兰人民带来什么更好的生活。

在丹东大声谈论没有面包就没有共和国的时候,罗伯斯庇尔戳穿了这种话术的虚伪:停止促进革命,你就是在扼杀革命。一面是自由主义英雄,另一面则是趁火打劫与投机倒把;一面是对自由民主与工人自治追求,另一面则是不断扩大经理权力,将工人委员会逐渐贬抑为咨询机构。如果说面包短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那么从革命中大发横财的丹东们需要为此负多大责任呢?从哥穆尔卡开始,到瓦文萨结束,波兰从经济到政治逐步成为西方的附庸。在新生权贵们享受“平静”的同时,民众的生活则越来越“谦逊”。“丹东胜利之后如何”本身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就历史而言,一直是爱说漂亮话的丹东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片尾的男孩来到罗伯斯庇尔床前背诵《人权宣言》。罗伯斯庇尔审判了丹东,男孩又审判了罗伯斯庇尔,然而这两种“审判”仅仅存在于银幕上。波兰人民对波兰统一工人党的不满情绪是正当的,反抗也依然是正当的,但在反抗的过程中,他们寄希望于丹东,最终也被丹东们代表。东欧官僚困于自身的错误路线,在经济上大步走向资本主义,政治上拒绝政治民主,最终经济的改革催生出一批新的当权派,而新的当权派打着“民主化”旗帜上台后继续拒绝政治民主。无论是瓦文萨还是杜布切克,都将民主口号视为打压异己的工具,一旦民主到自己的头上,就立刻转而压制群众力量。

对安杰依·瓦伊达的理想而言,《丹东》是一种无情的嘲讽。在他担心丹东败于极权统治会如何时,丹东早已不断地走向胜利,从上一个丹东到下一个丹东,而真正的“不可腐蚀者”罗伯斯庇尔则从未出现。团结工会中的左翼成员虽试图与瓦文萨等派系做切割,但在民众心中,团结工会早已与瓦文萨绑定在一起,再多的努力都无济于事。1995年时,全波兰协议工会的成员达250万,超过了团结工会成员的两倍。团结工会运动从起初的理想走向自身的反面,恰恰印证了圣茹斯特的那句格言:“革命半途而废的人终将自掘坟墓。”马克思在《雾月十八》中评价小农“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这句话或许也很适用于瓦伊达这样的人吧。

 短评

罗伯斯庇尔审判了丹东~那幼童审判了罗伯斯庇尔~很公平~

9分钟前
  • 一身的霉味
  • 力荐

对人物进行象征性的表现是成功的,契合法国大革命、丹东与罗伯斯庇尔各自身上的悲剧。冷色彩的处理和男孩背书的艺术加工是妙笔,入狱时的重金属节奏缓慢沉重,压抑紧迫。剧作张力得益于历史本身,对历史时期和政治恐怖的社会反思简单平面,因此整体平庸,不为所动。

11分钟前
  • 林不空
  • 推荐

“政治和正义无关;人只有在能维护自己权利的时候,才有权利。”人类存在的地方,极权独裁几乎是必需的,小至单位机构,大则国家政府,个人意志往往凌驾于所谓法律人权;当丹东在自己所创立的法庭上被审判,无疑狠狠扇了一记革命的耳光;首尾真好,配乐真好,恐怖气氛十足。

1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政治讽喻剧,影射当时尚处于军管的波兰。拍得太脸谱化,不好玩。瓦伊达把丹东完全拍成了瓦文萨,有意思的是它也让观众看到丹东/瓦文萨这种魅力型领袖的弱点:无视规定和程序。瓦伊达是瓦文萨的脑残粉。他在瓦文萨政府中任过职,让瓦文萨在《铁人》里扮演了他本人,前年又拍了部《瓦文萨:希望之人》。

17分钟前
  • 艾弗砷
  • 还行

丹东和罗伯斯庇尔一个是激情的革命者;一个是稳健的政治家。当丹东走上断头台之时,两个人都失败了,而且没人能说得清谁的失败更具有悲剧性。两人的关系让人想到米洛斯·福尔曼的《莫扎特》。

22分钟前
  • 石墙
  • 力荐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V6Cgnldh70/

26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瓦依达失手过吗?大家都费尽心思巧舌如簧,真爱那些立体的角色们。法语叫名字那么温柔,除了名字剩下的字词话语要么乖戾,要么疲惫,都要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看的时候觉得必须恶补那些历史,不然不配看这么好的片子

30分钟前
  • RUN ORANGE RUN
  • 力荐

最触目惊心的一幕就是断头台下汩汩的鲜血,和那颗饱含灵魂的头颅被高举示众

32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服装不错。

35分钟前
  • AP
  • 很差

豬隊友也壞了不少事//文青vs普青//貴圈真亂(R去求C放棄D,C不從,R於是回去就說要arrest D但還想給C機會, SJ又不願意放過C,C後來又後悔拒絕了R)//女性角色都很醜//演SJ的太老了//都是咆哮帝啊//C圖森破呀//都很fashion//David為毛咖一腳?//“Revolution eats its own children“//馬屁拍錯了

36分钟前
  • sarah🇺🇦
  • 还行

Ceux qui réclamaient le droit du peuple deviennent finalement les tyrans. 瑟瑟发抖掉眼泪的Desmoulins可爱。就找不到一个会说法语的小矮子能演罗伯斯庇尔吗?(妈耶,后来看福地又有点喜欢这个小矮子。17.11.26 @中国电影资料馆

41分钟前
  • 说了我是黑无常
  • 还行

2017.11.26 重看。雅各宾派的蓝(罗伯斯庇尔)白(恐怖)红(丹东),最后小男孩穿着与丹东同色的血红色天鹅绒还魂,极其强大而完美的政治惊悚。罗不相信人民是有道理的,丹东希望停止血腥也是有道理的,可是为什么两个人最后都死了呢?因为他们是两个人。两个人就有了政治。政治无关正义。细节完美。

45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真的是【革命之後殺全家】?相反 羅伯斯庇爾更有意趣 他也不能算施化 類似披掛著修道袍的盧梭中毒者 當年既反對共和 又不完全贊成君主立憲 當然跟前身勾搭路易十六的吉倫特派也不合 且是戰爭輸出論的強烈反對者 希望用立法會議來取代革命 結果為了理想國不止砍了國王 還砍了革命派等當年眾基友的腦袋

46分钟前
  • 库库尔坎
  • 推荐

瓦伊达最好的电影之一。(至少前三)曾经被拥罗的历史学家评论过“我希望将会有和您一样的才华横溢的导演站在罗伯斯庇尔一边。”以及某人诟病和历史的不合,不知导演只是以历史浇自身之块垒,单纯还原历史,如那部200周年献礼片和大部分历史片,只会拍成平庸之作。这部电影出现的大量象征,有机会详细

50分钟前
  • 好想成为大熊猫
  • 力荐

无论瓦伊达在何等程度上导演了自己的历史(历史何尝不是在导演自身),戏剧化的表演都很好地演绎了这场残酷荒诞的革命道德戏剧。丹东、罗伯斯庇尔、德穆兰的几场独白和对话实质是革命、“人民”、自由、法律、民主、权利与共和国之间关系的最佳阐述。配乐的金属味森然可闻

53分钟前
  • Sarcophagus
  • 力荐

优绩威权审判古典自由?倒不是脸谱化而是概念化,说没有具体的人在其中又看到各种各样的喜怒嗔痴,说有具体的人在其中实在所有的细节都凝结为了不真实的激昂状态,就好像……这些人没有自己的肉体,只为一个理念活着2.4

55分钟前
  • Ke
  • 推荐

3.5法庭对峙时对白有张力,其他时候马马虎虎革命法庭拒绝记者进入法庭记录发言,严禁被告发言。丹东同伙A:这是政治审判,政治和正义无关。B:我不想死,我有活着的权力!A:人能维护自己的权力时才有活着的权力。结尾罗伯斯庇尔幡然醒悟:革命走错了方向,独裁成为必须,民主成为幻影

57分钟前
  • Eden's Curve
  • 推荐

服饰穿越很赞!如果想看海顿莫扎特和舒伯特门德尔松同时出镜,那么就是这部片子

60分钟前
  • 正统文化代言人
  • 推荐

我觉得波兰人拍这个题材很合适。捕捉到法国大革命中人们的热狂病。只有经历过共产国家社会运动的人才能体会吧。瓦伊达的中国影迷不爱这一片很离奇。难道中国文艺人士现在都成了诗人不讲政治了?所以我怀疑,那么多人号称自己喜欢法斯宾德,却不晓得在喜欢些什么。。。

1小时前
  • dinosaurs
  • 推荐

他总是像明星一般耀眼...非但人格。还有信仰。

1小时前
  • cowsumy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