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柜来的人

HD

主演:张世,钮承泽,庹宗华,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普通话年份:198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风柜来的人 剧照 NO.1风柜来的人 剧照 NO.2风柜来的人 剧照 NO.3风柜来的人 剧照 NO.4风柜来的人 剧照 NO.5风柜来的人 剧照 NO.6风柜来的人 剧照 NO.13风柜来的人 剧照 NO.14风柜来的人 剧照 NO.15风柜来的人 剧照 NO.16风柜来的人 剧照 NO.17风柜来的人 剧照 NO.18风柜来的人 剧照 NO.19风柜来的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风柜来的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清、阿荣等男孩生于风柜长于风柜,他们在高中毕业后等待征兵的日子里百无聊赖,每日通过赌博、打架、看白戏等形式来挥霍过量的精力因为一次较严重的打架事件,也因对周遭环境的厌倦,他们怀揣几颗忐忑的心,离开风柜来到高雄。起始,自然只能如迷途羔羊般,在大都市的五光十色中乱撞。  在阿荣姐姐的帮助下,他们有了暂时的栖身处。而安稳下之后,阿清和阿荣因渐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产生分歧。一封家书勾起阿清有关父亲的复杂回忆,加上眼见爱慕对象小杏与男友情感变故,阿清沉默了下来。墓碑镇1993海战水手第一季洋芋书记爱情攻略沃伦加长版情迷越南粤语平凡者的冒险头盔之下:波巴·费特的遗产别开门囧神驾到虎之剑张震讲故事赌魂嗜血战锋对决绯闻女孩 第一季丛林少女之重启切斯纳特:中央公园的英雄死灵屋巴黎来的私生子优雅的朋友们湮灭2023安多第一季俄罗斯任务十日拍拖手册2003古惑仔激情篇之洪兴大飞哥末日救援最后的遗产家有嫂娘求恋期(粤语)跳过的青春荒唐六蛟龙黑霹雳第三季糊涂侦探第一季最熟悉的陌生人老妈子与秋彩排第一季一点小信仰尚小云舞台艺术盗墓笔记之沙海观音山婚姻积分战荧屏奇遇

 长篇影评

 1 ) 侯孝贤,现实与诗意

再没有比侯孝贤更着力于现实。我想几十年、几百年后,如果人们想了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青年的生存状态,也许看侯孝贤的电影胜过任何纪录片。

我曾听我的一位福建乡村长大的朋友讲他小时候的经历,给我感觉那是无法无天、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学校里都是一伙一伙的小流氓,老师也不敢管,经常发生打架斗殴,啤酒瓶敲掉底就往人身上捅。被人看不顺眼就可能挨打。当时还有点不相信。看了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终于知道那个世界的丛林原则是怎么回事。

侯孝贤的电影与港台黑帮片完全不同。他的冷峻有一种博大的悲悯。而那种冲冲杀杀,宣扬忠义与兄弟情谊之类的黑帮片,反而掩盖了生活真正的残酷。

侯孝贤的客观呈现却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民间社会无处不在的狠斗好勇与暴力残酷。

阿清小时侯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一次偶然的事故使他父亲在打棒球时被砸伤了脑子,成了废人。母亲也不再像原来那么和蔼可亲。阿清与三个同龄少年整日在街上游逛。打桌球、混票看电影、因赌博纠纷把别人头砸破。他哥是学校老师,处罚一个学生王大明,竟被王大明哥哥打伤。阿清自己也被王大明哥哥追打,他的同伴被打断两根肋骨。因为砸破人家脑袋被警察追究,他们逃到了另一个地方。在那里阿清遇到王大明哥哥,四人痛打了王大明哥哥。然后被警察抓去。在阿清哥哥作保后获释。


三人相约来到高雄做事。找了其中一个的姐姐,姐姐领他们到一个民居,让一个姓黄的朋友给他们介绍进工厂。姓黄的朋友与一个漂亮的女工住在一起,后来黄偷工厂东西被开除,出海当船员。阿清陪着女工。

但现实很残酷,女工不想再见黄,就在黄回来前离开高雄去台北找她姐姐了。阿清的感情落空。


侯孝贤的电影充满着诗意,那是来自对人内心的关注而产生的诗意。阿清对女工若有若无的恋情有一种诗意的美。

看侯孝贤的电影使我们不能轻视任何一个人。


 2 ) 你的鹿港,我的风柜

1982年对于28岁的罗大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他以爆炸式的音乐,配合爆炸式的发型,在禁锢年代发表了极具批判意味的《之乎者也》专辑。墨镜、黑衬裳,巨大黑影之下有一股掩盖不住的遗世独立的傲气,激情与迷茫体现在了一张波折重重的唱片身上,唱出了动荡时代最普遍的乡愁。变革和留守之间的矛盾,纯真年代和成长带来的阵痛,模糊却逼真,混杂着蓬勃的生命力。学医的他,没有用手术刀去治疗病人,却企图用音乐来治疗社会病,和每一个有心病的人。

第二年,也就是1983年,候孝贤导演37岁,他的第三部长片《风柜来的人》以一种过来人的回望姿态,沉稳安静低地叙述着过往青春的躁动迷茫,以及年轻人向世界和时间妥协过程中的无奈,不动声色却异常动人。他找到了当时还没树立自信的李宗盛做电影配乐,这一年,这个音乐青年25岁,他制作和演唱的同名歌曲《风柜来的人》和影片异常吻合,在片尾忧郁回旋。23年后的2006年,李宗盛在台北“李宗盛理性与感性世界巡回作品音乐会”大型回顾演唱会上唱了这首歌,深情回顾了这段往事。

影片《风柜来的人》里也有一个“鹿港小镇”,只是作为不是配乐的配乐“无心”出现,它是作为道具和家具的录音机里发出来的,一不留神过去了。罗、李两代音乐教父在电影《风柜来的人》默契交汇。那是1983年,“鹿港小镇”在几个年轻人蜗居的屋子里呜咽回荡。写歌之前罗大佑并没去过位于彰化县的鹿港小镇,却用一种“真实的幻想”写出了令人感触的旋律和歌词,尖利的吉他如同海风呼啸。而所谓风柜,是澎湖列岛上的一个小镇,也就是产生“外婆的澎湖湾”那个地方,在美女兼才女朱天文的小说里,风柜被海浪、盐碱、大风、烈日侵蚀得颇为荒凉,和北边的鹿港隔海相望。

好玩的是,后来的1987年,台大气象学专业出身的城市青年黄舒骏,在向罗大佑示威表示要超越他之后,于1988年推出了首张专辑《马不停蹄的忧伤》,而在1989年的第二张专辑《雁渡寒潭》里面,也写到了一个小镇,都市人的《伤心小镇》,这个小镇不曾真实存在,伤心却是真切,而且无处可逃。青年们在逃离故乡,所有异乡在变成故乡,身后故乡却在变成异乡,就像《风柜来的人》主人公阿清、郭仔,他们对城市充满好奇向往,从风柜坐船来到了高雄,上岸了,再苦也不想回头了。

2008年,罗大佑过了天命之年,李宗盛不再作音乐了,候孝贤成了国际大师,黄舒骏是电视节目评委。看着1983年的电影,重听1982年的《之乎者也》、2007年的《理性与感性》专辑心有戚戚。鹿港小镇也好风柜也罢,在变与不变之间矗立,青春、阳光、海浪、仙人掌、杂货店、妈祖庙、爱人、渔村是不是被钢筋水泥、霓虹灯代替了?只有“从风里走来就不想停下脚步”的人最清楚。你的鹿港,我的风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鹿港或者风柜!

 3 ) 只有我们知道的地方

电影[风柜来的人]故事很简单,仅仅讲述了一个少年从家乡—一个澎湖小岛来到高雄的成长见闻,没有任何多余的波澜或是跌宕。年少时候的青春义气,成熟历练后的沉淀回归,都是对自己满怀深情所热爱的故土的浓浓眷恋。阿清也好,阿荣也罢,甚至于为了生计不得不出海的黄锦和,他们的脸孔却都写满相同的符号,烙印在走过的每一个地方生根发芽,结出代表一个时代的果实。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无数矛盾的结合体,无可救药地爱着这片所痛恨的土地。你看过她青春焕发的美丽,也见证了她伤痕累累的躯体痛苦的表情,因此你发现自己渐渐地读不懂她哀伤的呻吟和孤独的叹息。而当她远离你的生活之后,强大的对生活的陌生感却又使你重新燃起了对她的渴望。

所有人都说不要为了一棵树而放弃了整座森林,所有人都说沿途的风景再美丽也别因此丢掉了自己的目的。可是这么多年来你已经错过多少,将要错过多少她注视着你的哀怨的眼神。

我不只一次地在梦里回到那个无比熟悉却又异常陌生的江边小城。一年又一年,许多人来过,许多人离开。有些时候,甚至忘记了夜晚江风的温度。直到你站在那里听着滚滚江水日复一日,心底涌起的酸楚与悲悯,附水东逝。

因此你知道,乡愁,不只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更多时候只不过一张窄窄的船票。它是Paul对哥哥说出I will never leave Montana时候的决绝与顽强,是阿远和祖父谈论台南天气时候的低沉婉转的吉他声,也是恭平和母亲每天散步的碎石子路和亭亭与寒子初识时伫立一旁的那颗高大的榕树。

很多时候,一部电影对人的感触来源于观众臆想中对情感中某一点的无限延伸,有时甚至超出了对电影本身的认知。然而,正是这种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无雷同特质渲染出电影的闪光点。就像[小武]中,灰暗肮脏的画面,却在小武被拷在路边环视一周后暗淡的眼神中实现了升华。他生于斯长与此,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拖曳着他疲惫蹒跚地屈从于现实的生活。故乡的气息浸入了他身体的每个地方,无法摆脱,也无法舍弃。

不管你爱她或是恨她,在这个只有你理解的土地上,我们都将迷失在纵横交错的道路间,拥抱她曾经有过的美丽。

 4 ) 《风柜来的人》修复版重映,朱天文的独家记忆

一群无所事事、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从澎湖风柜来到高雄,看白戏、赌博、逞勇斗狠,在成长中历经苦闷与阵痛。这是大导侯孝贤飞跃、转型的里程碑之作——《风柜来的人》,暌违35年后在台北修复重映。

2018年12月1日,侯孝贤御用编剧、台湾女作家朱天文来到台北光点华山电影馆,同35年后的观众展开映后座谈,聊属于《风柜来的人》的独家记忆。

朱天文:侯孝贤拍片“横征暴敛”

1982年,26岁的朱天文写了《小毕的故事》,刊登在台湾《联合报》上。之后的一天,她接到了侯孝贤的电话,说想把这个小说改编成电影。从此,她误打误撞,一脚踏进了电影圈。

讨论剧本,他们在台北武昌街一段的明星咖啡馆。朱天文回忆:“所谓讨论剧本,就是你讲你的故事,我讲我的故事。《冬冬的假期》是我的故事,《恋恋风尘》是吴念真的故事,《童年往事》是侯导自己的故事。”就这样,一个个故事变成了一部部电影,朱天文与侯孝贤漫长而传奇的合作也就此开始。

“三四十年来,我们被侯导折磨得很够了。”谈起1983年《风柜来的人》在台湾最初上映时的惨淡票房,朱天文戏言。第一次合作《小毕的故事》,电影“卖座又叫好”,又是贺岁档,火到“南部的电影院通通加场”。他们以为,《风柜来的人》也一样会大卖。实际上,电影上映七天就不得已而下档,比他们同杨德昌合作的《青梅竹马》多了三天。

朱天文回忆:“大家现在都看得很懂嘛,不会看不懂。但那时候上映,观众根本一片茫然,觉得怎么会这样,也没有结局。尤其是那些‘错误观众’,想看到《小毕的故事》那种泪中带笑的故事,期待落空后,电影的口碑就变得极差。”

台湾作家王文兴曾说,他写《家变》、《背海的人》等小说,他的读者是在被他“横征暴敛”。朱天文借用“横征暴敛”,形容侯孝贤对观众的要求:“我们就是这样被他折磨、被他训练出来,要看侯导的片子之前,大概心里明白会是什么样子。当然侯导总是说,这个片子拍出来一定卖座,到后来我们就知道,听听就好。”

侯孝贤拍《风柜》:取法沈从文的“天的角度”

朱天文表示,侯孝贤是“土法炼钢”式的导演。从学徒、场记一路做上来,接触实务工作为多。这样的他,拍电影靠的是“天然”、“天生”、“不知而能行”的直觉经验,倒也能“玩得非常开心”。然而,当他遇见杨德昌、柯一正、曾壮祥、万仁这批归国新锐电影人,带着国外学来的新鲜电影理论,“好像一个新的浪头,猛地打到他的身上”。朱天文笑谈,以前侯孝贤看所谓“大师电影”会睡着。这一批从国外学电影归来的朋友,倒给他带来不少冲击。

很长一段时间,在杨德昌济南路69号的日式公寓里,这群朋友一同看大岛渚等人的片子。看完,杨德昌就给每个人发一份分场表,给大家讲这个电影的叙事手法。朱天文回忆,“做得像手风琴一样”,拉开来长长的一份。而另一位朋友曾壮祥,当时最喜欢德国新浪潮电影的领军人物赫尔佐格。谈《陆上行舟》、谈《天谴》,侯孝贤听都没听说过。不像后来和他关系最好的杨德昌,第一天穿的中影的T恤上头,就印着三个名字:赫尔佐格、布列松和他自己。听了这么多新潮理论,又看了这么多大师电影,“不知而能行”的侯孝贤再想拍电影,就陷入了迷茫。

朱天文就推荐他看沈从文自传:“沈从文是湘西的一个乡下孩子,在五四期间来上海,傻眼了——上海太新了。当时那批站在时代最尖端的新文学作者,全在上海。有一段时间,沈从文写的东西就完全背离了原有的创作风格。这让我产生了一个联想,侯导和沈从文一样,他们的际遇里有着共通之处。侯导也是个乡下孩子。一下碰到这么多时髦人物,不知道怎么办了。”她回忆,侯孝贤看完就说,知道怎么拍了。

侯孝贤从沈从文自传中学来的,是俯视、客观的“天的角度”。侯孝贤曾表示:“这本小说有一个观点,是俯视的,好像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悲伤的事情,他都很客观地在看,有一种胸襟。”沈从文参军时所见,“每天捉来的人既有一百两百,差不多全是苗乡的农民。既不能全部开释,也不应全部杀头,因此选择的程序,便委托来本地人民所敬信的天王。把犯人牵到天王庙大殿前院坪里,在神前掷竹筊。一仰一覆的顺筊,开释,双仰的阳筊,开释,双覆的阴筊,杀头。生死取决于一掷,应死的自己向左走去,该活的自己向右走去。一个人在一分赌博上既占去便宜四分之三,因此应死的谁也不说话,就低下头走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侯孝贤就找到了这个角度,拍了《风柜来的人》。距离放得很远,用天的角度来看他自己的青春。

在执行上,他一直和摄影陈坤厚说,摄影机要远、镜头要长。朱天文回忆,《风柜来的人》中有个长镜头,一个土地庙前坐着四个年轻人。完全没有任何正面、短切的镜头,人物脸上的表情也被隐没。拍完这个长镜头,侯导说ok。陈坤厚质疑:“你确定?不要切一个特写进去吗?”侯孝贤说,确定。陈坤厚就说,侯导是不是疯了?他不要任何的短镜头,一直说镜头要远远的、冷冷的。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对导演、对摄影却都意义非凡。侯孝贤曾说,如果要选一部对他最重要的电影,他会选《风柜来的人》。陈坤厚也说,《风柜来的人》是他创作生涯中最过瘾的片子,即使侯导一直让他“退后、退后”,以拍出合乎心意的远镜头。

在《风柜来的人》的剪辑上,也吸收了新鲜的观点。朱天文回忆,剪片那一阵,侯导正好和剪辑师廖庆松去看了让-吕克·戈达尔执导的法国电影《断了气》。看完他们就感叹,哇,还有这种剪法,并不需要连续性、逻辑性。《风柜来的人》中有一场戏,三个青少年跑到高雄去搭公车,屡屡搭错,上去又下来。在剪辑的时候,他们也依葫芦画瓢起来,在剪辑上不拘泥于逻辑。朱天文解释:“以前剪辑是这样的,上一幕的手要和下一幕的手对应起来。他们剪这场戏的时候,就直接剪掉,直接不联系,这种做法在35年前是很叛逆的。”

朱天文说:“遇到杨德昌他们以后,侯导拍电影的状态就开始在自觉和不自觉的边际上游走。”在《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电影纪录》里,她写,“据我的观察,侯孝贤拍《风柜来的人》时候,在根本不知道写实主义的历史背景、作者论、场面调度,长镜头等等理论之下——事实上,那时他还搞不清高达是干什么的——竟也一做就做出了这部彻底用写实文体拍摄写实内容的电影。但也奇怪,不通时一窍不通,通时百窍皆通,他像飞一样,忽地闯进电影极高的境地里,跟诸位大师们居然也对得上话,交游起来了。”吸纳了新理论,又有侯孝贤对生命一以贯之的观察,在自觉与不自觉的边际上游走出来的片子,就是《风柜来的人》。朱天文评价,它新鲜、敏锐、犀利,像一把“新发于硎的旧刀”。

杨德昌与侯孝贤:不计代价的配乐实验

制作《风柜来的人》时,有一件颇有趣的插曲。1983年,电影在台湾上映时,配乐用的是李宗盛。然而,在票房惨淡、无奈下片后,深谙古典音乐的杨德昌又帮电影重配了维瓦尔第的《四季》,效果颇佳。朱天文解释,这实际是两个惺惺相惜的导演玩的一场“不计代价”的配乐实验。

朱天文回忆,侯孝贤和杨德昌当时都在中影做后期配音,侯做《风柜来的人》,杨做《海滩的一天》。侯孝贤看到《海滩的一天》,由衷感慨其精致。他对杨德昌说,如果拍《风柜》前他先看到《海滩的一天》,可能会拍得更好。也正因这份惺惺相惜,在《风柜来的人》七天下档后,杨德昌觉得非常可惜,大胆提出要帮他重新配乐。侯孝贤也觉得很有意思。可是电影已经赔本了,也下片了,为什么还要再做一个新的版本呢?同是制作的陈坤厚无法理解。为了这场配乐实验,侯孝贤不计代价,在已经亏损的情况下又花了二十万,把几条轨道重新混声。朱天文说,其实这是非常疯狂的。

谈到侯孝贤与杨德昌的惺惺相惜,朱天文说:“良性竞争是很幸福的,像侯孝贤和杨德昌。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你能与之竞争的人,并不是那么容易。他们身上都有对方所没有的东西,所以‘异性相吸’。他们之间最好的欣赏,就像蔡琴讲的,简直像在谈恋爱。”

侯式本土风情:并非迎合西方想象

侯孝贤的电影通常取材于本土经验。朱天文透露,《风柜来的人》中,许多场景皆拼凑自侯孝贤第一手的私人印象。有次侯孝贤去澎湖探王菊金的班,闲逛到风柜,在杂货店看到一群年轻人撞球,就坐在那里看,看了将近一个钟头。离开后,念念不忘。他曾说:“我忘不了那群青年,看样子他们都已没在念书,感觉他们是这么不安定,而随时会出事。在他们身上你看见青春生命不可预测的哀伤和悲壮,那个荒凉寂寞的下午。”这成为他拍《风柜来的人》的契机,这个画面变成了电影的第一幕。

对电影另一个取景地高雄,他也很熟悉。朱天文介绍,那一年侯孝贤要考大学,专门跑到旗津朋友家念书。而电影中纽承泽的角色,几乎是侯导自身的写照。朱天文说,“《风柜来的人》里,很大一部分都是侯导自己在城隍庙前‘耍流氓’的故事。”妈妈持菜刀砍中儿子大腿、父亲葬礼后儿子席间摔饭碗,电影里的这些情节,都是侯孝贤自己的经验。主角能干的姐姐、沉默的哥哥,确实也像《童年往事》中侯孝贤对家庭成员的描述。

电影中,阿清三人在高雄的街头想看“大银幕、彩色的、欧洲片”,被骗上一栋尚未完工的空旷大楼。对着一整面落地窗,他们喊:靠,还真是大银幕,还彩色的!

“这个情节也是真实发生的。”朱天文笑,“我妹妹朱天心当时有个‘四人帮’,在她的《击壤歌》里有写,成员是她、唐诺、丁亚明,跟已经去世的林端。被骗就是这三个男生经历的事情,后来被侯导拍进了电影。”

谈起侯孝贤电影中的“东方情调”,朱天文坦言,在某些不怀好意的西方注视下,“东方情调”几乎成为了“脏名词”。“不能在电影中有意附和、满足西方人对东方的想象,贫穷啊,诸如此类的。这是很糟糕的事情。”朱天文说,“侯孝贤一再强调,他的电影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在缺乏好莱坞完善工业体制的现实限制里,他需要杀出一条血路,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说故事的方法。这种说故事的方法,可能和西方既有的电影文法不同,但绝对不是为了迎合西方人的想象。”闻天祥也补充,陌生化确实会带来奇观的快感,但难以持久。侯导电影常受知名国际大导青睐,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喜欢《戏梦人生》,科波拉喜欢《南国再见,南国》,马丁斯科塞斯喜欢《海上花》。这显然已经逾越了文化的表面鸿沟,而是在深层找到了共鸣与启发。

编剧的慨叹:“天上的人不需要地心引力”

朱天文和侯孝贤的合作常常剧本先行。《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都是先有故事、先有剧本,再写成小说,在当时报纸副刊上连载。朱天文说,当时侯孝贤拍片已经非常公式化,拍《小毕的故事》时,已经熟练到在剧本上提前写好,第一场一分钟、第二场一分半等。这时,侯孝贤就希望请没有写剧本经验的朱天文等人来为他写,“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进来”。但朱天文笑称,侯导用剧本也是“大概大概”。《小毕的故事》最后只用了朱天文、丁亚民一两句对白,其他都是侯导每天的即兴发挥,剧本很多时候只是工作人员找景的蓝图。

这些年,朱天文和侯孝贤合作了十七八部电影,侯导的个人风格一如既往地鲜明。当被问到剧本中的得意之笔被放弃是否会扼腕,朱天文直言:“绝不会。只是好比拍《刺客聂隐娘》,(我写剧本)那个功夫下得……新唐书、旧唐书,弄了一堆,建起一座冰山,最后在电影里只露了一点点,极简成这个样子。中间应该有因果的地方全部剪掉,心理变化都没有。观众看了可能就会想,这个编剧是傻瓜吧?作为编剧,看这个电影,我就想,啊,没关系。你已经到天上去了。我们地上可能还有地心引力,从这边到那边总需要心理变化,总要有因果关系。天上的人不需要。你想,侯导是编剧出身,怎么会不知道该怎么交代因果关系呢?但是他就要跟着自己的想法走。”

“电影不是文字,是影像,最后终归是导演的。”朱天文说,“我也有属于自己的文字战场,所以非常自在、非常释然。”

来源:新京报

 5 ) 风柜来的人

“没当兵,没一技之长,高中又没毕业,你能干什么啊?没出息……”阿荣姐姐的这句怒斥,我想,兴许是所有长一辈的人对阿清一伙人的直观评价吧。
        风柜,位于毗邻台湾海峡的澎湖列岛上。一个很奇怪的地名,可能是因为它坐落在海边,地域里总是有不绝于耳的呼呼的风声。所以才会有这个叫法吧。
       阿清(钮承泽),阿荣(张世),郭仔还有土豆。是四个从小就混在一起的好哥们,他们约莫十七八岁,头上总是顶着邋遢的发型,走到哪里都是啪嗒啪嗒地趿拉着一双拖鞋,衬衫的扣子永远只合两三颗,敞着自以为潇洒十足的胸膛四处游荡。
         辍学后,百无聊赖。而时间,却好像总是很慢,很多。
        他们终日骑着摩托车疾驰在一团团低层白云下的平直公路上,为的只是去县城看免费的国外电影。他们打架时卯足了劲的向对方踢打,嘴里不住的骂着“干你娘啦!”,为的只是殴打赌博时被识出耍小伎俩的敌家。他们在波浪翻腾的码头边湿身乱舞,摆弄着手舞足蹈的戏谑动作,为的也只是博得妙龄少女的好感……
        最终四人因为一次恶斗而被带到警局。终于,风柜待不下去了,于是除了土豆,其他三个人就偷偷摸摸从家里跑了出来。想要开始新的生活。目的地是大城市~高雄。
        侯孝贤的几部前期作品,每一部都是表面上的家常式的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澎湃,对观影者的内心激荡不乏。那份激荡,不仅仅是来自其长镜头下的苍凉,于我,更多的其实是一份莫名的共通性。也就是说,在侯孝贤的电影里,我总是能看到我自己。
      《恋恋风尘》里的民风淳朴的小山村以及最终消逝的纯真恋情。这破落的旧房子,同小时候我的旧家,我外公外婆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只不过一个在九份,一个在永新罢了。阿远痛哭流涕时的内心波澜,我不也曾泛起过数次呢。
      《悲情城市》里内外省人的相互屠杀。(我大外公便是49年国民党战败后退往台湾去的所谓外省人,看着长远镜头里的二二八事变和白色恐怖时期内外省人相互打杀。人头攒动,叫喊声迭起,时而一个人影颓然倒下,另一个人影又手持械物愤然跃起 。想起我那至亲血缘却又素未谋面的大外公,曾经也生活在这样处处流着无辜鲜血的岛屿上。看着看着,双眼便不觉淌下泪来。)
      而这部《风柜来的人》,背景是七八十年代。彼时的台湾,正值转型期,经济飞速发展。而类似的,我成长的千禧年前后的中国大陆,尤其沿海的广东几个城市,正也是经济腾飞的阶段。我的叔叔,哥哥,姐姐甚至身边的同学们,也和阿清他们一样,“没当兵,中学没毕业,又没一技之长”就跑去大城市里做工养家?时空就好像错乱了似的,当我看着他们三人彷徨在车水马龙的宽广街道上时。我总是会恍惚,仿佛走在街上的,就是从小教我唱歌、领我玩闹的堂哥和堂姐。当然,我高中毕业后和同学们初次离开生活了十八年的小县城的时候,坐在昏黑的车里,支着腮帮用新奇的双眼看着大城市里光怪陆离的夜景以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时候,心里既是惊又是喜,脑子里可不曾也有阿清的那句“妈的,以后有钱了也要在这栋楼里买套房子”的狂言?
        家:这是一个永远话不完的主题。侯孝贤的前期作品也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一部一部拍过来。电影的男主角阿清,家里有一个含蓄,饱经岁月风霜的典型东方母亲,一个总是唠唠叨叨不停斥责阿清的姐姐,一个木讷老实的教员兄长。还有一个,便是阿清的父亲。父亲因为在阿清童年的时候一次棒球比赛中被击球手极速的棒球打到额头,而变得起居不能自理。每次面对自己的父亲时,阿清总是不耐烦,不情愿。可是当他静默下来的时候,他却总是想起小时候与父亲呆在一块的时光。
       父亲要出门时,在母亲的万般劝喊下,百般忸怩的阿清闲步走出院门目送父亲离去。在和父亲打完棒球回来途中父亲果敢的制杀一条游行在草丛中的恶蛇。饭桌前父亲对流连于游戏而全身脏污不已的自己的严厉训骂……
       记忆中的日子里,总是日光明媚,清新爽朗。浮现的也总是身姿健朗的父亲和笑容满面的母亲。然而正是这些对父亲的清晰记忆,日后打从经脉里、血液中影响着逐渐长大的阿清。
        然而,在母亲和哥哥姐姐眼里,阿清却永远都是桀骜不驯,整天只知道惹事的叛逆少年。他们相互之间永远只有沉默和谩骂,长辈不知道阿清心里的挣扎苦痛,阿清也不会明白家人的爱深责切。他们之间,永远有一道无形的鸿沟。
       在阿清在家里的床头柜里偷了些钱打算离开风柜的时候,镜头对着大厅里半掩的大门。背着包的阿清仓皇走出大门后彳亍地回头看了一眼坐在门廊下木靠椅里的父亲,这场景就如同小时候自己一次次的目送父亲出门一样。只是,驻足的阿清换成了父亲远去的父亲换成了阿清。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见到父亲。再一次回到风柜的家,是因为父亲的突然离世。葬礼之后,木然的阿清呆呆的看着门前的旧物,不觉又记起了繁多的童年往事。内心悲恸万分的阿清终于在姐姐的连番训斥下摔碗而去,独自一人曲坐在海边的小屋前默默流泪。
        如此这般的讲述和释放,在侯孝贤的电影里有很多。他的电影里,灵魂永远是人,而且那个“人”,永远是不能用几个标签就能定性的。他既可以刚硬的游走在江湖刀棒里,也可以柔软的深陷情事泥沼中。有时候,他会为了朋友冲锋陷阵,也有时候,他会因为不爽而与哥们大打出手。只是,人性本身就是繁杂的,又岂是几个短词就可以概括的?
          友情:电影的主线终归还是整日猫腻在一起的阿清,阿荣还有郭仔。
        在风柜的时候,你可以在烟雾缭绕的桌球店里找寻到他们慵懒的身影;你也可以在喧杂的赌桌上看到他们狡黠的面容;不过他们那刚劲十足的身姿有时候也会出现在混乱的人群打斗中。他们一起在海边肆意玩闹,一起为逗乐少女而在码头上狂舞。然后一起被带去警局,一起离开风柜。
         在高雄的时候,他们一起住在一个小宿舍里面,一起被街上的拉客骗去钱财,一起进加工厂做工……
         可是,他们之间是不是就没有矛盾呢?也是有的。简单率性的阿荣不知阿清心里苦闷而对其开起了玩笑,两个人起了口角之后就在船头上打了起来。
          虽然后来大家又和好如初。可是就像那个身着黄色裙衣的女孩子所问的,“嗄!他们为什么要打架啊?他们不是好朋友吗?”……这,谁又能回答的清楚呢?
          爱情:阿清在高雄的时候,喜欢上了大自己很多的同乡黄锦和的同居女友小杏。小杏是一个容貌清秀,性情善良,为爱情离开家乡基隆独自来到男朋友身边的女子。但是,在并不融洽的感情下,她终日眼圈黑乎,忧愁满面。面对自己的男友,总是绞尽脑汁想讨他的倾心。她买花,买饰物,拜佛求签,打扮的妖娆万分。可是换来的,依旧是黄锦和的暴躁冷漠,不知怜惜。而面对阿清他们的时候,她又能欢喜的和他们说话,吃饭和逛街。所有的一切,阿清都看的很清楚。每回听到他们俩的吵闹声或者看到小杏面容惨淡的神情时,阿清只能默默的在远方呆立着,他又能改变什么呢?他只是会因为阿荣的新朋友的几句对小杏不得体的话而大力推搡对方,也只能在醉酒后心生嫉妒而变得清醒异常摔门而去。身处感情漩涡的两个人,阿清其实就是另一个小杏,而小杏也就是另一个阿清。每一次的努力,其实都是在自己伤害自己。最终,小杏离开了黄锦和,去了台北。而阿清,则望着远去的小杏,忍痛挥别了自己感伤的少年时光。
         成长:当看着小杏头也不回的走上大巴后消失在纷杂的公路上时,无法的阿清站在人群里落寞不已。镜头一一扫过两人走过的街道以及小杏的住处。最终,阿清来到阿荣卖录影带的地方,听闻郭仔接到兵单。
       于是就问郭仔:“郭仔!郭仔!那你不回风柜啦?郭仔!郭仔!……”
        还在和客人说价的郭仔道:“回啊,我明天回去嘛!就在马公报到啊!”
        阿清沉默片刻后,扔掉还未抽完的烟蒂,叫上阿荣,站在椅子上大声叫卖“来来来,做兵大拍卖,做兵大拍卖,三卷五十块……”
        镜头对准人群中的阿清,显得很渺小。但他的面容却又如此的坚毅。这让我想起了在旧校园里骑着自行车饱经沧桑的小马和新志,还有终日徘徊在阳光灿烂的北京城楼顶上的马小军。这是一番经历伤怀后的洗礼似的沉痛宣泄,尽管个中滋味是那样的令人难受。但是,那是人生中必须要迈过的坎。阿清是,阿荣是,郭仔是,小杏和黄锦和亦是。
          配乐和长镜头:因为我对电影的各个专项技术了解不是很多,我只能浅谈一下我稍微熟悉的两个领域。先说配乐吧。电影刚上映的时候,用的是当时台湾炙手可热的流行歌手李宗盛的同名歌曲。可是片子出来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电影从上映到下片,前后不过半个月。票房更是一塌糊涂。同为新导演的杨德昌看过《风柜》后,觉得很是可惜。于是就对侯孝贤说要帮他重新配乐。同是制作人的摄影师陈坤厚因为电影已经亏损太多,对此想法嗤之以鼻。但是侯孝贤却欣然同意。于是两个人花了二十几万又开始重新做配乐。深受古典乐熏陶的杨德昌给《风柜来的人》配的是维瓦尔第的《四季》以及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结果做出来的效果出奇的契合。提琴的悠扬、轻快以及沉缓,给电影的剧情铺陈、深含蕴意、以及整体美感,都增色不少。
        其中有两段我觉得尤甚,一是片子末端小杏和阿清一段短暂而又甜蜜的时光,他们一起上班,一起逛街,一起打桌球。辅以《四季~冬》,让人觉着两个人就一直欢愉的涤荡在那悠扬轻快的曲子里一般。二,便是小杏坐大巴离去和阿清站在凳子上叫卖录音带时缓慢流出的《G弦上的咏叹调》,沉缓而又忧伤的曲子意喻着那些伤感的记忆虽然很难作别,却又不得不话别。
          而长镜头的话,作为日后侯孝贤的一大标志。这部影片里也有很多处出现,其中有三段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一是阿清几人在内安躲难的时候,为了抓住一只鸡杀了下菜。镜头对准的却是四处乱窜的母鸡,画面既生动有趣,又彰示出活脱脱的生命力。二则是阿清从警察局回来后,正值家里过节。阿清因为烦躁姐姐的絮叨责骂,呛回了姐姐几句。却被气愤的母亲随手砸出来的手里切菜的刀割到了腿部。镜头就一直端放在母亲切菜的前处,一动不动。把母亲的那份愤怒而又柔情的心理变化刻画的丝丝入扣,可谓浑然天成了。三呢,则是黄锦和因私偷货品被工厂开除后和阿清一行人喝醉酒后回到住处的一场戏,从五个人摇摇晃晃走进门,上楼梯,再闲言疯语,最终阿清惘然若失地冲出门去。中间就夹杂了几个分镜头,画面也只是上下竖移。真是要叹服演员的水平和导演的场面调度能力。
         影片:《风柜来的人》是侯孝贤第一部确立自己风格的电影,改编自女作家朱天文的一篇短篇小说。我相信侯孝贤笃定在里头见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身影,也在成片里注入了不少年少时的经历。参看其自传性影片《童年往事》即可窥见一斑。类似的家庭结构和打打杀杀的少年时光,至亲死后的冷漠变成无休止的热泪………
          以自己成长故事作为电影题材的名家不在少数,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北野武的《坏孩子的天空》,以及这部《风柜来的人》。它们无一不是纪实性的刻画作者自己切身的成长记忆,参杂着无力的缅怀和深刻的认知及反省。而且,都是经典佳作。
         看得见远空中一叠两叠暗云,与沙滩上三个灰条条浮移的小人。潮岸不知伸向何方。他们亦将是,其去未知。

 6 ) 《风柜来的人》观影笔记

1、侯孝贤拍打架,会固定机位和视角,利用建筑物隐藏暴力的细节。《悲情城市》等亦如此。《风柜来的人》里打架时,路过的巡警只看热闹。
2、风柜的海声萦绕耳旁。
3、三人海滩玩耍,配乐赞。
4、四男生伴着海潮在心爱的女生前搞怪,80年代的青春片啊!
5、成了傻子的父亲静静看着自己的儿子离开。
6、拥有恋情羁绊的人留在了家乡风柜,没有恋情的人则进行了一场青春叛逃。
7、有一段配乐如恐怖电影一般= = ,真的蛮诡异的,开头也是。叛逃进行曲。紧张又兴奋。后来得知,是杨德昌做的配乐?有几段是小提琴吗?杰作。
8、风柜与高雄的景观对比。在都市里依靠公交线路、问路寻找港都戏院或河西路等一个个具体地点,而不是依靠熟悉这一经验,这是都市空间的切入方式。
9、阿荣的表姐和同居的女人给了三个年轻人的异乡生活一抹亮色。
10、童年经验闪回,无时不刻不影响着当下。过去:爸爸打死的蛇成了干皮;当下:被信纸里压成了干尸的昆虫。81min也是,长大的阿清坐在家门口,宛如一个小孩。原来父亲去世后才明白他对自己影响这么深。
11、“风云致雨落洋洋,天灾时气必有伤,命内此时难合和,更逢一足出外乡,出外无贵人,做事难成,失物难寻,功名初难后有,婚姻不宜。”恋人的矛盾。
12、阿荣姐夫的出现,让这三个年轻人又添了一份寂寥。没有两性之悦。
13、两次出现的街头摩托仔:“买书买药看表演看电影”。台湾80年代的实体电影广告?(诈骗啦)不论真假的话则让人想起《儿子的大玩偶》,应该也是当时的一部分现实,即电影票不好卖。三个年轻人被骗后,在废弃的高楼里望着缤纷的高雄都市景观,“他妈的真的是大荧幕,还彩色的嘞”。这一派都市,也真是如戏般梦幻迷醉啊。
-他妈的我们找他去
-其哪儿找啊,高雄那么大,你以为这是风柜啊
三人买电影票被骗,在废弃的高楼愤怒地望向高雄的都市景象。

14、广播学日语,日本对前殖民地正重新焕发吸引力。
15、“工厂丢了一批货,他的嫌疑最大。”是防范。
“其实就是他拿的,我跟他讲都不听。”终究是敞开心扉。
16、喝醉了酒,“我是皇帝”。
17、80年代台湾丧葬仪式。
18、送别场面,车站嘈杂的声音盖过了人生。简直是无言的送别。
19、最后,阿清像发了疯一样开始叫卖录音带,“来来来做兵大拍卖三卷五十块买一卷送两卷”。画面转向高雄的芸芸众生,阿清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这是疯狂而无用的青春。

 短评

青春期只是一次对家庭的暂时否定、对友情的过度调用以及对爱情的盲目忧伤,青春的逝去于是成了宿命一样的回归,而它的短暂也说明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在中国的文化里一定是不受欢迎的。看过的电影总是忘,对青春这样的词汇已经脱敏,真的是老了。

5分钟前
  • 57
  • 推荐

很喜欢结尾的处理,大声的吆喝让角色以及电影本身的情绪都有一个宣泄的出口。可以从中引申出很多东西,或者也可以看作是告别。生活与回忆

1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看到热评:少年的时光就是晃。用大把的时间彷徨,只用几个瞬间来成长。言语虽短却又直击人心,看过太多青春片,已经很久没有触动我的了,这部片子值得一看

15分钟前
  • 李峋(已入狱
  • 推荐

北影节说起的看完洛可兄弟后本片再次遇见的奇妙体验终于发生在我身上了!实际上未看过洛可也不是坏事,因为一旦看过便是终极剧透。其实更奇妙的体会在于重温阿玛柯德后紧跟本片,少年故乡青春永恒主题在不同的大师手里滋味万千又一脉相承,各自记忆里的地名与悲欢在跨越语言和时间的共通电影语言里永存

19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力荐

小毕青春期了,小毕还打架,小毕初恋了,小毕很伤心

24分钟前
  • 火山边缘
  • 力荐

台湾的青春片都是很能带来相似的感觉,看,这也是我的青春啊!挥霍却不知是挥霍,爱惜而无经验爱惜。

27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青春总是无疾而终

29分钟前
  • Yolanda
  • 推荐

那是他们看过的最昂贵、最震撼的电影——俯瞰高雄,原来他们比自己想象的还微小。

32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侯孝贤的片子总是充满质感,太过熟悉反而恍然若梦的气息,仿佛透过大荧幕逼近你,不知不觉让你沉浸。在他特有的笃定、克制、不疾不徐的叙事风格里,从剧情、人情、甚至微小清淡如夏夜虫鸣的细节中,蓦然看到生活本身。导演手法朴实,却直达目的;很高级,也诗意。

37分钟前
  • Olivia
  • 推荐

“我十分迷惑搞不懂,为什么明明一部台湾电影,却好像在拍山西老家,我那些朋友的故事”——贾樟柯

42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挥霍却不知是挥霍,爱惜而无经验爱惜。好像河边自家的果子,以为随时可取,可怜果子竟落水漂走。又如家中坐久了的木凳,却忽然遍寻不着。老年了才恭恭敬敬地晒太阳,其实那东西与少年时有何不同?而最要命的是那种劝也白搭的伤感;或者相反,阳刚得像广东人说的"死鸡撑锅盖"。——阿城说的。

44分钟前
  • 狄飞惊
  • 力荐

少年的时光就是晃。用大把的时间彷徨,只用几个瞬间来成长。

49分钟前
  • 深山夜读
  • 力荐

那扇门开开关关,那些人进进出出,那镜头摇摇晃晃,顺着楼梯从下往上。那风柜来的少年就这样在懵懵懂懂中成长。这故事里有少年无处发泄的精力,对人生的迷茫,也有突然间就想明白的顿悟。犹如那句话一样:少年的时光就是晃。用大把的时间彷徨,只用几个瞬间来成长。

51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成长是必经之路,青春无神话可书。电影娓娓道来家庭故事,默默叙述少年迷惘,是侯孝贤一贯的平淡而隐忍的风格,真实不矫饰的生活气息。风柜让我想起九份,《恋恋风尘》的爱情无疾而终,《风柜来的人》则停留在羞于启齿的阶段。被时代洪流裹挟下的年轻人,不知未来,何谈去爱。年轻的豆导。朱天文编剧。

53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少年的时光就是晃。用大把的时间彷徨,只用几个瞬间来成长。

57分钟前
  • 艾玛呀
  • 力荐

风柜的海边挑逗四人舞及高雄的楼顶彩色大银幕。另外,豆导估计终于能够住上高雄最顶尖的豪宅了。

59分钟前
  • 水怪
  • 力荐

要是你以为是“出柜的人”……风柜是个地名。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侯式电影,相较喜剧风格的“贺岁”三部曲,配乐风格一变,画面和内质立刻就感觉内敛起来。总的来说,1983年算是一个新侯的起点。据说其中某些转变是因为看了《沈从文自传》。

1小时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1.侯孝贤初立风格之作,实而亦不逊于此后的数部"手册十佳"。2.中远景长镜与心理蒙太奇并用,自然流畅,云淡风轻。3.青春与乡土情结,斗殴和台球母题。4.纸上扁虫外勾画曲线+父亲打蛇(几日后风干为皮)记忆的交剪。5.欧洲彩色宽银幕电影=空楼洞景,[洛可兄弟]。6.延后音桥+车站送别噪音掩声。(9.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影院放的电影就是《洛可兄弟》。

1小时前
  • 影志
  • 还行

已下 钮承泽的演出太出彩了!青春的躁动、孤独、没心没肺、 重情重义、复杂的心思都表达得酣然畅快。如果说那就是他自己,能够不受摄影机打扰把自己表现得这么真实也是很不容易的。故事一如老侯其它片子那样散乱平实,实则有他的精神贯穿始终。结尾将视野扩大到普遍人群,在叫喊中推向迷茫的青春高潮。

1小时前
  • U 兔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