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菲 拾芳

正片

主演:胡杏儿,郭羡妮,林德信,方惠盈,黄容杰,曾江,吴耀汉,邵音音,韩马利,刘雅丽,江欣燕,恭硕良,龚慈恩,田启文,邓建明,郑子诚,杨英伟,余慕莲,曾志伟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1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2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3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4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5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6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13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14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15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16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17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18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19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网络影片:《梅艳芳菲》观后

该片的时间定位点在2003年12月30日梅艳芳去世后,以梅艳芳身边好友、粉丝歌迷的视角所进行创作的一部怀念梅姐的纪实类影视作品。影片真实的还原了梅艳芳从出道到去世之间对朋友、对粉丝歌迷的尊重和坦诚。梅艳芳虽然是一位巨星级别的歌手但是她对自己的圈外朋友以及对自己的粉丝歌迷是非常爱护的也是非常真诚的,剧情真的非常的感动人心,梅艳芳坚持初衷、努力拼搏以及用自己身体力行的回馈社会、报答社会的心真的感动到了我和每一个人,梅艳芳虽然已经离开,但是她做过的每一个的事迹都将永远刻画在了人们的心中,永远不会忘记曾经在香港娱乐圈一代歌后…香港女儿梅艳芳。

个人评分:10分

 2 ) 拾芳:粉丝纪念香港女儿梅艳芳之作,真情实感不应被遗忘

一部梅艳芳的粉丝们献给她的纪念礼物,它不是单纯的纪录片或者自传,而是以朋友和歌迷的视角,带你重新认识一代巨星梅艳芳。影片中梅姐的真实影像资料确实少了点,有她本人需要出场的部分,都是以替身加背影的形式带过,或许在粉丝们心中,没有人可以代替出演。赵宝刚导演在2008年的时候,拍过一部梅艳芳菲的电视剧,经过比赛和筛选,最终出演梅姐的是演员陈炜。如果我是导演的话,可能还会再一次邀请她出演,永远只有背影的梅姐,感觉怪怪的。

电影同样是一部有深度的电影,以一位影迷的故事来展现艺术教育的形式,并反复讨论用偶像来作为例子是否具有正面价值。可能很多人已经无法体会‘香港女儿’这四个的含义了,为何1:99音乐会会放出梅姐的真实画面,当年因为非典而开展的公益活动,王家卫提出1代表万众一心,而99代表九九无穷。四大天王、梅艳芳、谭咏麟、成龙、BEYOND、郑秀文、陈慧琳、谢霆锋、张卫健、陈奕迅、梁咏琪等艺人出演,以实际行动支持茁壮行动帮助病患家庭度过逆境,支持下一代的教育。

选择这个真实片段无疑就是对正面价值的最好回应,同时也是对梅姐在公益方面做出贡献的一个代表性概括。结尾处滚动播放梅姐和歌迷们的合影,很多照片上都有签名和日期,拾芳在表现歌迷的小故事中,相信都有他们的真实故事在其中。

拾芳从粉丝们在垃圾箱里捡回被扔掉的遗物开始,其中有粉丝们写给梅艳芳的信、音乐剧剧本、相册等诸多物品,每一件都能引起粉丝们曾经的回忆。故事一条线是1981年,以梅姐未出道以前好友胡杏儿的视角,看着梅姐从夜总会去参加歌唱比赛签约唱片公司,随后越来越红之下,朋友们因为身份差距关系主动远离了梅姐。一条线是以梅姐歌迷郭羡妮等人的视角,不断穿插自身的故事在其中,包括非典时期梅姐出席1:99音乐会鼓励大家的片段、梅姐病故粉丝去祭奠的片段。

虽然只是一部纪念电影,受成本等多方面限制,但还是在影片里看到了不少明星,胡杏儿、郭羡妮、曾江、龚慈恩、邓建明、恭硕良、邵音音、韩马利、杨英伟、郑子诚,以及影片顾问曾志伟。讲真的它的剧情并非十分精彩,真情意却是十足,如果结尾能再放一次梅姐夕阳之歌的最后一唱,就更经典了。

 3 ) Dearest Anita

非粉丝应该很难看懂这部电影,电影的故事基本上都是真实取材,出自anita身后粉丝们的回忆。

作为2014年才喜欢上她的后粉,对这些事情实际上没有什么真实感,甚至对她本人也是,一直以来都是从映像和别人的口中了解她,看得久了难免和时代脱节,问自己一句,这是真实存在的吗?

梅艳芳就像一个梦,港人的旧梦,我无法梦到的人。她的歌和电影是一方面,对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她是一个美好的存在,无论是她草根出身,一路自食其力奋斗到顶峰,还是她穷其一生所竭力保持的那份高尚品格,都能给人无限的力量。如果她还在的话,我就会觉得,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存在,是值得去努力的。但是她死了,我的梦碎了,我整个青春时代都是在这份碎掉的梦里度过的,努力去把这些碎片拼凑起来,然后开始做梦,说你还在该有多好啊,你还在就好了。

真的很想看到你老去的样子,今天也是。

 4 ) 梅艳芳菲|拾芳

在“后梅艳芳”时代,梅艳芳的歌迷还能做些什么?

其实感觉故事的取材还是蛮独特的,逝者已矣,但精神财富还在。

不过,令人悲哀的是,香港的快节奏也有点人走茶凉的意思。

梅姐的遗物,竟然被当成垃圾被清运,这有点不可思议。

曾江在故事里头也有个出场,如今,人也不在了。

好多香港艺人的离开,让人唏嘘,或者,这都是时代的印记。

毕竟是他们,留给我们无数的关于青春的回忆。

和巨星交朋友,谁的压力更大一些,胡杏儿给出了“现实”的答案。

曾经的好友,如今是不是还能维系当年的情感?

这个问题,大概是很难回答的吧。

或者,除非是梅姐和哥哥这种,彼此同行,才能成就吧。

如果有一方,已经渐行渐远,那感情,是不是成为回忆?

这大概不是谁的错……。

故事里头讲述的几个人物,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梅姐的影响,这也是故事的本意。

然而,故事里头出现的一个小小桥段,结合刚结束的高考,倒是相当的契合,这曹教授出题,下手不是有点重,这是拿机关枪扫射的吧。

 5 ) 歌词簿

小学时的女同学们,几乎几乎人手一本“歌词簿”。

里面大多是手抄的港台流行歌歌词--部队大院说普通话的孩子,台湾民谣的比例会重些;稚嫩的字体配上学校门口地摊买的歌星贴纸,还有彩色铅画上装饰的图案,大抵是当年流行的“手账”。

为什么会有歌词簿?因为那个年代的资讯并不发达,能听到流行曲的机会大多来源于叱咤、无线或亚视的电视节目,录音机和卡式带都还是奢侈的玩意,而歌词就更加稀罕——要么是没有版权一说的卡式带劣质印刷的歌纸,要么是香港八卦杂志偶然会有出现,至于专门收录歌词的书则是后期才出现。同学间相互抄歌词成了一种风气,颇有古时坊间传抄诗词小说的味道。

家长们对歌词簿的态度,大抵上说普通话的比较抵触制止、本地说粤语的就比较宽容,不过唯独对一个明星则难得站在统一战线严加禁止,这个人,就是梅艳芳。

无论《赤的疑惑》如何唱出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爱到分离仍是爱的心碎,无论《似水流年》唤醒多少他们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坏女孩》是他们内心最火烫赤裸又最羞耻的潘多拉魔盒,即便只打开缝隙听到前奏都会面红耳赤浑身焦躁,欲望对于同龄人尚不能启齿,更何况是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们?

这也难怪,传闻当年梅艳芳来广州开演唱会,在观众再三的欢呼声中,都是小心翼翼的现场请示主席台的领导,才敢唱出预先经过审批歌单上没有的《坏女孩》。

Why why tell me why!

她的百变姿态对于孩子而言还是过于超前,反倒是禁歌的标签引起好奇心,越禁止越想触摸的反叛精神那时已出现倪端,早熟的女生听到一知半解的男生唱这句挑逗,都会嗔怒的骂一声“流氓”然后跑开,像极了《唐伯虎点秋香》里华安作诗调戏春夏秋冬。除了周礼茂为刘美君后期写的词外,记忆中再也找不到有女星可以如此大胆直白。中学时听梅姐读D·H·劳伦斯,大抵是青春期最叛经离道的事情之一。

然而我并不是那么喜欢梅艳芳,至少在香港流行乐坛最灿烂的年代中,还有叶倩文陈慧娴林忆莲关淑怡刘美君,还有最适合文艺少年的梦剧院,年少不经事,怎细嚼得出《胭脂扣》和《似是故人来》 的味道?但她却依旧代表了那个时代,代表自己成长的时代,如同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影子般的偶像伴随我们原本孤独的个体,里面藏满只有自己才知道答案的情感谜语,我不会喜欢他们喜欢的Queen、MJ或者蔡X坤,他们从来没有高低和谁更完美,只是恰好与喜爱的人共同长大罢了。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怎么可能会喜欢《拾芳》呢?

从电影的角度出发,《拾芳》仅仅是一部勉强合格的人物传记:伪纪录片的手法平庸、情节与情感缺乏实感、叙事剪接散漫凌乱、所有人的表演都不在状态......

从粉丝的角度出发其实,既然是纪录片的风格,明星脸无论怎样努力去饰演普通人,都会产生“做戏”的违和感,为何不直接对角色的原型访谈来得更真挚质朴。

最难受的,是片中饰演梅姐的,仅仅以侧面和声音示人。

对啊,谁能演的出梅艳芳的神韵?演技、化妆甚至CG合成再完美,吹毛求疵的粉丝心中都是伪劣的赝品,所以我一点都不喜欢《波西米亚狂想曲》,过于追求外表以假乱真,结果失去了如何表达人物内在的神采,倒不如翻出当年的演唱会重温。

但情感上又难以把目光从屏幕上抽离,尤其是翻到当年的片段、和粉丝合照的旧照片,仿佛在世间离群四处乱撞的盲头苍蝇突然找到了家,仿佛又看到成长岁月中面对黑暗胆怯又恐惧时戴上耳机听歌的自己。

年月纵或抹掉某些,我对你亦多谢!

借Sandy的一句歌词,朝花夕拾的不是你的风华绝代,而是陪伴的岁月。

对了,本来文章的开头不是想写歌词簿,这一段不知放在那个段落更适合,又不想丢掉当时的心情,就胡乱放在结尾好了。

------------------------------------------------------

三餐一宿,也共一双,到底会是谁? 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

未怕挨紧颈边穿过横飞的子弹跟你去走难,

但怕结婚生子的平庸麻木地活着亦一样难,

若与不心爱的每夜晚餐,也不知哪个故事更悲惨,

只愿我,能够与你过得今晚。

从《似是故人来》到《飞女正传》,中间隔了十一年,像是一个倒叙的爱情故事:当年不顾一切只要共你活一天的飞女,已为人母后只会不动声色的慢慢悼念那些今生不再,如今与不心爱的每夜晚餐,也不过是多年前旁观者的一语成谶。

巧的很,这个记录故事的旁观者,就是林夕。

 6 ) 长腿叔叔Anita,歌迷向电影《梅艳芳菲》

到目前为止,已经公映了一个月的《梅艳芳菲》只取得了不到90万的票房,排片不是少,而是极其稀少,在俩字和仨字电影连续阻击之下是几乎没有排片。借助影迷团专场观影活动才得以安排了一回大银幕。而且我对今天看《梅艳芳菲》的电影厅是有感情滴,我电影院4刷《南方车站的聚会》中的3刷都是在这同一个厅。之所以有感情,是因为这是一个只有6排、不足70个座位的小厅,进出口还在前面的银幕一侧,看车站时到了结尾,演员表还没出,保洁阿姨就拿着扫帚站在入口,等着完成自己的工作,这阿姨最牛的是我三刷车站她提前出现了三回,我是看结尾的桂纶镁啊还是看她啊? 还好,今天看《梅艳芳菲》阿姨没有提前出现,但放片员提前把演员表给掐了!害得我没有看完演员表梅艳芳和歌迷影迷的合影!难道这是一个被诅咒了的厅吗?

其实《梅艳芳菲》电影本身并没有票房那么的不堪,影片从1981开始到2013,以不同年份为时间线穿插叙事,完全从歌迷的角度出发,表现了梅艳芳是如何对待、如何影响普通歌迷的,影片中江欣燕扮演的梅艳芳始终没有露出正面,而出现的梅艳芳正面全是电视中的纪录片片段、CD的封面和歌迷自制相框中的真实照片。故事很简单也很碎片化,但很平时也不乏感动,展现了梅艳芳普通真挚的一面,而从歌迷角度,梅艳芳就是他们的长腿叔叔。

2003年梅艳芳发起的1:99抗非典演唱会已经过去了近20年,那个1是万众一心的意思,也可以是1个梅艳芳的意思。而今疫情再次袭来之际,梅艳芳已经离世17年了,世间也再无梅艳芳菲了!

我不是梅艳芳的歌迷,我是梅艳芳的影迷。梅艳芳的电影方面,片中只是在片尾的演员表部分出现了一张影迷和梅艳芳在《醉拳2》片场的合影。

喜欢她与成龙合作的两部电影,1989年的《奇迹》、1994年的《醉拳2》,这两部中梅艳芳均以喜剧角色完成了精彩的表演!梅艳芳还在1987年因为与关锦鹏、哥哥合作的《胭脂扣》双获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影后。

这回难得看了一场电影院原声粤语版,我是原声党,国语配音几乎是只喜欢上世纪上译的黄金一代,除此之外,我基本是坚持电影第一遍要看原声,配音看不看随缘。而且我还喜欢汉语、英语以外的原声电影,语种越小、越稀有、越会激发我的兴趣,如小李子《荒野猎人》中的波尼语。而国语电影中的方言我也很迷恋,就像《南方车站的聚会》中的武汉方言、《无名之辈》中的贵州话,尧十三用贵州方言唱的《瞎子》总能萦绕在我耳边。

粤语不是外语,而是方言,不管挺粤语的如何坚持,这个也不应该有争议,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粤语算外语,那武汉话、东北话也可以了。

如同其他方言一样,粤语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如今天看《梅艳芳菲》时注意到,下班叫收工,谢谢叫多谢,夹杂了英语后,见面就直接因特味了,哈哈。

在影片正片之前有个导演高志森向沈阳影迷问候的短片,也已花甲的高志森,以《富贵逼人》三部曲闻名,又继续开创了群星贺岁电影,拍摄了《豪门夜宴》、《家有喜事》、《花田喜事》一系列代表着香港电影黄金盛世的合家欢喜剧电影。

《梅艳芳菲》演员方面有86岁的曾江、81岁的吴耀汉、70岁的邵音音,感觉银幕上还是男演员比女演员更经得住老。这几年从黄秋生的《沦落人》到前天《麦路人》中的万梓良,再到今天《梅艳芳菲》中的曾江、吴耀汉,这些影片还都是伤感、念旧的一类,如此下来的观影过程就好像是在和香港电影黄金一代告别一样,唏嘘不已、感慨之下意难平!录像厅时代的青丝、而如今在大银幕上都已鹤发鬓鬓了,梅艳芳菲,白发何尝不芳菲啊!


更多老K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老KK影

 短评

梅姐是传奇,2013年去过香港大屿山天坛大佛下梅姐的灵位前,正好是去世十年的时候。

4分钟前
  • 永远热泪盈眶
  • 推荐

为了Sonija,找到能看这片子的地方简直太不容易了…其实就是很感情诚挚,如写小作文似的“粉丝电影”【当然也很期待或许若干年后最终能有如《阮玲玉》这样的传记片,来完成对Anita更为合格与得体的艺术致敬】,但从发生到见面都凝聚的是非一般的心血。最后画面中的数张合照很有冲击感,是了解过就能泪崩的程度;江欣燕的配音真的太有神韵了,挺有趣。

5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完全是歌迷在梅艳芳死去15年后写给她的情书,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剧本写的相当成熟,导演也是新人,可能是取材都来自于歌迷的真实事件,感情非常真挚,如果不是主演之一林德信强行扮演高中生太过违和,几乎就是完美。一部影迷电影做到这样的专业水准已经相当厉害了。

7分钟前
  • 满江红
  • 推荐

这不是致敬,也不是自传,这是纪念。纪念有很多种方式,这是拍给梅姐歌迷的电影,也是送给梅姐歌迷的电影,以此纪念梅姐,也让歌迷借此机会怀念梅姐。还要要求多高的制作水准去完成吗?(虽然个人认为剪接和结构安排还是可以再修得更好)

11分钟前
  • 克拉許crash
  • 还行

40岁的胡杏儿同46岁的郭羡妮,在电影里或戴上花镜或追赶卡车,记念40岁早早离开这个世界的梅艳芳,年龄差带来的无常和寻常最让人唏嘘。其实这样一部电影已无法用“电影”两个字去评价,一个人离开17年后,仍有一帮fans为了她而用影像、用声音去怀念她、还原她、记得她,在凉薄的人世间,这多么可贵。

15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从电影本身挺普通的,但是中间梅艳芳在电视里的几个片段,她的照片,歌声,还是让人忍不住一阵感动。某种程度上,梅艳芳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伴随着太多回忆而存。而她的善良、豪爽、对后辈的提携等等,与生活中的种种遭遇。也更让人觉得难过。

1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真喜欢梅姐的话能不能好好拍……

18分钟前
  • cassetteman
  • 较差

—— 謝謝芳心薈, 帶我重溫那些如數家珍的關於Anita的故事, 講給我知那些我不知道的周遭發生的故事. 跟著旋律哼哼唱唱, 哼著哼著就濕了眼眶.

21分钟前
  • Q·ian·Sivan
  • 还行

很奇怪的一部粉丝电影(好想知道还有没类似这样做出的片),把anita with纪录的经历做出了剧本,从圈外老友、小歌迷、大歌迷、受资助者的故事去串一个“阿梅印象”,当然是不可以当“传记”看,胜在粉丝出品的绝对真挚,绝不会倒胃或想要骂人,阿姐有这班粉真的很厉害很好,不会再叫她受委屈。小女孩和胡杏儿的两条线做得好,有被哭到。江欣燕声演惊人,毫无破绽简直就是原音出来,演员虽不露面,那双手也挑得好用心,因此特写手戏也都好棒。

22分钟前
  • 两头烧蜡烛🌕
  • 还行

由梅艳芳的忠实粉丝历时八年拍摄的纪念电影 意义深远 影评中从侧面反映了梅艳芳生前的为人处事和对人的真挚情谊 故事平淡但情真意切 朴实无华 梅艳芳配得上“香港女儿”的称号 她从未把自己当成偶像明星 而是用一颗平凡的善良的心感染着每一个人 她绝对是一位励志的明星 以身作则鼓舞着每一位铁杆粉丝

23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一班fans牵头能做成这样,都算有心了。

24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粉丝纪念偶像的电影追星这件事从头开始的中途离场的留到最后的人间都值得真情实感因为你的倾心喜欢值得因为TA的独一无二值得

25分钟前
  • tina小祥
  • 推荐

拾芳,简单来讲就是几个粉丝和梅姐的故事,郭羡妮的角色是个线索人物,串联起别的故事,方式就是通过派发当年从回收站找回的梅姐遗物里的粉丝信件。每个人和梅姐的缘分有深有浅,甚至从未谋面,但他们的人生轨迹都因梅姐而变化。里面有自我成长与认同,有友谊聚散,有明星的风光无限和落寞误解。可以说的有很多但是希望大家有机会的话,进影院支持。虽有瑕疵,但诚意满满。 现今粉丝经济在风口,各道明星在潮流中几分是真几分是假,我置身事外分不清太多。但在那个80年代还未有人设这一说,完整的形象包装这一谈都是刚刚起步,几个粉丝与偶像的故事就在这么一个环境下发生。希望不要带着太多误解,纯粹些用初心感受。说这么多还不造,这片子内地能不能上呢😂

26分钟前
  • 青水
  • 力荐

或许以粉丝角度拍一个纪录片会更出彩,以粉丝角度来看拍成这样实属难得且心意满满,但从电影方面而言甚至观赏度不如TVB90年代的单元剧,令人遗憾。

30分钟前
  • 烈焰红唇龙
  • 较差

没想到会以伪纪录片的形式以圈外朋友、粉丝、慈善这些故事穿起来。03年非典时期的故事,“香港女儿”真的名不虚传。不过电影里每个人演技都不在状态,完全没有浸入故事里面,都浮在了表面。故事也有些散,不算多么深刻,甚至真实改编都有些许作假嫌疑。记得大学我有一节dw的课,结课作业我做的是“阿梅香港的女儿”,最喜欢的那首《歌之女》做了网页背景音乐。在往前推,艺考那年我是写了阿梅的故事才能够成功以艺考分数高出三十分的成绩进了我的大学,我一直很感谢很感谢阿梅,谢谢她陪伴了我艺考和高考那段苦日子。意外点是没有阿梅的正脸,把梅艳芳当作符号化的人物,保留了真实感,必须夸奖声音真的一模一样!2.5

34分钟前
  • 白昼的抢劫犯
  • 还行

10月10日梅姐生日快樂。 謝謝芳心薈投資電影,讓梅姐的做人熱誠態度留下來,電影的支節還是不完美,林德信的部份,方惠盈對偶像的不信任,胡杏兒、Perry、郭羨妮因梅而改變,寫到梅姐與朋友的關係也揪心。 當中有個別故事在電影前已經聽過,電影還可以,最重要是梅姐的故事留下來,種在心中。

35分钟前
  • Dorothy
  • 还行

看前只是路人,看完想当粉丝。只要是追星过,看了都得哭……(看完电影后有个阿婆还告诉她的姐妹说,电影里有个女孩子的原型就是她女儿,天呐)

39分钟前
  • 竹可由
  • 推荐

在看武林怪獸同一天, 幸好緊接看這個, 才極速對香江電影恢復信心, 從心出發, 特別那個半夜同車的小影迷歌迷才最感動, 不愧是梅小姐. 特別要多謝江欣燕小姐, 她聲演梅姐毫無破綻, 直如梅姐復生......多謝邵音音小姐.胡小姐.郭小姐.林生演出......

44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偶像和粉丝之间的情谊究竟怎么样是最健康和感人?我想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答案。

47分钟前
  • 纵使相逢应不识
  • 力荐

美术布景服化道这些职能部门约等于没有,影迷接受的唯一途径就是代入粉丝身份。对于大众其实有助于提升他们对梅艳芳印象,因为梅艳芳离当下太近形象太过清晰而不得已规避掉正面演出在客观上反而增强了她的神话色彩,电影成色对情感的影响未必大过情节的真实背景,况且,电影拍得再差那些歌曲那些旧的影像是实打实地亲切啊。今天路人粉也被情怀击败了呢。

51分钟前
  • 🌵🌵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