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2012

HD

主演:汤米·李·琼斯,马修·福克斯,初音映莉子,西田敏行,桃井薰,伊武雅刀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日本语言:英语,日语年份:201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天皇2012 剧照 NO.1天皇2012 剧照 NO.2天皇2012 剧照 NO.3天皇2012 剧照 NO.4天皇2012 剧照 NO.5天皇2012 剧照 NO.6天皇2012 剧照 NO.13天皇2012 剧照 NO.14天皇2012 剧照 NO.15天皇2012 剧照 NO.16天皇2012 剧照 NO.17天皇2012 剧照 NO.18天皇2012 剧照 NO.19天皇201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天皇2012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震惊世界的毁灭性打击终结了那场人类有史以来最残酷的战争。在此之后,菲勒斯将军(马修·福克斯 Matthew Fox 饰)随同麦克阿瑟(汤米·李·琼斯 Tommy Lee Jones 饰)飞抵日本,处理战后事宜。美军先后将29名日本高官指为战犯并予以逮捕,而对天皇裕仁的处理方面却令他们备感棘手。考虑到菲勒斯对日本的熟悉程度,麦克阿瑟命令他在十天之内就裕仁对战局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深知天皇在日本国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稍有不慎便会引起连锁反应。为此菲勒斯慎重以对,尽可能地去理清神化面纱后一个东方男子的人生轨迹。与此同时,他渴望找到曾有过短暂交往的女孩彩(初音映莉子 饰)。  短暂的十天异国之旅,决定一个国家乃至世界命运的重要时刻……4x100水着份子将军在上之极乐净土天行健烈焰新娘将军家的小娘子荣归故里火海凌云国语寂静的生活蔬菜宝贝历险记真是好时节寻宝囧途守卫恶魔镇天生有福比格斯夫人封锁2021你美丽了我的人生芝加哥警署第六季死亡低语2023云淡风轻护国良相狄仁杰之风摧边关烽火少年1975魔鬼特区旭日驱魔芝加哥打字机父亲2007无间道2禁忌1932关不住的春光爱情私教危情狂蝶冲击波1977邻里一家人坏孩子的天空冰岛犯罪现场圣女贞德:监狱篇尽善尽美真情错爱百烛游戏极致动物幼崽第一季粤语蓝军出击神医警长索恩:胆小鬼/贪睡鬼烘焙师与美女

 长篇影评

 1 ) 虛實結合的好萊塢式演繹

      天皇是否有罪,對「太上皇」而言只是個不置可否的問題。他在東京第一大廈第一次和第二次召見費勒斯的時候已經闡明了自己的意圖:建設一個信奉美國價值觀的新日本,甲乙級戰犯自然要審判,至於天皇的有罪判定,則幾乎完全取決于費勒斯本人的調查。
      「太上皇」看似是以「作秀/親民者」的形態出場,卻是真正掌握著全體角色命運的人物。以前述的兩次會見為例,他就在明確傳達了自己意圖的同時,卻把責任作為一塊燙手山芋丟給了費勒斯,如果說這還帶有一絲掩飾的話。最高司令官宴會那場戲中,某准將勸告費勒斯那一幕則完全是赤裸裸的威脅。了解麥克阿瑟司令部人事構成的人,八成能猜到某准將究竟影射了誰。 精通體制運作規律的「太上皇」精巧的操縱這些性能各異的「工具」,讓盟軍司令部這部機器按照自己的意志前進。當事人只要具備中人之資,就能明白自己正被「最高司令官」裹挾而行,但不明就里之下,哪怕身為高級將官也只有聽憑驅策這一條路可走。
      實際上,不是天皇或費勒斯,麥克阿瑟才是本片真正的主角。
      說到主角費勒斯,正如這篇影評標題所言,他是虛構和真實的混合。費勒斯本人1918年畢業于西點軍校,隨後一直以情報軍官的職務服務于陸軍。二戰爆發之初,他作為一名才幹得到承認的中級軍官被派往英軍司令部擔任觀察員,並有直接向總統報告的權力。轉調至麥克阿瑟麾下後,他又作為心理專家屢有建樹,在同期畢業生中第一個晉升為准將。
      正如開頭說的,指派給他的任務,其主旨是為推行美國價值觀鋪路,所以他在情報分析和心理學方面的建樹,才是「太上皇」指派他調查天皇「有罪」與否的主因。他要在十天內查明的是日本的「民意」,而不是要像律師那樣整理出一套在庭審中經得起推敲的案卷。基調早已定下,天皇有沒有罪是最無關緊要的,又何來為天皇洗白一說?
      劇情的主幹那麼腹黑,對於知道日本在哪裏的觀眾們,天皇是否保留了下來又沒有懸念可言。所以只能用一個愛情故事來平衡整個故事的結構。若干個場景中,給予觀眾費勒斯在感情刺激下撰寫了決定天皇命運的報告的錯覺,可惜戀人和跨越國家間敵意的愛情都祇是戲劇性的演繹而已。也沒有必要多做鋪陳。
      作為標題的天皇,在經過美日雙方的默契運作後保留了下來。後來還給主角費勒斯發了一枚二等瑞寶章。「太上皇」雖然在發表了老兵不死的演說後黯然隱退,但已經在歷史書上占了很大一個位置。大家都很開心。儘管影片結尾搞得很沈重:一干人等或撤職,降級,或者絞刑,監禁,但這確實是如假包換的大團圓結局。
      

 2 ) 这里的角度也许更好理解

一些观点:

对于古代人而言,战争与罪行无关, 只是一场输家要赔上性命,赢家获得天下的赌局;

近现代战争中那种几乎灭绝文明的武力唤醒了西方人的良知;

将战争视为一种罪行,体现了文明的进步;

公正的审判是惩罚罪行、化解仇恨、防止惨剧再次发生最有效的方式;

一场不彻底、不公正的审判可能会平缓一时的愤怒,但是带来的确实更大的扭曲,也许是十年,也许是三十年。

一些事实:

远东军事法庭共计审判了28名战犯;

从1945年8月至1947年5月,中国国民政府共逮捕日本战犯2357名。经南京和上海、北平、汉口、广州、沈阳、徐州、济南、太原、台北等10处军事法庭的分别审讯。其中谷寿夫、田中军吉、向井敏明、野田毅、川岛芳子等149名罪大恶极的战犯被国民政府依法判处死刑。696名日本战犯被国民政府检察机关起诉判刑,400多名日本战犯被判处无期徒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开始接手国民党政府所处置的日本战犯。另外新中国还接收了从苏联引渡回国的战犯。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对于日本战犯要以“感化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因而所有被国民政府判刑的战犯暂时获得特赦。

1956年,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对关押的1000余名日本战犯进行审判,无一人被判处死刑。8名战犯分别被判处8-18年有期徒刑。

1956年6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在押日本战犯上中正高、大矢正春、川田敏夫等335人,宣布免予起诉并释放。

1964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将所有战犯释放回国。

一些摘录

每人每一条罪行就够判死刑了
首次开庭以后,就由两个审判庭分别审理各主犯了。开始时每个被告的罪行列得很多,平均每人可以写100条,十个主犯集中起来有7000条,但是在准备起诉的过程中,逐渐把他们的罪行减少了条数,压缩在每人平均10条,到我们审判时又加以压缩,每人只剩了3至5条,其实他们的问题不在条数多少,每人有一条就够判死刑了。 如【】,最主要一条就是改朝换代,阴谋夺权,推翻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他们自己的反动统治,这一条就可以杀他们的头了。第二条是他们迫害大批干部,其中许多人被迫害致死,这个数目本来很大,后来我们就将间接被他们迫害的数字都勾掉,只提直接受他们迫害的。第三条是他们侵犯人身自由、进行诬告陷害等等。再如【】的主要罪行是进行反革命宣传。他从1965年批判《海瑞罢官》起,就在制造反革命舆论,以后接着批“三家村”,批陶铸的两本书,批悼念【】的所谓“【】”,证明他早就是个反革命吹鼓手和蛊惑者。这样,他们每个人的罪行不超过五条,就很大了。
在如何判刑的问题上,是经过不少争论的,轻判、重判和不轻不重的判法都有。当时全国到处都是一片喊杀声,这对我们也是一种压力。在全体审判员会议时,关于首犯杀不杀的问题,经过多次反复讨论,老是定不下来,最后提交到中央政治局去讨论,我也去参加了。政治局多数同志提出判“死缓”,即判处死刑,但暂不执行,这在法律上是允许的。开始讨论时江华同志说,根据法律应该判处他们死刑,但是为了照顾国际影响,可以判为“死缓”。我在他发言后接着讲,赞成江院长意见,我说我们都是【】进行反革命活动时期的当事人,曾经亲身受到他们的迫害,正因此,我们要克服可能有的感情作用,要更加冷静客观地来处理这件事,要经得起后代人的检验,我认为将来人们会承认我们现在这样判是正确的。我们充分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后很快得到了各审判员的支持,最后又得到了中央的同意,即将【】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别的主犯则分别判以无期或有期徒刑。王洪文主要因为他还年轻,他自己就曾说过,十年以后再看分晓,对他判轻了可能还会出来起作用,此外他的地位也最高,罪行及影响仅次于【】和【】,所以将他判为无期徒刑。【】本来也应该重判,后来考虑到他搞的宣传活动,许多都是上面指示了叫他办的,对他判重了就不大公道了,所以判了20年徒刑。黄、吴、李、邱等人,1971年9月就被抓起来了,被关已近十年,【】被关得更早,他的年龄也很老了;江腾蛟则是最早主动交代的,一直态度较好,只是他的罪行是谋害【】,太轻了人民通不过,所以分别判了16、17到18年的有期徒刑。

一些感想:

犹抱琵琶半遮面,穿着枷锁地舞蹈总是让人觉得恼火,难受。

 3 ) 西方文化中的日本热毁了一个本来可以更好的故事

英语里面有个词叫做“Japanophile”,大概可以翻译成“日本热”。按照国际版知乎 Quora 上的一个高票回答,“Japanophile”就是不理性地喜欢日本,超过其他国家。据一位旅居海外多年的朋友说,西方人中有 Japanophile 的不在少数。 西方人对日本文化的追捧,至少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那时,作为广告版画的浮世绘随着日本的对外贸易被引入西方,促进了印象派兴起,梵高、莫奈等等大师都受过日本文化的影响。有一位爱尔兰希腊人Patrick Lafcadio Hearn,因为醉心日本文化,不仅留在了日本,而且还给自己起了个日本名字小泉八云,完全归化了。而且归化后,小泉八云整理了民间的志怪故事,是现代日本怪谈文学的鼻祖。除了历史悠久,日本的现状也容易让西方人产生“Japanophile”。二战后日本经过美国的改造,在政治形态上更接近欧美,上世纪末的金融危机之后,在经济和政治上日本对欧美没有威胁,欧美没有在宣传上刻意抹黑日本的点。而且日本文化本身精致优美的一面,确实很吸引人。 很多电影戏剧都让我看到了“Japanophile”的影子。我这里定义的“Japanophile”是指作者喜欢日本文化,写了一个日本文化背景下的美丽故事,但仔细琢磨一下背后还是西方式思维面对东方文化的圈地自萌。这样故事,我认为最早的应该可以从《蝴蝶夫人》算起了。《少年汉尼拔》里紫夫人是汉尼拔的人生导师,《艺妓回忆录》里描写了美丽又痴情的艺伎小百合,也是“Japanophile”。我正好在七七事变纪念日不小心看到的电影《战争后的天皇》,更是Japanophile到了扭曲史实的程度。 这部电影讲述了二战刚刚结束的1945年,一位亲日派的美国日本问题专家 Fellers 准将奉麦克阿瑟将军的命令,在10天期限之内做出如何处置日本天皇的提案。 Fellers一边回忆着十二年前他在道格拉斯顿大学邂逅的日本留学生绫,一边在时间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克服种种阻力,寻找天皇是否真的应该为战争负责,或者说可以洗白天皇的证据。最后在听了天皇为了宣布投降,引得陆军兵变围攻皇宫的故事之后,Fellers 在没有找到任何可以证明天皇无罪的情况下,提交了保留天皇可以更好地重建日本的提案,理由是“虽然不知道天皇是不是挑起了战争,但没有天皇日本肯定不会乖乖投降”。当然,影片中还穿插了喜闻乐见的小插曲,比如 Fellers 和绫的爱情故事,Fellers 的同事嫉贤妒能,向麦克阿瑟打小报告说 Fellers 是“Jap Lover”但最后被麦帅嗤之以鼻等等。 单就故事本身而言,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中等偏上:通过插叙手法讲述了两个故事:1945年,Fellers 在10天之内完成如何处置天皇的报告,和从1932年开始的 Fellers 和绫相知相恋,但由于绫的家庭和两国之间的战争而终于不能相守,终于在1945年知道了原来绫已经死于空袭,生死永隔的故事。这两个故事讲得都十分清晰,叙事始终保持着适度张力。 但是从是否忠实地反映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上说,和大多数有 Japanophile 味道的电影一样,《战争后的天皇》展现的只是西方人想象中的日本,在很多细节,甚至是有关美国的史实上都失真了。

按照史实,这部电影的主线故事本身就很没有合理性,怎么处置天皇完全是美国的政治牌,不管史实如何,麦克阿瑟都要留着天皇稳定局势顺便让美国或者说他自己当太上皇的,所以片中对天皇的调查根本没必要。 片中展现的主角 Bonner Fellers的经历也很失真。这个人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历史上如何处置天皇的提案,确实是他提出的。但随手搜了一下,Fellers 在1925年已经结婚了。这么看来,电影里他和绫的感情其实是七年之痒的外遇。看维基百科,Fellers 的教育经历是一水儿的军校,军校不太可能会有女性日本留学生,就算是考虑到军校生可能偶尔去隔壁文学院散个步,这个邂逅还是十分牵强。

1925年结婚,1932年还在勾搭日本留学生?

再比如,片中对日本女性的审美,也十分的西方化。女主角绫的面孔,骨架清晰突出,浓眉大眼,嘴唇比较丰满,看着有点巩俐的感觉。但日本人传统上推崇的向来是骨架不突出,柔和、有点萌的脸庞。而且影片里面有一段女主在和室里的举止(大约在43分钟,包括站着推纸拉门,而且是很随意的推过去等)也略违和。这种举止在现代看来没什么,但如果考虑到绫出身高贵(按照电影里的说法是“半贵族”,我猜应该是华族或者公族),这个推门的动作就不对了。参考历史影像、大河剧里面的女贵族,和现代艺伎们,这样的举止虽然在现代西方人看来非常自然,但作为一个二战前的大家闺秀,就显得过于平民化甚至轻浮。我不禁想问一个问题,尽管片中的男主爱上了日本女子,但他爱上的真的是那个时代真实的,可能身材没有那么高挑,举止在西方人看来过于拘谨严肃的日本女子吗?

绫的选角总觉得像巩俐
这个推门的动作,真的是二战前的大家闺秀么

不过,和《艺妓回忆录》让三个中国演员演日本艺伎相比,至少这是让日本人演日本人。 如果仔细考究,西方人写的日本元素的故事,常有禁不起推敲的地方。比如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我一直不明白,艺伎培养起来那么费钱,又是摇钱树一样的存在,给艺伎赎身时,艺伎的雇主都会狠宰一刀,更何况蝴蝶年轻貌美以后大有钱途。美国军官平克到底是怎么拿出这笔钱娶了蝴蝶的?难不成蝴蝶夫人的雇主给国际友人打了个跳楼折扣? 和其他Japanophile一样,《战争后的天皇》对日本的失真描述通常有“洗白”日本的成分,可仔细推敲,其实是越洗越黑了。比如在《战争后的天皇》里,关谷为了委婉地说明昭和天皇实际上是个和平主义者,提到了天皇在战争前的御前会议上吟咏了祖父的诗歌。

Gyosei应该翻译成“御制(诗)”

看上去很和平主义是不是?但昭和天皇的祖父,难道不是开始了对外扩张的明治天皇吗?吟这首诗难道不是说明自己要继承祖父大东亚共荣的遗志吗?关谷大臣你告诉美军这个,真的是想让美军觉得天皇其实不想打这场仗? 因为并不完全了解异国文化的语境,追捧异国文化结果闹出笑话的也是古已有之。比如这这张梵高临摹的浮世绘。并不懂汉字的梵高可能不知道,他在两边加上的文字实际上是新吉原的红灯区广告。

注意右上角的“新吉原”

总结一下,就像影片中Fellers很喜欢绫,我也能看出来写故事的人很喜欢日本。但爱日本爱到不顾史实,就让人很出戏了:Fellers明明是个老谋深算身经百战的军官,早就娶了美国女人,对日本也没啥特殊感情;美国该怎么处置天皇也完全是政治和利益考量,其实做不做主线故事里的那个调查都无所谓;再加上一些莫名违和的细节比如女主的举止……感觉作者喜欢的是一个异世界里面的日本,而不是真实的复杂的日本。

作为支线故事的美国青年学者和日本大家闺秀的生离死别当然很美,这样的故事用在反战主题上也很合适,在其中顺便介绍一下日本文化也很自然。只可惜这个支线故事被放在存在史实硬伤的大故事框架之中,除非对影片中失实容忍度极高,否则总觉得违和感十足。如果这部电影能更尊重史实,这样的支线故事可以表现得更美好。 文化的碰撞让人有机会重新审视、更新自己的文化,但也提供了很多对别人家的文化产生误会的机会。“Japanophile”虽然是“喜欢日本”,但很多情况下,他们喜欢的并不是真正的日本,而是对日本的幻想。喜欢一个文化漂亮的外壳是很容易的,比如烂漫的樱花,比如幽静的日本庭院,比如锋利的武士刀;喜欢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异域风情,也是容易的,比如看惯了做派豪放的金发美女,听腻了民主自由的政治宣传,不觉被日本女子的柔美温顺和武士们的一言不合就切腹谢罪吸引。但这些并不是日本文化的全部。任何文化都有其黑暗面,包括日本文化,也包括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厌倦了西方文化,就躲进对东方文化的幻想中,这和中国网上的年轻人一旦对现实不满,就开始“你国”和“还是外国的月亮圆”一样,都是心智不太成熟的表现。 我目前看到过的对西方喜欢东方文化又不求甚解的最美的反讽,是另一部电影《蝴蝶君》。男主人公,一位法国外交官,以为自己遇到了蝴蝶夫人那样无辜、逆来顺受、愿意为爱而死的东方女子,却不知道他的蝴蝶是个中国特务,而且还是男扮女装。男主为她毁了自己的事业,最后因为间谍罪锒铛入狱,在狱中自杀。

《蝴蝶君》剧照

《蝴蝶君》本身是个美到邪性的故事,但从功利的角度上说,你不知道蝴蝶夫人只是你们西方人心中的幻影吗?你被自己骗了怪得了谁? 而《蝴蝶君》比《战争后的天皇》美得多,也正说明对任何一种文化的欣赏,只有在正视了其阴暗而复杂的一面之后,才能得其真趣。

 4 ) 题目就叫回天皇吧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当然不假思索地会希望裕仁天皇能被送上军事法庭,为他做出的种种血腥、邪恶的决策而接受公平、 正义的审判。当时,众多二战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乃至日本国内都存在这一想法。
      但最终,裕仁天皇和整个皇室都逃过一劫。起初,我想说是“侥幸”,可转念一想,政治与人类的发展其实是一件严肃而庄重的事,它们的真实面貌不应有太多的传奇色彩与个人情感。它们应该是博弈与妥协、利益与权力、欺诈与掠夺。裕仁天皇不可能心血来潮地就决定去和麦克阿瑟会晤;麦克阿瑟也绝对不仅因为与裕仁天皇的一次见面,就做出足已改变日本命运的一个决定;华盛顿最终的谋划,也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做出的。所以,虽然,我并没有太过深入地了解这一史实,但我认为这一切是一场双方经过反复思量、多次谈判,才得来的政治斗争的果实。美国当然不愿意日本会变成和德国一样的局面,全面的军事管制也不会是一个很好的结局;天皇自然不愿意被送上法庭,也不愿意看见君主制被推翻。双方利益有冲突,但不乏相近之处。所以才会有天皇和整个皇族的保留,共产主义也没有全面渗入日本。
      政治从来都不是风花雪月的事,而是参与者利益的冲突、协调、对抗与妥协。

 5 ) 挺值得看看的, 提高认知,了解不同层面的人想法

感觉还是值得一看的片子, 文化背景和Cn还挺像的, 或许这样的事情也在我们这边发生过,提高认知吧. 在浪费时间活着不同立场矛盾产生的口舌之中, 暴力的确是最简单的方式,但是背后的痛苦,家庭的破碎,家人的离开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治愈.

💁其实当地人民的情绪当时一触即发,但是因为明白自己的弱势地位,没有出现很偏激的行为, 但是内容还是不爽的, 所以出现了一点点小矛盾

💁果然不能轻易死了,因为自己活着有很多帮助别人的地方,或者很多转机,对别人对自己都是有用的,所以坚强的活下去吧

💁不要带枪,因为你带了,别人本来对你没什么恶意的,都变得有恶意了,是因为你先恶意别人的

💁其实以前皇帝确定很有权利,因为很有能力,但是后代不行了,但是权利还在,所以变成傀儡皇帝了, 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说的没错, 落后就是挨打的, JP也是一样,落后才会被打的,别人要制裁你也没有反抗的权利

💁翻译出来的话可以完全改变态度

hope:

暴力不要轻易使用, 虽然最后的后果能让人去深刻记住教训, 但还是希望尊重生命,敬畏大自然

 6 ) 假如裕仁走上绞刑架

1945年的8月,日本投降,美军占领日本。在麦克阿瑟将军带领的美国占领军的治理之下,日本脱胎换骨,迅速从战争的失败中恢复过来,走上了现代民主国家之路。美国影片《天皇》,叙述的即是这段历史。

影片围绕着界定裕仁在战争中的作用,来探讨天皇制度的存废,以及战后日本应如何重建政治体制。这是一个不错的题材,也是历史的关键节点,背景足够宏大,且细节很丰富,又有着秘辛内幕,应该是个抓人眼球的影片。可惜,电影拍得懒洋洋,显得有气无力。整个故事叙述得很不吸引人,电影中加上的一条爱情副线显得非常多余。

虽然电影不好看,不过倒让我有了一个恶毒的想法:假如当初美军将裕仁天皇送上绞刑架,那又会怎么样?日本战后的历史甚或世界的历史会改写吗?差不多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有这样的判断,麦克阿瑟将军不追究裕仁的战争罪责,并继续保留了天皇制度,这个决定是相当英明的,它确定了日本战后的平稳过渡,让日本成为一个民主国家。此部电影更是对此进行了大肆的渲染,并将裕仁的形象拔高,认为他最终阻止了军队决一死战,避免了更大的伤亡。

无疑,天皇制度的保留,对于日本来说,应该是最佳选择。日本后来的发展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战后,日本未经过大的政治动荡,很平衡地进行了过渡,让日本能够迅速地从战败中恢复过来。这是其一。最重要的是,对于裕仁的免责,实际是从法理上,对于整个日本国家的免责。裕仁作为国家元首,未被定为战犯,而是将挑起战争的责任,归罪为所谓的军国主义者的擅自妄为。日本作为战败国应负的责任消失了,只是几个军人政客承担了全部的责任。他们虽被处以绞刑,却被全体国民视为自我牺牲的英雄。所以靖国神社一直到战后几十年,仍然成为一个让各方纠缠不休的问题。

日本在战后并非如德国那样被多国占领,而是由美国独家占领,通过麦克阿瑟的众多努力,日本迅速地转型,成为一个民主国家。当然,民主成为日本政治的基石,对于全球特别是周边国家来说,确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在短时期内消除了威胁。但日本战后未经深刻反省,也未经历如战败后德国那样的苦境,政治上立即走上常轨,经济上也迅速起飞,也让其国民未能意识到国家及人民在战争中应承担的责任,反倒认为挑起一场错误的战争,对于国家与民众来说,并不会有多少损失。

美国战后为何不杀裕仁,电影《天皇》中也做了很多的描述。本来,从美国本土的政治家及外交家的角度看,让裕仁成为战犯是理所当然的,就如德国战后对于纳粹战犯的审判一样。这样也能迅速地确立美国在日本的地位,让日本尽快走上民主之路。但麦克阿瑟将军接受了周边谋士的看法,认为日本是个独特的国家,有着自己悠久文化及传统,天皇制度即是这个文化及传统的核心。如果除掉天皇,会让日本动荡不已,引起日本人对于西方及美国的仇视,导致美军占领的失败。电影中的主角菲勒斯将军就是如此看法,而整部电影的故事,就是他通过对日本日本政客及军人的调查,来证实这一点。其实,从电影的叙述来看,这种调查的过程是不必要的,因为在调查之前,结论就早已做出了。

菲勒斯将军是个日本通,当然也是个日本文化的崇拜者。他在日本呆过许多年,并有一个日本女友。为了这个离散的女友,他甚至利用手中的职权,让美军的轰炸机绕过了女友所在的城市。他一直认为,日本是个独特的国家,美国这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对日本这个有着二千年历史的国家,要有一个最基本的尊重态度。不能用美国这种没有历史没有文化国家的观点,去看待日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从电影看,他的调查亦是感情从事。他到日本来的目的,似乎就只是为了寻找女友的下落。当他在酒馆里被退伍日本兵欺负之后,他写下自己的报告,认为天皇是战争的罪人。不过,当天皇的亲信向他讲述关于暗杀天皇的天方夜谭的故事时,他又立即判定天皇是终止战争的伟人,并会对战后日本的稳定做出贡献。

当麦克阿瑟将军准备面见裕仁时,菲勒斯竟然听从日方提出的条件,向麦克阿瑟表达了关于双方会面的种种禁忌,如不能直视天皇的眼睛,不能与天皇握手,等等,因为日本是个独特的文化,这是他们的规矩,而美国也必须遵守这种规矩。在菲勒斯的眼里,日本并非作为战败国,而天皇更不是战犯,他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必须给予他必要的尊敬。好在麦克阿瑟将军是个老江湖,手段老辣,对于这些条件不置可否,但在具体见面时,则毫不在意地去破坏掉种种禁忌,让这些无理的要求流于空谈。但麦氏最终还是同意了菲勒斯的意见,未将裕仁定为战犯,并保留了天皇制度。从他的角度来说,这是保持日本平稳的最佳办法,也是他作为日本美国占领军司令的最好选择。日本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麦克阿瑟是个老道的政治家。

但裕仁真的就杀不得吗?天皇制度就真的无法废除吗?日本文化就真的那么独特,日本的历史就真的只有那么一种写法吗?当然,历史无法假设,但历史的潮流却是存在的。真实发生的历史,并非就是最为合理的历史。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有了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果,就认为当时其他的选择就是一种坏的选择。如果麦克阿瑟真的将裕仁当成战犯,整个世界的历史也不会发生大的改变,日本同样也不会陷于动荡之中,也一定会走上民主之路。这是一种历史的潮流,也是历史的必然。也许日本的转型没有这么的顺利,也许日本的崛起也不会这么快。预言裕仁走上绞刑架,就会激起日本人的的反抗之心,会让局面变得难以控制的想法,只是想当然耳。德国就是例子,清算了罪行,让国民明确了责任,反而能放下历史的包袱,轻松地前行。将裕仁送上绞刑架,历史依然还是按照其既有的轨道运行,日本也许会有些波澜,但却不会改变现有的状态。

日本则相反,罪行未得到清算,国民应负的责任亦未得以明确,所以,对于战争的历史,日本国民并未有深刻的反省,反是倍觉委屈,认为自己才是战争的受害者。对于战争的罪犯,不是怀着鄙夷之心,而是感恩戴德地供奉起来。最近,网上流传一个视频,是一个德国游客见到日本人在靖国神社的作为之后,愤而责问,说如果在德国这样做是犯罪。结果竟遭到在场日本人的围攻。对于当时战犯的不同处理方法,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也决定着两国民众不同的心态。不能不说,麦克阿瑟当时的决定,让当时复杂的局势变得简单一些,但也留下了一个很大的历史尾巴,到如今还让周围各国,卷入到这种争论不休之中。

日本文化既不独特,更不特殊,它只是世界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遵循人类社会共通的原则,是它的责任,也是世界各个不同文化与民族的共同责任。对于战犯的追究,在德国可以实行的,在日本也一样可以,不能因为它是所谓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国度,就能够以其特殊性,来抗拒普通的规矩。更不能因为所谓的为了所谓的稳定,而将本来是罪犯的人奉为神明,依然享受元首的荣光。裕仁不上绞刑架,实际上是给日本国民一个强烈的信号,日本本身是没有战争责任的,日本的领袖及政府也没有,有罪的只是几个军人,日本也是受害者。因此,那几个被吊死的战犯,就能安居神社的祀位上,享受着日本国民不绝于缕的香火了。

 短评

标签里竟然没有Matthew Fox,搞错没,他是第一主角!脑残粉表示抗议!

5分钟前
  • 瑞尔
  • 还行

日本人的逻辑就是天皇第一,征服者第二。

8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看電影補歷史,這是我喜歡電影的一個原因。至於這部電影所講的歷史是否有失偏頗,至少給我提供了一個切入點,讓我去鑽研。就故事而言,片中的愛情在戰爭面前,太勉強、太脆弱、太站不住腳。」

10分钟前
  • 孫悟周&周六
  • 推荐

男一毁在脸上。政治就是一种妥协的艺术。日本上映了吗?

13分钟前
  • 大白臉WC15
  • 还行

美日同盟的由来

18分钟前
  • 大浦洞二号
  • 推荐

虽然知道结果,看看还是很有意思的。

23分钟前
  • R先生
  • 还行

感想不多。。

26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较差

值得肯定的是从人道主义反战的角度切入,在弘扬美国价值观的同时,也不失对战败国尊严的尊重,贯穿的爱情线是向往古典东方的西方男人对东方女性美好的幻想,不过女主角确有恬美的古典韵味。不过深受战争伤害的中国却缺席对战犯的审判这一事实的确会让国人受伤。

30分钟前
  • 冉笛
  • 还行

完完全全的个人回忆录,私密与大视角两线皆不得法,相当沉闷的一个半小时。好久不见Matthew Fox。被西田敏行的英语吓了一跳,虽然口音重但也比演翻译的演员讲得好,爷爷们都深藏不露啊......

3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讲了个文艺故事,看完有一种把小时代里的男主们换成了十大元帅的感觉

36分钟前
  • 小亮
  • 还行

豆瓣评论超少,严重怀疑大量影评被豆瓣雪藏。片子还是很好看的,但男女爱情有些违和。

37分钟前
  • 身后的足迹
  • 推荐

看看还不错。

40分钟前
  • 路过蜻蜓
  • 还行

聽了一遍,只能說感覺與愛情線無關, 看過後再寫影評。

44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驯养成美帝的走狗还是灭了呢?嗯,想想还是驯养起来比较有益吧。。

47分钟前
  • 摇滚玄奘
  • 还行

赤裸裸的洗白啊

50分钟前
  • 打小就贼低调
  • 还行

6/10。充满了美国改造世界的战胜者书写,天皇是日本的立国之本和民族象征,保留天皇制是战败后日本人的最大诉求,影片随意由一个准将决定天皇的生死,转而强调美国对日本重建发挥的作用,消解了日本人因效忠天皇而选择投降的历史主动性。叙事缺乏亮点,以爱情经历,与准将调查日本各大政要以取证天皇是否发动战争的主线相协调,爱情线俗套而多余,调查任务又没有追究天皇的责任,保护天皇取决于和平占领的目的。情节的呼应设计不新鲜,通过向准将丢石头的学生和小饭馆里投花生的普通民众,表明民间对占领军的敌意,只能通过天皇来牵制整个国家。也就狂热的士兵搜寻玉音一幕猩红色的戏剧化用光,比较有特点。

54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we are the occupying power, but we must be seen as the liberators, not conquers'

55分钟前
  • vampire
  • 力荐

睽之用大矣!

60分钟前
  • 空羽
  • 还行

冷门神片!天皇对战争是否该负责是此片切入角。因为天皇没说战败,所以我们没败;因为投原子弹的是美国,所以我们也是受害者,我们不反省;说我们侵略中国菲律宾,我们那也是从其他侵略者手里抢的,它们没罪,我们更没罪——看了此片,你们就会明白这些神逻辑的出处啦!

1小时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拍的什么玩艺儿。这种文艺小清新的抒情调调二十年前都不新鲜,现在看更是陈腐。

1小时前
  • 冷兵器的残泽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