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HD国语|粤语

主演:杨子姗,赵又廷,韩庚,江疏影,刘雅瑟,张瑶,包贝尔,郑恺,王佳佳,黄宥明,佟丽娅,孙玮,王森,黄小蕾,杨澜,宫哲,崔文璐,韩红,潘虹,李大光,马小宁,郝姗姗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1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2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4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5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6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1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14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15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16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17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18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19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8岁的郑微(杨子姗 饰)终于如愿考上青梅竹马邻家大哥哥林静(韩庚 饰)所在学校的邻校,等她满怀期冀地步入大学校园,却遭遇打击——林静出国留学,杳无音信。郑微倍感失落,患难时刻与室友阮莞(江疏影 饰)、朱小北(刘雅瑟 饰)、黎维娟(张瑶 饰)及师哥老张-张开(包贝尔 饰)结 下深厚友谊,同时富家公子许开阳(郑恺 饰)对郑微展开了疯狂的追求,而备受男生欢迎的阮莞用她特有的清冷守护着对于心爱人赵世永(黄明 饰)的忠贞。一次偶然的误会使郑微与老张室友陈孝正(赵又廷 饰)结为死敌,在一次次地反击中,郑微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表面冷酷、内心善良的高材生,于是疯狂地反击演变为死缠烂打地追求,而陈孝正也终于在强攻之下缴械投降,欢喜冤家终成甜蜜恋人。大四毕业之际郑微的生活再次经受考验:陈孝正得到曾毓(王嘉佳 饰)的出国留学名额,却迟迟不敢告诉郑微,感觉再次被欺骗的郑微痛...三十正美丽生死竞赛当怪物来敲门与爱何关了不起的玛吉·史密斯篮球部落高兴的酸甜苦辣新无主之花绍兴师爷没谱厨神我和我的时光少年既然青春留不住亲爱的日记同心难改逃离魔窟人类清除计划4泡妞大行动前哨2020大而不倒我的璀璨生涯我的孩子我的家翘首以盼我们俩2019亲爱的味道山区小社失恋33天2011六扇门之玄武初现植物王国亚洲秘密警察疯狂的豆子见怪不怪2017分歧者2:绝地反击人造怪物(国语版)绝世千金第二季天上人间1999婚词离曲第一季假死新人生生活家杨门少年欢迎来到皇家别墅霓虹声梦第一季十大巨兽排行榜

 长篇影评

 1 ) 【剧透慎入】最诱人的青春是错过与遗憾

帐号原因上一篇被删除,联系豆瓣无果,只好又发一遍,谢谢上次留言的朋友们。

【笔者没有看过原著,完全从电影角度出发,书迷慎入】
作为没看过原著的普通观众,在刚坐进电影院里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仅有从旁人口中媒体的文章里拼凑出来的模糊形象。我在想如果我是郑微,我到底是会爱一起长大的林静,还是陪伴了美好大学时光的陈孝正,青梅竹马与青春年华的对弈。
女性视角的电影,女观众多少都会有代入感。但看过电影之后,我出乎意料地没有把自己代入小飞龙,我的注意点不在郑微身上。
我看到的是一场灿烂而又残酷的青春全景,而不是某个人的故事。就像一场业余乐手演奏的交响乐,洋溢着聒噪的热情,内容是高端洋气的,却又因乐手的接地气而有了本土气息。这是一部属于内地的青春片。
  
【爱的两种极致美】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不是玉面小飞龙,对我这样年纪的人来说她的张狂和浪漫略显夸张。吸引我的是两个爱到极致的人,施洁和张开。这两个角色是爱的两种极端,一个爱得轰轰烈烈得不到宁可毁灭,一个爱得隐忍卑微连开口说爱的勇气都没有。
施洁是得到过,而张开是不可能得到,他们都是处于一种绝望的境地。小飞龙过于理想化,陈孝正过于偶像剧,张开和施洁的绝望和不可能才是唤起大家共鸣的状态,所以这两个角色也最能惹人心疼,谁的青春没几段暗恋,谁的青春没几段失恋。当张开在阮阮墓前终于说出“爱”的时候,勾起的是我青春中曾经暗恋过的那个男孩的回忆,已经记不清他的脸庞,却仍然记得那种幸福又痛苦的滋味。
若要说我青春最大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这样疯狂的爱过一场。这是只属于青春岁月的,只属于豆蔻年华的疯狂,只有那般无忧的年纪才可以那样无所畏惧的去爱。
  
【迷一般的林静】
大部分人都有电影后半部分剪辑凌乱剧情和前面严重脱节的感受,我也如此。
这确是部女性视角的电影,那个穿着白衬衫回眸一笑的少年像极了我少女时期对梦中情人的想象。林静其实是每一个女孩美好青春里都会出现的影子,一个虚无缥缈的存在,他是女孩对未来对爱情对男人的所有美好幻想的化身,韩庚的颜更是给这个想象加了分。
林静在前半部分以暗线的形式存在,并不正面描写而是以暗线的形式发展,成功抓住了观众的心,可惜电影后半部分剧情出现了大跳跃。再次出现的林静变成了一个典型的社会人,他依旧有着惊艳的面庞,眉宇间却带了成人世界的浊气,他沉稳腹黑狭隘甚至有点冷漠。韩庚把这种变化诠释的非常到位,他所爆发出来的强大气场让人完全无法把他和那个纯净的白衣少年联系起来。如此大的变化剧情却没有任何交待。
林静在电影中是一个迷一般的存在,他被弱化或者说象征化了。他令人心疼,令人向往,神秘而又充满不确定性。他可以温柔似水也可以冷漠无情。他是每个女孩青春中的劫,遇到了便要在心头戳个窟窿,若是幸运他会用爱填满你的心,若是不幸这个窟窿所带来的遗憾和不甘要纠结一生。
  
【林静和施洁的线是最大遗憾】
剧情上的硬伤是我对这部可以算是不错的电影的怨念之一。林静对施洁的无情令人惊诧,施洁的穷追不舍更是匪夷所思。这是因为影片对他们的故事没有任何交待,这也使得施洁看起来像是个莫名其妙的“疯婆子”。其实不用很多篇幅,几幕回忆几段对话就可以把林静施洁的线点明。
在林静消失的这几年,他和施洁必定是一起经历了很多,他们必定有很多温暖的细节美好的回忆,才使得两人相守了这几年都没有分开,才使得施洁爱他爱到发疯,为了留住他甚至可以以死相逼。郑微在林静心里造成的伤害,施洁必定也是拼了命的去安抚过,而林静也该是感动过温暖过,甚至爱过。
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准确“林静是一个没有青春的人”。这句话一是符合剧情,在其他人纵情挥霍美好年华的时候,林静一个人缩在角落里。二也可以一语双关的吐槽电影本身,在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命题下,致青春并不成功,它硬生生切掉了本该交待的林静的青春,林静那些无奈又充满遗憾的青春,那些思念着郑微却和施洁一起度过的青春。
林静在病房里醒来,施洁守在旁边的画面,阳光的色调和施洁的笑容都让人心醉,场景美的不像话,和林静夺下施洁的药扯她出门的镜头形成鲜明对比。病房的几个镜头里有这个姑娘的青春,有林静的另一面,让我欲罢不能地想要看下去,想要知道他们的故事,可惜画面戛然而止。要赞一下佟丽娅和韩庚,这两个人是本片中演技最娴熟的人。尤其是韩庚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对情感和表情抓的都很到位,细微之处见功力。
编剧本是我认为不错的几位之一,这次可以说是大失水准。多余而又啰嗦的细节堆积,挤垮了原本应该出彩的一条主线。细节是让一部电影鲜活起来的生命力,但任何东西都要把握到位,过多只会造成“富营养化”,吞噬影片本来的节奏,影片后半段如同脱缰的野马一样,混乱而又不知所云。

【少年,路且长】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对韩庚彻底改观。他在短短二十分钟的戏份内,充分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在台词不多的情况下,演出了丰富的情感。给他的篇幅不多,他却成功塑造了一个令人心疼又时而冷漠的矛盾体。对林静这个角色的偏爱,也让我对韩庚有了非常大的好感,韩同学若再有新片上映,必定进影院支持。
另外,作为多年的老影迷,有些话想要对韩庚的粉丝们说,有幸参与了上海点映的见面会,见识到了你们的疯狂,也非常替你们可惜,我非常理解影迷的受伤心理,正如同我因为周公子而去看云图的感受一样。
但是作为一个年轻演员,他未来的路还很长,不存在影迷白白浪费和付出的情况。你们所展现出的忠实影迷群体的购买力和支情热情必定于他有利。
  
最后要说恭喜赵薇,成功跻身成功女导演之列;恭喜韩庚,从偶像成功转型为实力派演员;恭喜包贝尔,这是我见过最鲜活的配角;恭喜张瑶,你做演员确实比做歌手更合适;恭喜致青春,虽有遗憾,却不失为佳片一部。

 2 ) 【拖延症】由《致青春》剧本问题想到的其它问题

由《致青春》想到的“文学改编剧本”这一问题
  
  看《致青春》的时候还是五一前,因为一堆事以及懒,现在才用小文总结写出来,很惭愧。片子是参加儒意那边的内部观片会,心不在焉,只看到电影的前三分之一便过早对影片下了定论——还不错。这个举动直接导致了五一前后,基友们问我看了么,我说看了啊,挺好的。然后基友们观片回来就会说,那么难看你说挺好的,你又收了五毛吧。
  
  我发誓,我是发自良心觉得电影的前半个多小时挺好的。小细节逗趣,场景布置用心,人物也比较生动。谁知道假期后接续了后面的剧情,我嚓,确实,越看越惨不忍睹啊。身边基友们也纷纷看片归来,各种“烂剧本,胡逼编,真没劲”之类的吐槽不绝于耳。
  
  确实,感觉影片的编剧确实存在不小的问题。不过在天朝。做一个《致青春》这样的由流行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项目,即使是导演,也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等别提编剧了。现在做成这种水平的故事,想必也几乎是编剧力所能及的极限了。
  
  我在想,正因为《致青春》的项目有其特殊性,既有值得肯定的闪光,也不能否认在编剧上存在问题,才更能由小及大,给此类创作提供一些重要的事实经验,是值得分析思考一下的。因此仓促总结成以下小文,主要是自学之用。
  
  一. 单从电影剧本看,《致青春》存在一些浅显错误
  
  1. 关于主题,缺乏明确的主导精神。或者说影片实际传递出的观念,和影片在创作营销中强调的观念,是不一致的。《致青春》顾名思义,“青春”看似是影片最重要的主旨,但人们常说青春片,青春故事,但细致推敲,“青春”本身是虚无和非具象化的。从故事角度,要具体的延伸概念,会发现这个词其中是包含着诸多不同可能的,有残酷,有成长,有理想,有性萌动……编故事只能截取一个重点,不可能把他们全部杂糅。《致青春》里面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似什么都说了,但其实啥也没有,在宏观的情怀和精神定位上很虚无。
  
  2. 大事临头胜过无事生非。《致青春》里面最大的问题,是相对而言极为薄弱的情节和事件。简单说,就是影片中没什么具体的事,情节缺乏起承转合。我不认为电影中鲜活呈现的细节和情境是在进行“叙事”,也难以找到大学阶段和社会阶段的必然联系。里面的全部情节都是人物开场和人物结尾,最重要的中间段落却是缺失的。也许有人会抽我说扯淡,里面全是爱情啊!成长啊!悲欢离合啊!怎么能说没事呢?就细致一点问,谁谁和谁怎样的爱情?谁因为什么而发生了怎样的成长?一琢磨就能发现,这些简单句填不满。长达2小时多的电影里,真正在叙事部分的容量,大概等同于一个30分钟微电影。
  
  3. 很显然,人物太多了。光女生宿舍就4个女孩,还有男生宿舍一屋子基友,还有什么初恋情人两小无猜等编外人员。十来号角色身份无差异(都是学生),在剧情中还没有太明显的主次,几乎是并列的分块叙事。别说片长两小时,就是8小时也好看不了。有基友会说,扯淡呢,这才几个人啊?群像式的成功电影也很多啊!但是,群像式的成功影片,大多数是两种情况,要么有一个重要的外界事件把人物凝结在一起,比如七武士对应打山贼。12罗汉对应盗窃案。斯巴达三百勇士对应抗击波斯。看好莱坞式的青春片,大多数都是一个竞选学生会主席,参加xx大赛之类的外部事件支撑着故事。
  
  4. 另一种情况是给角色一个本身具有价值的“身份概念”,成功的成长类影片中,主角所经历的与它们本身的身份,是和电影的整个情怀上融为一体的。很多关键的情节,都是在抒情,叙事,塑造人物三者的交汇点。比如天堂电影院里的放映师身份与“电影梦”情怀,众多美国黑帮片中的黑手党身份与犯罪情节,正是这些特定身份把人物塑造和情节叙事凝结成的整体。在《致青春》既然角色都是学生,那么,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就非常重要。《致青春》中,围棋社团也好建筑专业也罢,其实无论是对情节或者主题,都没有贡献的。并且建筑专业是纸面专业,也很难用视觉和细节表现出来,无形和人物再度衰弱。
  
  5. 头重脚轻,前后断裂,腰部乏力。由于人物的多,导致了整个影片的结构不合理,当陈孝正出场前,编剧要安排长达四十分钟的酱油人物出场。太慢了,太慢了,太慢了。并且还要努力让那十多口子,在观众几乎遗忘的时候间隔着出来露脸。尽管影片前半部每场戏都比较用心,但是还是你就会发现,故事越到后面,情节的缺乏逻辑和强加于人的感受也越大。因为情节本身不连贯,毫无递进感,都是跳出来的。很多角色明显观众没记住,比如郑薇那个追录取通知书的初恋大哥。插一句,人物多而印象不深可能也与演员选择有关,他们都长的太好看了,而我们记忆深处,谁还没有一些大肚子小短腿歪鼻子小结巴的朋友们呢?
  
  6. 年代带入感不强导致怀旧感没出来。怀旧也好,青春也罢,很大程度上是仰仗于一个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具体说只有与现在时至少拉开20年,观众才能有一种新鲜感。拿中国举例子,能做回忆式故事的年代,基本就是文革,80年代,90年代初。这些时间段社会的观念和人的价值取向,与现今社会有反差。而《致青春》里面,2000年左右,与今天比,年代感并不强,削弱了所谓“青春记忆”这个点。
  
  7. 价值观的含糊。前不久《北京遇上西雅图》就引起了价值观的讨论,不管价值观正确与否,但是至少是让人能够直观感知的。但《致青春》里,价值观比较含糊,也就难以引发观众明确的爱恨情仇。就举一个小例子,陈孝正明显是个贱人,但是他贱的略有合理,既没有到惹人同情的正面,也没有贱到反面角色形成大的对抗。因此,爱她的郑也就爱的糊里糊涂,观众看得糊里糊涂。缺乏倾向,暧昧含糊,观众看得云里雾里。
  
  二.编剧也没辙,原著改编必然面临的困境
  前面总结了这么多,把别人说的一无是处,这其实只是铺垫。真正想强调的问题是,在当下的创作环境下,是真难以避免的。《致青春》从一本书变成一本电影,实际上也勾连了近年来从文学出版到电影原创之间,不同行业所面临的共同困境。
  
  从文学角度而言,《致青春》只能说在同类网络小说中写的不错,但主要是情怀和语言文字的魅力。故事本身的人物,题材,可供衍生的材料,非常适合电视剧,却几乎是完全不适合改编成电影的。
  
  因此项目的立项,无外乎是两个方面的因素起到了决定权。
  
  首先是小说成功的销量和影响。在当下图书印数停留在几千一万的状态下,《致青春》百万册的实体书销量,算上传阅下载没事八卦,保守估计原著的读者有千万左右,这一数量几乎与国内爱情类电影潜在观众的全部人数相当。而最早《致青春》电影项目的投资不过三千万(后来增加是因为赵导花超了….),哪怕原著读者中只有三分之一去看电影,也能保证电影的回本。在一个商业主导电影创作的背景下,小说本身的成本就决定了项目能拍拍,不能拍也得拍,谁会放着一个只赚不赔的买卖不做呢?
  
  第二个因素则更加无奈,就是与《致青春》差不多的故事可能一抓一大把,但确实没有什么比这更优秀的当代情感小说了。不信你随便找个书店,走到中文小说柜台转一圈,你会惊人的发现,稍微有点艺术水准,值得看看的小说,基本都是2000年以前写的。最近人们写的都是什么怪力乱神的故事啊…..这后面的问题,包括了出版的困境,文化的困境,文学的气势衰微….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明白的。
  
  所以,不拍《致青春》也没什么更值得拍的(有肯定有,但是谁心里有底能保证呢?)而《致青春》只要拍了,不管拍成什么样肯定能赚钱。那这一切就都是水道渠成的事情了,一本不适合改编电影的书,遇到不拍不行的项目。只能以这种极为扭捏的方式进展了,编剧本事再大,又能有多少发言权呢?
  
  因为原著出版上的成功,越成功,其实对电影剧本创作的干扰也越大。李樯本人的水平,显然要比最后成片是高出来的,前面说的问题,基本都是框架上的问题,而电影的优点,基本都在细节上,比如在每一场小的场景内,人物台词顺畅,言语鲜活,情绪和细节也基本合理。我相信,如果仅仅保留小说的人名,以及一个青春的概念,让李樯放手去大胆的写一个新的故事,肯定会比《致青春》现在的样子好很多的。
  
  仅作为个人叵测,电影的前半部不错,而后三分之二急转直下,可能与赵薇的整体能力有关。同一拨的女演员里,赵薇参演的电影,明显要比秦海璐或者周迅或者高圆圆所扮演的角色模式化,简单化,娱乐化。换句话说就是没啥营养,也不够情怀。也许赵薇本身的能力就决定了她不敢也没有能力就原著进行大改,而李樯的优势又在大情怀上(不是指缺乏技巧,而是相对而言整体的艺术感觉更出色)。因此,两人的搭配也许本身就是不匹配的。
  
  三.文学改编究竟应该怎么改?
  从去年的《搜索》《白鹿原》到今年的《致青春》。文学改编看似是华语电影故事素材的救命稻草,最后结果却成了坑爹毒药。还是个人观点,文学改编其实是有着一些必须遵守的标准的:
  
  1.让文学的归文学,电影的归电影
  文学和剧本的区别,不同人有不同理解。不是小文主要探讨的内容。但是求同存异的是,二者肯定有各自的短与长。因此,在电影改编的时候,不能因为原著名声显赫就不敢让电影大胆改编。笔者认为,当原著与电影的一般性创作规律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文学服从电影。当原著与电影的一般性创作规律不矛盾时候,则最大化的遵循文学小说。
  
  2.独臂大侠胜过侏儒
  一本小说能支撑起十几万几十万字的篇幅,自然原著的信息量要大过电影。因此改编时候,还是两种选择。究竟是把原著进行等比例的压缩简化,最后还是什么都有,只不过胳膊短腿短,形同小矮人。要么就保留主干,敢于断臂求生。个人认为,全面微缩的结果是像完成任务一般让创作者在搭建整体结构上疲于奔命,故事自然漏洞百出干巴巴,而选择一点做充分,则可以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如果观众是个一米六黄的姑娘,估计还是想嫁一米八的独臂大侠,而不会是一米一的小矮人。
  
  3.狗揽八泡屎是不对的——线索最好不要超过2条。
  无论是主要情节还是次要情节的说法,或者是a故事与b故事的说法,还是线索的说法,总之,在绝大多数的编剧理论中,都认为2条情节线索在电影容量内是比较合适的。因此不管原著小说有多少组人物多少组纠葛,就选择最重要的2条做好就行了。
  
  4.看得见摸得着——一定要有具体的事
  生活流小说,其最大魅力恐怕来自于那些个人化的,情绪化的细节堆砌,但是电影里面没有事是极为可怕的。片面强调电影主要讲述情怀和感觉纯属自欺欺人,只要是剧情片,就得叙事,就得有事。
  
  5.小说本身的故事氛围十分重要
  故事氛围是一个不太确切的词,包括了历史信息,社会准则,相应的历史热点。在文学改编的时候,既然能够入电影创作者法眼,那么小说一定不是“现在时”的。因此,改编中重视“时代差”十分重要,有些时代感应当强化,有些时代感则应该弱化。电影的改编最终一定要具备独特的故事质感。如果你改编到最后,发现电影还没有一个元素拼接片的氛围感强烈,那显然是失败的。
  
  6.人数不在多在于精,分清谁是主角
  思路清晰找到故事的主角。很多小说都是群像式的人物,情节也是分段叙事的。但是你改成电影,一定要找到主角,找到配角。有独立外部事件的人物可以多点,但是要每个角色都形象差异化,而成长类,细节类的角色一定控制数量,且区分其重要程度,拉开差异。
  
  7.我有的你没有,所以我比你厉害——视听语言是电影的独门优势
   把一个文学改编拍成传记片显然不是好选择。如果你做了一个电影,却完全按照小说的叙事和表达方法,情节都依靠人嘴说。表演全是大中景。那你还拍电影干啥啊。一定要好好想想镜头以及剪辑,究竟能在整体结构上起到什么样的贡献。这里强调的是整体价值。比如关键情节点的交代方式,整个电影结构的组接。只有胆子大,用影视擅长的部分来填补小说的短处,才能够做到有益的创新。
  
  
  

 3 ) 优秀的学生作业,不及格的商业电影

如果说《分手合约》硬生生把一个mv的情节拍成了一部电影的长度,那么《致青春》就是它的另一个极端:好好儿的一部三十集电视连续剧,愣是浓缩成了130分钟。

这样做的后果显而易见,1.情节线铺展过开,全部点到为止;2.人物平面化,脸谱化;3.段落拼接生硬,各种跳切;4.镜头短而急促,缺乏构思和设计。

除此之外,看得出赵薇上了几年导演系,确实学了不少,所以恨不得把影史一百多年来所有的戏剧桥段和风格流派都拍进自己的毕业作品里。本来我只期待这是一部青春题材的商业类型片,结果华丽的特效一出场,嚯,魔幻现实主义!戏剧冲突和笑点都停留在电视剧的层次上,结构非常局促,看得出是上映限制和导演的期待之间不断妥协的结果。所以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赵薇身上,不懂得取舍,什么什么都想讲,最终什么也没讲好。


先从剧作说起,原小说我没看过,但李樯是我最喜欢的编剧。读过《孔雀》和《立春》的剧本,才知道什么叫“影视剧本的文学价值”。到了《致青春》里,情节通俗化,台词舞台化,人物脸谱化,不伦不类的改编导致了剧作上的全面沦陷。十几个主要人物,每一个都有台词,有故事,无奈赵薇的水平显然达不到能拍出“青春史诗”的地步。再加上时代特点的弱化,动机不明确,使得整个人物设定有些四六不搭,变成一锅大杂烩,像是好几部电视剧里抠出来的。

人物确实典型,也很有特色,涵盖了很多种不同的年轻人,但是每个人物的逻辑都太过简单,缺乏深度,十分肤浅。比如出身贫穷的女人就该爱钱,嫁给五十多岁的富人;痴情女就该容忍男朋友出轨,为他打胎;阔少就该飞扬跋扈等等,这都是典型的电视剧逻辑。唯一有机会扳回一局的段落出现在影片最后四分之一,韩庚扮演的林静给一个女人灌药,本来这一段可以更好地塑造一下这个人物的性格,写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结果仍是一败涂地。林静还是林静,一个大脑简单得像一张白纸的人物。

剧作的失败还体现在一些异想天开的抒情段落,先不提突然冒出来的特效水晶鞋,还有一些什么别的特效(我有点忘记了),单是女主角的室友意外死亡之后她对着尸体的两分钟表白,就让人不寒而栗。太反人类了,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我们想一下,你平时最亲近的人被车撞成那个惨样,你不仅可以盯着她的尸体看,还滔滔不绝地对着她的尸体抒情。女主角你是有多矫情,琼瑶阿姨都被你感动了啊。

这就是一个文艺女青年的意淫,所有的情节都特别顺利,理所当然,阳春白雪,花好月圆,连哭哭啼啼和大吼大叫都似曾相识。你说不出这些情节有什么不好,但就是有些腻人。这是明晓溪,是可爱淘,是你能想到的任何一部或好或烂的偶像剧。尽管有山羊皮提升逼格,但还是无法挽救庸俗和幼稚的情节带来的低级趣味。

附带提一句李樯的台词,文学性上还不错,就是舞台化了一点,话剧语言,不接地气。我印象比较深的两句一是“我怀揣着对你的爱,就像怀揣着赃物的窃贼”,二是“爬行动物”那句,都像是孟京辉的先锋剧里的台词。最出戏的一句是:“爱一个人应当像爱祖国,爱山川,爱河流⋯⋯”整个电影院爆笑,顿时就成主旋律影片了。

分享我最喜欢的一句现代诗,跟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深爱自己童贞的睾丸/像祖国热爱着台湾和海南”

这才叫接地气的文艺范儿,生动形象,能打动人。

不知不觉在剧作上说了这么多,下面简单说一下电影的视听语言。可以看得出,赵薇是下了功夫的,镜头很多,各个机位和景别拍了不少,但还是那句话:太不懂得取舍。而且恰巧是因为素材多,剪得太碎了,失去了电影原有的叙事节奏,削弱了镜头的张力。比如很多抒情段落,完全不用再切来切去了,保持演员的情绪,给一个稍微长一点的镜头,反而能达到效果。切得太碎的另一个弊端就是没有调度,外部调度和内部调度都很少,就是说1.演员在画面里不灵活;2.镜头的设计感少。

表演上差强人意(就是差不多让人满意),毕竟赵薇在指导演员上应该有一些经验。赵又廷比较出彩,整部片子只有他的眼神里是带着戏的,其他人只是演得过关而已。再有就是那个“张开”也不错。女主角毕业前后的状态像是两个人,太生硬,表演上科班痕迹太重,不自然。

总结一下:《致青春》这种急不可耐地一股脑把故事堆到观众面前的拍法,主要是源于剧本上的失败。如果把节奏放缓,剪成三到五集的迷你剧,效果会比现在好太多太多。现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段和段之间毫无过渡,电光火石,故事情节呈点状,碎片化,电影不像电影,电视剧不像电视剧。

如何对自己的作品有取舍,有构思,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大,全”,将是导演赵薇需要花时间学习的课题。


附:《分手合约》影评: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864533/

 4 ) 爱从未有过得失,只是在你心中被拥有过

看《致青春》,想起很多二十岁在南京的往事。谁没有在青春里一掷千金,谁没有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谁没有在长夜里哭得像个傻逼。错爱,在青春里,都是错爱。懂得去伪存真字斟句酌,青春不在,爱只够暖一个小火炉了。想起四月的玄武湖,一个哑巴女孩在爱里笑得灿烂,我写:如果你爱我,我宁愿变成哑巴。
 
看《致青春》,很多人不解郑微为何后来会想嫁给林静,两人明明没有相爱。身边很多姑娘,爱情破灭之后迅速结婚,无他,心死而已。要的是世俗的那点温暖。郑微的悲哀在于本性分明,不能糊弄自己。自己的真爱已死,成全别人的真爱吧。棱角分明的人,欲向生活妥协而不可得,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看《致青春》,有一个时代的情绪,陈孝正是一个时代的典型人格。即余世存《失格》所说:“我们大学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聪明圆滑世故老道,善于利用体制达到目的。”他们信奉成功即幸福,却不知道,幸福才是最大的成功。他们以伟大的自我实现践踏一切,如坦克碾过蚂蚁,不论是自我,还是爱情。

喜欢《致青春》结尾,回到爱中最美好的一刻。去路惨伤,前路茫茫,但并不妨碍曾经拥有的那一刻。那就是爱情,并不持久,可它是一个多么明亮迷人,足以横越眼前的黑暗。就像李樯所说:“如一切爱过的人一样,没有谁的爱比谁的爱更是爱,爱从未有过得失,它只是在你心中被拥有过。”

看《致青春》,朋友对其中台词动不动出格言警句感到不满,比如问你爱我吗?对方说:“爱情就是一条河,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作为编剧,我表示理解。电影如记忆,是闪光灯,不是计时器。这种火花台词就是闪光灯,让观众在离开影院时,还有一闪一闪的火花在嘴边跳跃。再说,青春,本身就包含了真诚的矫情,真诚的做作。

爱从未有过得失,只是在你心中被拥有过。
青春也从未有过生死,只是一种品质,告诉你,你是带着什么上路。

 5 ) 书迷角度:这是一部灾难片

首先要声明的一点是我是从一个书迷的角度来说说这部电影的
作为一个从导演还没定就开始关注这部电影的忠实书迷
我不可能不成为不吐槽会死星人
因为槽点实在数不胜数
注意这不是影评 我只是就我自己的观影感受随便说说

首先说演员 杨子珊真心丑得我快哭了 阮莞黎维娟还有老张和书里写得差不离 朱小北是个意料之外的惊喜 我对这种中性打扮白白嫩嫩的妹子最没抵抗力了 陈孝正和林静无力吐槽 许开阳应该是那种很腼腆很羞涩会脸红偏内向的男生结果成了一个二流子
然后要说的是 他们的演技。。。真心硬伤
我知道赵导是想表现出青春的残忍激烈敢爱敢恨 但是一个个搞得跟歇斯底里症患者似的一句话没说完就吹胡子瞪眼大打出手嚎啕大哭就是伤痕累累的青春了???
感觉太像大陆婆媳剧了有木有。。。

接着说故事架构
小说主线是郑微和陈孝正林静之间的感情 然后也零零碎碎写了一群配角的故事 阮莞的故事应该说是一条还算完整的副线 黎维娟的故事则是放在番外里面的 这种情节安排的小说在网络言情小说里面很常见 也是比较容易操作的一种 作者细心一点 布置一点小小的暗示就会使情节增色不少
电影的情节布置也多多少少借鉴了一点
但小说的精髓是一点也没说到
尤其是郑微后来工作之后和施洁 曾毓之间几段很微妙的对话 都让小说从情节到内涵合情合理且增色很多
而电影里最大的伏笔差不多就是林静和施洁的关系了
但是这是小说里面没有的
玻璃掉下来砸到林静完全是编剧自己想出来的有木有
编剧你能不能有点新意???
只是因为小说里面说施洁深爱林静你就得搞得这么血淋淋的吗???
林静逼施洁吃药的情节有什么用???
除了能说明林静是个禽兽还能说明什么???
或许有人说这样可以看出林静是很在乎郑微的
可是韩庚的演技我不忍多说了呀!!!
再说编剧自己加进去的几个三个故事
赵世永把人家肚子搞大了苦逼兮兮来找阮莞然后阮莞很大度地陪人姑娘去打胎回来路上哭得跟什么似的
黎维娟高中老乡来找她然后她很势利地叫人家把她当作负心人
朱小北被人怀疑偷东西派出所也不公正处理就去把人超市给砸了结果被开除最后改名换姓成就事业
还有神一般代替郑母功能的紫鹃姐姐。。。
编剧是不是叫李樯?
李樯同学 您能再苦逼点吗???
您当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中作文呐???
好吧是我孤陋寡闻了 李樯编剧还是蛮有名的 可是加进去的情节真的说服不了我

还是接着说情节吧
我发现一个bug
且不说书里的周渠韦少宜和一帮工作时的朋友没有出现
书里是郑微生日时知道陈孝正要娶中建老董的女儿欧阳婧为妻之后晚上一个人去了篮球场和陈孝正再次摊牌
然后电影里是老张生日时郑微晚到看到陈孝正然后就走了
走的原因大概就是他知道陈孝正在美国结婚并且有个孩子
关键是黎维娟在八卦这件事的时候郑微并不在场而且没有暗示她从其他渠道知道这件事
然后就是陈孝正自虐一般说我觉得我有的时候就是个爬行动物只有跟你在一起的时候是直立行走的
编剧您这又在自己YY了吧
书里的陈孝正虽然用清高伪装自己的自私胆怯
但并没有卑鄙到这个地步呀。。。

我怎么觉得这个编剧老喜欢禽兽男主呢
先是林静干出逼施洁吃堕胎药这等禽兽行为
再是让陈孝正自己承认自己是爬行动物
这样就能表现出悲情 伤痛的感觉吗
我只能说呵呵

其实不那么挑剔的话这部电影亮点还是有的
特别是赵又廷那句你神经病啊
配上走你的手势动作
全场大笑有木有
赵童鞋您真心是用生命在演戏。。。

不得不提的是伊利的植入广告 黎维娟喝牛奶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 大概是出于学广告的敏感吧 接着朱小北喝牛奶又有意无意给了几个镜头
最后郑微打开电视的时候我彻底服了赵导

还有郑微最后回去的时候 那段煽情的内心独白配上壮丽的山河风光
我就呵呵了 五毛拿好左拐不送

好吧
槽点真心土不胜吐
不过我还是给它两个星了
这两颗星是怎么来的呢
一颗给原著和我一年多的等待
还有星得掰几份 一份给菲姐的献唱 虽然我不喜欢那个歌词 一份给意外惊喜朱小北 那妞儿太有感觉了 还有一份给那句你神经病呀 它让我这么多天很彻底地乐呵了一下

ps.我只是觉得有点对不起35的票价和那包呀土豆

 6 ) 如果爱,就请深深爱

笔者没有读过《致青春》的小说就走进了影院,看后感觉,以毕业为分界,前后两段像是出自不同主创者的手笔。校园生活讲得顺风顺水,张弛有度,犹如一碗满而不溢的水,端平了稳定前行,而当时光移转,众人踏足社会,这碗水就陡然不稳定起来,时而枯竭时而满溢,情绪张力时强时弱。后半段仿佛一个拼拼图的过程,结局已经写定,众人已被安置归宿,只看如何快速归位:于是角色们迫不及待的掏心窝子,倾诉衷肠,聊天的台词不断拿来交代镜头外人物的命运,闪回也一个接一个的解开谜团……一个镜头也不浪费,飞快的推进着故事。

当然我们都知道,影片的编剧和导演都只有一位,不存在集体创作,那么唯一的解释,正如映后笔者请教原著读者得知的,就是影片后半段对小说改编和压缩极大。不过观众若是80后一代,尤其是与角色们在后半段年龄相仿,倒会对这前紧后松的设置产生一份莫名的认同:出了象牙塔几年,生活节奏加快了,风花雪月也没精力了,与之对应的,叙事变得紧凑、“功利”化,不正在默默诉说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吗?如此一来,诸如张开突然由街头作家晋升陈孝正合伙人等突兀之处,也变得不那么难接受了,毕竟前面已经有了太多的撕心裂肺和惨不忍睹,也该给点阳光和希望了。

郑微一角有一句台词,爱情不是生活的一切。但从整个故事来看,爱情却是整首青春奏鸣曲的主旋律。你看,除了假小子室友之外,几乎所有主要角色,都被包裹在一段又一段正果或未果的姻缘中,都被扣在一环又一环或明或暗的三角关系中(到了后半段的闪回,墓前祷告还在继续扩大化呢),种种爱情故事,连缀起影片百分之九十的悲喜剧。

而这爱情描摹,并不是通俗可见的漫画式的、心理杠杆两端加码减码的简单逻辑,而是随着真相层层揭开,随着情绪催化剂逐渐释放,头脑发热的冲动,物是人非的感慨,压抑已久的爆发,和豁然开朗的通透,这其中有内疚,也有冷酷,有怯懦,也有决绝,有疯狂,也有隐忍,有情不自禁,也有爱恨交织,完全跳脱了“爱不爱,爱谁”的简单命题,展现的是恋爱男女心理状态的不可捉摸,会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也会在中间地带游移不定,消极的等待着未知。

影片的爱情观是,爱情里没有全知全能者,也没有付出就有回报的“真爱大胜利”,只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探险者,无可避免的被刮到鲜血淋漓,甚至失去生命。这是(当然有原著的功劳)最贴近现实的层次感,青春时代的爱情,还不就是这么茫然又炽热,陷入时,叫人不疯魔不成活,面对岔路,又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的举步维艰,不断质疑、权衡、否定着当下的状态,却对迈出崭新的一步战战兢兢。

谈谈印象深刻的演员和角色。赵又廷的流川枫式演法很吸引人,那木讷的脸孔和与众不同的台湾腔反倒成了营造孤傲酷感的天然优势,但他的扮相却并不讨喜,演学生时一看就是老青年装嫩,留起胡子又显得故作沧桑,以他这个年龄,这种长相,也确实挺为难造型师。他最华丽的表演不是失声痛哭,而是屡次义正词严的训斥杨子珊“没有教养”、“胡搅蛮缠”,那时刻真如正能量炸弹在银幕上被引爆了一样,完全可以被我公安机关拿来震慑恶势力,笔者强烈期待赵公子演更多的银幕英雄,而且必须要有正义演说。

杨子珊这种演员天生就适合装嫩,学生时代毫无违和感,一到办公室白骨精就显得底气不足。郑微倒追陈孝正的段子,笔者在大学时代曾目睹过现实版,那姑娘的性格和郑微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关系进展也大同小异,不知原作者是否也来自亲身经历。女调戏男的野蛮俏皮台词十分出彩,恰到好处的无赖,蛮横中蕴藏的小可爱,叫人无法抗拒。关键时刻那句“是不是太小了”,爆笑过之后想想,还真是这种姑娘这时候该说的话。

说到实感,最经得起考验的还属包贝尔饰演的张开,该片所有角色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戏剧化,惟独张同学高度写实,笔者特地琢磨了一下,他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举止,放进现实里都毫无做作,事实上,谁读书时候周围没一两个这种人呢,讲义气的老油子,外表混不吝的洒脱,心里有从不示人的酸楚。而阮莞一角则被不可避免的“演义化”,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神,她的出场风光无限,但走下神坛后,却是被命运一步步摧毁的最彻底的人。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破坏给人看,如果观众事先察觉这美好之物早已千疮百孔,倒并不觉得太过悲戚,只是哀其不幸之余,实在狠不下心怒其不争。

影片种种校园景致,令笔者找回几缕象牙塔时的回忆,但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时代感的混乱:BP机、红白游戏机和DVD影碟共存,实在不知身处哪个年代;“七年不见”的台词,结合后半段的布景,也有诸多不对劲的地方,犯了跟《唐山大地震》一样的失误。另外,很多对白也很不对味,明明是两人对话,却反复加上对方全名,非常缺乏生活感,这方面香港做的好多了,角色只有在见面招呼、强调、争执和多人场合才会先称呼全名再说话,所以港片有一种独特的“市井味”,相比之下,《致青春》比台湾的《那些年》好些,但还是有一份挥散不去的做作。

种种与现实的错位,犹如一层隐形却坚韧的薄膜,阻止了青年观众代入电影世界,无法像短暂陷入童话的郑微一样,沉浸在真伪难辨的世界,而只能透过银幕,窥探一场属于别人的青春。那一幕幕悲喜人生,一段段爱恨别离,如同平行世界中的翻版,童话王国的传奇,并不是我们切实拥有过的青春。但是,正如科幻片可以影射当下,恶搞片可以讽刺现实,这部看似架空现实的作品,仍揭示了关于青春的某种真谛,影片最后一个场景,虽受谎言蒙蔽,却笑靥如花、欢蹦乱跳的郑微,向我们传达着:趁还有青春,如果爱了,就请深深爱,来日若不能圆满,那也不必遗憾,因为青春终将逝去,唯有对青春的回忆不朽。

文/方聿南

 短评

生涩,热血,用力稍猛,轻微失控。因为优点和缺点都和青春的记忆息息相关,所以没有那么突兀。细节好于整体,困死在原著里的李樯帮了倒忙。但赵薇和电影本身都是青春的写照,用青涩和幼稚去完成一个或许可以称之为梦想的东西,连不成熟都质朴的一塌糊涂。可能多年以后回头看,现在的遗憾都值得怀念。

4分钟前
  • 小安
  • 推荐

一水儿的侠女!超好笑又好哭,轻微煽情算是节制,大学生活场景极有共鸣。结尾那句话可以更好。去掉所有特技更好。一定大卖!!以及,南京好美,还我青春呀。

8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作为女导演处女作,和预期差不多,这故事应该改名叫绿茶婊的青春。青春就是你看着自己慢慢变成自己当年讨厌的那种人,导演有一个很适合怀旧和消费的主题,无奈编剧制造的过程中显得太重主题,只剩怀旧的青春校园一过,整个故事马不停蹄的陷入了凌乱,冲着缅怀来的主题更是掩盖了一切。★★☆

1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女主角在寝室发神经那场戏,我真以为是还珠格格附身了呢

17分钟前
  • 4cats
  • 较差

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其他的人只有上学。

19分钟前
  • 琦殿
  • 还行

赵薇在两小时片长里,将原著中几乎所有人物历程都交待的很完整,节奏把控得当、镜头感很强。前半段大学生活笑点密集,后半段剧情急转直下文艺范儿十足。故事完全以女性视角展开,相信很多男性观众会不理解片中的一些段落。两位新人表现可圈可点,赵、韩的表演也不会让人跳戏,赵薇诠释出了青春的精髓。

20分钟前
  • 曾海绵🌈
  • 推荐

我得说这绝对不是烂片,那是因为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影子出现在里面,开心过犯傻过迷茫过痛哭过,足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真要说些不足,多一些镜头语言凸显导演的功力,剪辑包装再多加一些心思,会更好。

22分钟前
  • 阿刺少爷™
  • 推荐

两段式的故事没有割裂感,所有人物都面目清晰,一半的角色真实又接地气,另一半的角色则是拧巴矫情。每个人的结局都很唏嘘,李樯很厉害。张瑶的表演大放异彩,两位新人女主角略显拘谨。槽点是部分戏剧化的对白,比《大明宫词》还要作。

23分钟前
  • viktor
  • 推荐

前半段很顺,后半段略卡,但整体制作水准四星不怀疑。故事倚赖李樯,那些台词、超现实主义和性格极其分明的众人物。从演员的表现来看赵薇的这份毕设很不错,杨子姗必火,连大屎球韩庚都能让人毫不出戏。喜欢从校园到社会的利落切换,但真心没有高级到赵导之前一直强调的大时代变迁,也确实不用那么强求

27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青春是一场又一场无能为力的爱”前半还行,后面交代太急太乱,又有点过度抒情,只为迎合主题。不过对没了青春的人来说,青春题材真是个攻城利器。这样的影片总会带出些回忆,虽然是完全不同的。很喜欢穿水晶鞋的一场,它对美好的描述比我想象的好。不过不喜欢这里的台词,太做,太文艺气,还总用成语

3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有笑有泪,人设立体。但后半失控,韩庚也莫名其妙。配角出彩,怒赞寝室妹子们和老张。赵薇没玩“小清新”,这点很好。

32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作为商业片,个人觉得比《北京遇上西雅图》更出色。看本片时一直哭,后来仔细想了想,主要还是因为自怜,可怜自己青春有悔,却再也回不去了。只是觉得suede的那首《so young》跟本片基调其实很不搭,这是一首畸零病态负能量爆棚的歌曲,而本片中的人物都太正常太主流了……

36分钟前
  • 丁小云
  • 推荐

很有感触,我们都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居中的男女主角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

41分钟前
  • 八贝勒爷
  • 推荐

片尾王菲的歌一出来,赵薇前130分钟都白拍了。

45分钟前
  • K
  • 还行

0.5 归根结底还是赵薇品位太烂,连《读者》都没到。赵又廷演戏真是天大的笑话啊。

48分钟前
  • LOOK
  • 很差

看得出赵导对四字成语一往情深执迷不悔,料想定是当年在漱芳斋夙兴夜寐博闻强识,是故积重难返,以致剧本佶屈聱牙惺惺作态,叫人如坠云雾。#诚如所见,堆砌四字成语对于文采真的一点帮助没有,还要加油啊年轻人#

51分钟前
  • Picasso影业
  • 很差

上映第一天来豆瓣看7.3分 呵 有些人就是喜欢装逼 这个片再怎么也不会只有一星那么差吧 不过至少说明赵薇同学没有请水军来豆瓣刷分 像泰囧跟西雅图这样的烂片子上映前几天都有8.几分 冲这个我也要给赵薇打5星

54分钟前
  • 力荐

赵薇「致青春」悲喜只因真实,完整,更难得摒弃赘笔。无需花哨影像,台词掷地有声,充满朴素力量,虽简单但见真情。到场演员也是第一次看成片,上台多哽咽无暇多说,一部作品百战艰辛,感慨良多。

56分钟前
  • 苏乏
  • 力荐

谈谈女导演们的青春情结好了:黄蜀芹的《青春万岁》是王蒙的小说,是五十年代建国初期的背景。张暖忻的《青春祭》是张蔓菱的小说,讲的是文革期间,女知青在傣族的故事。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网络小说,描述的是如何通过意淫从没发生过在自己身上凄美偶像剧步入老处女更年期。

60分钟前
  • 苏觋觋
  • 很差

女主角得知未婚夫有个为他疯狂甚至寻死觅活的追求者后,觉得对方爱爱情胜过爱自己,遂将认识17年的男友出让。她这是爱爱情呢还是爱自己?都不是,她爱她对爱情有过的憧憬。“有时爱情徒有虚名”。多一颗星给赵导。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