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十三载

完结

主演:陈建斌,陈晓,啜妮,刘敏涛,左小青,王骁,喻恩泰,谭凯,郑奇,张亦驰,董晴,王啸坤,聂远,牛飘,王正权,李晓强,刘巴特尔,董海,赵倬霆,贾笑涵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1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2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3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4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5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6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13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14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15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16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17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18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19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悬疑剧打动我的更多是悬疑之外。

一般新剧都会随便看看,这部剧的开篇对我来说平平无奇,因为开始就能感觉故事老套,而且二十多集讲一个案子,想也知道拖拉,我甚至有种他基本也是烂尾的预感。。。

后来无聊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结果两天猛猛追平,二十集故事基本讲完,凶手也基本知道是谁了,我提前点了五星好评,有好多悬疑之外的情绪。

其实我是个纯正的爽文爱好者,比较喜欢主角很牛逼,要么大杀四方要么扮猪吃老虎的剧情。

这部剧的警察却完全没啥金手指,破案全靠经验,证据全靠灵光一现,甚至很多时候都在走错误的路,按理说也不是我的菜,但巧合的是我前段时间看了本书叫国民法医,那里面也写了不少除主角外的普通警察的破案方式:

女性裸体死人肯定先考虑情杀熟人作案,前二十四小时加班加点,走访群众寻找凶器,擦拭采样,解剖身体寻找指纹脚印,找不到凶手没办法就得采取大规模排查,警察对自己破不了的案子心心念念永远是堵在心里的一块石头……

很神奇的是这些点在尘封里我都能看得到,这种奇妙的相互印证让我一下子对警察的工作有了极高的认可度,耐心看下来之后,我又发现这部剧讲的是人。

警察,警察家属,死者,死者周围的人,那些嫌疑人

1997-2010,剧里是在讲破案,但我看到的是十三年的跨度里,这些人的过去与未来。

所有人都在变,小陆变路队,卫队变老卫,小弟细虫变成了人人羡艳的大老板,大富豪的刀哥成了汽修厂的沧桑老人,黑社会的小弟们散布在社会底层成了灰头土脸的打工人,泼汽油要房的无赖变成看遍山水的货车司机,会画画的泼皮武小文永远停在十三年前…… 还有当年的那些孩子,壮壮,山山,宁宁,生活境遇让他们活成了不同的姿态,也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所有角色里我最喜欢杨漫,虽然某种程度她可能更像一个完美妻子的背景模板,戏份稀少,但是在我眼里她简直闪闪发光。 十三年前她喜欢陆行知,就能永远坚定地拒绝父母的安排;97年她搞不定安宁,就软软糯糯地说要不我们还是把她送回去吧;等她和安宁建立感情,她又不受任何干扰,选择永远作她的妈妈甚至不再要自己的小孩儿;后面为了安宁,又直接分居离婚…… 在斗转星移的变化里,杨漫依旧是自己。 十三年后,她依然爱着陆行知爱着安宁,对父母的建议轻松回怼,时光仿佛没有在她身上留下痕迹,她依然活得轻盈,活得快乐,像是尘封十三年里的一抹亮色。 陆行知躺在病床上说,我爱她。除了工作上的问题无法调整,陆行知是可以为杨漫妥协一切的。

他愿意配合杨漫不再要小孩;愿意听她的建议离婚;甚至看到杨哲找她吃饭,也只敢自己发疯扔菜然后去接女儿。 我甚至觉得杨漫即使跟别人在一起了,分手后冲他勾勾指头,陆行知也会乖乖回来…… 我也不知道这么一点剧情我怎么能嗑出这么多,但是真的有点上头23333 总之尘封真的是部很好的剧,我觉得一部剧尊重观众,观众是会感觉得到的,这部剧头三五集节奏平缓,看起来稀松平常,但是我已经从剧集里感受到了尊重。 出于这种尊重我继续往下看,后面真的越看越上头,破案之余那些警察嫌疑人死者的故事居然都能有血有肉,没有一个人物是多余的,没有一个故事是敷衍的,看完之后让观众有种酣畅淋漓的快乐。

当然我也要说,如果你不喜欢这种人物变化纯看破案,可能觉得无聊又丧气。

警察们永远被牵着鼻子走,找不到正确的嫌疑人,不停的遭遇打击,且主角也没啥高光……

但是如果你愿意坐下来慢慢看,不全然地追求结局凶手是谁,我觉得这部剧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2 ) 别看结局,别看结局,别看结局

很少打低分。其实开始还不错,逐渐薄弱,结局给我整逆反了。 就算凶手是细虫,我都能理解。结果是……。合着老卫灭了白晓芙一家。车祸、癌症、枪决。他唯一的善良,就是收骨灰。 最后半集,一通画外音强行上价值。肇事者变成了英雄。说老实话,这要不是大橘猫饰演,能给角色加成,我就给一星。 为了自己一段错失的爱情 ,毁了一家人,耽误了专案组十三年的时光,徒弟不敢要孩子,离异………… 再说说徒弟,为了强行和师傅捆绑,煞费苦心。1.吃面放辣椒,贼辣。2.脾气逐渐暴躁,师徒一样不把领导放在眼里,一点尊重都没有。那可是你的前辈+领导唉。3.都得离婚,然后复婚。最可气的就是,见到传承凶手张山山,抢都能掉地上。十三年的刑警、得到省部嘉奖的刑警队长唉,你但凡只是手抖一下,就可以了,好吗?

全剧最丰满的人物,那就是“刀哥”了,前后连贯,细节丰满。 一部剧就讲了一个罪犯和延续的罪犯,细节都没讲好。我也是服气的。

不想吐槽了,陈建斌大叔给我拉进来,编剧给我踢出去。

 3 ) 13载,有些变了,有些未变——《尘封十三载》角色性格分析

这是一个刑侦剧,但我却被演员陈建斌与演员陈晓塑造的这两个角色深深吸引。十三年,在某些方面他俩都变了,但在另一些方面,他俩似乎也都没有变。

十三年前,陆行知刚转为刑警,那时的他书生气很重,和和气气,文质彬彬。

十三年前,卫峥嵘是局里的天花板,张扬锐利,没有他摆不平的混混,没有他不敢想的策略,但脾气也着实暴躁,一点就着。

十三年前,过于奔放的卫峥嵘遇到了过于规矩的陆行知,背道而驰的工作风格,却成了朝夕相处的师徒组合。那时候短平快的卫峥嵘看不惯墨迹繁琐的徒弟,他不相信徒弟从书本上学到的那些知识,他也会发泄,尤其是在案件遇到瓶颈的时候,有些时候甚至有些蛮不讲理。那时候的陆行知在师父面前屡屡碰壁,他尽可能的忍耐与跟随,从师父那里他学到了很多实践经验,但也头疼于自己总被师父嫌弃。

一个始终没破的案子,横跨了十三年,它是陆行知以刑警身份参与的第一个案子,也是卫峥嵘付出全部努力却毫无结果的心病。十多年前,凶手突然停止作案并销声匿迹,让这件案子不得不淹没在陈旧的悬案之中,没有人再敢提起它,更没有人愿意在这对儿师徒面前提起它,看似大家都放下了,但实际上它一直都在,只不过被他们尘封在了内心深处的小角落里。

光阴荏苒,十三年过去了,当年的小陆成了陆队,当年的老卫成了图书管理员。十三年,变的不仅仅是职位,生活也变了,圈子也变了。

人与人之间最强的纽带,不在于频繁的电话联系,而在于默默地关注。人与人之间最强的认同,不在于说多少句“我赞同”,而是渐渐地复刻着对方的一言一行。

十三年后的陆队沿袭了师父的那一套在工作中的叮咣强势,是在队长这个位置上对责任感的继承,他为队友挡下了流程上的繁冗,他为队友抗下了责任上的紧迫,他为队友担起了直面对抗时的冲击,就像当年师父说的“挨(上级的)骂是我的事”,虽然当时被师父怼了,但当陆行知也坐到了队长这个位置上时,他也渐渐明白了隔离某些外部因素与环境,是对队友能够心无旁骛专心破案最大的保护与支持。陆队的吵与师父的吵还是有区别的,陆队也会发飙,也会训斥队友,但争吵的内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会出现像当年师父那样自己明明签了字,还反过来怪对方开工推了命案现场周围。吵与怼,是师父习惯的延续,或许在内心深处最让陆队认同的是师父对行动力与实践力的强调。

十三年后的卫峥嵘退下一线,当了一名图书管理员,按时上下班,照顾家里,还尽量帮老婆分担部分工作,其实都是在弥补自己错过的曾经。这个图书管理员的职业也是很有讲究的,陆行知的书生气还是影响到了这位师父,十三年前的老卫不屑于听徒弟叨叨那些理论依据与外国案例,一次次地打断陆行知的发言,也就是在领导或陆父面前才“施舍”徒弟点耐心。十三年后,师徒再度合作,卫峥嵘主动提起了书本案例分析,而陆行知却淡淡地以现实有别来回应,他们不知不觉间调换了立场,默契地彼此认同。

我非常喜欢这部剧里琐碎的细节,但却很难去系统化地盘点,很多生活细节看似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逻辑,但我总觉得冥冥之中它们好像被什么东西牵引联系。比如说陆行知的那张夫妻合影,最初小陆只是压在办公桌玻璃板下,是一种对老婆的想念,卫峥嵘阻止的理由也很充分,确实应该注意对刑警家人的保护,但陆行知对家人的这种爱应该也是被卫峥嵘看在眼里的,或许这也是卫峥嵘最终做出回归家庭的改变的一个影响因素。

我还喜欢这个剧里的一些小角色。比如卫峥嵘的儿子,小小的孩子就学着挽救父母间的关系,一个知道找警察带路、知道父亲工作分局的孩子。当小小的孩子捧出一个炸鸡腿,说是父亲带给母亲的时候,其实母亲应该也能猜到这是孩子的自作主张,但夫妻双方也都会感受到孩子在修复父母关系上的努力。十三年后,这个孩子也想要考警校,其实他一直都对父亲的职业有着一种崇拜感,他一直都比母亲更能理解父亲的工作,从小就如此。

【未完 待续】

 4 ) 《尘封十三载》卫峥嵘的墓前告白是爱又不是爱,太残酷直白!

文〡璐璐日译情

《尘封十三载》里霍局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警察对受害者的余悲或许会持续到案件告破,可卫峥嵘对白晓芙的余悲大抵应该是一辈子的。

卫峥嵘带着徒弟在白晓芙的墓前说了这样一段话:

“人的脑子真是奇怪,刚开始的时候吧,一天想她不知道多少回,数不清,心里疼,忍不了,就想给自己一枪。过了几年,几天想她一回,还是疼,钝点了。现在,一年想不了几回,医院看到白大褂,冷不丁闪一下,这心里头像堵了块东西,过会就化了。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她的模样我记不真了,就像那照片拍虚了,她长什么样我还记得,但是她的鼻子眼睛我看不清楚。我想不起她长什么样的时候,我就过来看看她。

当年我离开刑警队,一半的原因是因为她,一大半。没想到吧,老卫还有这一面。”

▌卫峥嵘的白月光!

一个人肯为另一个人做出巨大改变,大抵有三种原因,一种是因为爱,一种是因为欲,一种是因为愧疚。

卫峥嵘愿意放下他人生甚为看重的刑事警察事业,不为别的,大多是为了他心中的白月光白晓芙。

白晓芙,一个一直在等卫峥嵘回来娶她的女人,可惜好消息没等来,决绝的分手坏消息却等来了一个。卫峥嵘误以为自己得了命不久矣的病,所以毅然决然地让白晓芙另寻他人。

生活就是喜欢和人开各种玩笑,而且开的总让人猝不及防。

卫峥嵘的病被治好了,可他爱的女人白晓芙果真嫁了人。至此白晓芙就成了卫峥嵘心底恒久不变的白月光。就算卫峥嵘有了妻儿,白晓芙在卫峥嵘心中的地位依然没被撼动。

这对卫峥嵘的妻儿来说应该算是一种悲哀,虽然有些许的直白残酷,可这就是现实。这个世上,有些人就是喜欢在精神与现实中不断摇摆徘徊,就算生活的不那么顺遂快乐,可这些人对此依旧乐此不疲。

卫峥嵘在白晓芙墓前的告白,他的想,他的痛,和他为了白晓芙之死而放弃刑警事业,毫无疑问都是爱的表现。

可以说卫峥嵘很爱白晓芙,白晓芙也很爱卫峥嵘,可惜两个人就是没能经得起生活的玩笑与考验,在阴差阳错中走散了,而且再也回不去了。

这本质其实也是现实的直白与残酷,相爱的人没能在一起,爱而不得,让他们对彼此都产生了理想般的精神眷恋,可如果他们当真在一起了,现实就会如他们所愿般和谐幸福了吗?

答案或许仍然是在另一个现实与精神中摇摆和徘徊!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这就是现实的直白与残酷!

卫峥嵘在白晓芙的墓前说,自己起初是无数次地想她;后来是有次数地想她;现在是想不起她,偶尔因物突然想起她,但过会就没了。

时间再久点,卫峥嵘发现白晓芙的模样他记不清了,就像拍虚了的老照片,眼睛鼻子都开始模糊不清了。当他记不清白晓芙的模样时,他就会来墓前看看她。

卫峥嵘对白晓芙之死的痛和巨大改变是因为爱,可又不完全是因为爱,更多的是源于愧疚。一个是他决绝地让白晓芙另寻他人,一个就是白晓芙之死。

卫峥嵘是白晓芙短暂人生中对其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他对白晓芙不幸的人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卫峥嵘深深愧疚的根本。

时间让卫峥嵘慢慢地淡忘了白晓芙,甚至模糊了白晓芙在他心中的模样,可他不能忘,也不敢忘,他必须去白晓芙墓前看看她的模样,让自己回想起这个对他影响至深的女人。因为这不仅源于爱,更源于他内心深深的愧疚感。

卫峥嵘对白晓芙的告白与爱,对于他的妻儿来说或许是一种残酷且直白的现实。

可卫峥嵘对白晓芙的渐渐淡忘与模糊,又何尝不是一种残酷且直白的现实呢!

卫峥嵘的不能忘不敢忘,不单纯是爱,更是沉浸在愧疚感中刻骨铭心的警醒。白晓芙是卫峥嵘爱过的象征,更是卫峥嵘能过好今后生活的警醒。

与其说卫峥嵘将白晓芙铭记于心是一种爱,不如说白晓芙是让卫峥嵘真正成长并能过好生活的一种象征。他去墓地看她,回想起她的模样,更多的是愧疚,是一种对自己的警醒。

这种愧疚与警醒,让他更懂如何珍惜眼前人,慎重对待身边事,他从鲁莽暴躁到沉稳淡定,都是因为白晓芙。

可在时间的催化下,他却在慢慢淡忘对他如此重要的女人白晓芙,和壮壮母子过上了平淡且安稳的生活,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直白且残酷的现实呢!

这或许就是“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的深意所在,也是这句话的直白与残酷所在。

人死不能复生,可活着的人终究还是要好好活着,这就是现实,看似直白残酷,实则意义深远。

这让我想起《人世间》里的郝冬梅,在周秉义死后不久就急着改嫁过起了新生活。我们可以解读为郝冬梅自私太过凉薄,我们也可以解读为郝冬梅更想积极向上的活着。至于爱与不爱,恨与不恨,时间会帮我们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理想答案。

很多事情,不在于怎么发生,又或是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而在于我们自己站在什么角度,处于哪个层面去理解去看待去接受并能让自己过好今后的生活。

白晓芙的存在,似乎没有影响到壮壮母子与卫峥嵘平凡且趣的生活,一切皆是最好的安排,这就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生活。

 5 ) 细节太到位了,这部悬疑剧看出了逝者如斯夫的感慨

这是一部刑侦悬疑剧,十三年前,也就是1997年的时候,在南都市发生了一系列的连环杀人案,虽然刑警们一次次的走访、排查,但最终成了悬案。

十三年后,也就是2010年,在老城区再次发生了凶杀案,其中物证的检测,证明两个案件有关联性,于是两案迅速并案,再次展开调查......

这是采用现在和过去同时穿插着的双线叙事手法,在不断交错的时间里讲故事,主线是围绕杀人案件来进行,也交叉了师徒两人的关系线以及陆行知的离婚家庭事件等,这部剧最打动我的是间隔十多年光阴里展示出的各种人生的无常变化。

首先,是卫峥嵘和陆行知这一对师徒的变化。

1997年的时候,陆行知是刚从派出所调来干刑警的“小菜鸟”,一出场就是在家给老婆做早餐,小夫妻两个人恩恩爱爱的,一副现世安稳的小幸福小美好。这个时候的陆行知还很青涩,是有些书呆子气的青年。

而卫峥嵘,资深办案的刑警队长。刚出场是在澡堂子里调解纠纷,是那种摸爬滚打带着几分江湖豪气的狠劲与大开大合的模样,是一个风风火火骂骂咧咧的,有些暴躁、还有些敏锐的“老油条”刑警。

有次一同出去办案子,遇到个想讹钱的“混混”,陆行知是满足要求的掏钱解决,老卫则威胁着要打人。一个是“给点钱就能解决”,一个是“你钱多了烧的啊”,一老一少两位处事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时光悠悠,物是人非。

十三年的时间,两个人的身上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说不上来是好或是坏,只能说时间,或是岁月所赋予每个人的东西都不一样吧。

2010年的陆行知,仿佛又一个当年的“卫峥嵘”,办案和侦查的能力都精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是当年恩爱的小夫妻如今已经离婚了。

此时的卫峥嵘有点“大隐隐于市”的感觉,出场是个刚买完菜溜达回家的隔壁大爷,看见警车堵在路上,热心去找前方的司机协调,手上还拿着可爱萌萌的保温杯,理讲不通了便动手来处理。他褪去了刑警队长的“光环”,当起警局图书馆的管理员,顺便承包所有杂活。

两案并查后,陆行知找到了师父老卫,两个人再次联手查案。

在相处的过程中也能看出两个人很多习惯的变化,比如,十三年前两个人一起去吃面,老卫特别能吃辣,还嘲笑陆行知不吃辣白来。现在的陆行知能吃辣了,但老卫因为年纪大了胃不好,已经不怎么吃辣了。

这种经过时间的洗礼,在人身上发生的性格变化或者生活习惯的改变或者认知的不同,甚至是人生轨迹的走向等都算是一种岁月赋予我们的经历吧。

我们总说人生不是来追求胜负的,而是一场体验,感受各种各样的经历,学习各种各样的功课。

剧中对这种变化的表现其实在很多人的身上都可以感受到,除了这一对师徒之外,你看老卫的妻子,十三年前的泼辣和十三年得病后的性格变化真的是看得清清楚楚。比如玩摇滚的姚乐,十三年前像个流氓无赖一样,到处混,还偷车,十三年后却小有成就了,开了自己的公司,做了一个导演。

还有马成群,十三年前是一个机工厂欺负女同志的流氓,拆迁户,自己抓住炒房的时机搞成了7套房,实现了财富自由。父母去世后知道自己是个在垃圾桶被捡回来的孤儿,整个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老卫说,之前马成群说话,十句话里面相信一句都嫌多。但现在他说的话,自己觉得都能信。

从这些人的身上,真的是看到了这个道理:人生是用来体验的,不是用来演绎完美的。

在十三年间,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有什么变化?我的话,可能是更清晰的知道自己要什么,擅长干什么,也可能是性格变的越来越世故了、成熟了,还可能是看透了很多事后变得理性和沉默了,你呢?

这部以线索人物为契机,时间线在1997年和2010年之间来回切换的电视剧涉及到各种人物方方面面的变化,细节方面真的很到位,很有代入感,才会让人在看案件推进的时候,也能感慨一句:逝者如斯夫。

虽然是一部悬疑剧,除了看到人生的无常变化之外,我还看到了很多温暖的人性瞬间,比如遇害者杜梅,原本是个舞女,意外怀孕后是不想要小孩的,但后来却选择了生下来,在机工厂找了一份正经的工作,一个人带着孩子。还有,陆行知夫妇收养宁宁,马成群租那个位置看人流为了找到那个可能是凶手的人等。

再回到故事主线上来说,1997年的柳梦遇害、杜梅遇害,2010年的王楠楠遇害案,尸体被凶手摆出了优雅的姿势,通过凶手精心布置的小框去看,像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而且凶案现场,都留下了HB铅笔,似乎在向警方挑衅。

同时,凶手还很冷静,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结合这些,我觉得在目前出现的人中间,杨哲很有可能是真凶。

首先,他有敌视警察的动机。他喜欢的女孩子杨漫嫁个了一个家庭条件并不好的警察陆行知,所以存在挑衅警察的可能性。

其次,关于性格冷静和很强的反侦察能力,说明这个人有学历,文化程度高。这一点杨哲也满足。

还有一个点就是,每次在案发现场都会将尸体摆放成一幅油画,这需要一定的艺术涵养,而在剧情中,杨哲和杨漫一起吃饭的时候,杨哲送过一幅画给杨漫,当时杨漫看中了另外一幅,杨哲以不适合摆放在家里为由,杨漫选择了收下杨哲送的那副画。这说明杨哲对画这类的艺术也是熟悉的。

说起吃饭,他们第一次吃饭的时候,杨哲对陆行知调查案件的发展有很大的兴趣,问了杨漫这方面的几个问题,杨漫当时还疑惑了,为什么会对她老公破案感兴趣,这个其实也是一个伏笔。

从目前的情节来看,凶手最大的可能人选就是杨哲了,爱而不得而心生怨恨,于是杀人来泄愤。

至于真相到底是什么,我接着继续追剧!

 6 ) 搬运24集评论区的评论,非常好的总结

看完觉得尘封十三载这个剧名,不单单是凶手悬而未决的十三载,也是张司城打造地狱的十三载,是吴嘉痛不欲生的十三载,是安宁获救和解的十三载,是卫峥嵘痛渐淡然的十三载,是陆行知惴惴不安的十三载,十三年可以把一个善良可爱的孩子变成恶魔,也可以把一个痛苦不安的孩子变成公主。对于吴嘉的犯罪行为,死不足以平愤,可对于吴嘉这个人的一生,生者需考虑,我们怎样才能避免人扣动恶的扳机,我们是否也在无形的打造另一个失乐园,希望所有人最后都能让基因赋予的子弹在对的地方开出绚烂的花

 短评

国产剧的通病,闪回、转场太生硬,剪辑太烂了

4分钟前
  • 怎么没有腹肌
  • 较差

比《他是谁》好很多。

9分钟前
  • Solitude
  • 推荐

为啥开头都是我就是要当刑警,看凶杀现场吐到不行,然后师傅总是不着调,咋了这是韩剧固定开场格局吗??

10分钟前
  • 蓓一之
  • 还行

超出预期的一部剧,老带新的模式下又融合了点别的东西,师徒俩十三年后的位置对调还是有新意的,整体完成度很可以,不管是人物的表演还是整体的质感以及案子的设置,可看性很强,希望后续能保持水准,不要烂尾啊啊啊啊

15分钟前
  • momo
  • 力荐

显然两个案子都有绘画背景。一眼看出来的东西还要抻几集?

17分钟前
  • 某人0000
  • 还行

最后一集升华了,上价值了。基因装上子弹性格瞄准目标环境扣动扳机

19分钟前
  • momo
  • 推荐

20230416:尚可,揭晓过于仓促而最后一集又过于拼凑,而且近期刑侦剧总有个通病,就是为了制造悬疑而设计过多模棱两可的人或情节,次数多了难免让主线也模糊了,得不偿失。

21分钟前
  • oreo
  • 推荐

嬛嬛曾经的两个怨偶合伙搞事业了。迷雾剧场经过起起落落落落,终于迎来中兴,陈晓和陈建斌化学反应不错,一个思维缜密,一个经验丰富,日常举动能把角色立起来,挺好的,可以观望。

24分钟前
  • 北京秀才
  • 推荐

开头挺有质感的,尤其是13年前那个案子真的绝美,这个凶手肯定很有艺术细胞,难得陈晓在这个剧里不突兀,有警察的那个味儿。

26分钟前
  • arrcmis
  • 推荐

老卫嘴上不说,身体还是很诚实的嘛,嘴上说这不管这个案子,心里还是放不下,眼睛也还是想多看两眼,陈建斌老师眼神里那点纠结、好奇有又不甘心给得太好了

28分钟前
  • 大罗
  • 推荐

别的抛开不说,卫峥嵘能对白晓芙儿子十几年不闻不问这个设定我真的不太能理解

30分钟前
  • 傀。
  • 还行

谢天谢地,有理有据,有始有终,木有烂尾!!!只是,在现实生活中,卫峥嵘如果真爱白晓芙,没道理这么多年完全不管张山山啊……

35分钟前
  • 等一个晴天
  • 推荐

甩他是谁800条街!

40分钟前
  • 十元葡萄
  • 力荐

剪辑真的有点问题吧。然后就是结尾没有还原犯罪过程,以及交代如何选择的被害者,又是基因手段破的案,多少显得有些草率了。情感线和探案线有割裂。三星水平,但是美术和选景太优秀了,加一星吧。双男主人物成长线不错,长大后我继承了你的暴脾气,但你却冷静理智了。

42分钟前
  • 酾白驹
  • 推荐

刚看完两集真的好上头!我们陆队在监控里偷偷看师父是什么深情人设妈耶!还有大橘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拖鞋背心保温杯,你大爷就是你大爷,演技太牛了,十三年前后完全是俩人啊!内容上,作为悬疑剧而言案子的离奇感有(害怕一些奇奇怪怪的死亡现场),破案方式看起来也很写实,主角不是那种开挂逼王,赞!看到现在的感受是:半死不活的迷雾好像有救了?!

44分钟前
  • 一鹿穿林过
  • 推荐

不比他是谁好看太多了吗!!!

47分钟前
  • 放羊娃
  • 力荐

没看过原著,看讨论说杨哲是原著改编电视剧后新增人物,看完全剧终于明白为何要加这个人物了,杨哲的人设其实和张司成或张山山很像,(这也是为啥他能当本剧最大烟雾弹),压抑的原生家庭(向杨曼表白时说过自己的家是地狱),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人生(高知背景又留法多年,却混的个一无所有),但杨哲却没有成为张父子那样的人,因为他的心里还保留着爱(杨曼,而且他爱杨曼爱的冷静又克制,不逾矩,不用强,知道她心有所属有不甘有嫉妒但仍旧默默守护),作者也是编剧增加这个人物感觉就是告诉观众只要你仍旧对世界保有善意你就会看到世界的美好,善会净化恶,会带来正向回馈,而警察,就是在恶意完全盖住善意时那最后一道坚固的防线,保护所有善,抵抗所有恶。

48分钟前
  • 馥雅
  • 推荐

讲的是油画连环杀人案,这是根据某部小说改编的,麻烦不要一提起连环杀人案,就想起是韩国的,这个也不能申遗吧……虽然两个案子都是有绘画背景的,但是并不代表他就是同一个凶手,也不排除有人模仿。

49分钟前
  • 珛珛的心声
  • 力荐

大结局都升华到宇宙中心呼唤爱了。理解了为什么两个家庭的女性都是圣母一般的角色了,就,幸福家庭是因为有个好妈妈。至于爹吗,回不回家,离不离婚,管不管小孩,那孩子都一样可以健康成长。这是这个剧的中心思想。

53分钟前
  • 塞拉
  • 推荐

3.5吧。凶手行凶部分莫名有一种宗教感。主角有的时候突然大呼小叫让人觉得很烦。还是有勾起我对探破真凶的兴趣的。而且我为什么要在一个悬疑刑侦剧里感悟婚姻问题啊喂!婚姻守则,1、不要找有白月光的对象结婚;2、不要找工作颠沛流离的人结婚;3、不要找自己不爱的人结婚。

55分钟前
  • 幺九
  • 推荐